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一篇文章轻松搞定《春蝉读书笔记》的写作。(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8-26 13:59

一篇文章轻松搞定《春蝉读书笔记》的写作。(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春蝉》的读书笔记作文,需要关注以下几个关键事项,才能写出一篇内容充实、见解深刻、结构清晰的文章:
"1. 明确读书笔记的目的和读者对象:"
"目的:" 是为了梳理情节、分析人物、探讨主题,还是为了记录个人感悟和启发?不同的目的决定了你写作的侧重点。 "读者:" 是写给老师看的,还是同学交流用的?或是自己未来的回顾?这会影响你的语言风格和深度。一般来说,正式的读书笔记会更注重分析的深度和逻辑性。
"2. 深入阅读,做好基础准备:"
"通读全文:" 先完整地阅读《春蝉》,了解故事的基本情节、主要人物和整体基调。 "精读重点:" 回归文本,仔细阅读让你印象深刻的片段、对话、描写,圈点勾画关键词句。 "记录信息:" 准备一个笔记本或电子文档,随时记录阅读过程中的想法、疑问、重要的细节、人物关系等。
"3. 选取合适的切入点,确定写作中心:"
《春蝉》是一部内涵丰富的作品,你可以选择一个或几个方面深入挖掘,避免面面俱到却流于表面。 "可能的切入点:" "人物分析:" 重点分析“我”(或某个核心人物)的成长历程、性格变化

黄冠云︱十字路口的王国维

黄冠云

“书成付与炉中火”:论王国维的“直观”

在近代中国的学术思想史上,王国维(1877-1927)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的殒落也象征一个时代的结束。时至今日,王国维的影响不仅持久、广泛,且深入人心,予人无限想象。近来,因为考察先秦秦汉有关周公的传说逸闻,我重读了《殷周制度论》,对王国维这篇著名的“名理之文”(1917年9月9日致罗振玉函)得到了一些新的认识,进而与他在人生不同阶段所留下的多种著作相互印证。我发现,究其一生有几个反复出现的主题,甚至可说是“终极关怀”,它们展现一个深邃睿智的独特心灵,细腻、善变、悲天悯人且超然不群。重读王国维,我们赫然在他身上看到自己。百年以来,我们始终未曾走出当初他所面临的困境。

“掩书平生有百端,饱更忧患转冥顽,偶听啼鴂怨春蝉”——这是王国维在1907年所作《浣溪沙》的词句。所谓“掩书”的涵义,乍看似乎不甚清晰,而它又见于王国维写于1905年的另一阕词:“掩书涕泪苦无端”,表述更为直接。后者下面紧接的是“可怜衣带为谁宽?”而我们知道此句所化用欧阳修(实际为柳永)“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乃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1908-1909年)与《文学小言》(1906年)中,多次用来描述学问境界的名句。由此可知“掩书”指涉的也是学术中事,具体而言是一种虽然饱读诗书、内心愁苦却未因学问增长而有所消减的矛盾心情。假如王国维后来没有在学术上取得举世皆知的成就,我们未尝不可将两阕词解作一种故作姿态的自我形塑。然而,与他毕生著述互相参照,这些词句就表达一层更加深邃且丰富的涵义。它们似乎是说:没错,我的学识与日俱增,但这又如何呢?

王国维写于1903的《书古书中故纸》,也表达了他对于学问追求的矛盾心情:“昨夜书中得故纸,今朝随意写新诗。长捐箧底终无恙,比入怀中便足奇。黯淡谁能知汝恨,沾涂亦自笑余痴。书成付与炉中火,了却人间是与非。”其中“黯淡谁能知汝恨”的“恨”字,暗示的是与上述两阕词相同的复杂心情。与“恨”对应的是他汲汲于著述的一片“痴”心。诗末一句最引人深思:“书成付与炉中火,了却人间是与非”,似乎一切的努力与成就都不过一场虚空。我们可以结合王国维的其他著作,尝试推衍如下:我经历千辛万苦,成功复原了一个历史事件,将过程的来龙去脉都调查得水落石出,并因此感到无比自豪。然而,自豪之余,我却隐约意识到,无论我的复原如何确凿无疑,它终究只是我在历史的此端对彼端所作的重构,而“重构”的前提是历史已经逝去,如桥下之流水,如“雨洗苍苔石兽闲,风摇朱户铜蠡在”(《颐和园词》,1912年)的废墟。在我尚未动笔之前,或许过去与现在的鸿沟尚笼罩在朦胧中。因为我的重构,两端的距离清楚浮现,并且因此显得更加不可跨越。

过去,缪钺、叶嘉莹两位先生讨论上述王国维的几首诗作,多强调他受到叔本华的悲观哲学的影响。对此我并无异议,但希望从另一角度探讨叔本华与王国维的关系。可以发现,王国维对学问所表达的质疑,甚至否定,与叔本华的哲学有十分直接的联系。在《叔本华之哲学及其教育学说》(1904年)一文中,王国维如此描述叔本华:“彼以天才之眼,观宇宙人生之事实,而于婆罗门、佛教之经典及柏拉图、汗德之哲学中,发见其观察之不谬,而乐于称道之。然其所以构成彼之伟大之哲学系统者,非此等经典及哲学,而人人耳中目中之宇宙人生即是也。易言以明之,此等经典哲学,乃彼之宇宙观及人生观之注脚,而其宇宙观及人生观,非由此等经典哲学出者也。”所谓过去的经典与哲学,相对叔本华的宇宙观及人生观,只是一个“注脚”,谁主谁客,关系十分清楚。类似的观点在同一篇文章中反复出现:“然叔氏于教育之全体,无所往而不重直观,故其教育上之意见,重经验而不重书籍……即文字与语言,其究竟之宗旨,在使读者反于作者所得之具体的知识;苟无此宗旨,则其著述不足贵也。故观察实物与诵读,其间之差别不可以道里计。一切真理唯存于具体的物中,与黄金之唯存于矿石中无异,其难只在搜寻之。书籍则不然。吾人即于此得真理,亦不过其小影耳,况又不能得哉!”如果说,书籍只是真理的“小影”,那么王国维对他自身著述所透露的矛盾心情(上述“掩书涕泪苦无端”“书成付与炉中火”等句),或许就不难理解了:一方面,王国维在学识上日求精进,另一方面,他又深刻地体认到书本知识的匮乏。就如同禅宗“不立文字”,庄子将经书视作糟粕,而孔子在一些儒家文献中也关注“无声之乐,无体之礼,无服之丧”(《礼记·孔子闲居》),王国维企图在书籍之外追求一些难以诉诸文字的微言大义,此即“直观”。

按照叔本华的定义,“直观”(intuitive Erkenntniß)是一种通过洞察事物所得到、直探本质的真知灼见。如同王国维所说:“叔氏谓直观者,乃一切真理之根本。唯直接间接与此相联络者,斯得为真理,而去直观愈近者,其理愈真。”所谓直观得自实际经验,并非经典、书籍等书本知识,虽然它们可能相互印证。事实上,太多书本上的知识可能妨碍我们的知见,因为文字记载的是抽象化的概念,而概念只能引发更多概念,对掌握事物的本质并无助益。

在叔本华的哲学中,所谓直观的来源是艺术创作,与一般通过书本、哲学或其他探索世界的手段所得到的知识都不一样。它更多是一种审美的察觉力,是艺术家之所以为艺术家的气质。然而直观也不是“直觉”,因为后者只是灵感的浮现,不是经过精雕细琢的艺术作品。此外,“直觉”无法言喻,而直观却可以表达,就如同一个艺术作品可以“泄漏它自己”(参考下文)。此处我的讨论多取自Patrick Gardiner关于叔本华的专著。我发现,对叔本华最具同情之理解的现代学人,多跟这位十九世纪德国哲学家一样多才多艺,且具有高尚独到的艺术品味。在这方面,王国维当然也不例外。

综合看来,叔本华的哲学固然是一种悲观的人生观,同时却也揭示出某种渴望,期待对事物产生的某种新的体会,亦即“直观”。此说如不误,可以允许我们将王国维有关叔本华的讨论,与他人生最后一个阶段的学术研究联系起来。众所周知,所谓“直观”在王国维生命中的最直接的反映,就是他自以为号的“永观”“观堂”,而后者更是《观堂集林》——他的自选代表作——的题名。对于这一点,我们不妨参考下面叔本华的一段文字,不烦俱引:

