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27 02:2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父母老了”的观后感作文,要抓住情感的核心,并展现你的观察和思考。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明确“观后感”的对象和触发点:" "是观看了哪部具体的作品吗?" (比如电影、纪录片、电视剧、书籍等)如果是,开头需要点明作品名称,并简要提及作品与“父母老了”主题的关联。 "是生活中的观察和感悟吗?" 如果是,你需要明确你观察到的具体现象或事件是什么,这些现象/事件如何触发了你的思考和情感。 "“观后感”的核心是什么?" 是对父母变化的感受?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对亲情的思考?还是对养老、代际关系的反思?确定核心有助于你组织内容。
2. "深入挖掘情感,真挚动人:" "“父母老了”是一个充满情感张力的主题。" 你可能会感受到:心疼、担忧、不舍、骄傲、责任感、愧疚、温暖、孤独等等。 "用具体的细节和场景来支撑你的情感。" 不要只说“我感到很心疼”,而是描述一个让你心疼的具体瞬间(比如父母行动不便、记性变差、偷偷省钱等)。 "展现真情实感,避免空洞的口号和套话。" 写出你内心真实的想法和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则各有各的不幸。
列夫·托尔斯泰的这句名言已是家喻户晓,且多数情况下,当我们面对家里的那些无奈事儿时,也常会脱口而出这句话来宽慰自己。
(此处已添加小说卡片,请到今日客户端查看)当我们成年之后,面对越来越不可理喻的年老父母时,即便有这句话来托底,但也常有无法宽慰之时。面对年老父母的许多令人费解的行为和言语,多数情况下我们是很无奈的,而伴随着每一次的不欢而散,更多的是难以自控的负疚感和无力感……
可当我在《如果父母老后难相处》这本书里读到 “你不是唯一和父母相处时深感绝望的人” 这句话时,忽然间有种松口气的感觉。
原来,我所不能理解的那些父母的行为都是有因可循的,而当我们了解到这些行为背后的成因之后,自然会对其不可理喻的行为有所理解,进而改善彼此之间的相处之道。
本书的两位作者格雷丝·勒博与芭芭拉·凯恩,都是资历超过 30 年的美国临床社工师,为老年人及其子女提供从咨询到看护管理的全方位协助,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深谙父母和子女之间难以避免的“相爱相杀”的相处模式,因此写就此书,希望可以作为一本改善两代人相处难题的专业指南书。
本书的开篇即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父母的难相处程度有多高?并针对问卷里的 41 种难相处行为,总结出了六大类型的父母行为模式,分别是:依赖性父母、泼冷水型父母、自恋型父母、控制型父母、自毁型父母和恐惧型父母。
此后更是分别针对每一种模式的行为特征进行分析,并提出适宜的可操作性极强的应对之道。
在这六种类型模式中,有感于控制型父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貌似更为常见,所以我将以此为重点,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两位作者对控制型父母的行为特征分析和应对之道:
在父母的眼中心里,我们永远都是那个长不大的孩子。
如果你经常听到这句话,那你自然可以理解为何父母总是喜欢插手管子女的事情,无论大小。
无可否认,这是一种天性使然,当我们还是懵懂小孩时,父母的引导和管教必不可少,只不过一旦习惯成自然,稍不加留意,很容易就会管控过度,出现控制型父母的症状,如本书所概述:
利用罪恶感和阿谀谄媚等手法操纵他人;
具有被动攻击的人格,以被动举止折磨人,例如不断拖延、拒绝沟通等;
容易激起他人的无助或愤怒,实际上反映的是自己内心的情绪;
生活方式不容挑战,无论是一般琐事(饮食、穿着)或重要的价值观(教养小孩);
若控制对象的反应不如预期,譬如没有随传随到,马上便怒不可遏;
要求过分,造成反效果。
无疑,没有哪一个有着独立人格的子女,可以长期忍受控制欲过度的父母。
这种情况下,一般子女会选择最简单的远走高飞的方式,一有机会就只想着跳脱父母的轨道……想想看电视剧《小欢喜》里的乔英子,为何寻死觅活地执意要报考离家更远的南京大学?不就是受不了她那控制欲极强的母亲吗?
又如本书的案例里,面对不顺己意便和女儿断绝关系的控制型母亲,苏珊在咨询时,哭得无法自已。
当年,为了松开不健康的控制型母女关系,苏珊选择了独立自主,却因此惹得母亲不开心,非但和她断绝了母女关系,还要求家里的父亲和妹妹也都不要和她来往。直到多年后接到同样不堪重负的妹妹的电话,要她接手照顾年迈父母的责任。
此刻的苏珊进退两难:多年的痛苦已然造成伤害,但此刻父母又正需要她,如果不扛起责任,她将永远无法原谅自己;回到父母身边吧,可显然,谁都不是天生的受虐体质;不回吧,父母年迈无人照顾,明显也说不过去......
最后在咨询师的引导和帮助下,苏珊完成了这个挑战,再次回家,修复了和母亲的关系。
那么,苏珊是如何做到的呢?
