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26 01:5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清朗舆情工作总结的作文,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事项,以确保总结的全面性、客观性和有效性:
"一、明确总结的目的和受众:"
"目的:" 首先要明确这次总结的目的。是为了向上级汇报工作进展?还是为了分析问题、总结经验教训?或是为了指导下一步工作?不同的目的决定了总结的侧重点和风格。 "受众:" 要考虑总结的受众是谁。是领导?同事?还是公众?不同的受众对信息的关注点和理解能力不同,需要用不同的语言和方式来表达。
"二、结构清晰,逻辑严谨:"
"标题:" 标题要简洁明了,概括总结的主要内容,例如“关于XX时期清朗舆情工作的总结”。 "引言:" 简要介绍总结的背景、目的、时间范围、工作目标等,为读者提供必要的上下文信息。 "主体:" 这是总结的核心部分,需要按照一定逻辑顺序展开,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工作概述:" 简要回顾这段时间内清朗舆情工作的总体情况,包括主要任务、工作内容、工作方法等。 "主要成绩和亮点:" 具体列举在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和亮点,用数据和事例说话,例如成功化解了哪些舆情事件,提升了哪些方面的舆情管理水平等。要突出
当下网络空间已成为民众获取信息、表达观点的重要场域,但虚假信息泛滥、情绪化宣泄、网络暴力等乱象也日益侵蚀着社会信任基础。整治舆情环境非一日之功,需系统性、精细化治理。
以下为可落地执行的五项关键举措:
一、构建全域实时监测预警体系,抢占处置先机
技术赋能精准识别: 整合大数据、AI语义分析技术,建立覆盖全网平台的舆情监测系统。重点识别敏感关键词、异常传播路径、突发热点话题,自动生成预警信号(如传播速度超过阈值70%、负面情绪占比突增等)。
建立分级响应机制: 依据事件性质(民生、政策、突发事件)、传播范围、情感烈度设定红、橙、黄三级预警,明确各级别的响应部门、响应时限(如红色预警需15分钟内启动响应)。
责任落实到人: 各级网信部门设立7×24小时值班岗,确保预警信息第一时间直达责任人,建立“监测-报送-研判-启动”无缝闭环。
二、推动权威信息“快、准、透”发布,挤压谣言空间
首响责任制与时效承诺: 对重大突发事件和民生热点,明确牵头部门必须在事件确认后2小时内发布首条权威信息(即使信息尚不完整),承诺后续更新节点(如“每4小时通报进展”),持续释放信息,杜绝“失语”真空。
“一站式”信息聚合平台: 打造省/市级官方信息聚合平台(如“XX发布”矩阵),整合各部门权威发布。重大事件设置专题页面,整合时间线、核心事实、政策解读、辟谣专区,避免信息碎片化。
创新表达贴近民众: 推广“政务直播”、短视频答疑、图解政策;鼓励官员、专家以“平民化”语言在线互动,破除“官腔”隔阂,提升信息亲和力与可信度。
三、压实平台主体责任,清朗传播源头
“算法透明”与“谣言熔断”: 要求平台公开热点推送的基本逻辑,减少“信息茧房”和情绪极化。对已被权威定性的谣言,强制平台在显著位置进行“谣言标签”标注,并限制其算法推荐权重。
建立“信用分”惩戒机制: 对屡次发布不实信息、煽动对立的账号(含自媒体),实施阶梯式处罚:限流(信用分低于60)、禁言(低于40)、封号(低于20)。定期公布典型处罚案例,形成震慑。
组建“平台-网信”联合辟谣小组: 平台一线审核员与网信部门专家建立直通渠道,对存疑高传播内容进行快速共判,实现24小时内联合辟谣响应。
四、深化网络素养教育,培育理性参与主体
“媒介素养”进课堂/社区: 将网络信息辨识、理性表达、拒绝网络暴力等内容纳入中小学课程及社区常态化宣教(如每月1次专题讲座)。制作“谣言解剖室”、“理性对话指南”等通俗教材/短视频。
打造“阳光志愿者”队伍: 招募并培训具备专业背景(法律、心理、传媒等)的网民担任“网络文明引导员”,在热点事件评论区主动提供事实链接、理性分析模型,疏导非理性情绪。