所以,比方说当我以审美的,也即是以艺术家的眼光观察一棵树,那么,我并不是认识了这棵树,而是认识了这树的理念;至于所观察的是这棵树还是其千年以前枝繁叶茂的祖先,观察者是这一个还是任何另一个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活着的个体,那就立即无足轻重了;[这时]个别事物和认识着的个体随着根据律的取消而一同取消了,剩下来的除理念与“认识”的纯粹主体外,再没有什么了;而这两者合起来便构成意志在这一级别上恰如其分的客体性。理念并且不仅是摆脱了时间,而且也摆脱了空间;因为并非浮现于我眼前的空间形象,而是这形象所表现的,它的纯粹意义,它的最内在的本质,对我泄漏它自己,向我招呼的内在本质才算真正的理念;并且尽管这形象的空间关系区别很大,这理念却是同一理念,一成不变。(见石冲白译:《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页292)

首先,观者的审美的眼光使其认识到一棵树的本质,亦即“理念”(Vorstellung)。所谓理念与概念有别;它超越时间、空间,也超越观看的我以及某时某地的树的形象,但是仍然跟树有直接联系;相反,概念则是完全抽象的,与树没有如此的直接联系。此外,所谓“根据律”(the principle of sufficient reason),乃是叔本华哲学的一个专有术语,是允许我们质问事物为何存在的一个原则,不过它在此处指的是一种与审美察觉力有别的意识,只能说明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而不是作为核心本质的“理念”。

所谓“理念”,结合叔本华所强调的超越时空的特质,我认为可以比附王国维有关“经世”的理想。王国维在1917年给罗振玉的信中,曾以“于考据之中庽经世之意”描述《殷周制度论》的旨趣。如果说,我可以在千年前的故纸堆中,找到一亘古不变的道理,进而将之实现在我所处的当下环境,这不就是叔本华超越时空的“理念”吗?在这篇文章的正文中,王国维以“万世治安之大计”相对“一姓一家之兴亡与都邑之移转”,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同样的观点在王国维的不同著作中多次出现。《送日本狩野博士游欧洲》(1912年)云:“兴亡原非一姓事,可怜惵惵京与垓。”相对于朝代兴替的政治史,王国维更关注平民百姓在战乱中所遭受的苦难。如此的对比亦见于《人间词话》:“政治家之眼,域于一人一事;诗人之眼,则通古今而观之。”有关“诗人”的志趣,王国维在《人间嗜好之研究》(1907年)有更详细的阐述:“若夫真正之大诗人,则又以人类之感情为其一己之感情,彼其势力充实不可以已,遂不以发表自己之感情为满足,更进而欲发表人类全体之感情。”所谓“人类全体之感情”云云,也是一种超越时空的理想。类似的表述又见于《论哲学家与美术家之天职》(1905年):“真理者,天下万世之真理,而非一时之真理也。其有发明此真理(哲学家),或以记号表之(美术)者,天下万世之功绩,而非一时之功绩也。唯其为天下万世之真理,故不能尽与一时一国之利益合,且有时不能兼容,此即其神圣之所存也。”又如《教育偶感四则》(1904年)云:“夫精神之于物质,二者孰重?且物质上之利益,一时的也;精神上之利益,永久的也。前人政治上所经营者,后人得一旦而坏之,至古今之大著述,苟其著述一日存,则其遗泽且及于千百世而未沫。”值得附带一提的是,在陈寅恪有关王国维的几种著作,从《王观堂先生挽词》《王静安先生遗书序》到清华大学的纪念碑铭(“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他都反复提到王国维在朝代兴替以外的更崇高的理想,可谓深知王国维的一个知己。

以《殷周制度论》这篇最足以代表王国维后期著作的文章为例,我们不妨如此推衍:王国维考察商周的变革,所关注的并非先公先王的世系,也不是文、武、周公等英雄人物的伟大事迹,或者说他的眼光不限于此。(此处可以结合葛兆光先生有关《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手稿的讨论;在某种程度上,王国维这篇“二重证据法”的名作可谓《殷周制度论》的前期作业。)相反,王国维所关注的是有周一代礼乐文明的本质或纯粹意义,亦即“理念”。如果说,甲骨金文等古文字数据,或者《三礼》等传世古籍引发了王国维的某些灵感,那么只有经过他独特的艺术家之眼,这些素材才得以升华成为像《殷周制度论》一般的艺术作品。从这一点看,王国维对学术研究的理想始终如一。

这里可以交代一下叔本华对历史的看法。叔本华认为史家研究的只是现象的知识,不是理念的真理,它说明事物如何彼此相关,但对于我们真正理解生命只会造成阻碍。史学对叔本华而言,与任何其他探索世界的手段并没有两样,所得到的结果也相当有限。相对之下,如果说《殷周制度论》体现的是王国维的历史观,那么我们可以认为他不像叔本华那样,对史学带有保留,甚至可以说在这一点上是与叔本华相悖的。(在上述王国维关于叔本华的文章中,他曾约略提到叔本华的历史观,但唯有介绍,并无详论。)在我看来,或许这可以提供一个重要的线索,在思想逻辑上帮助我们厘清王国维晚期的学术转向。简言之,王国维对叔本华的哲学并非全盘接受。他们对史学的不同看法,或许是王国维最终转向经史考证的导火线之一。在此方面,为王国维所熟悉的中国史学传统,可能为他提供了一项重要的资源。我们可以如此假设:因为这个辉煌的本土的史学传统,包括传统文化对历史的重视,所以王国维最终在历史的问题上与叔本华产生了分歧,甚至说,他最后从叔本华所面对的困境中开脱了出来,于是写下《殷周制度论》这篇传世之作。

上述的讨论,可以带来许多重读王国维的可能。无论叔本华与王国维的思想有何异同,我们可以藉由叔本华的讨论,将王国维的许多著作视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一点上文已举出若干例子。下面我将对此进行更集中的论证。

“掩书涕泪苦无端”:关于王国维的“苦笑”

重读王国维的一大挑战,是如何理解他在不同人生阶段所展现的众多兴趣。这些兴趣包括哲学、文学、历史语言学、古文字学与经史考证,相较今天似乎包罗万象的“国学”,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无论早期的《静安文集》,或最后的《观堂集林》,过去读者大都各取所需,哲学的管哲学,古文字的管古文字,文学又细分诗词、戏曲、小说等更为细致的专业门类。然而,就如同李学勤先生介绍《观堂集林》所指出的,王国维不同时期的著作自有其内在的联系,“绝不可以为是‘无关宏旨’”。换句话说,打通他的各种著作,观察到同样的旨趣或一贯的理念,这都有助于我们窥探王国维的内心世界,尝试某种程度的理解,也是一剂克服自我狭隘的良药。作为学术题目,这更像是拼图解谜一样的一个有趣的问题。

举例而言,李零先生是古文字与出土文献的前沿学人。他在不同场合不止一次论及王国维对传统金石学的继承,而如此的学术背景与现代考古学有根本的区分,两者在前提、方法论或目的都不可相互混淆。从今天的角度看,李先生的观察极富见地,可谓一家之言,但王国维本人对所谓传统金石学又有何看法呢?在《人间嗜好之研究》(1907年),王国维曾从所谓“势力之欲”的角度论及“书画古物”的嗜好,而在《教育小言十则》(1906年),他更如此描述当日所谓的“遗老”:“或学问虽博而无一贯之系统,或迂疎自是,而不屑受后进之指挥,不过如商彝周鼎,籍饰观瞻而已。”这些论述似乎都不是传统金石学所能概括的。附带提到,王国维所谓“嗜好”正是宗小娜(Shana J. Brown)关于传统金石学与中国现代史学转型的一本专著的书名,见Pastimes: From Art and Antiquarianism to Modern Chinese Historiography。作者注意到《人间嗜好之研究》这篇王国维的早期著作,但并没有针对其内涵提出任何有别于李先生或大多数学者的观点。

何予明先生对王国维也做过讨论,见Wang Guowei and the Beginnings of Chinese Drama Studies,发表在Late Imperial China(《清史问题》)第28卷第2期(2007年)。何先生讨论王国维的戏曲研究,主要着眼于二十世纪初王国维写作的历史背景,尤其当时蓬勃发展的商业出版文化。此亦近年来一显学也。不过,何先生似乎没有注意到王国维《文学小言》(1906年)关于“以文学为职业”的文学家的评论,此亦商业出版文化之一环,显然王国维对当时流行的一些时代潮流并非完全无视。如上所述,不同学者对王国维进行讨论,自有其侧重的不同面向,实在无可厚非。然而,何先生仅仅依照一些与王国维时代相近、表面上看似略同的零碎意见,就对王国维做出剽窃的指控,我认为极其不妥。欲坐实王国维或任何一位学者的剽窃罪名,我们需要拥有足够的证据,说明此人不仅参考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并且有意地占为己有。如此的证据对王国维而言当然是完全不存在的。综观何先生的文章,作者似乎尝试以不同的方式弱化王国维的重要性,即使青木正儿对观堂充满无限尊敬的怀念,也要解读作暗藏玄机。我认为这只能代表作者的一己私意,对王国维本人是极其不公平的。

我在前面举了几个例子,以王国维的名作《殷周制度论》(1917年)作为中心,讨论他的许多不同著作。下面我想延续如此的做法,再举两个例子。

在《殷周制度论》一文中,王国维有关于主旨的清楚说明:“殷、周间之大变革,自其表言之,不过一姓一家之兴亡与都邑之移转;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此句最后有关旧文化与新文化的观点,与王国维在《叔本华与尼采》(1904年)一文的论述可谓如出一辙。讨论两位十九世纪德国哲学家的承袭关系,王国维首先列举他们的众多差异,随后再下此一转语:“然其欲破坏旧文化而创造新文化则一也。”两处的讨论完全一致,用语也近乎相同,于是引发出一系列我们前此难以想象的问题:王国维所论的殷周之际的礼仪变革,是否等同于尼采的“重新评估一切价值”?周公之于王国维,是否如同“超人”之于尼采?如果说,尼采的学说代表他个人对传统形而上学的一种反动,那么这种反动是否也在王国维的著作中留下痕迹?如果没有,为什么没有?又意味着什么?

