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怎么写《吵闹的日记》才能拿满分?(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8-26 12:26

怎么写《吵闹的日记》才能拿满分?(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吵闹”的日记作文,无论是记叙经历还是抒发感想,都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能让你的作文更清晰、更有感染力:
1. "明确中心思想 (Clarify the Central Theme):" "是记叙一件吵闹的事?" 例如,一次喧闹的聚会、邻里间的噪音纠纷、考试前的紧张嘈杂等。 "是抒发对吵闹的感受?" 例如,你为什么觉得吵闹令人烦躁、愤怒,或者你从吵闹中感受到了什么特别的情绪(如活力、混乱、不安等)。 "是探讨吵闹的原因或影响?" 例如,分析为什么某个环境会特别吵闹,吵闹对人的行为、心情、睡眠等产生了什么具体影响。 "确定中心后,全文要围绕这个核心展开。"
2. "选择具体的切入点 (Choose a Specific Angle):" 不要试图写所有让你觉得吵闹的事情,选择一个最典型、最让你印象深刻或者最有话可说的场景或感受。 例如,是专注于描述“声音”本身(尖锐的、持续的、突兀的),还是专注于描述“声音”引发的情绪反应(愤怒、无奈、渴望安静),或是描述“吵闹”发生的环境和人物?
3. "运用感官描写 (Use Sensory Details):" "

方舱日记|住了7天被朋友“催更”,熙攘的方舱已变空旷

澎湃新闻记者 喻琰

感染新冠后,家住上海浦东新区的高嘉宸在临港方舱住了7天。

27岁的高嘉宸来自江苏,2019年大学毕业后在一家文化传媒公司工作。住进方舱后,他开始在朋友圈里记录下方舱生活,“保存下一小块大时代的碎片。”

在他的“方舱日记”里,有隔离中不忘保持“腔调”的爷叔阿姨,也有出舱前用笛子吹一曲《送战友》把大白感动哭的康复者。7天里,他看到出舱的人越来越多,进舱的人却越来越少,原本熙熙攘攘的方舱变得空旷寂寥。

高嘉宸的“方舱日记”在朋友圈连载,一到时间点,就会有好友“催更”,有来自江苏的老乡为他的日记点赞,也有朋友留言说,看完了日记才能睡觉。

回看在临港方舱的这七天生活,高嘉宸颇有感慨,他感受到方舱里医护人员的辛苦,也体会到在上海生活的普通人的人间百态。

高嘉宸离开当天去大白的合影。本文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5月5日晚,高嘉宸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他希望疫情结束后,能赶快回公司上班。“现在最期待的是回公司上班后,和同事们一起聚餐,吃火锅!”

以下是高嘉宸写的“方舱日记”:

4月25日12:13

22号下午,开始陆续感到头疼和发烧,尤其到晚上,烧得打冷颤。一开始还以为是普通感冒,毕竟近一周以来没有出过楼道,最远也只是到门口扔垃圾,完全不知道暴露途径。

24号早上10点,接到疾控中心电话,告知23号的核酸检测是阳性,下午3点会转运至方舱。将信将疑地做了下抗原,当T慢慢出现一条细细的红线,行吧,收拾。

下午坐负压救护车到达转运中心,等了2个小时后坐大巴到达临港方舱,由临港集团和浙江医疗队负责。入院大礼包里基本上考虑到了所有生活物资,连毛巾都分了一大两小,还有水星家纺的全新床上用品。稍嫌考虑不周的,可能就是床单比床大两倍。

临港方舱是上海条件比较好的方舱,24小时热水供应,有独立的淋浴隔间。我感觉吃的睡的都可以差一点儿,但是澡不能不洗。

看同一区域提前入住的人,每个人都有一个三只松鼠大礼盒。不知道明天会领到什么,好期待。

4月25日23:02

迷糊睡了一夜,听取鼾声一片。

4点半,被大白叫醒做核酸。也不知道为什么在4点半做核酸,可能这个时间的鼻涕成色最好吧。这是我做过最深的鼻拭子,感觉一路捅到我脚后跟。

6点钟,被邻床大爷叫起来吃早餐,过了这个点就没有了。第二次被叫醒的时候,我才明白为什么昨晚的病友们9点就全部睡觉。果然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

