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26 00:58
写作核心提示:
这是一篇关于撰写护理读书笔记时应注意的事项的作文:
"精炼与实用:撰写护理读书笔记的关键事项"
在快节奏的现代医学环境中,持续学习和知识更新是护理人员专业成长的基石。读书是获取前沿理论、拓展临床视野、提升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然而,仅仅阅读是不够的,将阅读所得转化为精准、实用、高效的读书笔记,才能真正内化知识,指导实践。一份优秀的护理读书笔记,绝非简单的文字复刻,而是经过思考、提炼和整合的知识结晶。撰写时,应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
"一、 目的明确,有的放矢"
在开始阅读前,或阅读过程中,首先要明确本次阅读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某个具体的临床问题?是为了学习某项新的护理技术或理论?还是为了拓宽某个领域的知识面?目的的不同,决定了笔记的侧重点和深度。带着明确的目的去阅读,能帮助你更集中注意力,捕捉与目标相关的关键信息,避免大海捞针式的记录,使笔记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例如,阅读关于“危重病人营养支持”的书籍,如果是针对临床实践,则应侧重于不同营养途径的选择、实施要点、并发症预防及护理评估等内容。
"二、 内容精炼,突出核心"
护理工作繁忙,时间宝贵,读书笔记的首要原则是“实用”。因此,记录时应力求精炼,抓住核心内容。避免逐字逐句的摘抄,要学会
著者:弗罗伦斯・南丁格尔
出版社: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
索书号:R473/4
作者介绍
弗罗伦斯·南丁格尔(英语:Florence Nightingale,1820年5月12日-1910年8月13日),英国护士和统计学家,出生于意大利的一个英国上流社会的家庭。在德国学习护理后,曾往伦敦的医院工作。于1853年成为伦敦慈善医院的护士长。
克里米亚战争时,她极力向英国军方争取在战地开设医院,为士兵提供医疗护理。她分析过堆积如山的军事档案,指出在克里米亚战争中,英军死亡的原因是在战场外感染疾病,及在战场上受伤后没有适当的护理而伤重致死,真正死在战场上的人反而不多。她更用了圆形图以说明这些资料。南丁格尔于1854年10月21日和38位护士到克里米亚野战医院工作。成为该院的护士长,被称为“克里米亚的天使”又称“提灯天使”。
由于南丁格尔的努力,让昔日地位低微的护士,于社会地位与形象都大为提高,成为崇高的象征。“南丁格尔”也成为护士精神的代名词。她是世界上第一个真正的女护士,开创了护理事业。“5.12"国际护士节设立在南丁格尔的生日这一天,就是为了纪念这位近代护理事业的创始人。
内容简介
每一个人,或者说至少是绝大部分的人,在她的一生中都不时地有照顾他人健康的经历,不管是照顾小孩还是照料病人。换句话说,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会护理。怎样才能够使人不生病或者是使人从患病中康复,这样的知识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它与医疗的知识不一样,后者完全是一种专业知识。南丁格尔的《护理札记》为现代西方护理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它与其笔记式的写法告诉着人们,该如何正确地照顾他人的健康。 作者并没有装腔作势地教人们该如何去做,也没有给出生硬的规则让人们去遵从,她仅是以自己的经验给出更人性化的提示,让人们学会自己更好的去做。
来源:【湖南日报】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阳乐 通讯员 谢爱清 贺咏梅 彭璐
1994年7月,湘江畔蝉鸣正盛,20岁的刘志平背着帆布包走进湖南省肿瘤医院胸外科病房。彼时的她没有想到,从协助肺癌术后患者咳出第一口带血丝的痰液,到在核素隔离病房身披铅衣与死神赛跑,这条路,她一走便是30年。
清晨5点的病房走廊,常能看见她弯着腰的身影。“来,跟着我的手用力。”她将温热的手掌轻按在患者肋间,像抚触初生雏鸟般引导术后老人咳痰。那时许多农村来的老年患者,吸烟多年,手术后常常伴随呼吸道感染,她不厌其烦地指导患者术前深呼吸功能训练准备,使他们顺利康复。
2009年转战核素治疗病房时,34岁的刘志平面临全新挑战。面对“谈核色变”的患者,她创新多种宣教方式,隔离前面对面宣讲,使得病友们顺利度过隔离期间的生活。年轻护士记得她示范防护服穿脱时说的话:“我们穿的是铅衣,心里揣的该是温暖的棉花。” 当28岁的甲状腺癌患者小陈蜷缩在铅门后发抖时,刘志平把宣教单折成纸飞机从传递窗送入:“你看,辐射飞不走你的笑脸。”连续一周,她通过监控对讲系统和小陈聊天,直到隔离结束那天,女孩把折满千纸鹤的玻璃瓶塞进她手中。
2021年深冬凌晨,警报声撕裂核素病区的宁静。接受131碘治疗的患者突发低钙抽搐,传呼器发出刺耳鸣叫。她一把扯过数十斤重的铅衣,铅胶靴踏地声如战鼓——30秒完成防护穿戴,冲进隔离区的身影让年轻医生惊呼:“刘老师踩着风火轮!”铅衣在急救操作时发出不堪重负的“吱呀”声,面罩被汗水蒸腾得模糊,她却精准捕捉到患者睫毛的颤动。她跪在床边支撑自己的身体一边为患者按摩抽搐的小腿,一边柔声安慰,直到朝阳穿透铅玻璃,才扶着墙慢慢站起,防护服下膝盖处的膏药早已被体温烘得发烫。
如今50岁的刘志平,仍保持着清晨提前到岗的习惯。护士站那本磨破边的《放射防护手册》里,夹着泛黄的进修证书——1997年在上海胸科医院学习的笔记,至今仍是她指导年轻护士的培训教材。她带教的护士中已有多人成长为护理骨干。“刘老师总说,护理是门‘看见’的艺术。”徒弟小周举起手机,照片里是刘志平护理记录本上密密麻麻的标注。
从青春韶华到鬓染霜雪,30年来,她像一株倔强的湘竹,将根须深深扎进护理事业的土壤。铅衣上的每一道划痕,编织成一首关于守护的长诗。当问及何以坚守,她望着窗外岳麓山轻笑:“你看那些上山的路,不都是人一步一步踏出来的吗?”
本文来自【湖南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