过去蔡宗齐先生讨论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1904年),曾以贾宝玉比附“超人”,提出了许多有意思的意见。从各方面看,周公与“超人”的对应似乎更强一些,相关的问题也更值得探讨。事实上,尼采“重新评估一切价值”的观点,在现代中国学人之间造成了极大的回响,对此高利克(Marián Gálik)先生尝有所说。然而尼采在此学说背后预设一种充满冲突的情境,似乎不为中国的读者所重视。即如王国维本人在《叔本华与尼采》一文中,虽然提到尼采所谓“君主道德”与“奴隶道德”的区分,却没有深入探究。这些问题都很值得进一步的研讨。

我的第二个例子涉及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相较第一个例子更加复杂,但在这里也只能点到为止。

打开任何一本古文字与出土文献的综论,我们首先看到的一定是“二重证据法”,一种具有指导性质的方法论,也经常被描述为王国维最具代表性的学说。所谓“二重证据法”在王国维的时代有其具体的针对性,主要回应《古史辨》众多作者所代表的一种疑古的学风,这一点过去学者已论之甚详。然而,如同李锐先生指出的,王国维最早提出此说,是在他的《明堂庙寝通考》(1913年,文中作“二重证明法”),而此文后来收入《观堂集林》时,作者却删去了相关的段落。现在我们讨论“二重证据法”,主要依据的是王国维在1925年发给清华学校研究院学生的讲义,此即他身后方影印出版的《古史新证》。

“二重证据法”的重要不容抹灭,可谓古文字与出土文献研究的一帜大旗。然而在我看来,如果这个“方法”所考察的对象,只是一个古文字形的释读、一个历史细节的澄清,那么它的道理实在再浅显不过:对于任何问题的论证,我们当然希望证据越多越好。二重固然不错,三重、四重更佳!然而深沉细腻如王国维,难道这种一加一的逻辑就是他所留下的主要学术遗产吗?换一个角度,所谓“二重证据法”,为何只能限定在一些细微问题的考证上?它是否也适用于有关“大道”“宇宙人生之问题”或“人类全体之感情”的考察?以王国维早期关注的哲学问题而言,我们不妨说,中国提供的是第一重证据,西方则是第二重;如果有一放诸四海皆准的道理,它可以通过两个文化的互相印证而获得新的体现,这未尝不失为一有效的方法论。下面是王国维最为人熟知的几段话:

人知如轮,大道如轨;东海西海,此心此理。(《叔本华像赞》,1903年)

学无新旧也,无中西也,无有用无用也。(《国学丛刊序》,1911年)

知力人人之所同有,宇宙人生之问题,人人之所不得解也;其有能解释此问题之一部分者,无论其出于本国或出于外国,其偿我知识上要求,而慰我怀疑之苦痛者,则一也。(《论近年之学术界》,1905年)

此外,我们也可以参考《人间词话》(1908-09年)有关“无我之境”(相对“有我之境”)的定义:如果我与外物完全融合一体,这当然也是一种“一”的境界。在《论性》(1904年)一文中,王国维以一元论、二元论的区分检讨古代思想有关人性的各种论述,反映的也是同样的关环。前引《殷周制度论》,王国维指出殷周之变革并非仅是“一姓一家之兴亡与都邑之移转”,如此超越时空的关怀更可以说是“一”的旨趣(可以参考《人间词话》:“政治家之眼,域于一人一事;诗人之眼,则通古今而观之”,表述更为直接)。甚至王国维“欲为哲学家……欲为诗人”的自白(1907年),如果理解作一种对于分裂人格的协调,表现的也是“一”的追求。

根据狩野直喜的回忆,他在王国维1911年之后客居京都期间,不止一次在观堂面前提到哲学,而“王君苦笑说他不懂,总是逃避这个话题”。过去学者多引此作为王国维治学转向的标志,然而所谓“苦笑”实在引人深思。因为“苦笑”不是诡笑,不是会心一笑,更不是那种“一笑泯恩仇”的潇洒的笑。其背后的心情应该是矛盾、复杂,且百感交集的。其中包括王国维对过往的否定,也有无奈、不舍、感叹等其他感受。甚至,我们不能忽略王国维报以苦笑的对象,即狩野直喜,因为王国维的意思也可能是说,我实在不知如何对您解释。换一对象、换一场景,或许王国维会有完全不同的答复。胡适在1923年12月16日的日记,记有他和王国维的一席谈话,其中涉及的主题包括弗洛伊德、传统章回小说、好莱坞电影及清代学术史,与狩野直喜所谓的“苦笑”简直判若二人。或许王国维等待的是像胡适如此见多识广、思想开放,且与他能够真正对话的学人。窥探王国维的内心,胡适的一段侧记告诉我们,王国维并没有“尽弃前学”,即使“尽弃”了也不彻底。

“今宵欢宴胜平时”:王国维与中国考古学的“黄金时代”

前面提到,王国维毕生的学术理想,或许可以“一的追求”概括之。对于今天的读者而言,所谓“一的追求”,具有如何意义?一方面,“一”有其吸引力,就如同大一统可以为人带来憧憬(特别是如果你属于统一别人,而不是被别人统一的一方)。另一方面,现代普世价值讲究民主、自由、多元、开放。我首肯的“一”,未必是你接受的“一”,任何一人如果固执之就容易被扣上独断、蛮横、霸道的罪名。以王国维而言,所谓“一的追求”,如果成立,可能更加坐实他在文化与政治上所表现出的保守倾向。

然而,王国维始终是一追求知识的学人。他关注政局时事,却从未对现实世界的权力斗争表达出太大的兴趣,“老实到像火腿一般”(鲁迅语)。至于我所谓的“一的追求”,至多或许只是他个人的信念罢了,并不是欲以强加他人、具有任何约束力的一个法则。我想这是“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的另一层涵义,而“一死”也是“一”的一种表现。在这点上,王国维是现代的。或者说,他所面临的,是现代人都普遍面对的困境。一方面,他有关于“一”这个理想的清晰的认识,追求也始终如一;但另一方面,他的表达是迂回、间接且被动的。如果你被他所打动,那么不妨在心中为他保留一席位置,通过阅读他的文字而得到某种心灵上的慰藉。如果你不同意,那也无妨;你尽可在他人身上找到更适合自己的灵感。

至于所谓保守主义与王国维的关系,真是千丝万缕、一言难尽!《颐和园词》(1912年)是王国维叙述清末史事的一首长诗:“定陵松柏郁青青,应为兴亡一拊膺;却忆年年寒食节,朱侯亲上十三陵”,王国维以此作为终句,在凭吊清廷衰亡的同时,脑中浮现的却是前朝的后裔。综观《颐和园词》,如此以历史典故指称当今时事的修辞做法,可谓比比皆是,然而此处它似乎蕴含多一层的意思:王国维哀悼的不仅是“一姓一家之兴亡”(《殷周制度论》,1917年),而是更恒久的一个主题。对此主题,我们可以在《颐和园词》紧接在上的诗句中略见端倪:“虎鼠龙鱼无定态,唐侯已在虞宾位;且语王孙慎勿疏,相期黄发终无艾。”过去Joey Bonner翻译《颐和园词》,曾引述刘若愚的意见,指出此句下半乃化用曹植《赠白马王彪》“王其爱玉体,俱享黄髪期”,或许表达王国维对宣统帝可能遇害的忧虑。(Bonner的翻译见其1986年出版的专著,是英语世界对王国维进行全面研究的一部佳作。)当然,对王国维而言,更重要的是他有关隆裕太后与宣统帝的感叹,其立场虽不免有所偏袒,但更多是出自一种锄强扶弱的同情心,所以他说“寡妇孤儿要易欺”,后面更有“深宫母子独凄然,却似滦阳游幸年;昔去会逢天下养,今来劣受厉人怜”的表述。这种同情心与《送日本狩野博士游欧洲》(1912年)中的“兴亡原非一姓事,可怜惵惵京与垓”,可谓如出一辙,虽然一处说的是高高在上的皇室贵族,一处说的是无名无姓的受难平民。不用说,这些感触都不是“保守主义”的标签所能囊括的。在我看来,它们暗示的是王国维的一种悲天悯人的宗教情怀,可以结合《红楼梦评论》(1904年)与《人间词话》(1908-1909年)的一些论述一同考虑,值得深入探讨。

如果说,王国维毕生的学术理想,就是我说的“一的追求”,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目前收在《王国维全集》第十四册中的《论政学疏稿》,尤其以下一段文字:“臣窃观自三代至于近世,道出于一而已。泰西通商以后,西学西政之书输入中国,于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乃出于二”?所谓“道乃出于二”,作为西风东渐的一种描述,可谓十分传神,近来罗志田、王汎森两位先生都予以关注。然而,“道乃出于二”与我提到的“一的追求”,显然互相抵触。这一矛盾应该如何化解呢?

