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26 15:1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弟子规》的500字读后感作文,你可以注意以下几个事项:
1. "明确中心思想": 《弟子规》的核心内容是教导人们如何为人处世、修身养性,强调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友爱兄弟、诚实守信、礼貌待人等传统美德。 你的读后感首先要明确你从《弟子规》中体会到了什么,是感受到了孝道的可贵,还是体会到了待人接物的分寸,或是认识到自身哪些方面需要改进。
2. "选择具体内容": 不要泛泛而谈。选择书中让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两个章节、一句話或一个故事(虽然《弟子规》主要是条文,但可以理解为某几条规则带来的启示)。 例如,你可以重点写“孝”方面的内容(如“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或者“谨”方面的内容(如“言语忍,忿怒止”),或者“信”方面的内容(如“凡出言,信为先”)。
3. "结合自身实际": 读后感的关键在于“感”,即感想和体会。要将书中的道理与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可以写写这些道理在你成长过程中是否有体现?你身边是否有符合这些规范的人让你感动?或者你因为不符合这些规范而
读《弟子规》有感
——孙智娜(烟台市蓬莱区第二实验小学四年级)
今天,爷爷突发奇想,让我参照《弟子规》来对比一下我的生活。
这下我可来了兴趣,平时只要认识我的人都会送给我美好的夸赞。我想:“我应该跟书里面讲的人差不了多少吧!”想到这儿,我爽快地答应了。
我慢慢地发现,我的生活有许多不足。《弟子规》里:“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完全不符合我的房间风格,我的卧室墙像一道靓丽的文化墙,四面八方都画满了画,书案上列的算式到处都是。笔,有的躺在地上,有的靠在床上,有的躲在书柜里,反正就是不在它们应该在的“车位”——桌子上。
平常时候,我的房间里乱七八糟,想找一件东西比登天还难,有时我正在看书,有同学来找我玩儿,我就一蹦三尺高,把书随便一扔就玩儿去了。
记得有一次奶奶还在洗衣机里捞出了一件“黑衣”,奶奶纳闷地说:“我没有黑衣服呀!”原来是我的钢笔装在布兜里,直接跟着丢进洗衣机里去了,你看,我多粗心呀!
《弟子规》里还说:“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我看见这一句时,看了看书架,书架上的书摆放得参差不齐,有的都快掉下来了,有些书目前就算是新书,过几天也会变成“纸渣渣。”
读了《弟子规》,我发现我要改进的地方太多了,与伟人的差距简直就是一条长长的银河系。我一定要改变,改掉这些毛病,就像《弟子规》里说的:“圣与贤,可驯致!”我也要做个可塑之才啊!
指导老师:王维娴,曾任《时代杂志》通讯员,报纸特约评论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散文学会会员、烟台作家协会会员、朗读协会会员。作品散缀《联合日报》《文汇报》《北京日报》《北京劳动午报》《齐鲁晚报》《中国纪检监察报》《山东工人报》《大理日报》《北京茶社会》《家长杂志》《好家长杂志》《分忧杂志》《湍河文学杂志》《黄土黄种人杂志》等报纸杂志。读书与生活,像汽车的两个轮子,方向一致,向阳而生。
壹点号一垄诗意灵性
怎么能让中学生背这么多?怎能一味强调“多读多背”学语文、教语文?高考怎么能让15%的学生做不完试卷?
中学语文教育名师、北京市语文学科带头人、北京市第四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李家声,对语文课改有“一千种焦虑”。近日,他在北京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时呼吁——如今有人一味提倡阅读量,却不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同样是一种走偏了的形式主义。他直言“伪教育”会把学生的才气、兴趣、创造力磨掉。
李家声希望,在大家越来越重视语文教学的今天,让语文教育能真正走上正道——即通过“高贵的语文教育”,让学生真正明事理,明白如何做人,这才是目的。而不是通过各种“学习技巧”与“应试技巧”让学生拿高分、上名校。“心眼好,学养足,比什么都重要!”
尽管退休多年,但李家声一刻也没有闲着。他的身影时常出现在北京四中,不久前刚给高一人文班上了古文专题课,本月底还将同他们一起游学四川并讲苏轼;作为北京西城区教委聘请的“导师团专家”,他过去在北京56中、北京15中等中学做教学顾问,今年是北京七中。
以下为澎湃新闻和李家声的对话。
李家声接受专访。澎湃新闻记者 权义 图
语文学习“不可替代”,它与思想情感交流结合在一起
澎湃新闻:如今语文被前所未有地重视。以前总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今天却说“得语文者得高考”。怎么理解这一巨大的变化?
