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写作《三毛紫衣读后感》小技巧请记住这五点。(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8-26 02:11

写作《三毛紫衣读后感》小技巧请记住这五点。(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三毛《紫衣》的读后感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文章内容充实、情感真挚、结构清晰:
1. "深入理解作品,抓住核心:" "情节梳理:" 简要回顾《紫衣》的主要故事情节,但不要过多复述。重点在于你印象深刻或触动你的部分。 "主题把握:" 明确《紫衣》的核心主题是什么?是关于成长、梦想、友谊、爱情、对自由的向往,还是对特定时代背景的描绘?抓住最能打动你的主题方向。 "人物分析:" 重点分析你感受最深的人物(通常是主角阿梅,或者紫衣本身所象征的人或物)。他们的性格特点、经历、情感变化以及作者塑造他们的意图是什么?他们的哪些行为或思想让你产生了共鸣或思考?
2. "融入真情实感,避免空泛:" "个人体验与联想:" 读后感的核心在于“感”。将书中内容与你的个人经历、生活观察、或读之前已有的想法联系起来,写出你独特的感受和思考。你从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它如何改变了你对某些事物的看法? "情感表达:" 清晰地表达你对书中人物、情节或主题的情感态度,是喜悦、悲伤、感动、敬佩、批判,还是复杂的混合情绪?用具体的语言描述

从《紫衣》到《囧妈》,相似的“错过”境遇,迥异的“往后余生”

春节档电影《囧妈》上映以来,观众的呼声有高有低,总体来说,除了笑点不如前几部囧系列电影那么欢乐,在情怀和主题方面的深刻,有口皆碑。

比起让观众津津乐道的母子情和夫妻情,影片中徐妈妈卢小花的“圆梦”情节更让人动容。

她发起莫斯科之行,是源于年轻时“错过”的一次演出,为了这次圆梦之旅,她期盼了几十年,终于在70多岁时等来机会,哪怕它只是公众号上一个真假未知的活动,哪怕儿子拒绝陪同坐火车,只要能让她重新站上歌唱舞台,她都愿意为之一试,照着年轻时的路径,原模原样重来一次。

一路上,卢小花和被迫陪同的儿子争执不断,也经历了各种奇葩事件,最后还差点毁在“错过”的火车班次上,好在这趟“圆梦”之旅有惊无险,按她的预期完成了。

这让我想到了三毛的文章《紫衣》,也是讲述一个错过的故事,母亲缪进兰因为被邀约参加同学会,一改往日神态,在翘首盼望中做足准备,最后却因为“错过”通往聚会之地的汽车班次,终究没能参加上,失望奔溃后重新做回家庭主妇,此生再也不曾触及往事。

电影和文章里的两位母亲,一样过着普通的家庭生活,一样有机会重温青春时代,一样错过车次,却有着不一样的“往后余生”。

本文就两种艺术作品的相似和不同之处加以分析,探讨中年女人普通生活的另一面,那些关于“青春”、“梦想”、“友谊”以及“错过”和“逐梦”的种种,最后再谈一谈两部作品中的人物带给我们的现实思考。

一、《紫衣》缪进兰和《囧妈》卢小花境遇相似之处

女人啊,谁不曾经历过从青春少女到家庭妇女的转变?一入婚姻似坟墓,埋葬的是女人的少女时代,此去经年,她们的生活是另一般模样,心里想的是柴米油盐,嘴里聊的是家长里短,眼里只看得见丈夫和孩子。

那些连同少女一起被埋葬的青春和梦想,尘封在记忆里,还有机会被重新点亮吗?

1.两位母亲婚前婚后的变化颇为相似

在三毛的《紫衣》中,母亲缪进兰是一个终日在厨房里忙碌的女人,寡言少语,也很少笑,和丈夫一起抚养着4个孩子,日子过得捉襟见肘。

因为生活在旧时传统的大家庭里,母亲不但以夫为天,行事还要看家里掌事大伯母的脸色,这在孩子眼里都看着憋屈,在母亲那里却是习以为常。

万万没想到,一封同学会的信,让三毛看到了母亲的另一面——她竟然上过学,高中时还参加校篮球队,打后卫,三毛当时读的《水浒传》、《红楼梦》和《傲慢与偏见》等书籍,母亲都有读过。