需要指出,《论政学疏稿》一文的来历相当可疑。按照罗振玉所说,《论政学疏稿》是王国维大约在1924年上呈宣统帝的一封奏疏。原文已佚。现在收在《王国维全集》第十四册中的文字,系罗振玉在王国维身后所整理出的。原来的样貌如何,已不可考。此疑点一。

《论政学疏稿》并非罗振玉在王国维身后所“生产”的唯一文字。更著名的是王国维的一篇遗书(不是“五十之年,只欠一死”那一篇),跟《论政学疏稿》一样,也是上呈溥仪。关于此事的来龙去脉,溥仪在其自传已做了相当清楚且清醒的叙述,可以参考。此疑点二。

罗振玉本人作有《本朝学术源流概述》,其中“海禁未开以前,学说统一,周孔以外,无他学也;自西学东渐,学术乃歧为二”,与《论政学疏稿》“泰西通商以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乃出于二”,可谓如出一辙。我认为这是《论政学疏稿》应当联系罗振玉——而不是王国维——的最有效的证据。此疑点三。

然而,即使上述三个疑点对罗振玉相当不利,我们也不宜宣判《论政学疏稿》为一伪作。或许王国维的确作有如此一篇奏疏,只不过它遭到了罗振玉一定程度的编辑、改动。考虑到罗、王二人的特殊关系,或许罗振玉认为此事并无不妥;王国维如果地下有知,也不一定会反对。事实上,在王国维身前,他们两人不止一次互相代言。完全将他们切割开来是不可能的。

有鉴于此,我认为《论政学疏稿》是需要特殊看待的一篇文字。我们毋须将它从《王国维全集》中剔除出去,但未来讨论、引用此文时,最好不要在没有王国维其他论著作为佐证的情况下,将它与王国维等同起来。此外,也建议加上一个更加详细的编辑说明。

细察罗、王二人的关系,可以说,王国维始终被动,而罗振玉有极强的主导意识。这一点更直接影响后人对王国维的认识,需要稍作说明。

罗振玉在王国维身后所作的一篇传记中,提到两人在1911年前后的一次对话:罗振玉劝王国维放弃所谓“欧西之学”,且针对尼采提出批评:“若尼采诸家学说,贱仁义,薄谦逊,非节制,欲剏新文化以代旧文化,则流弊滋多。”据罗振玉记,王国维的反应颇为激烈:“公闻而愯然,自怼以前所学未醇,取行箧《静安文集》百余册悉摧烧之。欲北面称弟子,予以东原之于茂堂者谢之。”

罗振玉此段记述十分耐人寻味。首先,罗振玉批评尼采的“欲创新文化以代旧文化”,与王国维自己的认识相近。然而我在前文已指出,相同的有关新旧文化的论述不仅见于王国维有关尼采的讨论,更在《殷周制度论》(1917年)占有极为中心的位置。显然王国维并没有因为罗振玉的批评而完全放弃尼采对他的影响。其次,《静安文集》是王国维早期哲学、文学文章的结集,罗振玉说王国维“悉摧烧之”,似与事实不符。根据蒋复璁(1898-1990)的回忆,他在1923年至1925年的某晚到王国维北京的寓所拜访,两人相谈甚欢,王国维当即随手从书架取下《静安文集》赠送于他。蒋复璁是王国维的同乡,是中央图书馆的首任馆长,此段记述尤其翔实,毫无可疑。相反的,或许罗振玉为了强调王国维“尽弃前学”的决心,对事实颇有渲染。这种浮夸的作风在罗振玉叙述的最后尤其表露无遗。王国维和罗振玉,是否可与段玉裁和戴震相提并论,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但如此的比附出自罗振玉之口,他撰写此篇传记的用意为何,可谓昭然若揭地毫无隐蔽了。

《论政学疏稿》其余的部分,除了上述“道乃出于二”,又针对“西说之害”“西说之弊”提出长篇的论述。应当留意的是,王国维对西方(尤其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国际情势)并非全局看好,然而综观其著作,似乎未见他将“西说”孤立出来进行挞伐的其他例子。所以此一部分也十分可疑。如果说,“西说之害”“西说之弊”云云也出自罗振玉之手,或者经过他的加工,那么一方面,这跟他有关“欧西之学”与尼采的论点十分一致,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他在该处的讨论,引出以下的结论:罗振玉不仅在王国维毕生学术历程中,扮演主导的地位,更在王国维身后试图塑造一个从“欧西之学”转向经史考证的王国维的形象。所谓“欧西之学”并非罗振玉的专长所在,而经史考证可说是他引领风骚的一项独门绝技。可以想见,王国维在后者的名气越大,罗振玉也跟着水涨船高,理所当然地以段茂堂之戴东原所自居了。

重读王国维,我们可以问为何选在此时?意义何在?

在古文字与出土文献的讨论中,我们经常听到一种反复出现的叙述:地不爱宝,中国考古学的“黄金时代”(1999年美国国家美术馆一场盛况空前的展览名称)已经到来,我们正在见证典籍的“再生”,对思想史进行“重写”,有望“填补”古代文化、宗教、礼仪、法律等多处“空白”,“重现”历史“原境”。这种叙述是前瞻、积极且正面的,似乎未来充满无限可能。当然,大家承认,前面的道路依旧挑战不断。比如盗掘、造假等不正当行为,可能引发公众对新材料的重重疑虑。而保存与修复,乃至新材料的研究与解释,都需要多代学人的大量投入,此无需赘言。近年来,同行之间经常听到的抱怨,乃是发现太多,时间不够,这是二十年前我刚进入这个行业时所无法想象的。然而抱怨归抱怨,大家对学科前景可谓一片看好:我们继续感叹最新的发现,继续在网站论坛上发表实时的见解;我们给自己一个似乎可以翻转一切、重新再来的机会。当你触及公元前四世纪的竹简写本,你想象自己回到了两千年前的南方古国,那是孔丘、孟轲的时代,是老子、庄子所留下的形影。那么还有什么学术研究比穿越历史更吸引人呢?

相对这一熟悉的叙述,我们不妨扮演一下“魔鬼的代言人”,在理论上提出一个完全相反的可能。这是一个负面、消极的可能,它缅怀过去,对未来感到焦虑,甚至是一种“大难临头”的不祥预兆。毕竟,考古学的发展与现代化的历程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按照现在的走向,人类文明正步向灭亡。再多灿烂辉煌、带有纪念碑性质的考古发现,都不过是人类临终的一种“回光返照”。上面提到出土文献与考古发现所面临的各种挑战。假设,在克服这些挑战的过程中,我们竟然失败;假设,因为自然灾害或人为疏失,新获得的文物再度遭受损坏。事实上,如此的损失已发生多次,抢救性考古发掘不可能百分之百,而文物保护专家也无奈表示,再先进的技术都只能减缓,而无法避免文物终究毁灭的命运。在研究方面,基于新发现的最新论述逐渐“流毒天下”,对过去的研究共识,甚至道德价值都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坏,也并非全然不可思议。所谓“黄金时代”,如同所有的黄金时代,在引领风骚后都要香消玉殒。纪昀《阅微草堂笔记》记有一位私塾老师的故事。此人在夏夜偶遇河间献王的鬼魂,于是壮起胆子向这位饱读经书的汉代诸侯王请求指点。后者不肯趋俗,竟厉声逐之。今天出土文献与田野考古的众多专家,在本质上与纪昀的塾师又有何不同呢?

