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26 11:13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甘地传》的读书笔记作文,需要关注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你的作文内容充实、结构清晰、见解深刻:
"1. 明确读书笔记的目的和读者对象:"
"目的:" 是为了记录阅读过程中的心得体会,还是为了深入分析甘地的思想,或是为了向他人推荐这本书?明确目的有助于你确定写作方向和重点。 "读者对象:" 是写给老师、同学,还是写给对甘地或这本书感兴趣的读者?不同的读者对象可能需要不同的写作风格和深度。
"2. 精读《甘地传》,做好笔记:"
"广泛阅读:" 不仅要阅读《甘地传》本身,还可以查阅相关资料,例如甘地的自传《我体验真理的故事》、同时代人的评价、历史背景等,以便更全面地理解甘地。 "做好标记:" 在阅读过程中,用不同的符号标记重要的段落、句子、观点,以及你自己的疑问和想法。 "记录关键信息:" 记录甘地的生平事迹、主要思想、重要事件、经典语录等,并注明页码,方便后续引用。 "思考与反思:" 不仅要记录甘地的思想,更要结合自身经历和社会现实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3. 确定作文的结构和内容:"
"标题:" 要简洁明了,
《甘地传》是由理查德·阿滕伯勒执导,本·金斯利、坎迪斯·伯根、马丁·希恩等主演的剧情片,影片于1982年11月30日在印度上映。
该片讲述了圣雄甘地提倡非暴力政策,赢得贫苦人民的信任和爱戴,虽然屡遭挫折,他还是坚持用绝食等手段迫使英国政府同意印度独立的故事。
1983年,该影片获得第5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8个奖项和多个提名。
影片的开始是一篇序言:“没有一个人的生平可以在一个故事里都包括进去,也不可能把每年发生的时间都给予同等篇幅,把与事件有关的人物也都写进去,只能在精神上符合原来的人物精神面貌。不漏掉重要的事件,通过这些事件,把人物的人生目的和精神面貌表现出来。影片从1948年1月31日,印度为甘地举行盛大葬礼开始,然后回溯到1893年,青年律师甘地当时年仅24岁,在英国受了四年高等教育。
他在南非接受了一件诉讼案件,正坐在火车的头等车厢里,却因肤色而被驱出。这是甘地有生以来第一次尝到种族歧视的侮辱。从此他下定决心投身到为侨居在南非的八十万印度侨民争取平等权利的斗争中。他在约翰内斯堡设立了一个律师事务所,并深入印度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启发他们的觉悟。他把妻子儿女从印度接来,表示他要进行长期斗争的决心。他在南非的21年中,进行了大量的工作。
一九零六年,甘地第一次宣传不合作主义和非暴力思想。他率领印度人向南非当局抗议非法取消了印度人选举权的提案,举行了游行示威,收集印度人的签名,后又成立了国大党-南非印度人最早的一个争取公民权利的组织。他号召印度人不向南非当局登积和按手印,并组织他的追随者和南非铁路工人一起罢工,反对南非当局对铁路工人的压迫。有的印度人因为罢工或游行示威而被逮捕,甘地就把他们的家属聚集在一起。他把从一些富人和印度国内募集来的钱,为他们建立起一个拥有一千一百亩土地的农庄,让这些家属在那里过着一种新型的、简朴的劳动生活。
他教育那里的青年努力学习他的学说和从事劳动。他本人在斗争中也几次受到过监禁和毒打。1914年他回到印度,积极投入摆脱英国殖民统治、争取独立自治的斗争。他仍坚持深入群众宣传他的不合作主义和非暴力思想。影片特别对非暴力主义作了大量详尽细致的描绘。例如他为了抵抗英国殖民统治者在印度垄断制盐工业而率领群众步行二百英里到海边盐场以示抗议。结果英政府出动大批军警把手无寸铁的群众毒打一顿。但群众仍继续坚持前进,没有还手抗议。这时影片镜头对准手持棍棒和鞭子的军警,群众看不到受难者,只听到画外的呻吟声。
