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26 02:1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老字号”的作文,可以遵循以下注意事项,让你的文章更充实、更有深度:
"一、 明确写作目的和中心思想:"
1. "你想表达什么?" 是赞美老字号的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是探讨它们在现代社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是讲述与老字号相关的故事或情感?还是分析老字号成功的原因? 2. "确立中心论点/主题句。" 例如:“老字号是城市记忆的活化石,承载着民族文化的根脉,在传承与创新中焕发新生。” 或者 “面对市场冲击,老字号需要坚守品质与信誉,同时积极拥抱变化,才能在新时代立足。”
"二、 选取合适的切入点:"
老字号是一个宽泛的话题,可以选择一个或几个具体的角度深入挖掘:
"历史传承角度:" 聚焦某个特定老字号,讲述其创立、发展、辉煌与变迁的历史。 "文化价值角度:" 探讨老字号所蕴含的传统技艺、经营理念、民俗风情、地域特色等文化意义。 "社会现象角度:" 分析老字号在经济发展、城市更新、消费观念变迁中的角色和影响。 "个人情感角度:" 结合自身经历或观察,描写老字号带给你的印象、回忆和情感共鸣。 "传承与创新角度:" 探讨老字号如何在保持核心优势的同时,
韩浩月
位于北京前门的狗不理包子关闭了,据狗不理集团官方说,闭店原因是门店租期到了新租约没谈下来。这个说法我不太相信,真要品牌过硬、生意兴隆,是一条街上的门面,各方会尽最大努力,想方设法把它留下来的。
现在狗不理包子给人整体的感觉是成了“鸡肋”,当地人与游客都不待见,开着也没什么意思,关了反倒有点顺理成章。
十多年前,在“不吃后悔”的心理促使下,吃过一次狗不理包子,吃完之后,感觉没有什么特别想表达的,无语地走了。
狗不理王府井店被集团解约,没了,现在前门店失去租约,也没了。尽管对狗不理包子没什么好印象,但还是挺惋惜的。惋惜之余还有点担心,现在全面退守天津的狗不理包子,能否守住最后的大本营?天津人如果都不再支持这个品牌,那么它消失于人们生活中则是早晚的事了。
以前觉得,被时代淘汰的老店、老品牌,不见了就不见了,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最近几年观念有转变,可能是和自己不再年轻有原因,更容易怀旧。另外还有一个原因是,越来越多地发现这些著名的老品牌,已经成为我们情感的一部分,文化的一部分,它们的名字,往往与我们的童年以及逝去的生活场景有密切的联系。
我最近购买的一个老品牌是青援饼干,在超市货架上看到,就走不动了,包装还是那个包装,价格甚至也没涨多少,居然只有两三块钱一包。小时候特别爱吃这个牌子的饼干,用手指捏一枚,放开水里泡一下迅速拿出来,尝一口,吞咽下去,美味得很,每一颗味蕾都能体会到幸福。
以前,我还网购过上海大白兔奶糖、山东高粱饴,这两种糖果,粘掉过几代孩童换牙时的牙齿,也成为几代孩子甜蜜记忆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些糖果买回家,会卖力地向新世纪的儿童推荐,他们偶尔也尝一下,但完全没有惊喜的感觉,这让我有点儿失落。
我已经有多年不买国外名牌运动鞋,这些年穿的,多是根本记不住牌子的国产鞋。有次在商场中看到回力鞋的专卖店,停下来暗暗为这个老牌子的新潮设计赞叹了半天,心想等下次买鞋子的时候一定要买它,可惜等几个月后落实到行动时,不知何故这个专卖店已经换成了别的门店。
真的挺担忧这些老店、老牌子的消失。从情感层面讲,作为过来人,觉得它们是好的,就忍不住想推荐给年轻人,这也算一种传承吧。在族群当中,在家庭当中,这样的情感传承比比皆是。“总想把最好的都留给你”,这是父母辈、兄长姐姐辈的特殊关心方式,这种关心与爱护,需要一些载体,老牌子就是最佳的载体之一。
国潮返红真的是一件挺令人开心的事情。我看新裤子乐队的一些视频,使用了很多的国潮元素,一点儿也没觉得土,反而认为很打动人。确实也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购买国货老名牌,这是消费观念的一大转变。
天津有狗不理,北京有全聚德,上海有杏花楼,苏州有松鹤楼……老字号见证着城市的变化与成长,也是一座城市的文化记忆。一座没有老字号的城市,再现代再精致,也总给人缺少点韵味的感觉。
一座城市当中,老字号不怕多,但就怕有些老字号既守不住质量本钱,又做不到与时俱进,服务态度还倨傲。那要是倒闭起来,可是谁都拦不住的。假若北京的狗不理包子,仍然门庭若市,那将是一个多么让人向往的场景。
设计 祝碧晨
责任编辑:李勤余
校对:丁晓
文/郭江华
每次走进这条打小就很熟悉的老街,内心都会有不同的新奇的感受,是因为它的古朴苍老?还是因为它的陈旧清幽?是因为它的历经风雨而风范依旧、古韵犹存,还是因为它沐浴现代文明而更显清奇、耐人寻味?
