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怎么写《再生稻工作总结》才能拿满分?(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8-26 12:27

怎么写《再生稻工作总结》才能拿满分?(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再生稻工作的总结作文,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才能使其内容充实、结构清晰、重点突出、具有说服力:
"一、 明确总结的目的和对象:"
"目的:" 是为了汇报再生稻工作的进展和成果?分析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总结经验教训?还是为未来的工作提供方向?明确目的有助于确定总结的重点和详略。 "对象:" 是写给上级领导、同事、合作伙伴,还是用于内部交流?不同的对象决定了总结的语言风格、侧重点和呈现方式。
"二、 突出核心内容,结构清晰:"
一篇好的总结通常遵循“总-分-总”的结构:
1. "开头(总):" "背景概述:" 简要介绍再生稻工作的背景、意义、政策支持等。 "总体评价:" 对一定时期内(如一年、一个项目期)的再生稻工作给出一个总体性的评价(如:取得了显著成效、基本完成目标、面临挑战等)。 "主要目标:" 回顾该阶段再生稻工作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2. "主体(分):" 这是总结的核心部分,需要详细阐述。 "主要工作与措施:" "具体做了什么:" 详细描述为达成目标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实施过程和方法。例如:品种选择、育苗技术

丰乐种业“丰两优香一号”再生稻亩产破吨增产增效

为了更好地促进再生稻生产模式的健康有序发展,近日,丰乐种业与安徽宣城郎溪县农业农村局共同组织专家组对郎溪县涛城镇“丰两优香一号”再生稻进行实地测产验收。专家组由安徽省农科院研究员吴文革为组长,省农技推广中心站长汪永武为副组长,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局局长张韪、国家统计局安徽省调查总队副处长王奎、省农机推广总站研究员孔令娟以及宣城、芜湖、郎溪农业农村局的专家组成。

伴随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进步而发展的再生稻,是利用头季稻收割后稻桩上的腋芽萌发成苗,进而抽穗成熟的稻作类型。在阳光和热度不够种植两季稻,种植一季稻又有多的地区种植再生稻,具有一种两收,省种、省工、省水、省药、省秧田的优势,经济高效,增产增收。再生稻米具有米质好、食味佳、无污染等诸多优点。发展再生稻是确保粮食安全和满足市民对稻米品质高要求的一个重要举措。

“丰两优香一号”再生稻亩产吨稻增产增效

测产现场,田间的再生稻正处于黄熟期,稻粒金黄,粒粒饱满,一派丰收的景象。专家组实地考察了种植现场,随机选取了3块田进行机收,丈量实割面积,称取湿谷重量,测定含水量和杂质率,按籼稻含水量13.5%折算标粮产量,平均亩产459.2公斤,加上头季平均亩产600.6公斤,亩收1059.8公斤,实现“一种两收、亩产吨稻”,大大节约了种植户的生产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今年天气异常,再生稻种植中,头季长期阴雨寡照,再生季又遇低温冷害,很多品种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减产,而“丰两优香一号”因生育期适中、米质优、抗寒性好等特点,表现出了超强的丰产稳产性能,受到了领导和专家的一致好评,表示这是今年所看到的表现最好最优异的再生稻。据悉,郎溪再生稻种植户涂士银将自己生产的再生稻稻谷加工成大米,以每斤5元的价格通过网络对外出售,供不应求,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丰乐种业推广“丰两优香一号”再生稻已有十多年,该品种米质优,具有茉莉香味,适口性好,做再生稻综合性状优异。去年,公司与安徽白湖农场合作建立“丰两优香一号”再生稻万亩示范田,两季合计平均亩产超过1000公斤,创造了双季稻全程机械化生产的高产典范。2020年,合肥市农业农村局印发《关于印发2020年合肥市再生稻生产技术要点的通知》,指出“丰两优香一号”十分适宜安徽淮河以南稻区作再生稻栽培。安徽安庆、宣城、芜湖,河南信阳以及江西九江等地农业主管部门纷纷出台政策促进再生稻的种植生产,将“丰两优香一号”纳入种植补贴品种。在安徽芜湖县,“丰两优香一号”再生稻推广面积大,获得了当地政府和农民的认可,被作为抗疫情、保春耕的典型在央视新闻联播中播出。十多年来,丰乐种业为农户提供“丰两优香一号”再生稻良种上千万公斤,推广面积达700万亩。

