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26 22:29
写作核心提示:
以下是一篇关于奥赛罗读书笔记的 600 字作文,并附上写作注意事项:
"奥赛罗读书笔记:嫉妒之毒,毁灭人生"
莎士比亚的悲剧《奥赛罗》以其深刻的人物刻画和震撼人心的情节,成为文学史上永恒的经典。阅读这部作品,我深感嫉妒之毒的可怕,它能够腐蚀人的心灵,摧毁人的理智,最终导致毁灭性的结局。
奥赛罗,一位英勇的将军,因为其出色的战绩和黑人的身份,在白人主导的社会中备受歧视。他深爱着美丽的苔丝狄蒙娜,并最终娶了她。然而,嫉妒的种子却在伊阿古的挑拨下悄然萌芽。伊阿古利用奥赛罗的嫉妒心,不断在他耳边灌输关于苔丝狄蒙娜不忠的谣言,并伪造了“证据”。奥赛罗最终被嫉妒冲昏了头脑,杀害了自己挚爱的妻子。
苔丝狄蒙娜,一位善良、忠诚的女性,却因为奥赛罗的猜忌而香消玉殒。她的死,不仅是对爱情的背叛,更是对生命的不公。她的悲剧命运,令人扼腕叹息。
伊阿古,一个阴险狡诈的小人,是嫉妒的化身。他利用奥赛罗的嫉妒心,一步步将其推向深渊。他的行为,不仅毁灭了奥赛罗和苔丝狄蒙娜,也让自己付出了惨痛的
奥赛罗(Othello)是莎士比亚的一部悲剧,被认为是他最为成功的四大悲剧之一。本剧的主题包括爱情、嫉妒、背叛、种族和复仇等。以下是对该剧的详细剧情简介:
故事发生在16世纪的威尼斯和塞浦路斯,描述了黑人将军奥赛罗(Othello)与白人女子丹斯莫尼(Desdemona)的爱情悲剧。
威尼斯的夜晚,罗德里戈(Roderigo)和伊阿古(Iago)在丹斯莫尼的父亲布兰太诺(Brabantio)的家门外大声喧哗,想要告诉布兰太诺,他的女儿丹斯莫尼已经和奥赛罗私奔。布兰太诺震怒之下,立即召集了一支武装力量,试图阻止这桩婚事。然而,在威尼斯元老院前,布兰太诺未能成功地阻止这段婚姻,反而被奥赛罗的雄辩和丹斯莫尼的坚定所感动,最终勉强接受了这段婚姻。
与此同时,威尼斯政府决定派奥赛罗到塞浦路斯对抗土耳其人。奥赛罗、丹斯莫尼以及奥赛罗的副官卡西奥(Cassio)等人随即启程前往。伊阿古,作为奥赛罗的助手,也跟随他们一同前往。伊阿古对奥赛罗怀有强烈的敌意,因为奥赛罗选择了卡西奥作为副官而非他。此外,他还怀疑奥赛罗与他的妻子艾米利亚(Emilia)有染,因此他决心想尽办法陷害奥赛罗,让他走向毁灭。
在塞浦路斯,土耳其舰队在暴风雨中全军覆没。奥赛罗和丹斯莫尼在此过上了短暂的幸福生活。然而,伊阿古却在背后操纵着一场阴谋。他首先煽动罗德里戈攻击卡西奥,卡西奥因为自卫而将罗德里戈伤了。之后伊阿古故意将酒给卡西奥,让他在醉酒状态下与塞浦路斯的贵族蒙太诺(Montano)发生冲突。奥赛罗因此解除了卡西奥的副官职务。卡西奥无法接受这个打击,向伊阿古请教如何挽回声誉。伊阿古建议卡西奥向丹斯莫尼求情,让她劝说奥赛罗恢复他的职位。
在此期间,伊阿古的阴谋继续发展。他利用丹斯莫尼为卡西奥求情的事,故意向奥赛罗暗示丹斯莫尼和卡西奥有染。奥赛罗开始对丹斯莫尼的忠诚产生怀疑。伊阿古进一步挑拨,称他曾听到卡西奥在梦中喊出丹斯莫尼的名字,还声称看到卡西奥拿着丹斯莫尼赠送给奥赛罗的手帕。事实上,这个手帕是伊阿古的妻子艾米利亚捡到并交给伊阿古的,他将手帕放在卡西奥的住处。