1918年甘地为了抗议英国纺织厂解雇工人,他又鼓励工人向工厂主请愿,但是要他们态度温和,像请求父亲那样婉转而不要触怒工厂主。甘地的非暴力主义的另一种表现手段是绝食。他为了抗议加尔各答的群众暴乱和促进印度各教派之间的联合而几次绝食。影片用许多篇幅表现他奄奄一息地躺在那里,滴米不进,只喝一点酸橙汁。甘地的不合作主义和非暴力斗争终于使英国殖民统治者移交了权力,而使印度与1948年1月正式独立。当印度举国欢欣鼓舞庆祝独立活动时,甘地却未出席庆祝活动,而且忧心忡忡,因为他看到了印度国大党内部之间的矛盾和印度各教派之间的斗争有日益加剧之势。
本-金斯利获奖
他因出色地饰演印度“圣雄”甘地,一跃成为奥斯卡影帝,赢得了人们的一致尊敬,是有史以来第一位具有印度血统的奥斯卡得主。这位小心谨慎而卓有成效的演员,成名主要归功于饰演的领袖、名人等历史性角色,从肖斯塔克维奇到摩西、从犹太幸存者到兰斯基,酷似变色龙的演技已向人们证明了他能胜任任何角色,从而获得了擅演伟人的“保罗-穆尼第二”(Paul Muni)的美称。
1982年金斯利成功地将和蔼善良的甘地,宛如再生般地呈现于世人面前,把这位伟人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和其非暴力和平思想体现得出神入化,被推崇为传记片的经典之作。此片荣获了1983年第55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等8项大奖,使这位39岁的演员一夜成名。金斯利也因此获得了1982年第8届洛杉矶影评人协会最佳男演员奖,1983年第40届金球奖和第55届奥斯卡奖双项影帝。第一次以主角的身份拍摄影片,就实现了许多演员一生追求的梦想。被授予爵士头衔之后,金斯利的名气直升、片约不断,他又塑造了一系列不同的角色,其中比较出名的有:《后宫》(“Harem”,1985)中的一个阿拉伯权贵塞利姆(Selim);约翰-欧文(John Irvin)《海龟日记》(“Turtle Diary”,1985)中的一个"天生失败者"威廉-斯诺(William Snow);《证据》(“Testimony”,1988年)中的前苏联著名作曲家德米特里-肖斯塔克维奇(Dmitri Shostakovich);电视剧《列车》(“Lenin: The Train”,1988)中的革命领袖列宁(Lenin)等。
2001年新年前夕,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特授予他骑士勋章。这一年,在第36届卡洛-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上他还荣获了杰出贡献奖,已58岁但童心未泯的本-金斯利竟高兴地在舞台上拿了一个大顶,这位奥斯卡影帝的独特个性可见一斑。2002年3月19日,金斯利在白金汉宫被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授予爵士头衔。
影片从主角恢弘的葬礼上切入,借主持人的口来粗犷地勾勒出甘地非凡的一生。随后镜头一闪回到五十五年前,当时年轻的甘地作为一名被大英帝国承认的律师可谓年轻有为、意气风发。但被人扔下火车的遭遇犹如一记闷棍,让他深切体会到种族歧视带给自己的耻辱。为了洗刷这种耻辱,甘地耗尽自己毕生的精力。在表现甘地这位最具“神性”的人物时,影片完全跳出刻意美化的窠臼,采用人性化的视角。
影片的后半部分笔墨浓重地刻画了触目惊心的种族大仇杀,让观众与甘地一同在这场浩劫里反复倾轧、难以脱身,让仇恨的毒汁慢慢浸透我们原本宽容的心灵。金斯利凭借对甘地这一具挑战性的角色淋漓尽致的刻画,无可争议荣获奥斯卡影帝头衔。影片获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8项奥斯卡奖(第55届)。
