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26 01:1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摩托日记》的观后感作文,可以注意以下几个事项,让你的文章更深刻、更有条理:
1. "明确中心思想/主旨:" 《摩托日记》不仅仅是一部冒险片,更是一部关于成长、探索、社会现实和理想主义的电影。你需要首先明确你观看电影后最深的感受或最主要的思考是什么。是兄弟情谊的珍贵?是青春的热血与冲动?是对社会现实的关注?还是对理想与责任的探索?确定一个核心观点,这将贯穿你的全文。
2. "结合具体情节和细节:" 观后感不是空谈感受,需要用电影中的具体情节、场景、人物对话、细节描写来支撑你的观点。 "例如:" 提到圣地亚哥和埃内斯托兄弟俩的互动,分析他们的关系变化。 描述他们穿越安第斯山脉、智利荒原等场景,分析这些环境如何塑造了他们的性格或反映了当时的社会。 指出电影中表现的社会贫富差距、政治动荡(如军政府统治下的氛围)等现实元素,并谈谈你的看法。 分析圣地亚哥在旅途中遇到的挑战(如与土著的冲突、内心的挣扎、资源的匮乏)以及他如何应对,展现了他的成长。
3. "展现个人思考和感悟:"
我是笛白,点击上方“关注”,与你分享好电影和精进干货,一起实现财富跃迁
旅行对一个人的世界观影响有多大。
1952年9月,切·格瓦拉环游南美洲回到了阿根廷。
这次旅行已经彻底改变了切·格瓦拉,在旅行结束时,他在日记中写道:“写下这些日记的人,在重新踏上阿根廷的土地时,就已经死去。我,已经不再是我,至少不再是原来的那个我。这次漫游南美的旅行,对我的改变比我想象中的还要深刻和剧烈。”
一趟旅行让他从一个青春荷尔蒙爆发的小伙成为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者,甚至找到了一生为之奋斗的方向和事业。他是如何通过旅行找到毕生奋斗的使命的呢?带着这份好奇,我看了《南美丛林日记》和改编的电影《摩托日记》,也从中找到了答案。
1
切·格瓦拉出生在一个上流社会的阿根廷大家族,大学就读医学院,毕业后原本有着光明的前程和美好的未来,但一次旅行却逐渐改变了切·格瓦拉的人生轨迹。
1951年,格瓦拉在自己的好友药剂师阿尔贝托·格拉纳多的建议下,决定休学1年环游整个南美洲。他们骑着一辆摩托车沿着安第斯山脉穿越整个南美洲,经阿根廷、智利、秘鲁、哥伦比亚,最后到达委内瑞拉。
当时整个南美洲是怎样的情形呢?
南美洲,气候适宜,矿产丰富,原本居住着民风淳朴的印第安人,但随着西方哥伦布等冒险家的大航海运动,发现了南美洲新大陆,于是他们携带着工业革命的先进武器降维打击殖民南美洲,先后被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法国和荷兰不断侵占掠夺,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崛起的美国,凭借其经济实力和有利的地理位置,排挤其他国家的势力,成为南美洲的霸主。南美各国人民进行了反帝、反霸、反殖,维护国家主权的长期斗争。
玻利维亚被人们形容成“坐在黄金宝座上的乞丐”,这个国家拥有丰富的锡、铜、黄金、石油、钨等矿产,可大半都被美国资本和国内的一小撮富裕家族垄断。印第安人占玻利维亚人口的大多数,却过着农奴般的艰苦生活。
切·格瓦拉的环南美洲旅行,绝不是像现在很多人的打卡住酒店旅行拍照,而是用摩托旅行,身上只有少得可怜的积蓄,时常风餐露宿,食不果腹,不得不求助于当地居民,正是这样才深入了解人民的疾苦,让一个上流阶层的孩子一下子明白了社会的残酷,从内心冉冉升起的正义和使命来反抗美帝国主义。
2
在旅行中,有三件事彻底改变了切·格瓦拉的心智模式。
第一件是途径智利的焦康达酒吧时,他去看望一位老妇人,她气喘、心悸,在面对生活时仍有自己的尊严,但切·格瓦拉作为一个医学院学生却无能为力,从这位老妇人身上看到一个入不敷出的社会底层家庭的根本性悲剧,深深刺痛了切·格瓦拉的内心。
第二件是他们经过智利被美国资本家控制的硫磺矿产工地时,一对夫妇是共产主义者,但共产党被当时政权认为是非法组织,一旦被抓就用直升机直接丢到大海深处喂鱼,他们俩为了生存只能去最艰苦的硫磺矿业公司找工作,那里气候恶劣,条件简陋,不分主义,用一点微不足道的面包屑作为工资换取工人的身体和劳动,这让切·格瓦拉更加痛恨美帝国主义。
第三件是在麻风病村做义工,在做义工的日子里,他们真心帮助那些受麻风病折磨的人民。
1952年6月14日,麻风病院的全体病人和医生为他举行了24岁的生日派对,在致祝酒词时,他说了这样一段话:“把拉丁美洲割裂为各个不稳定的国家,这是一种彻头彻尾的虚妄做法。我们的旅途加深了我们的这种信念。我们是一个统一的混血民族,从墨西哥到麦哲伦海峡,我们拥有太多的共性。正因为如此,我本人要抛弃所有狭隘的地域观念,这杯酒,我要献给秘鲁和团结的拉丁美洲。”
正是这次环南美洲旅行,切·格瓦拉深入了解社会底层的贫困,以及这一切的始作俑者美帝国主义,使他找到了毕生的使命,通过革命对抗美帝国主义,建立一个和平、平等、富强的南美洲国家。
3
如果不去旅行,切·格瓦拉的人生会怎样呢?