为了惠及再生稻稻作区更多农户,丰乐种业组织农业技术骨干进行品种筛选和科研攻关,主持起草了《沿江地区再生稻栽培技术规程》以安徽省地方标准颁布。通过自主科研攻关和品种合作等方式又筛选出“鹏优1269”“丰两优3305”等米质等级更高、抗病性更强、株叶形态更适宜的再生稻品种,加大再生稻种植模式的宣传推广,促进再生稻种植面积的快速发展。

张韪在此次测产会上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加强安徽省再生稻技术总结、品牌建设,把产业链融会贯通,形成由种业企业提供优良品种,政府对种植大户给予政策扶持,品牌米企加工优质、安全、绿色、健康的再生稻大米的产业链各环节共赢发展的良好局面。(王中花 杨尚军)

再生稻:割过的稻桩继续生长

进入抽穗期的再生稻。

头季稻收割后留下的稻桩开始萌芽。

再生稻生长至约10天的模样。

再生稻生长至约60天的模样。

“你如果能有出息,割过的稻桩也会长出谷子。”在一些地方,父母教育调皮的小孩子常用这样一句俗语来“激将”他(她)。正如这句俗语所言,让割过的稻桩长出谷子一度是极其困难的事,但随着机收再生稻技术的不断成熟,割过的稻桩再长谷子,也不再是“困难的事”。

粮食安全事关国运民生,近日农业农村部相关负责人提出今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要稳定在16.5亿亩,粮食产量要稳定在1.2万亿斤以上。机收再生稻技术的不断成熟、发展,无疑为粮食增收和粮食安全提供了双重保障。

有统计数据显示,机收再生稻比一季中稻增产53.85%,每产1吨稻谷减少农药用量20%,肥料利用率提高6.8%。再生稻究竟是什么?再生稻想要“再生”需要突破哪些技术难题?机收再生稻发展前景又如何呢?

文/图:南方日报记者 黄进 通讯员 邹文平 胡香玉 实习生 高雪迎

再生稻比正季晚稻每亩多赚300元

所谓再生稻,它指的并不是某一种水稻,而是一种水稻种植模式,是利用水稻收割后稻桩上存活的腋芽,经适当栽培管理使其萌发成苗并抽穗结实,再收获一季的稻作模式,亦称“一种两收”。“这种种植模式就好比收割韭菜,割了一茬又长一茬,播种一季可实现双收。”有专家形象地比喻。

再生稻的一个特点是,在一季稻成熟之后,留下下面的植株和根系,施肥和培育,让其再长出一季稻子。由于在原有的根系上再次生长,大约2个月后水稻便可成熟收割。由于生育期比较短,植株比正常晚造矮,生物量比较小,病虫害相对比较少,不用打农药。

其中,再生稻也分为传统再生稻和机收再生稻两种。传统再生稻,指“头季稻成熟时采用人工收割后收获的再生稻”,其缺点是劳动强度大、人工成本高,制约着再生稻进一步发展;而机收再生稻,则是指头季稻成熟时采用收割机收获的再生稻。记者了解到,2010年前后,我国开始进入机收再生稻研究应用阶段,目前机收再生季亩产约250公斤—300公斤。

“不用打农药可以让再生稻更加安全。”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下称水稻所)副所长钟旭华说,除此之外,种再生稻与种双季晚稻相比,种再生稻不用抢季节,又省种省工,不需育秧、耙田和插秧等,成本大大降低。

“成本大大降低,直接带来的结果就是种粮经济效益显著提高。”钟旭华还算了一笔账,目前水稻所在广东示范的再生稻亩产量稳定在700斤以上,而从成本来看,正季晚稻平均为1元/斤,但再生稻的成本只有0.4元—0.5元。假如种植一亩再生稻,按照产出800斤,以1.5元/斤计,毛收入1200元,成本约400元,可净赚800元;而种植一亩正季晚稻,产出1000斤,同样以1.5元/斤计,毛收入1500元,成本约1000元,可净赚500元,再生稻比正季晚稻要多赚300元。

腋芽的位置决定产量

据钟旭华介绍,早在西晋就有关于再生稻的记载,到了上个世纪70年代,由于粮食缺口比较大,广东掀起了再生稻研究热,研究水平和产量居全国前列,种植模式多样,但均为头季人工收割的传统再生稻。

再生稻头季收割为什么只能采用人工收割呢?原因在腋芽上。水稻地表以上的一共有5节,从上到下依次编号为倒1—倒5,即离地面最近的一节为倒5节,最高的一节为倒1节。其中再生能力强的是倒2、倒3和倒4节位上的三个腋芽,这三个腋芽上长出的水稻,产量会占第二季的80%以上。

