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27 03:4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袁隆平的观后感(假设是观看纪录片、电影或相关报道后),100字左右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明确核心观后感:" 确定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是袁隆平院士的科研精神?他对国家、人民的奉献?他坚韧不拔的品质?还是他科学探索的故事本身? 2. "抓住关键细节:" 回忆或联想与袁隆平相关的关键信息,例如“杂交水稻之父”、“禾下乘凉梦”、“杂交水稻解决了多少人的吃饭问题”等,用简洁的语言点出。 3. "表达真情实感:" 观后感重在“感”,要写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和受到的触动,可以运用“感动”、“敬佩”、“震撼”、“启发”等词语。 4. "结构清晰简洁:" 开头点明观后对象(可省略具体名称,说“观看了关于袁隆平的……”即可),中间阐述感受和袁隆平的精神品质,结尾表达敬佩或学习的决心。 5. "语言精练准确:" 100字有限,要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情感和观点,避免口语化和冗余的描述。 6. "紧扣主题:" 时刻围绕袁隆平这位人物和他的事迹展开,不要跑题。
"示例(符合要求的100字观后感):"
观看了关于袁隆
袁隆平说:“我觉得,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的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种子健康了,我们每个人的事业才能根深叶茂、枝粗果硕……”我不禁思考,如果人像一粒种子,那是什么唯独让袁隆平这粒种子迸发出巨大的能量,成长为“杂交水稻之父”和“共和国勋章”的获得者呢?
长篇报告文学《袁隆平的世界》,从《人就像一粒种子》《隐蔽的地平线》《神奇的发现》《追逐太阳的人》《第五大发明》……《人类的福音》《还原袁隆平》等十三个章节,追溯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家族谱系和父辈生平,详细记述了这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童年时光,探寻了袁隆平“这一粒种子”萌芽生长茁壮的源头,还原出这位从中国稻田走向世界的农业科学家的人生经历和漫长科学探索之路。
纵观全书,可以看到,对袁隆平的成长起决定性作用的,除了他的母校,就是他的母亲。袁母的言传身教、循循善诱,令幼年的袁隆平受到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启蒙。他这样回忆母亲:“母亲是知书达理、贤惠慈爱的人。她是当时少有的知识女性,我从小就受到她良好的熏陶。”
袁母受过良好的教育,会讲一口流利的、字正腔圆的英语;她爱花,喜欢将信手采来的野花野草插入花瓶、摆在阳台上。阳光、鲜花,还有母亲脸上洋溢的绽放如鲜花的灿烂笑容,一直让袁隆平记忆犹新。
袁隆平很小的时候,袁母就教他读尼采的书。尼采说过:“人类唯有生长在爱中,才得以创造出新的事物。”“凡具有生命者,都不断地在超越自己。而人类,你们又做了什么?”幼年的袁隆平虽然似懂非懂,但“爱、创造、超越”这几个词却从此深植他的心灵,并成为他一生孜孜追求的关键词。
袁母和其他母亲一样,会在夏夜乘凉的时候给孩子们讲故事。她既给袁隆平兄弟几个讲古老的中国故事,也讲《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丑小鸭》《野天鹅》《皇帝的新装》等安徒生的童话。而最令袁隆平着迷的是一个关于狐狸的寓言:一只胖狐狸想钻过墙洞吃院子里的葡萄,但墙洞太小了,它钻不过去。于是它饿了七天,终于钻了过去。钻进墙洞后,狐狸对着院里的葡萄一阵狼吞虎咽,吃撑后又钻不出墙洞了,只好在院子里躲了七天,又饿了七天,才钻了出来。
故事没有什么特别,但袁母讲故事的方式却非同一般。比如,袁母讲完狐狸的故事后,问孩子们:“你们说这只狐狸是聪明呢还是愚蠢呢?”但她从不给他们标准答案。袁隆平就是在自己的不断思考中,对这个狐狸的故事有了深刻的体悟:一个人不能没有目标,但也不能太贪心,否则就算你再聪明、再用心,在费尽了心机达到了目的后,到头来还是回到了原来的样子,什么也没有得到。
在袁隆平的童年记忆中,还有许多关于母亲的温暖记忆:袁母不是农人,却深知稼穑之艰辛,她曾带着孩子们去拜谒汉口不远处的神农洞;她在仅能维持温饱的饥荒年代,把口袋里仅剩的两角钱给了乞讨的耍猴老人;对于袁隆平学农的选择,她虽不赞成,怕他吃苦,但最后还是选择了尊重和放手……
袁隆平一生深爱母亲:“母亲对我的教育影响了我一辈子,尤其在做人方面,她教导我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她总说,你要博爱,要诚实。”但自古忠孝难以两全,袁母病重时,正是两系法杂交水稻的生死关头,袁隆平正在长沙主持一个重要的杂交水稻现场会。等到会议一结束,他立马往家赶,还是没赶上见母亲最后一面。
如果说袁隆平是一粒神奇的种子,那么袁母就是让这粒种子发挥巨大能量的阳光、雨露和土壤。向袁隆平致敬,向袁母致敬!