通过医学院毕业,拿到博士学位,顺利进入阿根廷的大医院实习,成为一位救死扶伤的医生,娶上自己当初在大学认识的心爱的姑娘,再生几个娃娃,一辈子定居在阿根廷,过着衣食无忧的中产阶层生活,成为历史尘埃过眼云烟的一粒沙子。
但切·格瓦拉通过环南美洲的旅行,改变了他的世界观,也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1953年格瓦拉顺利毕业,开始了第二次拉美之旅。彼时的南美洲革命浪潮涌动,格瓦拉在这次旅行中被革命激情深深感染,毅然决然地投身到了革命浪潮中。1955年格瓦拉和古巴革命领袖卡斯特罗兄弟相遇,二者一拍即合,相见恨晚。
他和革命领袖卡斯特罗领导古巴走向胜利,在美国的眼皮底下建立一个社会主义共和国,后任命成国家银行行长和工业部长,成为古巴最有魅力的领导人。
古巴革命成功后,他依然放弃一切,去刚果接着革命,试图把古巴的成功经验引入到刚果,但对非洲的情况不了解,无法带领一群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格格不入的黑人战斗,不得以失败告终。
但他依然没有放弃,痛定思痛,他重新把视野转回拉美。选择从玻利维亚继续革命,但由于与玻利维亚共产党不合,失去了一切外援,被当地农民出卖,在美国CIA的配合下被当地政府就地正法,去世时年仅39岁。
人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呢?
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切·格瓦拉就是这样度过一生的,切·格瓦拉死后被运回古巴举行国葬,切·格瓦拉的肖像已成为反主流文化的普遍象征、全球流行文化的标志,同时也是第三世界共产革命运动中的英雄和西方左翼运动的象征。《时代》杂志将切·格瓦拉选入二十世纪百大影响力人物。
文/王栩
(影片信息:《摩托日记》,导演:沃尔特·塞勒斯,编剧:何塞·里韦拉,主演:盖尔·加西亚·贝纳尔、罗德里格·德拉·塞纳,阿根廷,2004年)
两个好友,埃内斯托和阿尔贝托计划完成一次长途旅行,以此庆祝阿尔贝托30岁的生日。旅行主题鲜明,行程简洁,还未启程,就充满了艳丽的浪漫主义色彩。在阿尔贝托对这场旅行前景乐观的描绘下,两个好友似乎已经看见旅途上有一对美女正等着他们,这可能是一对姐妹,代表了远方写意的诗情。
当然,这场旅行的准备工作并非那么写意。对两个好友来说,完成这趟旅行的交通工具全赖阿尔贝托的那辆诺顿500摩托车。这辆又破又漏油的老爷车被阿尔贝托亲切地称为“万能者”,以人格化的光辉成为埃内斯托和阿尔贝托开启旅程后这一路上可资信赖的亲密的朋友。这个朋友载着他们一路飞驰,飞驰在一望无涯的平坦的大道上。他们远离布宜诺斯艾利斯,通向天边的大道没有阻碍的在他们眼前延伸,道路两旁青绿的草丛传递出清新、明快的韵律,没有任何悬念的预示了一直走下去,旅行就是旅行,简单的就跟这条大道一样,平坦而顺遂。
齐齐娜对埃内斯托的温存让后者在旅行的前期未脱一个男孩的稚气。埃内斯托崇尚爱的真义,这让他不懂得适时的说谎是与人相处时营造和谐氛围的有效方式。相信爱的埃内斯托,用真诚对待路上遇见的每一个人,却不知真诚不会令人人都感到快乐。圆滑的阿尔贝托在这个二人组合里弥补了埃内斯托生活经验的不足,仿若经验的润滑剂般持续着旅程的运转和前行。
