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把手教你写《政治书籍 观后感》,(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8-26 20:1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政治书籍的观后感作文,需要关注以下几个关键事项,才能写出一篇有深度、有见地、且结构清晰的文章:
"1. 明确核心观点 (Thesis Statement):"
"首要任务:" 在动笔前,你必须清晰地确定这本书给你最深的"核心感受、最重要的启发或最主要的批判"是什么。这是你观后感的灵魂和主线。
"具体化:" 避免空泛的词语(如“这本书很好”或“这本书很深刻”)。尝试具体说明,例如:“这本书通过其独特的视角,揭示了现代民粹主义兴起背后的深层社会心理,并提出了极具启发性的应对策略。” 或者 “作者对XX理论的批判切中要害,但其在现实政治中的可操作性值得商榷。”
"2. 精准概括书籍内容 (Summary):"
"简要为主:" 不需要长篇大论地复述全书。选择与你的核心观点最相关的"关键信息、核心论点、主要案例或重要人物"进行概括。
"紧扣主题:" 概括的部分应服务于你的核心观点,而不是简单罗列情节或事实。说明作者是如何论证其观点的,使用了哪些证据或理论框架。
"适度引用:" 可以适当地引用书中关键的名言或论断,增强说服力,但切忌大段摘抄。
"3. 深入
纪监风采丨《政治的人生》读后感
第一监督检查室胡希省去年10月,一位好友向我推荐了《政治的人生》这本书,读完之后感受颇深,一直想用文字记录下来,但总是无从下笔。在第27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我又想起了这本书,结合个人经历和感受思考,总结了几点认识分享给大家,希望对同志们有所启示。凡事坚持起来都不容易,但能坚持下来都不一般作者从1994年1月2日开始,到当年的12月1日结束,基本上每天写一篇小短文作为日记,有平淡的记述,有深刻的思考,有热烈的讨论,还有雅兴大发时的诗作,笔耕不辍,在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之外,洋洋洒洒写下了十二万六千余字的日记,其中不少日记成于深夜或凌晨,仅凭这种勤奋的精神和过人的毅力,就十分令人敬佩。由此我想到了一句很有趣的话,“人永远不要低估自己的能力,也不要高估自己的毅力”。我们在工作生活中会发现,那些看似很难的问题,在真正遇到的时候,虽然也花费了很大的力气,但最后还是解决了;那些看似简单的小事,虽然不需要花费多少力气就可以完成,但需要长期坚持的,例如跑步健身、读书学习等,往往在坚持一段时间之后很多人就放弃了。其实,每天阅读半小时难吗?跑几公里路难吗?不难!不论再怎么忙,半个小时总会有的,难的是按照自己制定好的计划雷打不动地坚持下去,只有大毅力者才能成大事。作者之所以可以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可以借用书中的一句话作出解释:“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有的是弱者,有的是强者;有的要别人来设定目标,有的要给别人设定目标;有的需要感情支持生活,有的需要意志支持生活。我大概在每一对概念中都会选择做后一种人。”读书广博、思考深刻,才能真正在读书学习中有所收获作者阅读广泛,知识广博,在书中所提到的不仅有哲学、政治学、文学等传统意义上的经典名作,还有其他方面的电影、电视和书刊等作品,作者对于每个作品都会有一些评价,或肯定或批判,都是个人思考的结果,这是个了不起的做法。我们通常在阅读学习时会走入两个误区:一是只阅读学习自己喜欢或者感兴趣的内容,久而久之范围就越来越窄;二是仅仅把阅读学习当做是一种消遣,跟着书中的文字热闹一番后就将其搁置一旁,不愿意再进行深入思考和总结。读书广博可以让我们开阔眼界,思考深刻可以让我们沉稳笃定。不能人云亦云去追逐表面的一时浮夸,而应该深入探寻内在的精神力量。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讲:“没有精神上的苦痛和快乐的人,难道可以作为一个来过这个世界的人而存在吗?难道是一个真正有过生命的人吗?”这句话很有分量,也值得我们每个同志去细细思考。关于对读书的认识曾有人问作者:“每天读书有什么意义?”作者答:“你知道和尚为什么要念经么?如果这个问题能够,一切就归于平淡,叫做和平养无限天机。”“和平养无限天机”,出自清朝大臣张廷玉的一幅流传很广的楹联,其中“和平”是指自身修养之和顺、平静;“天机”是指人的灵性、天赋。对此,我认为就是指人在读书中要归于平淡,而后在平淡中要修养无限的灵性。读书是一种修炼,修炼的是言语的魅力、淡泊的心境和难以抗拒的气质。在书中,对于这个问题,作者也摘录了一段十分睿智的答案,在此也作为结尾分享给大家:“为什么做再次读书的选择?如果一定要刨根问底的话,他可能发源于我对生活的一种体验。因为我发现,人们看待一个有道德的人,透出的目光是亲切;看待一个有权力的人,透出的目光是敬畏;只有看待一个有知识的人,目光中才盈溢着无限的尊重,并饱含着由衷的敬佩,我向往那份尊重和敬佩。再有,我很欣赏书页中那一片于喧闹、复杂和浮躁之中仍可守的宁静的小天地。”(来源:清风鹤壁)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感
读钱穆先生《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一点不成熟的读后感,与大家分享。该书成于1952年,是由钱先生给的台湾所谓的战略顾问委员会做专题报告整理而成的。基本上通过分析从汉代行到清朝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论证中国古代政治不呢个简单用“专制”俩概括。中国政治,在秦以前,是家天下,贵族政治,秦代,建立中央帝国,由各个小家,变成一个大家,确立了官僚制度,有了国家的雏形。汉,唐,宋这几个朝代,实际上是皇帝与宰相共同治理国家到了明朝,宰相一职被取消,大权逐步被皇帝独揽,完全走进专制的死胡同。 因此钱先生得出一个结论,不能简单用“黑暗专制”概括中国古代政治。我在想一个问题,既然中国话文明早熟,早早就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有了国家意识,为什么最终走进专制死胡同。答案就在人们对权力的认识上。中国古代,无论是皇帝,还是以宰相为首的文官集团,或者是外戚,乃至于太监,他们争夺的对象是一个作为一个整体的权力,谁掌握了这个权力,谁就可以肆无忌惮行使这个权力,权力即缺乏制约,更是没有监督。即便如皇帝与文官集团之间,权力也没有一个明显的边界,往往不是皇帝越界插手文官集团的事务,就是文官集团代替皇帝行使皇帝的权力。国家总是在权力的争斗中动荡前进。对比欧洲政治,中世纪王权与教权也是争斗不断,但大体上王权是观世俗生活,教权管属灵生活,上双方界限分明,而且教权对王权有一定的制约;英国政治也一样,虽然英王也是英国宗教领袖,但是英国自古国王与贵族之间有约定,各自有各自权力范围。后来去北美的昂撒人,更是将权力分散到每个公民头上,这样权力作为一整体成为追逐的对象的情况就不存在了。每个人的权力,以选举权方式体现出来,获得到行政权的,依然受到所有人的监督,而且行政权并非终身的。我想这是东西方对权力理解的关键不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