25年前的一部电影,在1983年一举夺得第55届奥斯卡金像奖九项大奖,没有任何理由去拒绝这部电影。这部获得如此殊荣的电影,究竟凭什么拿下如此多的奖项呢?我想,大概这正如上台领奖的主创人员们异口同声说的一样,他们获奖是因为历史上曾经存在这样一位伟大的平民领袖,他就是曾经令英国政府寝食难安却能够用非暴力手段引领印度独立解放的甘地。
《甘地传》全片三个多小时,用历史叙事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历史上一位伟大的人物巴伯甘地。一个光着头戴着圆眼镜的老头,以其独特却又和平的方式赢取了国家与民族解放,这在历史上绝无仅有。是的,《甘地传》用一种荡气回肠的写实拍摄手法表现了一代伟人充满坎坷却坚定不移的一生。
甘地说,当我绝望的时候,我会想起,在历史上,只有真理和爱能获胜。历史上有很多暴君和恶棍,在短期内或许是所向无敌的,但终究会失败的。好好想想,永远是这样。这段话在电影中被多次提及,这也应该是出自甘地之口。甘地用非暴力不合作手段倡导印度人民对抗英国的殖民统治。他最终胜利了,英国人的国旗从印度上空降落了。这一刻,标志着印度人结束了英国人的殖民统治,印度可以自治了。正因如此,在印度人眼中甘地就是他们的国父。所以,他甚至可以用绝食来唤醒民族的觉醒。可见其他在国人心目中是多么的举足轻重。
甘地多次被捕,被冠以扰乱治安的罪名被英国统治者拘捕多次,但甘地从来没有放弃过。刑满之后,继续倡导人民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他让印度人自己纺织,拒绝购买英国人的衣服,他甚至让人民自己制造盐,以种种方式来寻求解放。但这些都不暴力,让全世界人看到的事实的真相,看到印度人民的善良,看到英国对印度的统治是非正义的。这正是甘地的大智慧所在,这就是甘地认为的真理。
甘地用一种几乎和平的手段挽回了民族的尊严,虽然事实上仍然有许多血腥与暴力,但是那也非甘地所愿的。我们能够了解到甘地真实的内心世界。甘地一生几乎都在为民族奔走,但是他到死都一无所有。因为他是一个平民,他没有任何官爵,没有任何政治权利。但是,他却让亿万的人民如此的拥戴他,这着实让人想到了伟大。伟大,是的我用“伟大”一词来形容甘地绝不为过。
甘地死了,死于谋杀,死于印度与巴基斯坦的内部矛盾下。但是他却离神更近了,正如他自己所说这是他毕生的追求。
“这个盛大葬礼的死者,死时和他活着的时候一样。一个平民,没有任何的财富,没有任何的财产,也没有任何的官衔。圣雄甘地,既不是军事将领,也不是地方长官,也没有任何科学成就可以夸耀。也不是一名艺术家,然而世界各地人士,包括各界政府代表和高官贵人,在此齐聚一堂,想这位绑着缠腰步的棕肤色小个子致最后的敬意,他领导印度走向自由,诚如马歇尔所说:圣雄甘地,是人类良心的代言者,他就是使得谦逊及真理的力量,能够战胜帝国。爱因斯坦说:后代子孙将无法相信,世上曾活生生的出现过这号人物。”这是电影《甘地传》在他被刺杀后,西方记者的现场报道词,这段话,可以说是甘地的讣告,简短却有力的概括了他的传奇色彩般的一生。
电影从1948年他被刺杀倒叙着这位被尊称为“圣雄”的印度小个子的一生,并重中截取了最具代表性的事件重点刻画。例如开篇的去南非的遭遇首先给他当头一击,接着是带领在南非的印度移民抗衡英国殖民地统治者的种族歧视,如有色人种上街必须携带当局发放的证件,在大街上行走不能走在人行道上。1903年6月,甘地组织了一场抗议运动针对“黑法令”,这个法令强制所有在南非的亚洲人接受登记。1913年9月,他参加了一场抗议不按照天主教仪式结婚就无效的运动。而这些小规模却极具代表意义的半政治抗议为其后来回国领导印度人民反抗同样的英殖民地统治者奠定了信仰力量。
