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怎么写《父爱作文的开头》才能拿满分?(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8-27 03:56

怎么写《父爱作文的开头》才能拿满分?(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父爱作文的开头,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目的是要吸引读者,引出主题,并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
1. "引人入胜 (Captivate the Reader):" "方法:" 可以用一个生动的故事片段、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一个深刻的比喻、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或者一个直接但有力的提问来开头。 "目的:" 抓住读者的注意力,让他们愿意继续读下去。
2. "点明主旨 (State the Thesis Clearly or Implicitly):" "方法:" 开头要能暗示或直接点出你对父爱的理解、感受或文章要探讨的核心。让读者明白这篇文章是关于什么的。 "目的:" 奠定文章的基础,让读者对文章内容有预期。
3. "情感真挚 (Be Sincere and Emotional):" "方法:" 用真诚的语言表达你对父亲和父爱的真实情感。无论是感激、敬佩、思念,还是理解、释怀,都要发自内心。 "目的:" 与读者建立情感连接,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4. "语言简洁 (Be Concise):" "方法:" 开头不宜过长,力求言简意赅,用最少的文字勾勒出画面或点明主旨。 "目的:" 快速切入主题,避免拖沓

父亲节书单|“父亲,我爱你,然而叫我怎么感谢你”

今天是父亲节。

在这个实属平常的日子里,澎湃新闻·文学花边想向读者推荐5篇(部)文学作品:美国作家雷蒙德·卡佛的《我父亲的一生》,法国作家、2022年诺奖得主安妮·埃尔诺的《一个男人的位置》,奥地利作家弗朗茨·卡夫卡的《致父亲》,英国印度裔作家、2001年诺奖得主V.S.奈保尔与父亲的《奈保尔家书》,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弃猫》。

澎湃新闻·文学花边的父亲节书单 制图:罗昕

我们能从这几篇(部)作品里看到5个骄傲又失落的父亲,看到5个敏感又自我的子女,看到5段“如此不同”又“那么相似”的关系。很显然,在“如何与父亲相处”这个问题上,作家们并不比我们高明到哪里去。

如果说这5篇(部)作品有什么共性,那就是它们都几乎没有虚构:《我父亲的一生》是雷蒙德·卡佛追忆父亲的随笔,《一个男人的位置》是安妮·埃尔诺的自传体小说,《致父亲》是弗朗茨·卡夫卡写给父亲的信,《奈保尔家书》收录了V.S.奈保尔与父亲的通信,《弃猫》是村上春树谈及父亲的散文。

或许它们也在某种程度上昭示了,当书写的对象是“父亲”,我们的心头、笔端,总会涌上一股比任何艺术形式都强大的力量。

就像安妮·埃尔诺说的那样——“我只是要记录下他说过的话、他做过的事、他的爱好、他生命中的标志性事件,以及我也曾共同分享过的所有客观的存在的迹象。……我之所以这样写,仅仅是因为这些词和句子说出了我父亲所生活过的、我也经历过的那个世界的限度和色彩。那是一个语言是现实的表达的世界。”

雷蒙德·卡佛《我父亲的一生》

在《我父亲的一生》,雷蒙德·卡佛开篇就告诉我们,他的父亲名叫克利维·雷蒙德·卡佛,他自己的大名则叫小雷蒙德·克利维·卡佛(那个“小”字一度令他不爽)。一天,母亲来电告知父亲去世的消息,接电话的是卡佛的妻子。母亲脱口而出:“雷蒙德死了!”妻子反应过来后说:“感谢上帝。我还以为你是说我的雷蒙德。”

接下来,父亲雷蒙德的人生故事徐徐展开:他辛勤谋生,做过水坝建筑工、锯锉工,努力为家族的生活开辟新的局面。他娶妻生子,又沉溺于酒精与女人,受困于生活的毫无起色。他不明白自己是走错了人生中的哪一步,怎么就从一个靠劳动养家的人变成了一个病人,从一个“总在帮衬别人的人”变成了一个“付不起账单的人”。

雷蒙德·卡佛诗作《我父亲二十二岁时的照片》

于卡佛而言,父亲的一生,仿佛也是自己一生的镜子。他对父亲疏离,反感,难以理解,却在很多地方“复制”了父亲:也努力养家,也嗜酒如命,也在穷困潦倒面前小心维系仅有的一点尊严。在诗歌《我父亲二十二岁时的照片》里,卡佛写下:“父亲,我爱你,然而叫我怎么感谢你,同样嗜酒如命的我,甚至不知道去哪里钓鱼。”