8点钟,再次被大白叫醒,给我套上了一个纸手环。从此,我作为“人”的符号从前一个月的2-604变成了A3-1F-02-0055,感觉自己一下子厉害了好多,多了好几个前缀呢。

第三次被叫醒以后,再也难以入睡。每次有大白路过,我都会从睡梦中惊坐起,然后看着大白匆匆忙忙地一路走远。

上午处理了一些工作,在方舱溜达了一圈。看到招募方舱志愿者的二维码,进群以后一直没有啥活儿给我们安排。不知哪位患者用油性笔在方舱墙壁上留下几幅风景画,写着向浙江医疗队致敬的话语。画得挺好的。看看病床,看看墙,看看浦东和苏杭。

傍晚拿到了凌晨的核酸检测结果,两个数值分别是26和27。我模糊地记得核酸阴性的标准是这两个数字小于35。去护士站询问了大白,告诉我阴性的标准不是小于35,而是大于35。

下午有朋友圈预告,城区正在下一场暴雨。直到3个半小时后,这场期待已久的暴雨才在临港徐徐上演。这场暴雨路过了浦西,路过了浦东,最后来到了临港。在暴雨的大风里用力嗅嗅,好像还能嗅到熟悉的人的气味。和暴雨一起来的,还有停水的通知。

今天的方舱见闻就这些了。戴上耳塞和眼罩,再难也要睡好觉。

方舱里大家排队

4月27日12:01

昨晚睡得好一些,因为4点50分才做核酸。今天的鼻拭子感觉只捅到了大肠,有些“意犹未尽”。

起床看看周围,有的床铺已经空了,摆上了新的方舱大礼包。不知道他们是什么时候走的,但很快就有新的一批人来。他们放下了行李,茫然地看着陌生的环境。我很想以一个“老鸟”的身份提醒他们,冲厕所的时候要注意坑里的水会溅到脚上。

隔壁床的大叔也走了。我和他没有什么交集,但是在每个夜深人未静的夜晚,我们隔着一面泡沫墙一起欣赏了他外放的每一个视频。今天他痊愈出院了,我很高兴。祝福他在“另一个世界”继续愉快地刷他的抖音。

大白们干起活来虎虎生风,但只要坐下来就能睡着。我偷偷拍下了一位睡着的大白。他好像被惊动了,过来问我现在几点。我有点心虚地告诉他,10点58分。他说了句谢谢,坐在凳子上换了个姿势又睡了。

临港的海风很潮湿,衣服很难晾干。但大家还是固执地把它们挂着,长短胖瘦,迎风招展,像是一面面希望的旌旗。今早的核酸结果还没有出来,不知道两个指数变成了多少。那就耐心等吧,衣服总会晾干的,八宝粥也总会有的。绿码,啤酒,小龙虾,还有夏天,都在外面等着。

4月27日 23:37

今日无事,一直躺在床上。

正想着这样下去晚上日记怎么交代哦,方舱志愿者群里面的大白就安排了第一个活。任务是大门口新来了几个氧气瓶,需要征集几位男性志愿者把这些铁疙瘩用小车推到指定地点。

起床,把自己塞进拖鞋就往门口赶,中间还找错了门,就怕这活被别人抢了去。等赶到的时候,好家伙,9个钢瓶,来了快30个人,人比瓶子多两倍。

先到的人正七手八脚地把最后两个钢瓶往推车上放,我最终争取到的贡献是帮着扶了一把。由于帮忙的人实在太多,与其说扶了一把,不如说摸了一把。多少算是为抗疫事业贡献了自己微不足道的一份力量。虽然实在是微不足道了,但我直到现在还在回味着这包含我奉献热情的一摸。钢瓶这东西,看上去挺结实的。实际摸起来,也还是挺结实的。