一战后甘地回到故乡印度,影片开始重墨勾勒。他乘列车或步行寻访最“原始”与最“现实”的印度,他拥有一团火:那就是带领印度人民独立,拥有一个自己的国家。他说:宁愿要一个混乱的自己的政府也不要别的国家政府。恒河水蜿蜒流淌亿万年,目睹这块土地上的变迁。印度本身就存在着出身的等级歧视,还包括回教徒、印度教等在内的信仰矛盾与分歧。他凭借的是自身的魅力与印度社会民众的万众一心——“那就是独立自主的印度”,罕见的把他们凝聚在一起。甘地穿着自己缝制的传统披纱静静的坐在自己的居室里,外面夕阳似血,远处田间地头身着纱丽的女子正收拾农具回家,夜终究要降临,而空气弥漫着紧张、躁动。这是二战前夕的印度,独立的时刻并不遥远,在这自由与胜利到来的背后却又隐藏什么样的腥风血雨。
印度最终的独立,它包含了甘地个人神性的努力,他提出的“非暴力不合作”起源自他在南非对抗英殖民统治的升华,他奉行苦行僧的生活,例如素食,独身,默想,禁欲。他身上包含了古朴的印度教的真理“沉默”(mouna)和“平静”(“shanti”)。他得头衔“Mahatma”,或“圣雄”来源于梵语的敬语mahatman,原意“Great Souled”,伟大的灵魂。他还举例说上帝说:敌人打你左脸,你应该把右脸再送上。他坚信敌人的压榨与破坏,对于并无反抗的自我,只会衬托自己的丑陋灵魂。他很多思想糅合了印度教信仰以及耆那教的影响,所以他对印度教与回教都有巨大的影响,面对独立够的印度,却由于信仰的分歧不得不成为两个国家即印度与巴基斯坦,他内心悲悸,他希望印度是一个海纳百川的国家。独立当天,他在自己的老家波尔班达尔市一言不语的转动自己的纺线机,那些带血泪的抗争如同手中的线细而绵长,却终究织不了一件完整的外套。
影片成功的地方在于宏大的描绘了这位圣人的抗争历史,细腻,描述精确,这还要归根与甘地的扮演者本.金斯利。什么叫形神俱似?这就是典范,他从甘地20出头一直扮演到被刺杀,前后横跨几十年,虽然有化装技术的到位,但他对甘地内心世界的传递精准让人震撼。尤其是几次绝食的场面,浑浊的眼神,愁苦的面容,这简直就是活生生的甘地。他的口音也应该是下了工夫去琢磨的。出色的还有配乐,传统的印度风格,为影片营造了一个深浩的印度时空背景,那些贫瘠的恒河水灌溉的印度土地,高耸的清真寺庙,行径在路途上身着白衣的印度男子,这就是几十年前的印度,它贫穷、落后,充满压迫却有孕育无限的生机,它仿佛是一个在‘虚幻在时间“里的国度。1962年,一个叫奈保尔的作家造访了新的印度,他收获的是:印度属于黑夜——一个已经死亡的国度。
我从六七岁开始到十六岁持续求学,学校里教授许多科目,唯独宗教不在授课范围内。我得说我从老师身上完全没有学到他们应该传授的知识,因为老师们并不是那么善尽职责,但我从生活当中学会种种道理。“宗教”这个词——这里我指的是最广义的意思——意味着自我觉察或是对自身的了解。
由于我们家信仰毗湿奴教,我常常得去神庙,但我不喜欢去,我不喜欢那里华丽的金光跟排场。我还听过一些谣言说,有人在神庙做不道德的事,所以更加没有兴趣。因此从神庙那我也没学到任何东西。
但在老师身上学不到的东西,我却在保姆身上学到了。她是在我们家工作很久的老佣人伦芭,直到今天我还能回想起她对我的关爱。前面曾提过我怕鬼,因此伦芭建议我默念“罗摩纳摩”让自己安心。尽管我不大相信这法子有效,但我相信伦芭说的话,所以我从小就常默念“罗摩纳摩”,希望能消除对鬼怪的恐惧。当然这习惯没有持续很久,但是孩提时代播下的善种没有白费,我相信是因为善良的伦芭播下这个种子,所以直到今天默念“罗摩纳摩”,对我来说一直是最有效的定心丸。
同样在这时期,我有个热爱《罗摩衍那》的表哥要二哥跟我背诵《罗摩衍那》中的文章。我们背得滚瓜烂熟,规定自己每天晨浴后都得背诵一遍,持续不辍,直到我们离开博尔本德尔为止。只是我们一回到拉杰果德,就把这些忘得一干二净了,因为我的信仰不够深。先前我愿意背诵,只是因为自尊心作祟,想要向人证明我能够以标准发音读出《罗摩衍那》的内文而已。