建立“优秀网络内容”推荐榜: 联合媒体、平台定期评选并大力推广基于事实、逻辑清晰、建设性强的优质评论和深度报道,树立内容标杆。
五、强化法治保障与协同共治,筑牢治理根基
细化法规与精准执法: 加快出台《网络暴力信息处置细则》等配套法规,明确“人肉搜索”、“恶意剪辑诽谤”等行为的法律边界与取证标准。网信、公安、法院建立“网络案件快查快办”绿色通道。
“线上+线下”联动治理: 对线上发现的涉嫌违法犯罪线索(如组织煽动、敲诈勒索),网信部门固定证据后第一时间移交公安机关落地查人。重大案件侦办结果及时线上通报。
构建社会监督“瞭望塔”: 设立便捷的“网络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入口(如平台内一键举报),优化举报反馈流程(承诺48小时初步反馈)。对有效举报予以公示和适度奖励。
整治舆情环境,核心在“共治”。 技术是利器,制度是保障,人心是基石。唯有政府精准施策、平台守土尽责、网民理性参与,方能穿透信息迷雾,涵养风清气正的网络生态。每一次及时的真相披露、每一次负责任的平台管控、每一次理性的网络发言,都是对清朗空间的有效构筑。让我们以行动为砖瓦,共建真实、理性、温暖的网络家园。
11月28日,上海市委网信办在黄浦区举办“清朗浦江·2024”网络生态治理总结活动,发布一系列工作成果。根据中央网信办部署要求,今年上海市委网信办会同相关部门多策并举,全年推进开展优化营商网络环境、抵制网络暴力、整治“自媒体”无底线博流量等20多个专项行动,累计清理违法和不良信息1008万余条,处置违规账号349万余个,网络生态治理取得扎实成效。
中央网信办综治局相关负责同志参加活动并作总结。活动指出,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的共同期盼,是建设网络强国的应有之义。上海市委网信办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部署要求,紧紧围绕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目标任务,坚持统筹协调、标本兼治、守正创新、惠企为民等原则,持续做好网络生态治理这篇大文章,努力让网络空间在有效治理下向上向善。
今年以来,上海市委网信办围绕打造“清朗浦江”管网治网品牌,首创网络生态治理旬行动,开展28项主题日和网站开放日活动,做到“企业有参与、社会有感知、网民有好评”;集中力量解决突出问题,重拳整治网络生态乱象,既找准症结、对症下药,又查漏补缺、补齐短板,形成了具有上海特色的网络生态治理模式;会同相关部门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MCN机构内容生态规范、打击网上非法证券期货行为等领域形成专项协同机制,发布合规指引、工作指南等,有力维护了企业和广大网民的合法权益;积极发挥媒体舆论监督和社会举报作用,凝聚起上海网络生态治理的强大合力和广泛共识。
在上海市委网信办牵头协调下,各涉网管理部门齐心协力、各区网信办履职尽责、属地网络平台积极参与,在打击网络谣言、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等领域形成了很多可圈可点的工作经验。全市共有42家单位选送了74个网络生态治理创新案例,其中15个案例入选“清朗浦江·2024”网络生态治理优秀创新案例,并在总结活动现场获得表彰。
上海市委网信办今年聚焦企业“急难愁盼”问题,升级“清朗服务包”,推出多项惠企举措。在优化营商网络环境专项行动中,指导属地平台提高涉企侵权信息受理处置效率,拦截清理违规信息4.1万余条,处置账号1万余个。制作《涉企侵权信息处理服务包1.0》,发布举报投诉路径和典型案例解析。在上海市互联网业联合会、杨浦区委网信办和澎湃新闻3家单位首批授牌“涉企侵权信息受理服务站”,成功指导多家企业依法维护自身权益。为持续优化营商网络环境,上海市委网信办在总结活动中为黄浦、静安、徐汇、长宁、松江、青浦等6个区委网信办授牌“涉企侵权信息受理服务站”,进一步扩大服务范围。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