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26 09:59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夏本纪》的读书笔记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文章内容充实、结构清晰、见解深刻:
1. "明确核心内容与主题:" "精读原文:" 首先要仔细阅读《夏本纪》原文,理解其记载的主要事件、人物(如禹、皋陶、伯益等)、地理环境、社会状况以及核心思想(如治水、禅让、德政等)。 "确定焦点:" 《夏本纪》内容丰富,不可能面面俱到。你需要根据自己的兴趣或老师的要求,确定一个或几个核心主题进行深入探讨。例如,可以聚焦于大禹治水的艰辛与智慧、禅让制的实践与理想、夏朝的建立与早期社会形态、文本中蕴含的儒家或道家思想(如果解读的话)等。
2. "结构清晰,逻辑严谨:" "标准结构:" "引言:" 简要介绍《夏本纪》的出处(史记·夏本纪)、时代背景、重要性,并明确你本次读书笔记的核心观点或探讨方向。 "主体:" 这是笔记的核心部分。可以按照原文叙述的顺序,或者围绕你确定的主题进行分段论述。 "内容概述:" 对关键事件、人物进行概括。 "分析
在前一篇笔记,我们结合《翦商》的观点介绍了二里头人到底是以什么为主食。根据书中的观点认为他们应该是以稻米为主。在书中已详细论述,观点新颖逻辑自洽。关于这论点我也表示赞同。为什么要先论证二里头的先民们吃什么主食呢?这里就牵扯到关于大禹治水的事情了。
大禹我们都很熟悉了。据传说禹是黄帝的玄孙、颛顼的孙子(但是也有说法认为禹应为颛顼六世孙)。出生地有争议(有人说在汶山石纽地区,就是现在四川省阿坝州汶川县绵虒镇大禹村;另外说在石坳,也就是说青海地区;还有人说出生在都江堰;最后还有观点认为他是河南禹州人)。在人类进程里,有些人注定要写进历史,以明确的身姿,供后人学习、膜拜、喟叹或凭吊。有些人则注定要像影子一样,以飘忽不定的失真状态,让后人在模糊不清里遥想揣测。最后和电影指环王里面说的“历史变成传说,传说又成为神话”。哎,这么一个人物居然不知道是哪里人,可惜了。
这里备注一下,有人认为青海的喇家遗址,蕴藏着大禹治水信息的原始版本。我们就记录一下。喇家遗址,遗址发现于1981年,位于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官亭镇喇家村。喇家遗址是黄河上游地区史前时期以齐家文化为主的大型聚落遗址。1999年至2007年,遗址进行了历时9年的考古发掘,发现了齐家文化的聚落居址、高等级墓葬、环壕、小广场、祭坛等重要遗迹,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的新发现。其中发现该聚落遗址毁于4000年前的地震和洪灾,是已发现的中国唯一一处大型灾难遗址,该遗址仍有母亲守护孩子、返身救助亲人的遗骸遗存,因此被称为“东方庞贝”。
位于墙角的母亲怀抱孩子
作为一个吃货的我,比较感兴趣的是发现了一碗穿越千年的美食,而且我们现在还吃的,“面条”。2002年在喇家遗址东区F20房址地面上,发现一个倒扣的陶碗,其内发现有面条状遗存,外形与现今的拉面基本相同,这是世界范围所知最早的面条实物。通过植硅体分析、淀粉分析和生物标志化合物分析等方法综合判定面条的成分以粟为主,这与植物考古学者据植物种子推测的喇家遗址齐家文化农业特征相吻合。
4000年面条的特写
4000年面条的局部
根据央视科教频道的专家讲述,这碗跨越千年的面条并不是用我们常吃的手擀面做法。据他们推测,应该是类似我们北方地区的一种吃法,饸饹面。就是用饸饹床子(做饸饹面的工具,有漏底)把和好的荞麦面团、高粱面团(现多用小麦面团)放在饸饹床子里,并坐在杠杆上直接把面挤轧成长条在锅里煮着吃。这是因为那个时代没有小麦,小米食材这种粘性不够,只能这么做。看来什么困难也挡不住我们中国人这颗追求美食的心!真是自古以来啊…….......