结婚以前,她白衣黑裙,发丝飞扬,意气风发,徜徉在美好青春时光里。

在电影《囧妈》中,卢小花结婚后,心思扑在改造丈夫上,丈夫早逝后,又决定一辈子为儿子活着,以至于徐伊万对老妈坚持去莫斯科演出嗤之以鼻,在他的印象中,母亲只不过会哼几首“老几样”的曲子,哪里能登得了台?再说也没几个人看。

殊不知,年轻时的母亲也有自己的兴趣,她喜欢唱歌,是文工团的一员,是合唱团的主唱,曾有机会代表中国大使馆在莫斯科红星大剧院演出。

哪个女人没有过激情飞扬的少女时代,那个时候,她们年轻有活力,热血有梦想,肆无忌惮地做着真实的自己。

只不过,这一切随着结婚生子,成了遥远的过去,为了家庭、为了孩子,她们深埋梦想,放弃自己,活成他们需要的样子。

2.两位母亲都有机会“重温旧梦”

《紫衣》的故事从一封同学聚会的“信”讲起,也是从这个时候,三毛的母亲开始变得不同以往。

她第一次坚定的向丈夫提出要参加同学会,并拜托丈夫照顾好孩子,同时,低声下气地向家里的权威大伯母做了请示。

她不但变得话多爱笑,脸上还时不时出现昔日少见的神情,那神情好像把她拉到遥远的、美好的过去。

她一面跟孩子们讲自己中学时代的人和事,一面为聚会做准备—给自己和同去的孩子制作崭新的紫衣,又在聚会的前一天熬夜为同学们做了美食。

同样地,电影《囧妈》的故事,源于徐伊万母亲卢小花参加的一场演出,这场演出是由一个公众号发起,在莫斯科红星大剧院演出。

而卢小花之所以坚持参加这次演出,是因为少女时代的她曾被安排在红星大剧院演出,辛苦排练三个月,却因为迟到没能赶上,成了她余生的遗憾。

此后多年,她为家庭生活所累,没有机会弥补当年的遗憾,如今,在公众号看到莫斯科红星大剧院的演出活动,她深藏内心的梦想被点亮,哪怕自己年逾70,哪怕要花费20000元报名费,都不能阻止她前往的决心。

因为远在莫斯科,合唱团其他姐妹都选择坐飞机,但是卢小花坚持乘坐6天6夜的K3火车,因为这条路上有她年轻时的美好记忆,因为沿着当年的路线重来一遍,她的圆梦之旅就更接近真实,更能抹平当年的遗憾。

当我们以为父母的一生就是那么平淡庸常时,没想到他们的内心也有关于青春、友谊和兴趣的美梦。

这个梦被埋藏的很深,深到最亲的人都不曾发现,深到她本人似乎都已忘却,但是,这个梦一旦被唤醒,将无人抵挡。

正如卢小花和儿子的对话中说的那样:

儿子问她:“你不去会怎么样?”

卢小花:“死不瞑目。”

两部作品里的母亲,一个为了聚会,一个为了圆梦,都迸发出不同往日的决心和力量,这种力量是青春的呼唤,是梦想的启迪。

3.两位母亲都在离梦想最近的地方遭遇车次延误

人生中,没有什么比“错过”更让人伤感的经历了。

《紫衣》中三毛的妈妈为了这次同学聚会,焕发了她眼中从未见过的神采,做了不少让三毛吃惊的举动,甚至在聚会当天,还喷了香水,穿了平日里不穿的旗袍和高跟鞋。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那天下着雨,母亲因为各种原因,很晚才出发,他们一路祈祷着汽车能晚点,紧赶慢赶,还是没有赶上汽车。

母亲不甘心,一面继续追赶,一面对着开走的汽车,疯狂喊叫同学们的名字,那种歇斯底里的绝望,让年幼的三毛心生恐惧。

电影《囧妈》里,我们知道卢小花当年因为迟到错过了演出,这次是奔着圆梦去的,为了不迟到,她早早登上了北京开往莫斯科的K3列车。

没想到,一路上波折不断。因为和儿子争吵,她负气下车走进雪域森林,遭遇黑熊,差点被吃掉,幸亏猎人搭救,之后他们参加了猎人的婚礼,搭便车前往莫斯科,可是汽车链条坏了,他们只能步行过冰河抵达火车站。