而这篇随笔的结尾,和它的开头一样令人颤动。

那是在父亲的葬礼结束以后——“我仍记得的是,那天下午,我们的名字被提到了许多次,我爸的和我的。但我知道他们说的是我爸。雷蒙德,人们用来自我童年记忆里动听的声音不停地说着。雷蒙德。”

《人都去哪了》雷蒙德·卡佛/译者:卢肖慧/新经典,南海出版公司/2024(含《我父亲的一生》《我父亲二十二岁时的照片》等作品)

【摘录】

我在他身边坐下,告诉他,他当爷爷了。他停了片刻,然后才说:“我是感觉像个爷爷了。​”他就只说了这么一句。他既没笑也没动。他待在一间大屋里,屋里还有许多其他病人。然后我拥抱了他,他哭了起来。

六月份属于夏天的日日夜夜,毕业典礼,我的结婚纪念日,以及我一个孩子的生日。六月不应该是父亲去世的月份。

安妮·埃尔诺《一个男人的位置》

在《一个男人的位置》里,安妮·埃尔诺讲述的是她父亲的故事。

她的父亲阿尔封斯·杜塞斯早年辍学,先是当农民,后来又去工厂做工,婚后在贫穷的街区努力开出一家小杂货店。他既不懒惰,也不酗酒,更不爱胡乱花钱。他小心翼翼,谨言慎行,唯恐自己并不规范的法语在人前“露怯”。他努力维持着一个男人在社会中的位置。

但努力往往伴随着羞耻。安妮·埃尔诺写道,有一次,父亲手持一张二等车厢的车票却错上了一等车厢,检票员让他补交了车款。还有一次,父亲在公证处办事,按要求他要在文件上写下“已阅并同意”的字样,可他不会拼写,结果写成了“已阅并证明”。这种事情让父亲感到很尴尬,在回家的路上,这一错误让他翻来覆去地难受了一路。

为了让女儿脱离卑微的社会阶层,父亲倾其所有。他对女儿的每一篇好作文、每一次好成绩心生骄傲,又忐忑不安。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女儿的成就,取代了他自己的梦想。但很显然,他也越来越“跟不上”女儿的世界。面对女儿的同学、朋友,面对自己的女婿,他总是大张旗鼓,又难免手足无措。

他的人生并不传奇,仿佛唯一的亮点就是女儿安妮·埃尔诺。她考上了大学,进入了高等阶层,与她的出身分离了。

“或许,他最大的自豪,甚至他存在的证明,就是我已经属于曾经蔑视他的那个世界。”

《一个男人的位置》安妮·埃尔诺/译者:郭玉梅/上海人民出版社/2022

【摘录】

远在他乡,父爱变成一种抽象的确定性。

天空的颜色和附近瓦兹河畔的白杨树的倒影也无法让我回忆起什么。相反,人们坐在候车室时无聊的神态,对自己孩子的召唤,站台上与亲人的告别,正是在这些场景中,我追寻着父亲的身影。随处遇到的无名之辈,他们无意中所表现出的力量或卑微,使我重新找回了曾被遗忘的他的生存境况。

卡夫卡《致父亲》

《变形记》里把变形后的儿子打成重伤的父亲、《判决》中要儿子去投河的父亲、《城堡》里面对苦苦哀求仍无动于衷的父亲……有关父亲,弗朗茨·卡夫卡的小说似乎已是最强印证,但其实卡夫卡还写过一篇洋洋洒洒的《致父亲》,将父亲之于他的影响呈现得淋漓尽致。

卡夫卡的父亲赫尔曼·卡夫卡为屠夫之子,十四岁离家、十九岁参军、三十岁后创业开店,白手成家让妻儿过上中产阶级小康生活。但他也专制、强势,对卡夫卡的成长充满了掌控欲。

“最亲爱的父亲:你最近问起过我,为什么我说畏惧您。”在这封写给父亲的信里​,卡夫卡从开篇就袒露了自己对父亲难以描述的情绪,字里行间都充满了恐惧与压抑。父亲常常讲起当年的艰苦,讲起自己为孩子创造了一切,并生气于孩子的“不迎合”“不听话”。父亲几乎从未真正地打过卡夫卡,但那种吼叫,那张涨红的脸,那种迅速解下裤子背带放在椅背上备用的动作,却成为卡夫卡一生的阴影。