奥赛罗的嫉妒心越来越重,对丹斯莫尼的爱情变成了愤怒和仇恨。在伊阿古的唆使下,奥赛罗决定杀死丹斯莫尼和卡西奥。他要求伊阿古负责处置卡西奥,自己则承担杀死丹斯莫尼的任务。伊阿古让罗德里戈去杀卡西奥,但两人在互相刺伤后,罗德里戈死去,卡西奥受伤。之后,伊阿古趁机将蒙太诺杀死,嫁祸给卡西奥。
同一夜晚,奥赛罗回到卧室,控告丹斯莫尼不忠,并勒死了她。艾米利亚赶到现场,揭穿了伊阿古的罪行。伊阿古在逃跑过程中杀死了艾米利亚,但随后被捕。这时,奥赛罗才意识到自己被伊阿古欺骗,而丹斯莫尼是无辜的。悲痛欲绝的奥赛罗用匕首自刺,最后悲惨地死在了丹斯莫尼的尸体旁。
奥赛罗的悲剧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伊阿古的阴谋和奥赛罗自身的嫉妒。伊阿古巧妙地利用人性的弱点,将奥赛罗推向了灭亡。而奥赛罗的嫉妒心理和自卑情绪,使他更容易相信伊阿古的谎言。这部悲剧揭示了人性的脆弱和复杂,以及嫉妒、背叛和仇恨等负面情感对人类命运的毁灭性影响。
莎士比亚在《奥赛罗》中通过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展现了复杂的人性。奥赛罗作为一名英勇的将军,在爱情面前却显得软弱和盲目。而伊阿古则是一个狡猾、狠毒、心机深沉的反派角色,他利用人性弱点制造了悲剧。此外,丹斯莫尼的忠诚、纯洁和善良也是这部作品中的典型性格特点。
《奥赛罗》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阴暗面,也警示我们要警惕内心的嫉妒和猜忌,以免走向悲剧的结局。莎士比亚通过这部悲剧展现了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以及对社会和道德问题的独到见解。
编者按:最美人间四月天。春风十里,书香拂面,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读书能够使人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明白事理。习近平曾说:“我爱好挺多,最大的爱好是读书,读书已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他多次讲述和书籍的不解之缘,分享读书学习的感悟,倡导“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人民网带您通过解锁三道题共同领悟习近平的读书之道。
(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来到曲阜孔府考察,并来到孔子研究院。习近平翻看桌子上摆放着展示孔子研究院系列研究成果的书籍和刊物。图片来源:新华社)
第一题:书的魅力何在,为何要“爱读书”?