当卢小花和儿子在冰河上疾走时,眼看着火车启动,她满眼含泪,无助地呢喃:“看来我是注定赶不上演出了”,儿子背起母亲狂奔,最终还是没能赶上火车。

梦想是美好的,那里有青春和回忆,有真实的自我,但是追梦的道路很不容易,充满了艰难险阻。

年轻时,梦想触手可及,人到中年、老年,曾经的梦想遥不可及,我们也许有机会重温旧梦,但是实现梦想的过程难免经历错过和遗憾。

也许这就是人生原本的模样,梦想或许正是因为实现的不容易,才变得充满诱惑。

二、《紫衣》缪进兰和《囧妈》卢小花境遇的不同之处

我是因为观看电影《囧妈》才想到了三毛的文章《紫衣》,两位妈妈身上有太多相似的地方让我第一时间把他们联系起来。

不过,他们也有诸多不同之处,最明显的一点就是《紫衣》里谬进兰错过的遗憾,在《囧妈》里出现反转,卢小花历经波折,错过了火车,但是没有错过圆梦的机会。

其中,有两点原因值得我们探讨。

  • 首先,由于时代不同,《紫衣》中缪进兰“错过”汽车就真的错过了聚会,《囧妈》中卢小花“错过”火车,依然赶上了演出。

阅读《紫衣》,我正读高一,看到三毛妈妈谬进兰雨中追赶汽车的那一幕,我被文中的无奈和遗憾感染到泪流满面,之后对着窗外深深地惆怅一番。

那个年代,交通工具以人力车为主,穷人家很少有机会坐汽车,难得坐一趟,必须按时按点。

谬进兰身为家庭主妇,琐事不断,尽管对同学会抱着极大期待,做足了准备,却未能料到被生活中随时出现的意外耽搁。

最后因为“错过”汽车,让之前的努力付诸东流,让可遇不可求的中年同学会成了心中的遗憾。

往后余生,她依旧是那个相夫教子的家庭妇女,生命中偶然出现的“同学会”,唤醒她的青春,又悄然熄灭。

这次“错过”,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汽车之过,也是时代之过。

这样的“错过”在21世纪的今天,也可能发生,但是科技的进步,让我们有了弥补“错过”的机会。

《囧妈》中卢小花错过了火车,却碰巧遇到当地的热气球比赛,好心的参赛者得知她千里迢迢为圆梦而来,决定送她一程。

卢小花最终圆梦,并借此机会,找回自我,开启新生活,在一次次演出中展现自己,过好余生的每一天。

有人说,这样的好事不是谁都能碰到,实属巧合。

其实,没关系,即便卢小花错过了火车,她还可以叫个网约车,或者达乘别的交通工具,这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并不是难事。

《紫衣》中谬进兰“错过”汽车的遗憾,在那个年代,没有办法赶得上,但是在今天,它不是什么不可挽救的大事。

时代的进步,让曾经的“错过”,有了弥补的机会,我们才在《囧妈》中看到卢小花登台演唱的高光时刻。

  • 其次,因为艺术表现手法不同,散文中的“错过”是写实,是不可挽回的事实,电影中的“错过”是情节需要,可以用艺术手法弥补。

三毛的《紫衣》是散文,注重“写实”,运用第一人称,从收到同学聚会“函”写起,中间穿插对母亲少女时代的回忆,一直写到“错过”汽车,最后回归平常生活。

全文叙述简洁、描写直白,“错过”汽车的部分是文中的重点,她主要从语言、动作、侧面烘托三个角度书写。

语言描写,突出母亲的焦急:

这时候,突然听见母亲狂喊起来,在风雨里发疯也似的放声狂叫“——魏东玉——严明霞、胡慧杰呀——等等我——是进兰——缪进兰呀——等等呀——等等呀——。”

动作描写,看出母亲的绝望:

“母亲哗一下子将全部挡雨的油布都拉掉了,双眼直直的看住那辆车子——那辆慢慢往前开去的车。”

侧面描写,烘托母亲近乎疯狂的状态:

“雨里面,母亲不停的狂喊使我害怕得快要哭了出来。呀——妈妈疯了。”

三毛平淡,冷静的叙述语言中,饱含着真挚、深沉的感情,母亲对同学聚会的期待、准备和改变过程,是她短暂快乐时光的见证,也是她对青春时代的眷恋。

而《囧妈》是喜剧电影,内容集喜剧、冒险、魔幻于一身,立足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徐峥用魔幻现实主义手法让卢小花“错过”火车的环节发生反转,设置热气球这个场景,弥补了错过的遗憾。