前排左起:卡夫卡的母亲、父亲、姨妈。后排左起:舅舅西格弗里德、里查及其妻子。

这封信看得人头皮发麻。一方面,一种窒息感通过卡夫卡的文字扑面而来,尤其联想到卡夫卡是家中长子,几乎一生都与父母同住。

另一方面,它在很大程度呈现了直至今日也不罕见的家长心态与亲子关系。在孩子的内心深处,多少都期许着一份来自父亲的认可。卡夫卡是这样,我们也是。

《致父亲》弗朗茨·卡夫卡/译者:张荣昌/理想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摘录】

即使我在成长过程中丝毫不受您的影响,我也很可能不会变成您心目中那样的人。

我削瘦、弱小、肩窄,您强壮、高大、肩宽。在更衣室,我就觉得我是够可怜的了,而且不单单在您面前,在全世界面前我都觉得自己可怜,因为您是我衡量一切事物的尺度。

奈保尔父子《奈保尔家书》

如果说卡夫卡写给父亲的信是冷色调,V.S.奈保尔与父亲的《奈保尔家书》就是暖色调。

V.S.奈保尔的父亲西帕萨德·奈保尔也是一位作家,只是文学成就远不如儿子,大半辈子都在从事记者工作,一生仅仅出版了一部小说。V.S.奈保尔的《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便是以父亲为人物原型的。

1950年,V.S.奈保尔17岁,他考取了政府奖学金,离开特立尼达赴牛津读书,从此开始和父亲的书信往还。1953年,西帕萨德·奈保尔突然过世。这本《奈保尔家书》收录了1950至1954年间V.S.奈保尔与父亲及其他家人的往来书信。

在这些书信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父亲对孩子深沉的爱:他会追问孩子钱够不够花,不够就想办法再寄;他会敏锐地注意到孩子来信里C和O两个字母似乎要叠起来了;他会毫不保留地流露自己对孩子的欣赏与信任——“我丝毫不怀疑你会成为一名伟大的作家”;他也会在阅读、写作风格乃至于与作家圈的交往等方方面面给予孩子最真诚的建议。

然而,即使是如此温情的关系,分歧也依然存在。西帕萨德·奈保尔希望儿子回特立尼达定居,但V.S.奈保尔希望自己永远不要回到那里。

谁都没有想到,西帕萨德·奈保尔会猝然离世,V.S.奈保尔也没能见上父亲最后一面。“假如爸爸可以再等等就好了”“我总是这样想:爸爸会喜欢听到这个”……在后来写给母亲的信中,V.S.奈保尔说:“我总是把自己的生命看作他的生命的延续,这种延续,我希望也是一种实现。我现在仍旧这么想。我还没有力量独立。但愿我能有爸爸一半的勇敢和坚韧。”

《奈保尔家书》V.S.奈保尔/译者:冯舒奕,吴晟/新经典,南海出版公司/2019

【摘录】

除了你自己,不要去讨好任何人。只须考虑你是否准确地表达出了你想表达的东西——不要卖弄;带着无条件的、勇敢的真诚——你会创造出自己的风格,因为你就是你自己。——西帕萨德·奈保尔

你完成学业后,如果能谋到一份好差事那再好不过;如果没有找到好工作,你也完全不必担心。你可以回到家里,过我渴望过的生活:专心写作、读书,做喜欢做的事。这就是我希望能够帮到你的地方。我想让你拥有我不曾拥有的机会:写作的时候,有人在背后支持。有两到三年这样的时光足矣。——西帕萨德·奈保尔

村上春树《弃猫》

“父亲”,是村上春树难以言说的存在。他们一度几乎决裂,有二十多年没见过彼此一面,没什么大事基本上不会说话,也不会联系对方。

在《弃猫》这篇散文里,村上春树终于写下父亲村上千秋的整个人生,并将自己与父亲漫长的隔阂、决裂与和解转换为看得见的文字。

《弃猫》插图 绘图:Alichia

村上千秋自幼家贫,一度被父亲寄养于别处。在京都大学求学的他喜爱俳句,想做学问,却因战争被迫中断,作为一名辎重兵被送到了血流成河的中国大陆战场上。战争结束后,迫于养家糊口的压力,他只能成为一名国文教师。但过去的阴影仍在继续,他经常喝酒,有时还对学生动粗。

眼看学问之路无望,村上千秋将心愿寄托在儿子身上,希望村上春树好好学习,能重走自己被时代耽误、无法迈步的人生。但村上春树对学校课程毫无兴趣。于是,一个因为希望落空长期不满,一个因为背负希望深感痛苦。

村上春树后来意识到,他和父亲的个性中都有相当倔强的部分,既不会轻易地交出自我,又几乎不能直截了当地讲明自己的想法。他们之间的“战争”,硝烟弥漫。

直到村上千秋去世前不久,父子俩终于能面对面地交流。当时村上春树年近花甲,村上千秋就快九十,并因癌细胞全身转移而瘦脱了相。在病房里,父子俩进行了一场笨拙的——也是最后的、极为短暂的对话。