□ 李钊
5月22日13点07分,“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这位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老人,留给世界的,是他一生追逐并将传承下去的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另一个是杂交稻覆盖全球梦。
《梦圆大地:袁隆平传》是姚昆仑以大量一手采访资料、水稻种植史料和杂交水稻知识所撰写一部传记。该书作为“第三届全国党员教育培训教材展示交流活动创新教材”,回顾了袁隆平传奇而独特的成长经历,呈现杂交水稻研究脉络,反映他开拓创新、实事求是和心系天下苍生的精神世界和高尚情怀。
袁隆平走上杂交水稻研究之路并非偶然。他出生于书香家庭,原本人生可以有另一种选择,但他从小产生的学农志趣,让他不听父母的劝阻,执意报考农学院,选择做一颗扎根大地的种子。即便他可以选择成为空军飞行员和游泳运动员,心中的信念也从未动摇。在农学院学习期间,因为经历过饥饿,也见过农民吃不饱饭的袁隆平更是下定决心,要用自己的专业研究出高产水稻,他的“逐粮梦”由此开启。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之路并不平坦。十余年的梦想追逐,他基于先前文献,向专家求教、与农民为友、以大地为师,虚心求教,孜孜探索,大胆提出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设想。经过与团队的艰苦努力,终于在1974年得到提高产量的杂交水稻,三系配套、全国性协同攻关选育完成后,杂交水稻在全国推广,增产效果明显,极大推动了中国粮食生产水平的飞跃,维护了国家粮食安全。这个过程中,他的研究曾在特殊时期被打断,提出的设想遭受过质疑,寻找水稻天然雄性不育株一波三折……然而,挫折和阻碍从未让他停下脚步,心中坚定的信念和梦想,一直鼓舞着他,风雨兼程,只顾向前,在杂交水稻研究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袁隆平在杂交水稻研究路上永不满足,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袁隆平一直奔跑在路上,不断改进、不断提高,从未停歇。2000年,袁隆平团队培养出“两优培九”,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一串串数据在“禾下乘凉梦”的指引下,经过袁隆平和其团队的不懈努力,不断在向前延伸。袁隆平逝世的当晚,联合国官方微博发文悼念:袁隆平院士为推进粮食安全、消除贫困、造福民生作出了杰出贡献!国士无双,一路走好。他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的国际推广,一组数据成为他追逐“杂交稻覆盖全球梦”的最好注解:杂交水稻已推广至6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种植面积约700万公顷,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口,因为他的育种成果填饱了肚子,他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
袁隆平生活十分简朴,住的是十分普通的房子,把政府给他的别墅也当作研究基地,身上穿的是几十块钱买来的衣服,手上戴的是260块钱的手表,开的是一辆5万多的小汽车……然而他却将80%的时间花费在农田里,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时常能看到他在烈日下走进试验田的身影,而在今年3月,91岁高龄的他仍奋斗在三亚杂交稻研究基地。他为人低调谦和、平易近人的态度,风趣幽默、妙语迭出的语言让人领略到无双国士的风采,他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追逐梦想的精神更是感染了无数人。
袁隆平将一生浸在稻田里,用一粒种子书写波澜壮阔的稻田史诗,在追逐梦想的征程中将功勋镌刻在广阔大地,印在百姓心上。斯人已逝,而他留下的精神“种子”必将代代相传,用不懈奋斗书写新的璀璨华章。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