有观众不理解“热气球”的设计,说不够现实,徐峥表示:“任何设计都可以是幻想,但我主要还是从人物和观众的情绪出发去捋顺情节。”

对于卢小花来说,热气球的出现,可以是被她追逐梦想的精神和勇气感动,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对于观众来说,这个情节梦幻的不像真的,但是可以把它当做卢小花生命中的一个奇迹。

人的一生,有磨难,有遗憾,也有奇迹。

直白的描述,为读者创造了一种可以感知的现实,因为残酷,所以真实。

电影的虚幻,让剧情走向圆满,很好地满足了观众的需求,因为魔幻,所以对梦想更是充满期待。

三、《紫衣》和《囧妈》两部作品带给我们的现实思考

从《紫衣》到《囧妈》,我们真切感受到了女人的不容易,她们的青春和我们一样绚烂多姿,但是走进婚姻这座围城,她们就没了自我,成了丈夫的妻子,孩子的母亲,终日为生活操劳,终生为他人而活。

这样的场景,不止出现在文学作品和影视剧里,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何尝不是这样?

我们都听过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我们像三毛一样窥见过母亲眼里不同往日的神情,我们又像徐伊万一样对他们的青春和梦想不屑一顾。

但是,妈妈们也有梦想,它们藏得很深,需要被子女关注,需要被机缘唤醒,哪怕是一再被错过,也犹未为晚,可被弥补。

1.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活出自我,是年轻人的口号,也是每一个家庭妇女心中不灭的梦想。

正如林语堂所言:“梦想无论怎样模糊,总潜伏在我们心底,使我们的心境永远得不到宁静,直到这些梦想成为事实才止。”

年少时阅读《紫衣》,我感动落泪,却不理解缪进兰追赶同学聚会车子的疯狂,如今读来,才知道错过车次,她错过的是重温青春和友谊的同学会,她错过的是“为自己而活”的人生机会。

初看《囧妈》,触动我的是感人的母子情,无奈的夫妻情,二刷《囧妈》却被卢小花追逐梦想的执着打动,年少时错过演出成了她一辈子的遗憾,年迈时踏上圆梦之旅,却又一次错过火车,她无助地呢喃:“来不及了”,她失望的是又一次不能登台演出,她害怕的是“为自己而活”的梦想成为泡影。

“活出自我”,对每一个人都有致命的吸引力,结婚生子的女人可以为了家庭放弃一切,但是“为自己而活”,永远都是他们心中不曾磨灭的梦想。

梦想被深埋,他们是一个模样,梦想被点亮,他们是另一个模样。

2.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要让“错过”成为人生的遗憾。

我们害怕错过,是因为害怕失望,害怕不能为自己而活。

那就从此刻起,为每一次出发,做足准备,努力过,就不会被遗憾所伤。

《紫衣》中,时隔多年,三毛向母亲提及当年“错过”的那场同学会,缪进兰淡然回应没有印象了,我起初诧异,那样刻骨铭心的事情,怎么就忘记了?后来表示理解,对于那场错过的同学会,缪进兰期待过、准备过,也前去应约过,只是关键时刻被错过,这是天意,是命运,是事实,不可扭转,但是,至少她努力过,所以不记得错过,也许在她心中,她已经赴约了。

人生就是这样,有梦想,也有遗憾,我们如果心有不甘,可以穷尽努力,弥补错过。

就像《囧妈》中的卢小花,年少时的遗憾,她记了一辈子,结婚生子后,为家庭所累,为了丈夫和儿子,暂时放弃了梦想,不曾想,年逾70,等来了弥补“错过”的机会,她牢牢抓住,克服一切困难圆了梦。