因此,如果采用机收,倒2节和倒3节腋芽,由于位置较高,很容易遭受收割机碾压带来的伤害从而不能萌芽。由于碾压后失去了再生能力强的腋芽,第二季的产量就要打大折扣。因此,头季的水稻必须采用手工收割才行。

然而,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雇人收割的费用也水涨船高,这就使得很多人不再愿意进行再生稻种植,“传统再生稻头季采用人工收割,劳动强度大、人工成本高,制约着再生稻进一步发展。这种再生稻栽培方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钟旭华分析。

随着机收再生稻栽培技术研究的发展,再生稻头季机收变成了可能,这使再生稻种植再次“活”了过来。广东于2016年左右开始对机收再生稻的研究示范,以适应稻田机械化生产和轻简栽培。这也代表着,再生稻在广东沉寂了三四十年之后重获新生。

头季品种选择至关重要

再生稻头季是如何实现机收的呢?机收再生稻栽培技术,是如何让被收割机碾压过的腋芽还能够继续生长而不至于减产的?

这背后的秘诀首先在于头季使用的水稻品种上。

为了实现头季机收,钟旭华的水稻所机收再生稻研究团队开展了多次品种筛选实验,并最终从124个水稻品种中筛选出了黄华占、美香占2号、粤泰油占等适合广东的机收再生稻品种。

同样是续留再生稻的水稻品种,为什么筛选出来的这些品种就能够机收呢?

原来,研究团队在过去的研究和实践中,发现了一个大秘密。在选择续留再生稻时,人们多选择杂交稻籼稻品种进行种植。并且要高留桩,确保倒2、倒3和倒4这三个节位上再生能力强的优势腋芽留在稻桩上。

但有一部分水稻品种,它的优势腋芽在倒4、倒5节上。倒4节腋芽在机器收割时本来就能存活,只不过需要一段恢复时间。倒5节腋芽,离地表只有1-2厘米,收割机碾压对它影响很小。因此,选择这样的品种来续留再生稻,头季就能够实现机收。

正是发现了水稻品种的这个秘密,再生稻头季才实现了机收。

目前,钟旭华的团队经过几年的研发攻关,已筛选出了一批强再生力品种。2018年11月,在梅州兴宁市“华南机收再生稻高产稳产栽培技术”现场观摩暨实割验收会上,经专家组现场实割验收,黄华占机收再生稻亩产达到409.6公斤,刷新了广东省机收再生稻产量纪录。

“低留桩”合理晒田产量高

水稻所机收再生稻研究团队还因地制宜,根据华南地区的气候特点,总结出了“低留桩,高产量”的经验。“目前国内其他地方的再生稻以中高留桩为主,一般都强调重施促芽肥。广东光温资源丰富,再生稻应采用低留桩,以适当延长再生季生育期,提高产量。”钟旭华说:“实验发现,在广东的机收再生稻,留桩高度越低,产量越高,因此我们建议只留5厘米左右桩长最合适。”

和手工收割的再生稻相比,由于机收再生稻的品种变化比较大,因此在田间管理上,也有环节与传统的管理方式不太一样。

晒田,也就是给田地“晒太阳”,是水稻栽培中的一项技术措施。过去,再生稻头季要晒田两次,目的是为了提高根系活力。如今,机收再生稻晒田还有另外一个目的:让土壤沉实,便于收割机进地收割。“头季稻的后期水分管理也很重要,后期晒好田,晒得比较硬,可以减少机械碾压毁蔸的影响。”钟旭华说。

机收再生稻的晒田时间、次数和过去相同,但是标准不同,第一次晒田要求地面出现干裂,第二次晒田,也就是收获前断水的时机,要求机收时地面不明显沉降。“再生稻出苗时,同样要做好水分管理。”钟旭华进一步分析,“在广东早稻收割时节,气温很高,如果田间留水太多会把留桩的芽烧坏,如果留水太少,又不能正常出芽。”

“从光温条件来看,广东全省都可发展再生稻。”钟旭华非常看好广东机收再生稻的前景。据他介绍,广东省常年水稻土地面积1400万亩,可供发展再生稻的耕地资源在300万亩以上。“以每亩800斤,每亩净收入500元来计,不仅能保障粮食稳定增产,更能为全省农户增收约15亿元。”钟旭华说。

策划统筹:李江萍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