上述的第一种叙述,如果套用王国维的诗句,可谓“今宵欢宴胜平时”,而第二种则是“天末同云黯四垂”(《浣溪沙》,1905年)。前者是当今论述的主流,但后者也并非无法想象。究竟哪一种叙述更符合现实?更“好”?这些问题不妨留给读者自行。此处我只想指出这两种叙述的虚构本质,它们在相当大程度上取决于说话的人、时、地与意识形态,是“失落”与“发现”这一对主题的不同变奏。当我说,我失去了某人、某物、某事,或者像时间、情感、记忆等抽象概念,这究竟意味着什么?在失去之前,我必须拥有。而拥有又意指为何?对于某人某物某事,我是否曾经全部拥有?所谓失去,是否一去即不复返?如果我绝对丢失了某件东西,大概我也无法再去谈论它。相反的,我总是保存着有关这件东西的一些片段、痕迹、线索,就如同我们以记忆维持过去与现在之间的某种联系。可见“失落”与“发现”是相对的,就如同“碎片”与“整体”、“复件”与“真品”、“腐败”与“纯真”等各组对立的概念一样。

所谓第三种叙述,只是在上述两者之外,提出另一个可能,一个仍在进行、有待你我努力且各自完成的故事。它没有现成答案,虽然我们可以参考前人的经验。这是王国维对我的意义。我认为,一个世纪以前,他遭遇了上述的不同叙述立场,并且以他那种细腻、充满张力的独特方式,做出了深刻的反思。重读王国维,我不指望他指点迷津,但求回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那个富有戏剧性的历史场景,考虑他曾经选择或放弃的道路,藉此思考我们所面临的未来:一百年后,我们是否又在另一个十字路口踌躇不前?

责任编辑:黄晓峰

校对:施鋆

扩展,生产力,快充,碎屏?-你不知道的2018 12.9英寸 iPad Pro

本文作者:Hillperson

序言

先来一张镇楼图,是笔者目前家里的iPad合集。

中间的是2010年的初代iPad,开创性的一代产品,32G去香港自己背回来的,当时还买了相机套件。当时的想法很简单,作为单反伴侣,存储,查看,修改照片,以及看看电子书。

左一是the New iPad,简称牛排,是第一台Retina Display屏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机器,2012在实体x店铺买的港版,32G加3G版。

左二是2013年的iPad Air,从尺寸和体积上也算一个里程碑吧,是公司发的工作iPad,服役至今,不知不觉发现自己也5年没有换iPad了。32G 3G版

右边两个分别是iPad2017给儿子学习使用,以及iPad2018给老妈看片买淘宝使用。

其实说了这么多无外乎是想引出图片中央的主角-2018 iPad Pro 12.9英寸。之前我自用的每台iPad,都是某一种质的进步,而同时我也在不断寻找iPad可以代替笔记本电脑的可能性。由于公司配发笔记本电脑,而且个人iPad是无法进入公司的网络体系,所以我并没有想要使用iPad代替电脑来工作。我希望的是iPad可以代替电脑满足我的个人生活,尤其是在旅途中。

对于我来说,其实无外乎就是修片子和剪辑视频。一台运行MacOS系统,可以运行PS,LR,FCPX的iPad一直是我的梦想。

说实话第一代iPad Pro出现的时候,我就觉得离我的目标很近了,Affinity Photo那接近于Photoshop的功能,以及iPad体系中逐渐融合的分屏,文件管理等功能升级,也都让我越来越满意。而在今年,我又认识了LumaFusion这个简易版FCPX的软件,我觉得软件端已经基本成熟满足我的要求,或许只是缺那么一个促使我买新设备的时机吧。

今年的10月31日,时机终于来了。新发布的iPadPro,取消Home,使用FaceID,性能强悍变态到超过Laptop级i7的跑分表现,二代铅笔,以及非常革命性的USB-C扩展接口。我想这就是一台新的质变的iPad吧。

本文的体验内容基本分五个大的部分,具体结构如下图。

  • 开箱,外观及使用体验
  • 外设扩展测试
  • 快充相关测试
  • 生产力体验
  • 本站首碎?(及屏幕维修更换)

开箱,外观及使用体验

官网购买,Pencil刻字,iPadPro和Apple Pencil是分别送到的。iPad由深圳发货,笔由上海发货,承运快递均为顺丰。

iPad的外纸箱

设计精巧的封口处

开箱之后可以看到没有任何泡沫盒气泡袋,一体折叠的纸箱兼具保护缓冲功能,而且随着盖子的打开,内部的隔层还有一个自动连带上提的动作,方便拿出。

包装盒上的iPad正面图案是1:1大小,真实的iPad就是这么大。

今年开始所有Apple设备,除了iPhone,大部分都采用这种新型带撕手的包装,方便快速拆封。

为此我还拍了一个小视频,顺便在iPadPro上尝试剪辑输出。

盒盖打开就是新版全面屏版本的iPadPro。保护膜兼具提手功能。盒盖内部还有缓冲和抗磨的无纺布。

保护膜背面。

接下来是Pencil的开箱,快递包装与iPadPro类似,也有设计封口。

内部设计仍然很环保,而且精巧。利用一个折叠的纸板,配上透明薄膜,两端折叠,使薄膜绷紧,在包装中固定住产品。

精巧包装拿出来。

传说中的冰箱贴模式。(地表最贵冰箱贴?)

手上有两个双面夹,黑色的和红色的。

侧面都是裸露的,不影响Pencil的吸附,配对,和充电。

由于网上的评测开箱众多,就不一一展示外观和细节了,直接说一说体验吧。

相比我之前用的iPad,第一个感觉肯定是大,12.9的iPadPro由于是4:3的比例,所以比13寸的笔记本电脑屏幕还要大,这也是我选择12.9的一大原因。因为我想代替Macbook陪伴我出行,无论是调整照片,制作海报,剪辑视频,甚至是绘画(由于购买iPadPro,于是最近有学习画画的冲动),包括工作上使用的多软件分屏,11寸那个小屏幕都是略显可怜的。对比12.9和之前7.9的对比,外形大了一圈,而屏幕则更是大了好几圈。这么大的屏幕配上超窄的边框(虽然比起iPhone的框粗爆了,不过相比12.9的屏幕,已经几乎可以忽略了)。真的有一种拿着一块玻璃的感觉(谁家玻璃这么重。。。)。重量上虽然600多g的重量不算轻,但是相比Macbook来说轻多了,更别说我用比Mackbook更轻的重量换来了甚至超过MacbookPro的性能(单独从跑分,和视频剪辑输出来说)。下图是与iPadAir,以及iPhoneXS Max的对比。

第二个体验就是FaceID的便捷性。由于取消了Home键,所以这一台iPadPro其实理论上是不分方向的,如果不带保护套的话,真的很难分辨上下左右,这一代iPadPro真正实现了乔布斯的设想,任何角度拿起来就用。而FaceID相比iPhone上大大提升,四个方向都可以解锁,不仅仅是横屏,向左横,向右横,倒着拿,都可以迅速解锁。甚至斜着拿也可以解锁。

而且不仅仅是旋转角度的问题,摄像头的可视角度(不知道这么说对不对)相比iPhone也大大提高。iPad放在桌面上,脸不用凑过去放在iPad的正上方,就算倾斜一点,眼睛向前下方向看过去,也可以正确解锁。

除了FaceID适应全方向之外,细节的设计也都支持你使用任何角度,比如无论你哪个方向握持,如果遮挡了前置摄像头影响解锁,在提示遮挡的同时,会有一个小箭头提示你摄像头的位置。

关于其他三个按钮,在适当的时候也会有提示。比如双击确认付款的时候,就会贴心的提示你目前锁屏按钮在哪里。

第三个体验则是新一代Apple Pencil的便利性。无线和充电配对的便利性相比第一代大大提高。第一次将Apple Pencil靠近你的iPad的时候,会有如下图显示的提示,然后点击配对即可,完全不需要点进设置,蓝牙里面去操作。实际的使用过程中,书写非常流利,我在贴了一个钢化膜的情况下,仍然非常顺畅,没有任何断触的发生。

第四个体验则是性能。这其实也是我非常期待的。发布会上演示完整版Photoshop处理一个3G大小的150多个图层的PSD文件那种流畅程度让我瞠目结舌。新一代的iPadPro跑分非常吓人,尽管我买的256G版本还是4G内存。下图是我自己的截图,我的i7 6700K+32G内存+RX580的黑苹果跑分,与iPadPro,以及2018款6核顶配MacbookPro的对比。

而这个分数也并不仅仅是跑分而已。我实际测试了一小段4K视频的剪辑输出,单纯从最后的渲染输出来说,这台iPadPro利用iMovie或者LumaFusion的渲染输出速度,比我这台黑苹果上面利用Final Cut Pro的渲染输出速度还要快,而且快很多。网上也曾经有一位冰岛专业摄影师展示用iPadPro+Lightroom处理他那一亿像素的哈苏相机的RAW照片,其流畅度甚至超过了大多数台式机。