往后余生,她的生命中没有遗憾,有的是“为自己而活”的恣意老年生活。

而我们作为年轻一代,不能让缪进兰、卢小花两位母亲“错过”的遗憾,在我们身上重演,更不能让“为自己而活”的追求只是一句口号。

我们要像三毛一样,一生自在,追求所爱。

我们要像徐伊万的妻子张璐一样,发现问题,及时止损。

从现在起,每一天都活出“自我”,生活就是梦想呈现的样子,无须他日实现,现在就把它过出来。

三毛:每个母亲都曾是18岁的少女

读者·新媒体2021影响力书单来啦!
购买年度好书,还有重磅福利领取

来源/《读者》杂志2017年第1期


那封信是我从邮差先生那儿用双手接过来的。

那是多年前的事了。当年,我的母亲还是一个三十五六岁的妇人。她来台湾的时候不过二十九岁。

把信交给母亲的时候,我感觉到信中写的必是一件不同寻常的大事。母亲看完信很久很久之后,都望着窗外发呆。

她脸上的那种神情十分遥远,好像不是平日那个洗衣、煮饭的母亲了。记忆中的母亲是一个永远只可能在厨房找到的女人。

到了晚上要休息的时候,我们小孩子照例打地铺睡在榻榻米上,听见母亲跟父亲说:“要开同学会,再过十天要出去一个下午。

两个大的一起带去,宝宝和毛毛留在家,这次我一定要参加。”父亲没有说什么,母亲又说:“只去四五个钟头,毛毛找不到我会哭的,你带他好不好?”毛毛是我的小弟,那时候他才两岁多。

于是我才突然发现原来母亲也有同学,就问母亲,念过什么书。母亲说看过《红楼梦》《水浒传》《七侠五义》《傲慢与偏见》《呼啸山庄》……在学校还是篮球校队的,打的是后卫。

听见母亲说这些话,我禁不住深深地看了她一眼,觉得这些事情从她口里讲出来那么不真实。生活中的母亲跟小说和篮球一点儿关系也没有,只是大家庭里一个不太能说话的无用女子而已。

母亲收到同学会郊游活动的通知单之后,好似快活了一些,平日话也多了,还翻出珍藏的几张照片给我们小孩子看。她指着一群穿着短襟白上衣、黑褶裙子的女学生,说里面的一个就是十八岁时的她。

看着那张泛黄的照片,又看见趴在地上啃小鞋子的弟弟,我的心里升起一阵混乱和不明白,就跑掉了。

从母亲要去碧潭参加同学会开始,那许多个夜晚我放学回家,总看见她弯腰趴在榻榻米上不时哄着小弟,又用报纸比着我们的制服剪剪裁裁。

有时她叫姐姐和我到面前去站好,将那报纸比在我俩身上看来看去。我问她,到底在做什么。母亲微笑着说:“给你和姐姐裁新衣服呀!”那好多天,母亲总是工作到很晚。

我天天巴望母亲不再裁报纸,拿真的布料出来给我看。当我有一天晚上放学回来,发觉母亲居然在缝一件白色的衣裳时,我冲上去,拉住布料叫了起来:“怎么是白的?!怎么是一块白布?!”

说着丢下书包瞪了母亲一眼,就哭了。灯下的母亲,做错了事情般低着头——她明明知道我想要的是粉蓝色。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第二天放学回来,我发现白色的连衣裙已经缝好了,只是裙子上多了一圈紫色的荷叶边。

母亲的同学会定在一个星期天的午后,说有一个同学的先生在机关做主管,借了一辆军用大车,我们先到爱国西路一个人家去集合,然后再乘那辆大汽车一同去碧潭。

星期天我仍要去学校。母亲说,到了下午两点,她会带了姐姐和新衣服来学校,向老师请假,等我换下制服,就可以去了。

等待是快乐又漫长的,起码母亲感觉那样。那一阵,她常讲中学时代的生活给我们听,又数出好多个同学的姓名来。

说结婚以后就去了重庆,抗战胜利后又来到了台湾,这些同学已经失散十多年了。

说时,窗外的紫薇花微微晃动,我们四个小孩都在房间里玩耍,而母亲的目光越过了我们,盯住那棵花树,又非常遥远起来。


同学会那天清晨,我照例去上学。中午吃便当的时候天色变得阴沉起来,接着飘起了小雨。

等到两点钟,上课铃响过好一会,才见母亲拿着一把黑伞匆匆忙忙由教务处那个方向的长廊上半跑着过来。姐姐穿着新衣服一蹦一跳地跟在后面。

我很快被带离了教室,到学校的传达室去换衣服。制服和书包被三轮车夫——叫作老周的接了过去。母亲替我梳头发,很快地在短发上扎了一圈淡紫色的丝带,又拿出平日不穿的白皮鞋和一双新袜子,弯腰给我换上。