在“万能者”的相伴下,《摩托日记》的前半部以轻松、有趣的旅途记事表现出一派洒脱不羁的豪情。不论是和牧马骑手的竞速,还是在小镇舞会上同有夫之妇拙笨的调情,都让埃内斯托感受到美洲大陆上的人民奔放的情感和充沛的爱。旅途中遇见的一对智利女孩,实现了阿尔贝托在这之前的预言。这是一对智利姐妹,她们天真烂漫,那一份对陌生人毫无戒备之心的纯朴正是爱之纯净的体现。它与埃内斯托的真诚和诚实互为映照,皆为凡人身上未曾受到玷污的优良品质。
正是这样的品质让埃内斯托保持了内心的朴实。他不擅调情,不会跳舞,喜欢对人说出不讨喜的真话,可就是这么一个朴实的人从常见的生活表象下看见了足以令人深思的生活的本质。它缘起于这个还未毕业的医学生在旅途中的一次无能为力。那是一名罹患重病已时日无多的老妇人给埃内斯托带来的触动。有病无处医的局促,药品匮乏的现实处境,它们让年轻的医学生心情沉重。对这个年轻人来讲,在趋近死亡的病人面前,他能做的只有安慰。
对他人的安慰真能有效地减轻心头的重负吗?当老爷车“万能者”就像那油尽灯枯的老妇人那般寿终正寝,被贱价卖给了修车铺,埃内斯托和好友阿尔贝托开始了用脚步丈量美洲大陆的旅程。走在美洲大陆的土地上,埃内斯托的脚步轻快,远远甩下了身后的阿尔贝托。因为他的脚步是这么的踏实,这块大陆给了他无尽的力量。力量让他的内心坚定,可以容纳下更多世间的苦难而不会被苦难俘获。现在,这个年轻的医学生开始了思考。思考为何那些满身尘土的人会一排排地坐在矿山的入口,焦渴难耐的等待着被工头点名带走,而被工头带走去上工的人并未露出任何欢喜的神色,失望而归的人归家的背影则更为沮丧。思考不会让埃内斯托得到确切的答案,新的思考又挤占了他那善感的心绪。
位于秘鲁的一所麻风病院是埃内斯托和阿尔贝托此行的重要一站。这所麻风病院被亚马逊河这一天然的屏障分隔成南、北两个区域。医生们和工作人员在河的这一头,河对岸则是病人们的聚居地。埃内斯托在麻风病院协助治疗病患之初,就将平等的理念践行在自己同病患们的日常交往中。他无视院方的告诫,伸出不戴手套的手主动和病患们握手致意。当这样的两只手紧紧相握,建基于平等和信任上的友谊就此缔结。同时,这个情节也铺垫出埃内斯托在自己24岁生日那天,用横渡亚马逊河,到达对岸麻风病人聚居区的方式打破了院方以亚马逊河为界,将病患们隔离开来远离人群的举措。埃内斯托用自己的努力尝试消除人群对麻风病人的歧视,可他能否彻底消除世间作用于民族和地域、人种与肤色、性别和身份的一切无形的界线,影片以这趟旅程临近终点时,这个年轻的医学生思想的转变预告了一个初生的革命者经由横跨美洲大陆的旅行坚定了个人今后所要为之奋斗的心志。
这个心志是埃内斯托对美洲大陆一个清晰的认识。“抛弃地方观念,统一美洲”。这一认识的内涵就在这场艰辛无比的旅程中。它通过游历给埃内斯托带去了关于人间疾苦的观感,它让一个年轻人成长,从游历的亲眼所见,而非旅行的赏心乐事里。
八年后,生化学家阿尔贝托接到好友埃内斯托的,前往古巴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此时,埃内斯托已成长为古巴最具影响力的革命者——切·格瓦拉。切,一个深情的称谓。它那深情的含义在于,它是美洲这片大陆上的人民对一个平易近人的革命者致以朋友般的呼唤。呼唤一种界线和隔阂的消除。它是切在游历中播下的火种,切的一生都在为之英勇地战斗着。
(全文完。作于2022年3月25日)
——文中观点属于作者本人,本人文责自负,与发文平台(含各类网站、论坛、自媒体、公众号)、转载纸媒、以及他人无涉——
作者简介:王栩。所用笔名有王沐雨、许沐雨、许沐雨的藏书柜、王栩326,定居重庆。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