晚上隔壁的空床来了一个新的小哥,听着他一边铺床一边和别人聊天,知道了他进来之前在接跑腿的活儿,在每日例行的筛查过程中被发现阳性后被直接送来。突然想起来,我23号确诊的前一天,通过跑腿购买了紧缺的一批油盐酱醋。

顺便提一句,今天的苹果是烟台的援沪物资,也是疫情期间我收到的第二批山东物资。感谢山东人民。

方舱里,有人在运动做操。

4月28日23:09

A3-1F-02-0054,是睡我斜对面的大爷。我很喜欢这个大爷。他有糖尿病,所以会把米饭让给我吃。可能是因为周围这一圈,只有我看上去还有长身体的可能性吧。无论什么时候,他都坚持要把衬衫塞进长裤里,这大概就是他们所谓的“腔调”。等我老了,我也想做一个有腔调的大爷。

“腔调”这个东西很神奇。入舱当天,排我前面的是一个西装革履的大哥。笔挺的领口,熨帖的裤线,锃亮的皮鞋,还有一丝不苟的发型。接下来的几天里,他也和别人一起蹲在厕所门口,卷着裤脚(你已经明白了为什么要卷着裤脚),敞着衬衫,发型凌乱,嘬着香烟。

我还多次见到一位阿姨,捧着脸盆排队等着刷牙,脚上永远穿着高跟鞋。

我从小学二年级就开始住校,一直到大学毕业。这种集体生活我再熟悉不过。转运当天我就准备好了一切。有多充分,以至于我还带上了指甲钳。指甲钳这种小东西很容易被忽略,但是当你需要的时候,很难找到适用的替代品。但我还是忽略了一样东西,那就是小桌板。在床上用电脑工作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趴着手肘疼,坐着屁股疼,想想自己还在工作就心口疼。永远都找不到一种合适的姿势,只能来回不停地切换。

发晚饭的时候,我正在和同事开电话会议,忙乱之间没有静音。大白发了菜,却忘了米饭。于是同事耐心地听着我追出去找人讨饭。本来还想再要一份米饭,但想着同事还在听,我就没要。等开完会我又偷偷回去拿了一份。我也有我的“腔调”。

在方舱的日子不多了。

4月30日 12:13

昨晚下了一夜的雨,今天降温了。

大家可能对临港方舱的结构没有什么直观的认识。你在脑海中创建一个长方形的盒子,把宽和高的其中一面切掉,剩下五个面。盒子里排满了床铺,而我的床在最靠近外面的那一排。切出来的开口外面,是露天的淋浴区和卫生间,这就是临港方舱的大致结构。敞开的那个口子大口“吞噬”着东海浩荡的海风。自然的力量还不够,此刻在我身后不到20米,一左一右正有两台大的抽风机,往舱内输送着新鲜空气。不过,空气新鲜的代价就是寒冷。

我缩在床上,大白把滚烫的八宝粥送到我手上的时候,我一时之间甚至没有意识到这个黑坨坨是个什么玩意。但它就这么来了,带着慈祥的热量。

上午有一批患者痊愈出院,他们收拾好大包小包,在空地上排起了长队。他们又可以回到那种每天6点起来抢菜、等着团购成单的日子。我很羡慕他们。

出院的人群中,有一位叔叔。我对他印象很深,因为他带了一支笛子。每天傍晚,方舱内都会回荡他的笛声。会有很多人站起来,四处寻找笛声的方向。今天是他痊愈出院的日子,他把日常照顾他的几位大白叫了过去,给她们吹了一支《送战友》。有一位大白小姐姐几次摸了摸面罩,我猜她其实可能是想抹眼泪。