母亲穿着一件旗袍,暗紫色的,鞋是白高跟鞋——前面开着一个露趾的小洞。

一丝陌生的香味,由她身上传来,我猜那是居家时绝对不可以去碰的蓝色小瓶子——说是“夜巴黎”香水,使她有味道起来的。

看得出,母亲今天很不同。我和姐姐在微雨中被领上了车,空间狭窄,我被挤在中间一个三角地带。

雨篷拉上了,母亲怕我的膝盖会湿,一直用手轻轻顶着那块黑漆漆的油布。我们的心情并没有因为下雨而低落。

由舒兰街到爱国西路是一段长路。母亲和姐姐各抱一口大锅,里面分别满盛着红烧肉和罗宋汤,是母亲特别做了带去给同学们吃的。

雨,越下越大。老周浑身是水,弯着身子半蹲着用力蹬车。母亲不时将雨篷拉开,向老周说对不起,又不断地低头看表。

姐姐很专心地护着锅,当她看见大锅内的汤浸到外面包裹的白布上时,险些哭出来,说母亲唯一的好旗袍快要被弄脏了。

等到我们看见一女中的屋顶时,母亲又看了一下表,说:“小妹,赶快祷告!时间已经过了。快跟妈妈一起祷告!叫车子不要准时开。快!”

我们马上闭上了眼睛,不停地在心里祈祷,拼命地哀求,只盼望爱国西路快快出现在眼前。

好不容易那一排排樟树在倾盆大雨里出现了,母亲手里捏着一个地址,拉开雨篷跟老周叫来叫去。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我的眼睛快,在那路的尽头,看见一辆圆圆胖胖的草绿色大军车,许多大人和小孩撑着伞在上车。“在那边——”我向老周喊道。

老周加速在雨里狂奔,而那辆汽车,眼看没有人再上,便喷出一阵黑烟,缓缓地开动了。“走啦!开走啦!”我喊着。

母亲“哗”的一下将挡雨的油布全部拉开,双眼直直地盯着那辆车子——那辆慢慢往前开去的车。

“老周——去追——”我用手去打老周的背,那个好车夫狂奔起来。雨水,不讲一点情面地往我们身上泼洒过来。

那辆汽车又远了一点儿,这时候,突然听见母亲狂喊起来,在风雨里发疯似的放声狂叫:“魏东玉——严明霞——胡慧杰——等等我——是进兰——缪进兰呀——等等呀——等等呀——”雨那么密地罩住了天地,在母亲的喊叫之外,老周和姐姐也加入了狂喊。

他们一直叫,一直追,盯住前面那辆渐行渐远的车子不肯放弃。我没有出声,只紧紧拉住已经落到膝盖下面去的那块油布。

大雨中,母亲不停的狂喊使我害怕得快要哭出来。呀——母亲疯了。

车子终于转一个弯,失去了踪影。

母亲颓然跌坐在三轮车座上。老周跨下车来,用大手拂了一下脸上的雨,将油布一个环一个环地替我们扣上,扣到车内已经一片昏暗,才问:“陈太太,我们回去?”母亲“嗳”了一声,就没有再说任何话。车到中途,母亲打开皮包,拿出手绢替姐姐和我擦脸,她忘了自己脸上的雨水。


到了家,母亲立即去烧洗澡水,我们仍然穿着湿透的衣服。在等水滚的时候,母亲递来了干的制服,说:“快换上了,免得着凉。”那时她也很快地换上了居家衣服,一把抱起小弟就去冲奶粉了。

我穿上旧制服,将湿衣丢到一个盆里。突然发现,那圈荷叶边的深紫竟然已经开始褪色,沿着白布,在裙子上染上了一摊摊模糊的水渍。

那件衣服,我以后就再没有穿过了。

许多年过去了,上星期吧,我跟母亲坐在黄昏里,问她记不记得那场同学会,她说没有印象。

我想再跟她讲,跟她讲讲那件紫衣,讲当年她那年轻的容颜,讲窗外的紫薇花,还有同学的名字。

母亲心不在焉地听着听着,突然说:“天明和天白咳嗽太久了,不知好了没有。”

她顺手拿起电话,按了小弟家的号码,听见对方来接,就说:“小明,我是祖母。你还发不发烧?咳不咳?乖不乖?有没有去上学?祖母知道你生病,好心疼好心疼……”






作者:三毛,来源:《读者》杂志2017年第1期,原标题《紫衣》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