总感觉老街象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默默地孤独地踞于闹市一隅,静静地目睹着新街上现代文明带来的不断嬗变。当你向他走近时,他就会悠悠地敞开自己那深沉而又耐人寻味的胸怀。
是的,老街,是沧桑的历史老人宽容地收留了它,让它继续演绎着缓慢的变迁。
走在老街的街道上,脚下那大小不一的青石块铺就的路面,让人感到“乱石铺街”却又显得错落有致,杂而不乱,纹理清爽。青石块已被日子反复打磨得光净发亮,仿佛老街多年积淀的心境,怀着一种情愫踏过,内心感觉好沉实,好凝重。遥想年代更替,老街上的一代代的子民从这条路上走过:浣衣的少女、牵牛的农夫、垂髫的童子……;软软的绣花鞋、厚厚的千层底、粗糙的草鞋、还有赤足的步子……无声无息地走过。那是日子轻轻浮过的声音,躬耕纺织,生生不已
街道两旁那至今风采依旧,耐得住时光与人心打磨的老房子,高高低低、凸凸凹凹、阴阴阳阳的古拙结构,呈现出线条有疏有密、有直有曲、有流有滞。那翘起的飞檐、如黛的青瓦、苔痕暗绿的墙面,天然谐合间,让人感受到强烈的节奏律动感。门很宽、很高,偶然一见,人为之一惊、一爽,不由好奇地朝里望望,又是一震:好深好大的堂屋啊!竟让人一眼望不到底。古气的八仙桌、肃穆的中堂、布满青苔的“四水到堂”的天井……走进屋内,在隐隐约约的光线中,使人产生一种梦幻般的感受。多么熟悉的画面啊,那楼上精雕细镂的倚街栏杆、门窗,在风雨的剥蚀中虽然失去了往昔的光彩,但或许当年楼上就有高朋满座、觥筹交错、丝竹管弦声声入耳;或许还有那么一位临窗绣花的妙龄女子,停下手中的活计,倚窗闲思,那秋水明眸让街上的后生驻足不前……这家老字号的大铺子现在已成了卖日杂用品的商店,那块悬挂在楼上的招牌却始终舍不得摘下,油漆斑驳,在风中“吱啊吱啊”地呜咽,可牌上那气势、寓意非凡的显赫大字,连同年迈的主人俨然大家的风度,仍能昭示出店铺当年的火爆与兴盛……
这条老街上还有着所有老街该有的东西,老树、老店、平房、杂货铺等等。时光似乎在这些东西身上停止了流动,它们仿佛一直都是那种很熟悉的老样子。就说那些杂货铺吧,似乎街上所有的杂货铺都一样,破破旧旧的,摆放的东西杂七杂八,什么东西都有的卖。小到蚊香蜡烛,大到锅碗瓢盆……各种家常日用物件,应有尽有,挤挤挨挨、密密匝匝地凌乱地堆放着,很多物件上都落着灰,屋子里弥漫着杂货铺特有的那种混合的气味。杂货铺的老板们似乎都很喜欢在自己的铺子门前架个小灶,做些自己喜欢的简单饭菜。每到午间傍晚,铺子门前架着的小锅中,各种小菜“丝啦”作响,阵阵让人直咽口水的菜香漫溢开来,杂货铺里就更是充满着一股烟火气息。
时光荏苒,岁月如流。如今的这些杂货店的老板们已经再也不是儿时记忆中的爷爷奶奶模样的了,现在差不多都换成了一对中青年夫妇在操持。女主人一般会打扮得比较时髦,头上是长长的卷发,脚上是长长的靴子。而男主人看上去则憨厚而沉闷。男女主人的脸上不是那种训练有素的职业般的笑容,而是一笑起来就显得憨憨的神情,让人感觉到一种热情和温暖,有着老街坊似的亲切和随和。
来老街店铺购物的大都是勤俭节约持家过活的中老年人,年轻人是很少光顾的。他们与这些老店打了多年的交道,知根知底。老街店铺的老板们用实实在在的商品,实实在在的价格,实实在在的真情做着实实在在的生意。在这里买东西,不会有什么享受高品质生活之类的尊荣感,却有的是居家过日子的家常、实在而又缠绵、温暖的人间烟火味。
老街上的人钱虽然赚得不多,却也能养家糊口。他们懂得知足常乐,他们心境平和,清闲雅淡,和光同尘,相濡以沫。他们中流传着一句话:生意慢慢做,日子慢慢过。这也成了他们的生活规则和写照。老街上的人们,包括那些店铺的老板们,在每日的空闲时间里,或打打麻将、或抹抹小牌,或下下象棋,或看看书报,或抓把瓜子、花生,和人边吃边聊。也有什么也不干的,慢慢地品茶,悠闲地靠在躺椅上眯着眼睛养精神……
任何地域的文化总离不开人,任何地域的风貌总渗透着人文景观。踏上老街,你尽可以感受到并陶醉在它的古朴、静谧与安详中。这条老街上居民生活的图画,也会让你感受到一种独特的民俗风情。老街上上了点年纪的人仍保持着老街人沿袭下来的习惯。吃饭时,都端着饭碗坐在门口那光净如玉的大门槛上,相互向对门大声招呼一声:“吃啦?我这里有新鲜菜,来,夹些去吃……”,一条街上到吃饭时,就像吃集体食堂一样。到了晚上,洗浴后的人们搬出竹椅、竹床,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摇着蒲扇,就着月光,喝茶、抽烟、谈天,慨叹世事万象,却声声执著于老街上的淳朴古风。
————老街,确有味道!
然而,现代化进程正势不可挡的在发展,老街迟早要一条一条消失,而消失了的东西就会珍贵,不是吗?也许我们以后再也没有机会走进老街,也再没有机会看到充满着烟火气息的那些老店铺了。但是,老街,你的点点滴滴已经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海深处,即便有一天你真的不复存在,你的模样和你的味道也将永远是我记忆温馨的一隅!
投稿邮箱:ddsww2022@163.com
壹点号当代散文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