首先,在咨询师的帮助下,苏珊明白了,人都需要依附与独立,即便再痛苦,她也必须成为独立的个体,情绪才能成熟,婚姻才会幸福。
其次,在咨询师的解释下,苏珊理解了,自己的父母绝非“坏人”;更有甚者,他们可能也是自己缺陷的受害者。
父母的操控行为也可能是出自潜意识,表示他们很怕被遗忘,害怕会落得孤单无助、无依无靠。他们多数情况下在早年时曾遭遇过伤痛,或是无法正常脱离母亲,以致恐惧深植于心,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内化,终生无法消除。
因此,为了避免被抛弃的悲剧重演,他们会不断设法想要将子女牢牢绑在身边;倘若子女不顺从,自行其是,打破了这种亲子联结,就会让父母感受到被抛弃的苦痛。所以他们才会竭力预防,成为控制狂。
所以,当子女理解了控制型父母的成因之后,自然可以换种心态来看待这个问题:
无论父母的控制欲有多让你抓狂,请记住:他们比你更痛苦。
接下来,可以设法与其他近亲联手行动,不要让控制型父母造成你与手足敌对的局面。
比如案例中的苏珊妹妹,多年来因为控制型母亲的缘故,而对姐姐苏珊有所误解,甚至怨恨。因此,在咨询师的安排下,两姐妹进行了深度交流,意识到要携手共进,才能解决现状的问题。
最后,借助角色演练,模拟苏珊与母亲的对话,预测可能会出现的反应和应对言语,苏珊最终回归了家庭,母女之间的关系也逐渐得以改善。
整个过程里,苏珊都坚守着这个信念:我完全是个成人了,可以选择主导,而不是被掌控。她不再因为母亲的控制性格而逃开,她知道母亲就是那样,如今她已经懂得如何回应。
这个案例里的苏珊母亲,是典型的用控制掩盖一种自卑情结;此外,控制型父母还会通过愧疚感、被动攻击、收买等方式,想要把子女牢牢控制在手心里。
而要正确处理这种关系,可以参考本书作者总结出来的几点应对方式:
① 成年子女应重拾对自己人生的掌控权;同时也要注意,不要让自己不小心也变成了控制狂,硬要父母都听你的。
② 同理父母的处境。无论父母的控制欲有多让你抓狂,请记住:他们比你更痛苦。而假如你实在被气到无法同理,不妨尝试这句台词:“我们先别谈这个。”
③ 让父母觉得自己依然有价值。
④ 言语回应上可以用一些小技巧,比如利用幽默感或是四两拨千斤的方式,来回应父母的挑剔与抱怨;也可以尝试直截了当,但是温和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又或是和父母一起想出个 “提醒词”,在局面快要失控的时候,彼此提醒,按下暂停键……
⑤ 让自己脱离受害者的角色。
有了这些体认后,我们就能以崭新的视角重新看待父母。我们会变得不再那么容易生气,并且比较有同理心;会学着不再耗费心力去改变父母,而是寻找有建设性的、实际的方式接纳他们。
我们会意识到,相较于年老的父母,我们拥有更大的调整空间。父母很难改变,但我们可以选择和他们不同的路。
阅读本书的过程里,我也曾无数次回望并内省自己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原来每一次的我与父母不欢而散的背后,究其根本,不过是自己没能调整好与父母的相处方式,轻易就让自己陷入了父母的情绪里,而每一次的大吵之后,留给我的总是满心满怀的愧疚与自责……
曾经的我深陷在这种恶性循环的情绪里,直到读过这本书,诚如作者所言,我们可以从中收获到的不仅仅是一种平和的心态——意识到原来有那么多人跟自己有同样的处境,这会让我们感到如释重负。
其次就是身临其境的感受,来自两位作者多年的看护经历,案例里熟悉的语言和行为模式,会让我们看到更有针对性的建议,而非宽泛的理论和模糊的概念。
面对难相处的父母,我们可以训练自己的同理心,重新认识六大类型父母的行为模式,审视自己的沟通方式,同时以平和的心态陪父母一起面对老年的课题。
也许我们不能完全改变父母,但至少可以从愤怒、懊悔、内疚、自责的恶性循环中逃脱出来,学会接受这一切,也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尽可能照顾好父母的晚年生活,并不再步他们的后尘……
「部分图源网络,侵删」-END-我是@楚汐思读绘,感谢阅读,期待关注.#读书跨年季#澎湃新闻记者 尹琳
教育让孩子有能力脱离家庭,走得更远,而父母却可能失去天伦之乐。这是急速发展的现代化大环境下的一场共谋。
“还是别把孩子养得太优秀了。”42岁的妈妈陈娜和闺蜜喝下午茶,聊起最近的热播剧《人世间》。
“你看周家母亲瘫痪在床,谁在身边端茶倒水?有成就的孩子不是在国外就是在大城市忙事业,反而是那个不太出色的孩子,陪着你过生活。我想想,自己就一个孩子,这么努力鸡娃干啥?把她鸡到国外去,我老了,谁来陪我呢?”