下午的志愿者群里,有刚出去的患者在怀念方舱的生活。方舱的日子可能真的就像你的母校,在里面的时候自己骂了千百句,出去了以后不许别人骂一句。前两天,我的核酸数据曾经出现过反复,最低曾经低到21,这让我产生了一些挫败感。但是今天,我的核酸检测结果终于第一次超过35。假如明天的结果也是阴性,那么这就会是倒数第二篇日记。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应该不会再出意外了。

想起2019年的4月29日,我刚刚来到上海,找了一份新的工作,租了一间新的屋子,尝试着结交新的朋友。2019年的那个春天,我真的很怀念它。一切已发生的都还未发生,一切未发生的都还来得及。

5月1日 12:12

和大爷们在一起住久了,人也会逐渐“大爷化”。今天晚饭后,我已经像个正宗的大爷一样,背着手在方舱里溜达了。大家都说积极锻炼能够加速康复。我跟风看了好几期刘畊宏也没有效果,那个东西不知道是不是要亲自跳才有用。于是我溜达。

大爷们踱的方步看着简单,其实也挺难学的。因为低头溜达得太认真,我无意间闯进一群大白小姐姐的合影现场,从摄影师和人群中间悠然而过。当我意识到发生了什么的时候,大白们围了上来,拉着我和他们一起拍照。我说这这这这这样不太好吧,我是不是会挡住你们。她们说没关系,我们就是你的背景板。然后大家伸出了一根大拇指,我也伸出一根大拇指。就这样,我的人生高光时刻在一脸错愕中降临了。以后我的简历上面就可以这样吹牛:曾经亲自参与过国家重大紧急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且不屑于穿防护服。

直到拍完了照,我才意识到为什么这群大白要合影留念。我正溜达在临港方舱的4号区域,这个区域共有800多张床位,患者已经基本清空,只有寥寥几人等着明天转运出舱。负责4号区域的浙江台州医疗队,即将圆满完成任务。这些可爱的“背景板”,才是这片战场上真正的主角。

方舱里大白的合影

本次疫情形势确实正在好转,这在方舱里可以很明显地体现出来。出舱的人越来越多,却很少有人进来。原本熙熙攘攘的方舱已经变得空旷寂寥。分发物资不再拥挤吵闹,淋浴房不再有人排队,水果想吃几个就吃几个。大家都互相打听着出院的时间,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不过下午住进来了一户人家,年迈的奶奶和只有4岁的孙女因为阳性被转运入舱,一起进来的还有他们的儿子和儿媳。两个年轻人其实都是阴性,但是儿子放心不下年迈的妈妈和年幼的女儿,执意要进入方舱照料,他的妻子也坚决和丈夫一同前来。看着他们忙忙碌碌收拾床铺的背影,我觉得这一家人一定会一直幸福下去的。

我也有好消息,今天的核酸结果还是阴性,按照出院流程,明天会通知我转运出舱。今天的日记应该就是最后一篇了。其实一周前得知自己阳性的时候,我就意识到这将会是我人生中难忘的一段经历,我想通过某种方式保存下一小块大时代的碎片。最初尝试的方式是拍摄vlog,但是当我打开前置摄像头,看到自己两个月没理的发型,觉得还是稍微有碍观瞻,最后还是决定用我最擅长的方式,也就是胡乱打几个字。

这一周时间,真的非常非常感谢大家的关心(下午4点就开始催更的除外)。还有的朋友建议我开一个公众号,但是我高度怀疑自己是否有毅力运营下去。如果有,还请大家多多关注。如果没有,希望大家能盼我身体健康。

明天是五一劳动节,这个五一我亲眼见证了劳动者的伟岸。巡床的医生,细心的护士,日夜巡逻的警察,不辞劳苦的保洁,他们一起守护了这座城市。真心向他们致敬。

最后,祝朋友圈每一位朋友健康,快乐,幸福,安宁。

我们夏天见!

5月1日14:23

回家!