第五个体验就是音质效果。由于我并没有使用过前两代iPadPro,刚刚入手的时候真的被这8个喇叭的音质震撼到了。我用iPadPro和Sony的千元级便携音箱做了一个对比。使用iPhone视频模式录制,并不能体现实际音质,但是可以听出对比。

音量堪比音箱,远胜过其他iPad和iPhone。低音相比独立音箱,还是很烂,渡口时的鼓声简直无法入耳,中音的厚度也略有欠缺,但是中高音的通透度和解析度和这个Sony的音响比较接近了。而且喇叭的离箱度非常不错,完全感觉不出左右的喇叭响,看电影的时候尤为明显,感觉声音是从屏幕的正中心发出来的,有种中置透声幕的感觉。

我个人的评价,iPadPro距离千元级蓝牙音箱还是有一定明显的差距,但是基本可以打平两三百元级别的那种迷你蓝牙音箱,甚至在声场上还可以秒杀他们。如果是网络通话,甚至可以摆在桌面上开电话会议当八爪鱼使用。

外设扩展测试

USB Type-C接口,是此次非常大的一个改变。从功能扩展性上来说,可能比Lightning的提升并不算大,毕竟Lightning的配件已经非常成熟,功能涵盖范围很广了。但是从Lightning换到USB-C,给我们带来了更广的配件选择范围,尤其是第三方的适配性,大大改善了Lightning的MFI认证时代那经常出现的兼容性问题。同时USB-C 3.1的带宽相比较Lightning的USB2.0级别也大大提升,这一点在外接屏幕,导入大体积视频或者单反照片的时候,有显著改善。

在官网购买iPad Pro的同时,我也趁双十一,分别在京东和淘宝买入了多功能扩展Dock,USB-C转USB-A的便携头,和转接线,以及考虑到过去我的众多Lightning接口的设备,我还购入了USB-C转Lightning,Lightning转USB-C,以及Micro-USB转USB-C的转接头。以及官网的USB-C转3.5mm耳机接口。接下来就分别介绍一下实际使用结果。

USB-C多功能扩展Dock

这类多功能Dock有很多选择,有没有VGA,有没有HDMI,HDMI和VGA能不能同时输出,有没有网卡,有没有读卡器等,各种牌子都有选择,最终我选择了一个京东自有品牌的扩展器,具有VGA+HDMI+网线+3个USB3.0+PD充电输入,VGA和HDMI不能同时输出(我暂时没有这个同时输出双屏的需要)。双十一期间234大洋拿下。

京造 Type-C便携式扩展坞 USB-C转HDMI/VGA转换器 PD充电转接头数据线 苹果MacBook华为Mate10pro投屏拓展坞299元京东

去购买

首先,千兆网卡可以正常使用,在插上扩展器之后,不需要连接网线,设置界面就会多出一个选项,以太网。如果插入网线后,则可以在以太网界面正确的看到DHCP获取信息,或者改为手动设置。虽然说目前已经遍地wifi了,但是在一些特殊场合,网线连接还是可以发挥作用的,比如某些网线是域无线是公网的环境下切换网络,比如网线连接telnet配置路由器和交换机等。

HDMI和VGA连接都可以正常输出,在连接了视频输出线之后,右上角会多出一个类似AirPlay的图标表示正在视频输出。我买的这个扩展器是两个同时连接,保持先连接的那个输出。如果你有需要可以购买支持同时输出双屏的扩展器。VGA最多支持1080P,HDMI最多支持4K30P。输出时不能调整分辨率比例,所以桌面输出的时候,左右会有黑边,如果是连接电视,某些型号过扫描的兼容性不好的时候,甚至会出现四周黑边的情况。但是当播放视频的时候则没有问题,会16:9铺满整个电视,四周都没有黑边,观感比iPad本身还要好。自带软件和第三方播放软件都可以完美输出。)

USB-A的连接也很正常,同时连接多个USB-A设备的时候,也可以支持,比如我同时连接有线键盘,读卡器。 具体USB-A的适配设备下个章节会介绍。

连接PD充电器供电的时候,可以完美支持35W和18W的快充,在使用扩展的时候保持iPad电量满满。

USB-A转接

USB-A的转接,其实上面提到的多功能扩展里面已经包含了,而且还可以接三个,但是考虑到便携性,甚至专一性,比如我有一个小转接头就是永久性的套在一个读卡器上了,还是需要购买功能单一的USB-A转接器。比如我购买了两个,一个转接器,一个转接线。

绿联 Type-C转接头 USB3.0安卓数据线转换器头 手机OTG线 支持华为p20小米8三星苹果新MacBook接U盘 30155 白16.9元京东

去购买

绿联 OTG数据线 Type-C转接头线 USB3.0安卓手机电脑接U盘转换器 支持小米8/6华为p20苹果新MacBook 30701黑22元京东

去购买

Lightning时代我也购买过多个第三方转USB-A的接口,但是有些使用很好,有些则会出现各种兼容问题,再加上Lightning接口就常会出现的什么电压不足,无法兼容设备等问题,所以换了USB-C之后的体验大大改善。

首先当然是键盘,USB外接传统键盘,没有任何障碍。

同时顺便提一下,蓝牙连接键盘也没问题,下图左侧是我台式机使用的键盘,右侧是一个便携键盘。而官方的键盘双面夹我也试过手感,键程处于我下面两个键盘之间,比那个便携式的手感好,但是比你台式机键盘还是有差距。

在使用键盘的时候,不仅可以正常切换输入法,打字,更可以利用快捷键,包括切换程序等。(但是相比桌面系统,快捷键还是太少)

然后是外置USB麦克风,这台Yeti麦克风不是为iOS设计的,所以在以前经常出现供电不足的情况,有时能连接,有时不能,完全摸不到规律。而使用USB-C转接之后,非常完美。

我选了一个Xpand的U盘,是可以使用软件读取并写入所有文件的。然而似乎转接后iXpand这个软件并不能识别这个U盘(看来他只识别Lightning接口,不识别USB-A接口)。所以跟其他U盘的命运一样,插上后可以识别,但是只能用作导入视频和照片。

移动硬盘理论上跟U盘没有区别,电量也是完全可以带动的,硬盘灯在闪烁几秒之后开始常亮。然后我这个移动硬盘是NTFS格式,于是连导入的功能都不支持,iPad显示不支持的设备。我估计HFS或者exFAT格式的移动硬盘应该没问题。

读卡器,完全无压力。读取,刷新缩略图,导入RAW的速度也比我之前所有的Lightning设备都要快很多,但是我这个读卡器不能同时插两张卡,否则不能识别。

直接连相机则不存在两张卡的问题了,两张卡里面的照片都可以同时读取出来。

连接外置耳放,依然无压力。

3.5mm耳机转接

2018款iPadPro取消了3.5mm耳机插口,虽然我有多个蓝牙耳机,包括AirPods,但是我觉得有线能力的扩展还是必要的。

区别于其他的安卓手机USB-C接口,iPad Pro的转接头是需要有内置DAC芯片的,所以基本上市面上十几块的转接头大部分都不能用,苹果官方的69元的使用没问题,市面上还有很多其他号称有DAC芯片的,甚至有些一两百的可以支持192hz/24bit的转接头,应该都是可以使用的,但是我没有买回来一一测试。

我买的这根官方转接头,可以看到与iPhone手机上的转接头长度和粗细都很相似,印刷字体有区别,除了型号的区别外,我手上的Lightning转3.5mm是越南组装,USB-C这根是中国组装。

转接头Lightning to USB-C

由于我手上还有一些官方的和非官方的Lightning扩展,包括SD读卡器,USB-A转接,官方的VGA输出等,为了利用上这些设备,同时也考虑到今后只带一根线出门,需要同时应付iPhone和iPadPro的情况下,购买了Lightning转USB-C的转接头。(这个转接头应该是没有官方版本)

首先测试数据线,将这个转接头连在USB-A到Lightning的常规数据线上,变成USB-A到USB-C的数据线,可以实现充电,支持最大5V2.1A的充电,同时插入电脑也可以识别设备,并进行iTunes的操作。所以作为只带一根数据线出门的基本要求可以实现。

但是将这个转接头接在原装的CtoL的线上,变成CtoC的线的时候,则无法为iPad Pro充电,连接到电脑的USB-C口上,也无法于设备进行数据传输。

另外对于原来的所有Lightning扩展,基本通过这个转接口接到iPad上的时候,都是无法识别的。设备包括原装的VGA输出接头,原装SD读卡器,原装USB-A转接,第三方USB-A转接,Sandisk的Lightning接口U盘。(有意思的是这个U盘使用A口,和上述的C转A连接器连接的时候可以连接,并进行照片和视频的导入,但是不会被识别为Xpand系列U盘,所以无法使用Sandisk的软件管理U盘内容,而使用Lightning口连接的时候,就彻底不认了,连导入视频照片也无法实现,更加无法使用Xpand)