“孩子嘛,总是要离开自己父母闯天下呀,他们有成就,也是你的光荣和骄傲。育儿专家不是说了吗,只有一种爱是为了分离,母爱呀!”
“你说孩子是人,要跑到更大的世界去,过自己的世界,那老人就不是人了?人老了,没用了,只能养老院里去?这也不对吧。”
……
《人世间》从某个侧面展示出了家有三个儿女的老夫妻是如何应对晚年生活的。大儿子周秉义事业有成,注定不会留在父母身边,二女儿周蓉才华横溢,旅居法国,也不会留在父母身边,只有小儿子周秉昆读书不太灵光,飞不远,虽然不能给父母挣面子,却能在父母有事的时候忙前忙后,竟然是最让父母晚年感到慰藉的孩子。
这一幕让许多中年父母唏嘘不已。他们已经度过了一心离家闯荡事业的青年期,偶尔为无法照顾远方父母内疚,看着正奔向遥远城市和国度的孩子,数算着不断冒出来的白发和皱纹,不禁心有戚戚:把孩子培养得更优秀更杰出,在大城市和异国打拼,不再需要和依靠我们,真的做对了吗?我们的晚年注定要如此孤独吗?
事实上,孤独的晚年并不遥远,也不罕见。
作家戈舟在《我在这世上太孤独——空巢老人调查》中写下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对老夫妇是电子研究所的研究员,家境良好,两个儿子都很优秀,一个毕业于北大,一个毕业于人大,都在北京打拼,成家生子。老夫妇本来也认为自己这一生很成功,身体好时他们结伴出行,周游世界,没想到有一天生病了,才发现儿女不在身边的苦。
老头住医院,老太太累倒被邻居发现才捡回一条命。儿子们请假回来照顾几天,就必须回北京上班,只剩老两口病床上相互打气,彼此搀扶。最终他们选择去养老院,并立下夫妻之约:如果一个人先走,另一个人一定想尽办法紧随其后。
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教授赵旭东在《家庭、教育与分离的技术——文化转型人类学的一种视角》中也讲过类似的故事。他在去日本的飞机上与一对老年夫妇闲聊:“他们说女儿留学美国,毕业后在那里工作,每年假期很短,又要尽孝心,所以每年只好约在世界某个地方和女儿见面,顺便旅游,这次约的是大阪——‘现在身体还走得动,以后走不动了,见女儿就难了’。”
事实上,离开父母不是某一类家庭的教育特点,而是现代化进程中,人们急功近利的集体态度。日本社会学家上野千鹤子极为敏锐地观察到日本社会的教育现象:“由于近代化的速度非常快,对孩子来说,只有‘不成为父母那样的人’,才意味着‘出人头地’。这是近代化被强迫进行的社会中出现的不幸现象。”同样在中国观察到此类现象的赵旭东认为,在这场打破家庭认同(“不成为父母那样的人”“离开家乡到更大的城市”“过比父母更好的生活”“比父母更有出息”),重构社会等级和身份认同中,孩子的个体自我和取得社会成功被放置在极其重要的位置上,而原本在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父母位置却被下放了,尤其是当父母年老、退出主流社会之际,他们的功能和需求更加容易被忽视。
今天的教育让许多孩子有能力脱离家庭。脱离不仅是能力的标志,也是潮流的价值观:成为具有强烈自我意识的独立个体。然而,父母却失去了本属于自己的天伦之乐。
几十年前,这些功能还在由互相照顾、紧密合作的家庭进行提供。如今,社会多了不少对老年生活的教育,诸如做一个自觉的父母,不给孩子添麻烦;要有自己的生活空间,不要总是打扰和依赖孩子……
现代化进程创造了新的文化,然而人对情感的需求并没有发生快速转变:是的,人们仍然渴望情感。
依恋理论研究者发现,依恋并不局限于儿童期对妈妈、成年期对亲密关系,对子孙儿女的依恋是老年人获得安全感和幸福感中非常重要的部分。这份从“摇篮”延伸到“坟墓”的情感需求,让人在面对生命流逝的无奈中感受着安全和幸福。
面对离家千万里的优秀孩子,失去了传统家庭养老方式的父母们正在咽下苦涩,或者努力寻回一些确定性。
“越老越怕孤单,越老越怕被嫌弃。不给孩子惹麻烦,只想帮帮他们,我们自己有退休金,孩子也能经常孝敬一些,但是心里还是怕,怕老,怕身体不好,怕寂寞,怕老伴先走。”跳广场舞的阿姨们私底下聊天,她们表示,离开自己的家乡,到大城市帮孩子带娃,虽然辛苦,但是也让他们对未来养老有所期待,“虽然不明说,但是心里还是希望老了,老了,能跟孩子们在一起。”
人们赞美少年,厌恶衰老,只是,每一个离家的少年也有衰老的时候。养育孩子又该何去何从?
责任编辑:陈华
校对:张艳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