“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2014年习近平在俄罗斯索契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坦言,“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启蒙于母亲讲的精忠报国、岳母刺字的故事,读书这个爱好伴随着习近平从梁家河村的窑洞到清华大学的课堂,从正定到福建,从浙江到中央。
知识点之一:读书能够解疑释惑
2013年5月,习近平在参加五四青年节主题团日活动时曾“我到农村插队后,给自己定了一个座右铭,先从修身开始。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上山放羊,我揣着书,把羊拴到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我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我并不觉得农村7年时光被荒废了,很多知识的基础是那时候打下来的。”
知识点之二:读书提升思维能力,使人明智
2009年5月,在中央党校2009年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暨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上,习近平发表讲话时指出,书籍是人类知识的载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的好处很多,如可以获取信息、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可以陶冶性情、培养和提升思维能力等等。
“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2014年2月,习近平在俄罗斯索契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谈到读书的益处如是说。
知识点之三:对于领导干部提高自身素质、做好工作更为重要
“我们国家历来讲究读书修身、从政立德。传统文化中,读书、修身、立德,不仅是立身之本,更是从政之基。古人讲,治天下者先治己,治己者先治心。治心养性,一个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读书。” 2009年5月,在中央党校2009年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暨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上,习近平语重心长地表示,“领导干部如果不加强读书学习,知识就会老化,思想就会僵化,能力就会退化,就难以做好领导工作,就会贻误党和人民的事业。爱学习、勤读书,通过读书学习来增长知识、增加智慧、增强本领,这是新形势下做一名称职的领导干部、胜任地履行领导职责的内在要求和必经之路。”
知识点之四:全民阅读,推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人民群众多读书,我们的民族精神就会厚重起来、深邃起来。要提倡多读书,建设书香社会。”习近平于2019年8月在甘肃读者出版集团有限公司考察时分享了推动全民阅读的深度思考。
同年9月,他又在给国家图书馆老专家回信中特别提到:“图书馆是国家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滋养民族心灵、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场所。希望国图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服务方式,推动全民阅读,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再立新功。”
第二题:多种多样,如何能“选好书”?
读书之道,还在于选好书。青年时期,习近平就秉持了“横有多长、竖就有多高”的读书理念,虽然他只对领导干部要读哪些书做过论述,但我们也可以通过他在国内外多个场合中提及的著作,发掘他的“心中好书”,借鉴这份全民皆宜的“阅读指南”。
知识点之一: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
习近平曾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他提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思想深刻,要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和思想精髓,必须专心致志地读、原原本本地读,努力掌握贯穿经典著作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学懂学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他还特别强调:“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不能采取浅尝辄止、蜻蜓点水的态度。有的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没读几本,一知半解就哇啦哇啦发表意见,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也有悖于科学精神。”
“共产党人要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 在2018年5月,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在讲话中再度谈到要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他提到了5部马克思经典:《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资本论》、《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哥达纲领批判》。
(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与青年学生分享了他的读书心得。图片来源:新华社 王晔摄)
习近平从青年时期开始就不断在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2018年5月,在与北京大学青年学生交流时,习近平谈到:“那时候我读了一些马列著作,15岁的我已经有了独立思考能力,在读书过程中通过不断重新审视,达到否定之否定、温故而知新,慢慢觉得马克思主义确实是真理,中国共产党领导确实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我们走的社会主义道路确实是一条必由之路。这种通过自己思考、认识得出的结论,就会坚定不移。”
曾与习近平住同一孔窑洞的雷平生在接受采访时也介绍到:“在土窑洞里的煤油灯下,每天他(习近平)都要读书到深夜。据我所知,上大学前,他就三遍通读《资本论》,写了厚厚的18本读书笔记!”