比如下图,通过这个转接器,再接一个Lightning转USB-A的接口插键盘,则完全无法识别键盘。

转接头MicroUSB to USB-C

这个MicroUSB转USB-C的头,只是为了数据线通用了,可以利用起老的数据线,用来充电和数据传输。

Micro的接口,我只有USB-A到MicroUSB的线,经过这个转接头,变成A-to-C的线之后,可以连接电脑正常数据传输,可以充电,最大应该也是5V2.1A

转接头USB-C to Lightning

考虑到新的iPad是C-to-C的线,而市面上C-to-C的线也很多第三方,包括买充电器都可能送C-to-C的线,所以也考虑今后只带C-to-C的线出门,买一个转接头来服务iPhone。所以也买了这个C-to-L的转接头。(目前也没有官方产品)其实这不算iPad附件了,而是iPhone附件。

首先测试数据线,将这个转接头连在USB-A到USB-C的常规数据线上,变成USB-A到Lightning的数据线,可以实现充电,支持最大5V2.1A的充电,同时插入电脑也可以识别设备,并进行iTunes的操作。

但是将这个转接头接在原装的C-to-C的线上,变成C-to-L的线的时候,无法充电,而且一头连接iPad一头连接iPhone的时候,也无法识别iPhone进行照片和视频传输,插入电脑的USB-C口,也是无法识别和数据传输。。

至于连接USB-C的设备,比如连接那个多功能扩展Dock的时候,是根本没有反应的,Dock上的通电指示灯都不会亮,根本带不动。无论是插在iPhone上,还是插在老版的iPad上均是一样的结果。

综合来说这三个转接头,在将传统的USB-A数据线转接的时候,插在传统的一头为USB-A型的数据线上,都可以实现完美转接,充电和数据传输都没问题。但是在将新型的USB-C数据线进行转接的时候,插在一头为USB-C的新型数据线上的时候(CtoL,CtoC),充电和数据传输都无法支持。所以如果想带TypeC接口的充电器或者充电宝出门,彻底放弃Type-A的时候,转接头并不能帮助你只带一根线,你还是需要同时携带C-to-C和C-to-L两根线。同时这些转接头也不能帮助你使用那些不同接头的扩展设备。(并不像当年30Pin-dock和Lightning一样,可以各种外设互转)。

快充相关测试

2018iPad Pro支持快充,而且官方的18W快充头并不能完全发挥iPad Pro的充电性能。确切的讲,这个18W的充电头倒是很适合iPhone的快充。所以我另外购买了紫米的一款充电器,具有最大45W输出的USB-C PD充电口。

官方充电头

那么首先是官方18W充电头,可以看到,基本上9V,2A的规格输出,实际电压在9.04~9.09V左右,1.91A的输出,总功率约为17.3W上下浮动。

从5%电量开始冲,15分钟冲到15%,55分钟冲到40%,105分钟冲到70%,155分钟冲到90%。前面差不多是1分半钟冲1%的速度。冲到75%开始降为11W左右的充电输出,电压仍为9V,电流降为1.2A左右。随着电量上升,电压不变,电流和功率不断下降。80%时的充电功率约9W,90%时约7.5W,94%时只有约4.5W的充电功率,最后的10%非常慢。从5%~100%总充满时间为3小时27分钟。如果最初的5%也按照初始的高速估计的话,预计从0开始到充满,使用原装充电头约为3小时35分钟左右。

第三方45W充电头

接下来换紫米的45W充电头,电压跃升为15V左右,与那个18W的充电头完全是不同的PD等级。电流为2.3~2.5A,总功率约为34W上下,看来这个45W的充电头足以让iPad Pro吃饱了。

从5%电量开始冲,15分钟冲到24%,30分钟冲到42%,60分钟冲到71%,90分钟冲到86%,100分钟冲到90% 120分钟冲到94%。最开始差不多每分钟可以冲1.5%左右,冲到50%功率从34W左右降到30W,电流略微下降,电压保持在14.8V。约70%的时候功率继续下降到18~20W,但是仍然保持14.8V的电压。后续并无阶梯式下降,而是线性下降功率,75%时降到16W,80%之后降到12W,90%时约为7.5W,总充满时间约为2小时32分钟左右。将最初的5%高速充电时间估算进去,预计从0开始到充满,使用45W充电头约为2小时35分钟左右。比原装充电头快1小时。

iPad给iPhone充电

官方还把iPadPro可以给iPhone充电,作为一个小小的卖点,简短介绍了一下。那么作为支持PD快充的iPadPro遇上同样支持PD快充的iPhone会发生什么呢?在这里测试了iPadPro 40%电量以及iPadPro 90%电量两种情况,而iPhone都是20%电量的饥渴状态。

事实证明没有发生任何奇迹,在iPad满电和半电的时候充电功率都约为7.5W左右,5V1.5A的充电不瘟不火,应该是为了可以给iPhone的同时不影响iPad自身使用吧。不过试验了一下iPadPro只有9%电量的时候,仍然可以勤勤恳恳的给iPhone以7.5W的输出充电。。。春蝉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生产力体验

序言中有提到,由于公司配发笔记本电脑,而个人iPad无法加入公司网络,所以其实我所谓的生产力并不是替代笔记本电脑工作,主要是用作工作辅助,以及个人生活。

所以只是介绍几个我常用的软件吧。

Lightroom CC

这个软件是我在手机端就一直在使用的软件,我在港服购买了Adobe的摄影师套餐,Photoshop+Lightroom全平台,一年700多港币。目前为止我使用最顺手的RAW甚至是普通JPG的调整工具,没有之一。购买正版的优势是可以在手机端解锁局部润饰等高级调整功能和与台式机的LR进行Cloud的照片同步。

iPadPro相比手机带来的最大好处是运行速度,Pencil的局部调整,以及最新USB-C接口带来的快速照片导入体验。

Affinity Photo

这个软件在入手iPadPro之前,我是一直只有耳闻没有用过,因为我使用的iPad Air第一代不支持。。。虽然我儿子和老妈都使用更先进的iPad,但是我也没有在上面尝试。这次入手iPad之后也顺便买了这个软件,悲剧的是刚刚128RMB买了这个软件才2天,就赶上黑五打折变成93RMB了。。。

Mac端的AffinityPhoto使用了一段时间,感觉大部分功能上都不比Photoshop差,少部分功能比如文字,3D等还不如PS。但是由于PS用了20年了,非常顺手,而Affinity Photo的某些逻辑和工具位置,还不太熟练,所以平时还是PS为主。

至于iPad端,基本上功能都沿用了Mac端的软件,但是相对来说调用各种工具比Mac端要略显复杂,文字工具是最大槽点。购买软件之前看到评论都在呼吁支持中文字体,我还以为是第三方字体的导入支持,结果发现默认字体都无法正常使用中文,基本上一行中文字输入后,总会有那么几个“口”让你不知所措。

所以基本上抠图,合成之类的还靠他,加文字这种事情,暂时还是不能指望iPad版的Affinity Photo。还是希望明年的Photoshop可以带给我更好的体验吧。

Lumafusion

这个软件也是入手iPadPro之后刚刚开始使用的,128RMB可以购买iPad+iPhone版,比Affinity Photo厚道。最多支持3视频轨道3音频轨道,各种关键帧,移动,遮罩,转场,特效,第三方字体导入,Lut加载以及第三方Lut导入,视频调色功能,等等等等,再加上支持各种设备和云端的原素材导入,总体使用体验真的跟Final Cut Pro差别不大了,大部分的基本工作都可以完成了。

不过这个软件就在我使用短短几个小时,也发现了相对FCPX的一些不足,比如不支持防抖修正,视频降噪功能缺失,视频调速最快只能到600%(导致我240fps拍摄的慢动作,在一个24P的项目中,竟然无法调回正常速度),不支持第三方插件(这个要求估计有点太高了),内置音效库太少等。

当然这些都是小问题,只要他解决一个问题,刚刚提到的那些都可以解决。只要这个软件可以导出整个项目到Final Cut Pro,那么我就可以用iPad Pro完成80~90%的剪辑工作,在Mac中完成那最后的10%精加工。但是这个功能至今还不能实现。。。

Notability

这个软件我在几年前就入了,在我的iPhone和ipad上都存了很多年,但是基本没使用。为什么?因为手指书写很别扭。

而在iPadPro上和Pencil配合,终于使iPad上手写笔记变成了现实。其实第一代iPadPro和Pencil已经面世很久了,所以我应该算是后知后觉使用电子笔记的了。

电子笔记相比传统笔记有很多优势。比如插入图片,插入网页,插入音频等多媒体文件。比如手写部分可以剪切移动,非常便于重新排版(包括记录过程中重新排版)。比如首手写部分可以文字识别,而且就算不进行识别,保持原始手写状态,也可以被搜索到。