不过真正让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在我父亲面前背诵《罗摩衍那》,父亲有段时期在博尔本德尔养病,每天傍晚都要听某个人念里面的诗句。此人十分崇奉罗摩,名叫拉德哈,是比尔斯瓦人。据说他曾得过麻风,后来治愈了。他治好这病并不是用什么药物,而是把比尔斯瓦神庙中供过湿婆神的比罗叶敷在患处后,反复诵念“罗摩纳摩”。大家都说信仰使他痊愈,这说法是否正确不得而知,但无论如何,我们相信这故事。而且拉德哈在念《罗摩衍那》时,他看来确实是完全摆脱了麻风病。他的声音极悠扬,唱二行、四行诗句时还会加以解释,他自己完全沉浸其中,听众也跟着他进入那世界。我那时大概是十三岁,可是我清楚记得听他的朗诵令我心醉神驰,这也建立了我喜爱《罗摩衍那》的基础。直到今日,我仍认为《罗摩衍那》是最伟大的信仰文学作品。
几个月后我们来到拉杰果德,就不再听人念经文了。但每逢艾卡达西日,总有人念《薄伽梵歌》,有时我也会参加,但那名朗诵者缺乏打动人心的力量。现在我知道《薄伽梵歌》是能够激发人宗教热情的书,因为我读过古吉拉特语版本,读得津津有味。后来我在二十一天斋戒期,听到马拉维亚的朗诵感动不已,真希望自己在幼年时就能听到虔诚如他的人朗读,这样我就能更早亲炙这本经文了。幼年时期的印象根深蒂固,我运气不够好,没能在童年时多听这样的好书,至今仍觉得相当遗憾。
不过我很早就在拉杰果德培养了对印度教所有支派的包容心,因我父母会带我们小孩去印度教神庙或湿婆庙、罗摩庙参拜,也常有耆那教僧侣来看望我父亲,甚至会接受不信奉耆那教的我们给的食物。他们会跟我父亲谈天,有时谈宗教,有时聊一般话题。
来找我父亲的还有穆斯林与帕西人,他们谈到自己的信仰时,我父亲总是怀抱敬意,常常很有兴趣地倾听。我常随伺在旁照料父亲,因此也有机会聆听这些谈话,培养了我对一切宗教的容忍态度。
但唯有基督教,那时我还是无法欣赏。我不喜欢基督教,原因之一是那时基督教士常站在靠近我们高中学校附近的一个角落,滔滔不绝数落印度教派的信徒及神明,这点让我无法忍受。我只有一次在他们旁边站了一会儿,但一次就够了。就在那段时期,我听说有位众所周知的印度教徒改信基督教,镇上为此还闹得沸沸扬扬好一段时间,听说他受洗之后,开始吃牛肉、饮酒、改变穿着,不但穿上欧洲人的衣服,还得像他们一样戴帽。凡此种种都让我不舒服,我认为一个强迫人吃牛肉、喝酒、改变衣着的宗教,根本不配称为宗教。我还听说那个改信基督教的人已经开始辱骂祖先的宗教、习俗及国家,这些事让我对基督教产生反感。
不过我学会容忍种种宗教,并不表示我信奉神。恰巧在这段时间,我翻阅父亲的藏书,读到《摩奴法典》,当中提到关于宇宙起始和其他内容无法令我信服,反而让我更倾向无神论。
那时我有个表哥,我十分景仰他的智识,于是向他表达我的疑惑,但他也无法解答,只是用下面这些话打发我:“等你长大了就能够自己想通这些问题,你还太小,不适合问这些问题。”我不再说话,但心中并不服气。我觉得《摩奴法典》中提到的节食法及相关概念,都与我们日常习惯相悖,但表哥给我的答案也是一样。于是我告诉自己:“等我变得更聪明、读更多书以后,我就会更了解了。”
《摩奴法典》并未教我不杀生的道理。先前已提过我吃肉的经验,《摩奴法典》似乎也支持吃肉的行为,我也觉得杀死蛇、虫子之类的动物是合乎道德的,我还记得那时把杀死小虫子及其他昆虫的行为看作是理所当然的。
不过有个概念在我心里生了根——我相信道德是一切的基础,而真理是一切道德作为的本质。真理成为我唯一追求的目标,我一天比一天更看重真理,心中对真理所下的定义也日渐扩大。
还有一首古吉拉特文写成的喻世诗篇让我难以忘怀,其中传达的教诲“以良善报答邪恶”,成为我待人处世的准则,我怀抱热情,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此一道理。对我来说最引人入胜的句子如下:
人家给我一杯水,我要回报以丰盛的一餐;人家亲切一点头,我要回报以恳切的鞠躬;人家给我一分钱,我要回报以黄金;假如你得到救赎,不要吝惜给予。 注意贤哲的言语与行为啊,每一份小小的恩泽都报以十倍之赐,真正高贵的人对待众人平等无二致,即使受到冤屈,也怀着喜悦报以良善之行。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