李家声:一切都要与时俱进。新时代对语文的教育需求也发展了,这是语文的特质决定的。语言文字是交际工具,在人们生活、工作、学习中不可或缺。我们现在提倡综合学科的培养,多个学科交叉、跨学科培养,这是新时代提出的一个鲜明特点,以前没有认识到。此外,随着时代发展,我们现在进入了人工智能的时代,在很多方面,将来人工智都能够代替人的工作,可是唯有语言文字,因为它和思想情感的交流是合在一起的,所以这方面无可替代。
澎湃新闻:时代飞速发展,语文课改也在变。语文教学是不是会有一个跨时代的变化?
李家声:是的。今天我们面临一个语文教育教学转向的问题——要提升学生的能力,要发扬学生的主体精神。原来主要侧重老师教什么,现在转到学生能够学到什么,习得什么。要能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的能力,乃至将来能够终身学习。语文还要重视文化的传承。现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把文化传承作为非常重要的事情来看待和运作。
澎湃新闻:有人说高考要将语文分值从150分提高到180分。你怎么看?
李家声:最先提出来的是北京。大概是五六年前,有这样的设想,后来因为各方面的原因搁浅了。
过去一段时间,教育偏重学科,学习重“技”与“术”,所以有“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一说。很多人口头上重视语文但行动上并不把语文当回事。现在这么强调重视语文的情况下,很多人的认识还是不够,他们仅仅把语文的学习当工具、当考试的敲门砖,学语文更多地是考虑怎么能够短时期突击一下,怎么见成绩。这种心态还是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语文的重要性。其实语文教育不是技能教育,而是真正的学养与素质教育,语文修养是让所有人一生受益的。我觉得高考如果将语文总分提到180分,可能会对人们重视语文起到一点促进作用。
澎湃新闻:从根本上重视语文,可能要从哪些方面着手?
李家声:从根本上重视语文是个综合任务。语文的教材、教学、教师,这三个方面就很重要,都应该抓起来。语文某种程度上就是四个字,听说读写。一方面是语文基础知识和能力,一方面是阅读理解,还有一方面是运用能力,包括作文,鉴赏能力。
提高教学质量,就要让学生能够具有实实在在的语文能力。接下来的高考,已经不出考试大纲、考试说明了。考试大纲或多或少促使人们针对性应试,所以现在的语文,也把应试教育控制到合理的范围内。应试应该是和促进教学质量二者兼顾的。
考试只强调阅读量而不给人思考时间,还是一种形式主义
澎湃新闻:语文高考有一种趋势是阅读量增加,怎么看这个现象?
李家声:阅读能力非常重要。因为阅读是培养语文能力的主要环境。我们语文学习,主要是学习文本,阅读文本中受到思想情感的渲染,也培养了能力,所以增加阅读量很重要。但再重要也有一个“度”的问题。
比如现在高考语文出题量在加大,这当然是希望有正向的引导。但有一种说法强调,高考选拔性考试,就是要让一部分孩子阅读题都做不完,这样对于真正有语文学养的学生更公正。这种认识可能就存在另一种偏向。还是要有一个把握度的问题,适度是合理的,过度是不合理的。
过去的语文试卷,哪怕一个题的标点符号、题干的要求,最后都算入字数,不能超过1万字。这1万字是普遍的高中生的水平,学生阅读了还要思考。如果只追求阅读量,没有给人思考的时间,这会“逼”着学生把注意力放在应试技巧上,学生可能根本没有读完阅读的内容,但是只要有技巧把阅读后面的题目快速做对就行。这就不是对素养的考试,成了对应试技巧的考试。这个考试水准就很粗糙的,还是一种形式主义。
澎湃新闻:可是,现在的学生更普遍的状况,还是阅读量不够、阅读习惯也欠缺,怎么处理好,增加阅读量的同时,又能够不增加教育负担呢?