责任编辑:崔烜 图片编辑:施佳慧

校对:栾梦

日本老兵的残酷日记:姑娘在夜晚哭泣,日本兵的兽行令人发指

1938年11月21日,日军第十六师团向无锡发起进攻。当时的无锡是个拥有二十万人口的城市,处于大运河与京沪铁路的交通枢纽上,是保卫南京的重要防御地带。

激烈的战斗打了一天,日军夺取了中国军队的第一道堑壕,却未能再进一步。日薄西山时,双方除了偶尔的冷枪冷炮外,战斗暂时告一段落。战地记者石达川山参加了这次作战行动。

水稻已经收割完毕,田里空空荡荡。在宽阔平坦的田野中,稀稀拉拉地坐落着几户人家,房屋低矮。家家户户的院子里肯定掘有水渠,因为河水一直流到那里。

在夕阳中,河水泛出淡淡的亮光,岸边枯草的根部从早晨就开始挂上一层薄薄的冰。放眼望去,无锡城低矮的城墙黑乎乎的一片,城墙上的砖头铁青铁青的。在田野上,随军僧片三玄澄正在超度被打死的战友。

步兵第二十联队的仓田少尉、平尾、近藤一等兵和机枪班的笠原下士都头戴钢盔,挤在堑壕里一起吸着烟。离他们不远处的地方有一所农家的平房,房顶已经被炮弹击穿,门板倒在地上,院子里的草地被践踏得乱七八糟。

天渐渐黑下来之后,从这间房子里突然传来了断断续续的女人哭声。机枪和步枪的声音彻底停下来后,女人的哭声显得更加清晰了,声音立即传进了日本兵们的耳朵里。

“哎呦呦,这是个姑娘的声音!”笠原下士转动着小眼珠,兴奋地喊了起来。仓田少尉觉得不可思议,这种地方怎么会有姑娘呢?他不禁自言自语地说道。众人屏住呼吸,仔细地听着声音传来。

平尾一等兵听说有姑娘,迫不及待地跳上堑壕,朝着声音传来的方向奔去。他一边跑一边喊着:“喂,你们在那等着,我去给你们瞧瞧去!”笠原下士担心平尾一等兵抢了先,也跟着跳出堑壕,追了过去。

其余的士兵躲在堑壕里,目不转睛地盯着这两个人踩着地上的门板,大摇大摆地走进了民房,并消失在了黑暗之中。片刻之后,哭声突然停止了,却响起了砸东西的嘈杂声音。

堑壕里的士兵们都急得抓耳挠腮,他们这些人还没有这样接触过年轻的女人,而到战场后对女人想得几乎发疯。他们知道此刻平尾和笠原肯定做了“好事”,他们开始有些后悔当初没有跟着一起去。

二十几分钟之后,笠原和平尾从民房里慢悠悠地走出来了。他们刚一跳进堑壕,平尾就说道:“她的妈妈吃了一颗枪子,十七八岁的大姑娘,哭得很可怜。”

“姑娘长得漂亮吗?”一个士兵急不可耐地问道。

“啊,长得挺漂亮的!”平尾用一种愤慨的声调在,似乎刚才他去民房里遇到了不愉快的事情。士兵们又追问他们有没有糟蹋姑娘,平尾和笠原一口咬死说没有,但是士兵们都不相信。

就在众人正在讨论姑娘时,突然一颗子弹从阵地那边打来,这一枪是中国军队用步枪打来的。步枪子弹带着尖细的啸声钻进堑壕附近的泥土,声音虽然细弱,却显示出子弹冷酷的杀伤力而使人不寒而栗。

士兵们有的把脸靠在枪托上打盹,有的慢慢地吞咽着冻得硬邦邦的盒饭。士兵们都在吃饭补充体力,一来预防中国军队夜袭,二来他们还惦记着民房里的姑娘,惦记着“好事”。

夜越来越深了,中国军队的射击也终于停止了。石达川三抬头一看,发现天空中升起了一轮月亮,星星也多了起来。整个夜空是寂静的,寂静得令人难受。

就在这个时候,刚才那位姑娘的哭声又突然地传到了士兵们的耳朵中。姑娘的哭声又长又尖,划破了寂静的夜空。平尾一等兵的脑海中又浮现出了那个姑娘,那是一户贫苦农家的姑娘。