另一个比较有意思的题外话是“至于禹从何来?……我以为都是从九鼎上来的。我以为禹或是九鼎上铸的一种动物,当时铸鼎象物,奇怪的形状一定很多,禹是鼎上动物的最有力者。以虫而有足蹂地,大约是蜥蜴之类。”,有人说顾颉刚先生认为大禹是条虫就是从这段话来的。最扯的事情是KMT当时要搞个工程师节,然后说是“顾颉刚终于考证出来了,大禹是六月六号出生的,我们就把六月六号定为工程师日!”于是学界有传言:“尧是土堆,舜是草,禹是虫。”顾颉刚《古史辨》引《说文》“禹,虫也”,疑禹者或为上古社会的图腾。这一推测不无合理因素,却备受讥笑,盖人心不愿祖宗是一条虫。立“工程师节”,更令世人曲解顾先生——既然禹为神话人物,岂可凿实其生日?真是莫名其妙。顾颉刚先生真有点冤。
顾颉刚先生
韩非说;“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臿以为民先,股无完胈,胫不生毛,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大概意思是说禹统治天下的时候,亲自拿着锹锄带领人们干活,累得大腿消瘦,小腿上的汗毛都磨没了,就是奴隶们的劳役也不比这苦。的确是辛苦啊,还给我们贡献了一个成语,三过家门不入。至于大禹在哪里治水,我们先按下不表。
大禹
顺便提一下,图片中大禹的这个工具可不是铲子。这有个很专业的名词叫耒耜 (lěi sì音磊四) 。据传是神农发明的农具, 用于农业生产中的翻整土地、播种庄稼。后来,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 人们又将耒耜发展成犁。耒耜的发明证明我国古代对于农业生产工具的重视, 也反映了当时农学水平的提高。耒耜耒是耒耜的柄, 耜是耒耜下端的起土部分。耒是一根尖头木棍加上一段短横梁。使用时把尖头插入土壤, 然后用脚踩横梁使木棍深入, 然后翻出。作用类似锹、铲。其材料从早期的木制发展出石质、骨质或陶质。
耒耜
在史记中记载了两次关于大禹在治水期间,曾经给民众分发稻种。其中一条在《史记夏本纪》中。“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令益予众庶稻。”这段话的大概意思是,开划了九州,辟通九州道路,修筑九州湖泽堤障,计度九州山岳脉络。同时叫伯益发放稻种,教群众在卑湿地方种植。关于这段记录和二里头文化有什么内在联系,我们下次再研究。
前段时间扯远了,我们探讨了一下陶寺遗址和石峁遗址的关系。看来根据最新的研究成果,应该是石峁人强行打败了陶寺的先民,并奴役了他们。这是得多血雨腥风的时刻.........这一点也在考古发现中得到了体现。用我们现代的眼光看,石峁先民或者当时的统治者给人的感觉是无比的残忍。比如那个很著名的女性插入牛角的人骨。
可怜的陶寺妇女
下面我们还是回到《翦商》这本书,基于作者的思路,我们来探讨一下二里头文化是如何消亡的。距今3600-3500年,也就是二里头文化四期。具体的说就是第四期的后半段,最后50年里整个地方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在考古发掘来看,表现为城墙被推倒宫殿被废弃等等。
二里头D1宫殿平面图
在书中,作者举了考古发掘的D1宫殿作为例子。一号宫殿基址是一组规模宏大、结构复杂的夯土建筑。由殿堂、回廊、南门塾、侧门、庭院构成四合院式建筑,总面积达9585平方米,是二里头遗址中规模最大的单体夯土建筑。该基址建于二里头文化第三期,毁于二里头文化第四期晚段。用书里的话说,这座最宏大的宫殿变成了一个大杂院。这里面有陶窑,很多灰坑(垃圾坑)和很多低等级墓葬等。
根据考古人员对发掘的陶片分析,有很多来自豫北下七垣文化和山东岳石文化的东西。这些人虽然只是普通人,但是应该作为征服者居住在二里头的宫殿里。
下七垣文化是指分布在豫北冀南地区的先商文化。20世纪5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先后发掘了石家庄市庄、内丘南三岐、武安赵窑、邯郸涧沟、龟台寺、磁县下七垣、界段营、安阳梅园庄、孝民屯、大寒南岗等遗址,出土了一批与二里头年代文化相当的文化遗存。
1973年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发掘了泗水尹家城遗址,提出了“尹家城第二期文化”的命名,首次区分出了位于龙山文化和商文化层之间的岳石文化层。197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发掘牟平照格庄遗址,为该类遗存的认识增添了新资料。1981年,严文明先生提出了岳石文化的命名并得到认可,岳石文化是夏代至商早期分布于海岱地区的考古学文化,它的发现明确了龙山文化的去向,填补了山东龙山文化和商文化之间的空白。
根据2005年、2006年中国考古学院利用系统测定法,将二里头遗址的碳14测年限制在前1750年~前1500年(绝大部分测定的时间落在了前1730年~前1720年之间),四期就是前1560~1520年。对照史书这个时期就是商汤灭夏的时期。
夏朝在司马迁《史记·夏本纪》有古文献记载,但之前因长期没有考古实证而颇受质疑。60年来,二里头及周边一系列遗址考古发掘研究,证实了夏朝历14代17王471年。这也让二里头这个都邑遗址,成为中华文明从古国迈入王国的一个重要标志。不管怎么说,二里头文化与二里头都邑的出现,表明当时的社会由“满天星斗”式的若干相互竞争的政治实体并存的局面,进入到“月明星稀”式的广域王权国家时期。由之前多元化的邦国文明走向一体化的王朝文明。
这几篇都是关于二里头文化的介绍笔记。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看看灭夏商人的情况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