也可以利用iPad自身的分栏功能,一边记笔记,一边打开网页搜索,或者打开词典查找单词。(说起分栏,仍然不得不说,12.9寸才是分栏的正确打开方式,更小的屏幕在分栏后,实用性多少下降了一些。

看书看漫画(ComicGlass,Kindle,iBook)

这部分的软件其实我在iPad上和iPhone上一直使用,这里提到一下,无外乎就是新的12.9寸的屏幕太大太震撼,同样的软件有不一样的体验。

首先ComicGlass不再适合竖屏单页使用了。不是因为功能不好,而是太大了,以至于竖屏单页显示的漫画上面都已经可以看出马赛克了(原始的漫画图片没有这么大分辨率,被强行放大导致)。。。所以新的12.9寸iPad的看漫画正确姿势应该是横屏,同时查看双页,这样也更符合我们看漫画书的体验。(BTW:ComicGlass配上NAS的WebDav,随时随地远程查看家里庞大的漫画库,非常惬意)

Kindle最大的好处是可以与我的Kindle同步阅读记录。虽然iPadPro的屏幕大,但是从观感和握持来说,还是Kindle机器更适合看书。iPadPro上的Kindle软件更多是一种补充吧,方便随时查看,同步记录。而12.9寸的屏幕,会把你一本小32开的书,变成一本大16开的书,我想这种硕大的阅读经历也是一种独特的体验。

而至于iBook,说实话,我只在当年初代iPad上经常用。随着Kindle以及其他读书软件的崛起,已经基本不用了。这里提一下,只是因为Apple刚刚官方发布了一系列“人人能创作”的官方教程(包括摄影,绘画,音乐,视频),需要使用iBook(现在应该叫“图书”)打开。

Office软件(Office,iWork,WPS)

Office类软件首选还是MS Office系列,基本上是PC全功能版本,唯一遗憾的就是需要付费,需要订阅Office365才能在iPadPro上使用编辑功能。而我并不拿iPadPro作主力办公,所以我没有订阅。

iWorks系列是我一直又爱又恨的系列。无论在iOS上还是MacOS上。基本上总结就是Page与Word打个平手,在排盘灵活性和简便性上更好,但是某些细节调整不如Word。Keynote曾经是秒杀Powerpoint的存在,不过随着Office2019的发布,现在差距已经非常非常小了(下面动图是我做了一个Keynote的神奇移动小演示,不过据说现在powerpoint2019也可以轻松做出了),不过我个人还是更喜欢Keynote一点。而Numbers。。。呵呵。。。在Excel面前他就是个玩具。。。只能做些让人看的表格而已,完全无法胜任数据整理,分析的工作。好在我并不用iPad干这种活(干这种活的时候还是用Win版的Excel版,Mac版的Excel也无法胜任大文件大数据的处理)。

WPS是为了iWorks无法照顾的兼容性,以及没有付费订阅Office的妥协之策,还没有深入使用。关于Page/Word和Keynote/Powerpoint上没有太多比较,但是目前看下来,在电子表格上,应该是可以吊打Numbers的。

其他软件

GTD软件OmniFocus,目前已经是OmniFocus3,支持标签(替换老版本的上下文),支持项目,文件夹,动作组无限嵌套,多种提醒设置,支持URLshemes等等。iPad上利用大屏幕,分三栏整理任务,非常顺手。iPhone输入任务,iPad整理任务,iPhone查看透视和获取通知。

观看下载视频的Infuse Pro。我曾经也是用nPlayer,不过nPlayer无法支持文件夹格式和ISO格式的蓝光原盘,所以后来更换了Infuse Pro。如果您同时拥有AppleTV4,那么我建议你使用美区账号购买,14.99USD可以同时购买iPhone+iPad+AppleTV版本,而国服没有AppleTV版本。

Infuse Pro在家里的5G Wifi网络下,挂载NAS网盘,直接播放40~80G大小的蓝光甚至4K原盘,解码播放,没有任何压力。也可以直接解码次世代音轨,甚至包括Dolby Atmos,DTS:X这种最新的天空声音轨,也可以支持ASS等特效字幕。这样在不影响孩子,无法使用家庭影院和投影的情况下,带上耳机,甚至直接使用喇叭,12.9寸的iPad也可以带来还算不错的观影体验

思维导图使用iThoughts,我也说不上这个软件相比其他思维导图头什么好处,没有什么对比。不过一般功能比较完全的思维导图软件都要付钱,而我几年前买了iThoughts,就一直沿用至今了。这里贴一个官方示例,基本上演示了所有形式和功能了。

文件管理使用Goodreader,可以支持任意格式文件的存储,转发,压缩解压缩,以及调用其他软件打开。大部分的格式也可以自己直接打开。同时也可以设定几个文件夹与我的NAS进行WebDav同步。虽然这个软件最开始是用来作一个专业的PDF阅读和批注软件,但是现在已经成为我文件管理的主力程序。

本站首碎?(及屏幕维修更换)

喜闻乐见的环节来了。。。

iPad刚刚到手不到10个小时,第二天早上,屏幕就被砸碎了。

当时已经贴了钢化膜,钢化膜没有任何裂痕,但是屏幕碎了,而且影响显示。

罪魁祸首就是前面对比音质那个Sony音响,当时音响没拿住,大概从距离iPad 50cm高的距离落下来,然后iPad就牺牲了。可怜我前一天晚上刚刚拿到,还没有去实体店买AC+。。。

最后花了5189大洋更换12.9寸屏幕,(本文的评测,除了拆封部分,其余部分都是更换新机之后才完成的。。。)由于iPad都是更换整机,直营店虽然整机不缺货,但是都是全新包装,并没有配件包装的机器,所以在把iPad上交之后,仍然等了两天才拿到更换的新机。同时,无法继续付费购买AC+了,今后两年要非常小心的使用。

而在此建议大家尽量购买AC+,两年意外损坏的赔偿还是非常给力的,而且iPadPro的AC+服务要比iPhone的便宜很多。

还有一些想说的

关于外形·,扩展,使用体验,不想再赘述更多。购买这台iPad Pro,我并不是想让他成为我的生产力工具,但是我希望他在非工作时间可以代替Macbook,以及工作时间的任务和笔记功能。

目前看来,工作时间的任务和笔记功能,可以100%胜任。而非工作时间的影音编辑需求,我个人认为可以达到75%期望值吧。

  1. 首先软件上,距离台式机版本,只能说更加接近了,但是还是差一点点,比如我提到的Affinity Photo的种种缺点,比如LumaFusion那差一点点就完美的距离。iPad的整个软件生态体系需要更加繁荣,需要竞争更激烈,带给我们更好用的专业软件。目前看来,能称得上桌面级软件的少之又少,大部分软件都还处于娱乐级别,那么这些少之又少的桌面级软件就缺乏竞争,缺乏促使他们不断进步的动力。2019年Adobe的大力介入,将会是一个好的信号,希望这只是一个开始,而不是终点。毕竟在2018 iPad Pro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桌面级的硬件实力。
  2. 其次是软件操作模式。很多人都在说iPad没有鼠标,永远也无法成为生产力工具。但是我确认为差距不在鼠标,而是在键盘。鼠标的工作大部分都可以用笔来代替,虽然缺少右键和滚轮的加持,但是在手法上也带来的很多便利性。但是键盘的短板,一时半会,我都想不出今后的发展方向。我这里并不是说简单的键盘打字支持,而是台式机上大量的键盘加鼠标组合操作。比如在图形处理软件中,鼠标单击,Ctrl+鼠标单击,Alt+鼠标单击,Shift+鼠标单击都是很常见的操作。而在iPad上,增加/减少选区,画直线,多选等等,都变得比台式机复杂得多的操作。目前键盘支持有了,Pencil有了,组合键的操作就看各大软件开发商了。
  3. 第三回到刚刚的鼠标问题上,我曾经以为使用笔的操作,会比鼠标更精准,更容易勾勒复杂的图形和选区。但是事实证明我错了,一来缺少Shift+单击的操作,绘画直线变得困难(比如在Lightroom中),二来在精密勾勒中,个人感觉Pencil的细微抖动还是要比鼠标严重。可能对于绘画的人来说笔是神器的存在,但是我目前个人感觉,在PS+LR这一类的软件中,笔的体验并没有全面超越鼠标。很多地方超过鼠标,但是也有一些仍然不如鼠标的地方(我这里还没有加入右键和滚轮的评价)。比如说我的封面图,由于没有任何辅助灯光,Pencil是比较黑的,需要在LR里面局部加亮,在尝试了iPad版Lightroom之后,我最后还是在台式机上完成了这一步操作。好在LR可以全平台云同步照片和操作效果。

虽然有一些更高的期望,但是目前这台iPad Pro在我旅游和外出时,代替Macbook是没有问题了。毕竟挑剔是态度而不是目标,好好使用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