女孩母亲的年纪并不太老,在昏暗的光照中,那僵硬的手腕还是白色的。姑娘下半身穿了一条类似日本裙裤的棉裤,上半身穿了一件小领棉袄。她把母亲的头抱在怀里,用自己的脸蹭着母亲的头发,断断续续地哭着。

在这夜深人静之时,那女子的哭声更使人感到撕心裂肺,哭声在寂静下来的战场上浸透着每一个角落。她时而放声悲嚎,时而低声呜咽。有时既不是呻吟,又不是啼哭,而是放声长吼。

士兵们都听到了这哭声,每个人都默默无语,内心却早已被哭声所感染,胸中更举得苦闷。日本兵们心里有着扭曲的想法,他们想去做“好事”,又惧怕被中国军队狙击,有些人同情那个姑娘,又觉得她的哭声很烦人。

各种复杂的心情交织在一起,士兵们开始觉得烦闷和焦躁起来了。仓田少尉把钢盔带紧紧地系在下巴夏,背靠着堑壕蹲下来,接着从上衣兜里掏出笔记本,借着月光准备写点东西。

但是姑娘的哭声又响起了,哭声让他心烦意乱,没有心思写日记了。他闭上眼睛,用手敲着额头,姑娘的哭声似乎要将他的脑袋震炸开了。

此时一个黑影跳出了堑壕,身影在天空星辰的映衬下非常清晰。仓田少尉仔细一看,原来平尾一等兵。石达川三也注意到了他,于是问他要去干什么。

“我去杀了她!哭得实在心烦。”平尾一等兵话还没说完,也不管少尉同不同意,就握着刺刀弓身跑走了。士兵们看到少尉默许了行动,又有五六个人跳出战壕,向平尾一等兵追去。

他们避开中国军队偶尔射来的子弹,再次闯入了那黑洞洞的农家。星光从弹片击穿的窗子射进了屋里,借着星光能看见一位悲痛欲绝的女人,她的衣服和头发凌乱,坐在那儿哭泣。

平尾一等兵冲了上去,抓住她的脖领就往外拖,姑娘却死死地抱住母亲的尸体。一个士兵掰开她的手指,拽开她母亲的尸体,连拖带拉地将姑娘扯到了大门口。

平尾一等兵像个疯子,一边高声喊叫着,一边对准姑娘的胸膛连捅了三刺刀。其他士兵见状心中有些不满,杀死这个女人实在太可惜了。但他们还是举起了刺刀,不管头还是肚子,朝着姑娘乱刺一通。

短短几秒钟时间,姑娘就死去了。她像一床展开的被子,直挺挺地倒在黑色的土地上。士兵们因兴奋而涨得通红的脸上,溅满了带有腥味的温呼呼的鲜血。

仓田少尉站在壕沟中,对回到堑壕的士兵们大骂:“你们真是干了一件蠢事!”士兵们对长官的训斥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回到堑壕后抱着枪继续睡觉。女人的哭声彻底消失了,他们能睡到天亮了。

战地记者石达川三目睹了这一桩悲剧,这个可怜的中国姑娘让他觉得可惜,她的母亲被日军炸死,自己也被日军污辱。她要是能及时逃走,而不是在家中哭泣,也许能保住一条命。

但是她又能躲到哪里去呢?无锡城周围到处都是日军,她能躲过第二十联队的日本兵,也很难逃出其他日本兵的魔爪。日军真是野兽的部队,女子的哭声刺激他们变成了嗜血的野兽,他们的兽行真是令人发指。

石达川三记载的这段往事,至今读来犹在昨日。这个可怜姑娘的遭遇,真是令人心痛。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