李家声: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必要途径与学习密码。语文学习从粗线条上看就是阅读,然后习得生成能力,认知生成思想情感。平时的阅读、养成勤奋阅读的习惯非常重要,有这种素养的人才能终身学习、终身成长。
语文教学的阅读怎么做最合适?我认为,主要是要提供优质的教材,优质的阅读材料。开卷并非完全有益,只有好书才能不厌百回读。糟粕读得越多越坏事。
教学中僵化地强调“背诵”,会伤害语文的“魂”
澎湃新闻:高考古诗文背诵量从14篇逐渐增加到72篇,背诵大幅增加一度引起热议。
李家声:简单粗暴地强调背诵,还是一种灌输教育,是很落后的。
语文学习要培养实际能力,背诵只是学习的一种入门方式,背诵本身并不是目的。有的人把路径与目的混为一谈,结果只强调其中一种路径,目的是什么反而不清楚了,这也是不合理的。
关于这一学习理念,爱因斯坦有过最经典的阐释。有人问爱因斯坦,你说说光速是多少?爱因斯坦立刻很严肃地说:我拒绝,光速在任何一本物理书上都可以查到。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到现在很多人都理解错了,错在那个“而”上,把这个“而”看成是并列,温故和知新是一样的,其实不是,这个“而”表示递进,温故,而且要知新。
语文教育的实质不是记住事实,而是训练思考、激发高尚的情感。思考、情感与创新表达才是语文的魂。语文教改在明确目的上首先要实现转变。但现在很多东西仍不合时宜,还在走形式。只强调僵化地背诵,这反而会妨碍孩子的想象、思维、接受与表达新的东西,反而伤害了语文学习的魂。我们现在应该侧重创造力、创新力,所以,机械化的灌输、机械化的记忆,其实很坑人。
澎湃新闻:除了“多读、多背”,还有什么更好的语文学习方法?
李家声:现在老师们还有一种惯性。如果你到网上查一查,全国都讲语文学习,就是两个字,读背。似乎学习语文没有别的办法,就是读就是背。这种观念是很陈旧的。
古人学语文都是在背。古人强调背诵课文,是因为当时他们没有现在这么方便的阅读方式。宋代活字印刷术发明前,买书都论字,一个字多少银子,所以强调每个字都要牢记在心。现在信息大爆炸,查什么都很方便,还死记硬背,不仅学起来苦,也不合时宜。
有时候,我们强调自己基础功底扎实,说欧美中学生连两位数的乘法都不行。其实他们已跨越了一味“死记硬背”这个原始阶段。基础计算用计算机解决,但在高级研究领域与创新力方面,他们表现非常优秀。
澎湃新闻:但欧美也在反思,基础教育是不是也要向中国学习。
李家声:这个事需要辩证来看。如果就看短期的效应,中国的灌输确实见效快,但它不利于人的长远发展。
工业化时代,有一技之长,就对社会作用很大,能够生存生活得很好。现在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人,这是社会乃至家庭的要求。所以通识教育相对于专业教育越发受到重视。通识教育中最典型的是语文教育,所以看上去语文教育越发受到重视。其实从培养人的角度看,并不是通识教育或者语文教育一下子变得“牛”起来了,而是我们过去严重偏向于专业教育,现在回过神来,强调对于通识教育尤其是语文教育的回归。
《弟子规》绝大部分是糟粕,不应该让学生背诵
澎湃新闻:现在很多地方盛行“国学热”,小学把《弟子规》、《三字经》纳入背诵内容,还有学生回归私塾,你怎么看这些?
李家声:国学这个词本身就不科学。国学的权威是钱穆。钱穆说,国学这个词就不科学。因为学科没有国别之分。但他说,在没有一个更好的概念出来之前,我们就暂时用一用。国学,从现在来看就是传统中华文化。
对待传统中华文化,我们就要用对待文化的态度,那就是两个字,扬弃,该发扬的发扬,该抛弃的抛弃。我们现在很多事做不好,是该发扬的没发扬、该抛弃的不抛弃。比如,中华传统哲学真是博大精深,儒家、道家、墨家,孔孟之道、老庄之道,其中有非常多的人类文明的精华与营养。
但是,糟粕也必须要剔除。有的书本绝大部分是糟粕,有的整体是糟粕,还是抛弃为好。比如《弟子规》,绝大部分是糟粕,全书充满了封建奴化思想,跟我们目前提倡的价值观与创新精神相违背。打着所谓“国学”的旗号而让中小学生背诵《弟子规》,是不合适的。
澎湃新闻:你心目中的语文教学,应该具备那些特点?
李家声:我想用三个词来概括语文教育——高贵、优质、高效。
第一,充分选择利用最好的教育资源,比如教材,人文资源。
第二,就是让学生进入自主、主动学习的状态。刚才说的就是发现自我、发展自我、成就自我。
第三,教学方法是设立情境。好的语文老师在教学中都能做到这一点。我讲司马迁的《屈原列传》,那就是尽我所知,进入情境,好像屈原就活在我们之中。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