知识点之二:缺什么补什么,提高工作能力
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习近平曾指出,要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有针对性地学习掌握做好领导工作、履行岗位职责所必备的各种知识,努力使自己真正成为行家里手、内行领导。各种文史知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领导干部也要学习,以学益智,以学修身。
此前,在中央党校2009年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暨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上,他也曾提倡在大量书籍中,领导干部应当围绕提高思想水平、增强工作能力、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精神境界,选择那些与所从事的工作关系密切、自己爱好和有兴趣的书来读,力争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读书效果。就一般情况而言,领导干部普遍应当读下列三个方面的书。第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第二,做好领导工作必需的各种知识书籍。第三,古今中外优秀传统文化书籍。
知识点之三:陶冶情操,多读经典书
(1983年,在河北正定办公室里的习近平。图片来源:新华社)
习近平经常引用《论语》、《史记》、《春秋》、《汉书》、《战国策》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可见其对中国文学涉猎广泛,除此之外,习近平也阅读大量外国文学经典。
“我不到16岁就从北京来到了中国陕北的一个小村子当农民,在那里度过了7年青春时光。那个年代,我想方设法寻找莎士比亚的作品,读了《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等剧本。莎士比亚笔下跌宕起伏的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如泣如诉的情感,都深深吸引着我。年轻的我,在当年陕北贫瘠的黄土地上,不断思考着‘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最后我立下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习近平在2015年伦敦金融城市长晚宴上发表演讲时曾透露年轻时爱看的书。
2016年10月,《人民日报》发表的《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学情缘》一文中也曾提到,习近平曾说:“我青年时代就对法国文化抱有浓厚兴趣,法国的历史、哲学、文学、艺术深深吸引着我。我们年轻的时候,法国的很多书籍都翻译过来了。司汤达的《红与黑》很有影响,但对人世间的描写,还是要算巴尔扎克、莫泊桑的作品,像《人间喜剧》的影响就很大。”
第三题:太忙不是理由,如何会“善读书”?
习近平曾借用清代学者王国维提出的治学三境界,认为领导干部读书学习也应该有这三种境界,“第三境”便是:“要坚持独立思考,学用结合,学有所悟,用有所得,要在学习和实践中‘众里寻他千百度’,最终‘蓦然回首’,在‘灯火阑珊处’领悟真谛”。由此可知,读书,既需苦学,还应“善读”。
知识点之一:坚持阅读与思考的统一
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担任省委书记期间,从2003年2月至2007年3月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发表的232篇短论,其中一篇《求知善读,贵耳重目》提到:“读书要用‘巧力’,读得巧,读得实,读得深,懂得取舍,注重思考,不做书呆子,不让有害信息填充我们的头脑;另一方面,也不能把读书看得太容易,不求甚解,囫囵吞枣,抓不住实质,把握不住精髓。”
“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书本上的东西是别人的,要把它变为自己的,离不开思考;书本上的知识是死的,要把它变为活的,为我所用,同样离不开思考。读书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思考认知的过程。思考是阅读的深化,是认知的必然,是把书读活的关键。如果只是机械地阅读、被动地接受、简单地浏览,没有思考,人云亦云,再好的知识也难以吸收和消化。”在中央党校2009年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暨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上,习近平又一次强调读书离不开思考。
知识点之二:要坚持读书与运用相结合
据报道,习近平在正定县曾对前来调研的时任山西原平县委书记的吕日周说:“我们读了很多书,但书里有很多水分,只有和群众结合,才能把水分蒸发掉,得到真正的知识。”
同样,在中央党校2009年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暨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上,习近平指出:“读书学习客观上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必须联系实际,知行合一,通过理论的指导、利用知识的积累,来洞察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古人讲,‘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知识点之三:要锲而不舍、持之以恒
“读书是一个长期的需要付出辛劳的过程,不能心浮气躁、浅尝辄止,而应当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水滴石穿。正如荀子在《劝学篇》中所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习近平在进修班开学典礼上,引用荀子的《劝学篇》号召广大领导干部要沉下心读书。
另外,他还就人生的不同阶段对“善读书”作了相应阐释:“年轻的时候,记忆力好、接受力强,应该抓紧读一些对自己终身成长具有关键性作用和决定性影响的好书。中年的时候,精力旺盛、视野开阔,应该努力拓展读书的广度和深度,打牢一生的学问基础。年老的时候,时间充裕、阅历丰富,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常读常新的态度、百读不厌的劲头,在读书世界里感悟人生、乐以忘忧。”
古人有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正是“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读书之道不断滋养着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大智慧,使其思路宽广、运筹帷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推动建设学习大国。读书学习不仅关系到一个人的成长和成才,也关系到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进步和发展,让我们共同学习领会习近平的读书之道,让书香溢满社会。
(部分资料来源:人民日报、新华社、求是网等)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