他们达成了和解。

《弃猫》村上春树/译者:烨伊/磨铁,花城出版社/2021

【摘录】

我和父亲成长的年代和环境都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对世界的看法也不同。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如果我们能在人生的某个阶段,从这些角度出发,努力修复我们的关系,也许情况会和现在有所不同。不过对那时的我来说,与其再花功夫探索和他的相处模式,还不如集中精力,去做眼下自己想做的。因为我还年轻,还有许多必要的事等着我去做,我心里也有十分明确的目标。比起血缘这种复杂的牵绊,那些事在我看来重要得多。

无论如何,我在这篇私人化的文字中,最想说的只有一点。一个毫无疑问的事实。那就是,我只不过是一个普通人的普通的儿子。这是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可越是坐下来深挖这一事实,就越会明白无误地发现,它不过是一种偶然。最终,我们每一个人不过是把这份偶然当成独一无二来生活罢了。

澎湃新闻记者 罗昕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我的父亲


我的父亲李光前现存最早的照片

父亲小名叫拦有

我父李光前原不姓李,他是不到两岁从圪塔条村贾家给到干河村李家的。两村都属于汾西县,1950年代干河与周边几个村划入洪洞县。按圪塔条的塔当地读音接近煞。

父亲生于1919年4月。贾家贫困但男娃多;李家富裕,但我无男娃,便从贾家要。第一个四五岁时从渠垅上掉下来夭折了。我父亲是第二个要来的。爷爷为避免再有闪失,给我父亲起的小名叫拦有,祈望老天爷时刻给拦住些就能永远保有了。

两度投奔共产党军队

圪塔条村又小又在山里,干河村又大又靠近公路、铁路、汾河。用德贵叔的话说:“干河是个好地方,前有汾河后有山,三合磨连夜转,还有油坊和染坊。” 1940年前后,干河村有9个闾,一闾25户,一户按四五口人算,已有1千口人左右。由于我村人多、经济条件好,汾西县在此设有一座高级小学(5一6年级),简称干高。初级小学(1一4年级)更不用说了。附近村里有眼光的家长会送孩子来我村读高小。我丈夫老范小时候就是从邻村小河村来我村读的高小。能够高小毕业在当时是了不起的事。我父亲是从本高小毕业的。

可能是其老师中有人宣传过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是为人民群众打天下的,1936年红军东征从陕西进入山西,加之因为浇地的事我爷爷受了大势力人家的气,我父亲便跑进西山找到红军要求参军。当红军得知他家只有一个男娃,他不足18岁,没有收他。他只得回到村里。爷爷为了拴住他的心,赶紧给他成了家。另有可能是他去找红军前,我爷爷已给他成家了。不料,他还是二次又跑了。那是1937年七七事变后,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我父亲明知我母亲已经怀上我,还是与家人不辞而别,一心去投奔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

听说八路军穿着灰色服装,他先是加入了一支穿灰色衣服的队伍。得知是西北军而非八路军,他便离开了。后来才参加了八路军。

一开头我父亲被分配到炊事班。有一天,连部有人下来检查工作,发现一个账本里账目记录得很有条理。问是谁记的,排长说出我父亲的名字,于是他被调到连部当了文书。1938年1月28日,八路军总部直属炮兵团在临汾刘村成立,因为具有高小文化,他调入炮兵团。

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中立功劳

1938年,当日寇要从山西渡过黄河突破陕西吴堡县宋家川八路军河防阵地时,我父亲用炮击沉了日寇的渡船。指挥战斗的炮兵团长名叫武亭,是朝鲜抗日义士。这年10月,身为班长的我父亲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9年,他参加了彭城战斗。1940年参加百团大战。1941年参加黄崖洞保卫战。后任北京军区炮兵司令员的老红军赵大满称赞他:“胆大包天,作战勇敢,炮兵有名。”1944年11月,郭化若任延安炮兵学校校长,我父亲入该校学习。在解放战争中,我父亲随部队进入东北参加了辽沈战役。在塔山阻击战中,一颗子弹从他的头顶飞过,致其通讯员牺牲。在平津战役中,东野的大炮布置在北平城边,只等一声令下立即开火。因傅作义起义,北平和平解放,他们继续向南开进。四野完成了衡宝战役,已是1949年10月16日。此前半个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成立。但父亲因工作忙一直到年底也未能回家乡。他的老上级、开国少将丁本淳表扬他:“有勇有谋,能打胜仗。”1950年,阔别家乡十三四年,他才首次回乡探亲。

已是解放军团长的父亲带着一名通讯员在霍县辛置站刚下火车就被工作人员拦住。他们没见过四野解放军的服装,甚至要求我父亲交出手枪。通讯员骂了一句难听的,立刻举起冲锋枪瞄准了对方。我父亲平静地向对方说出一个人的名字,说他认识我。对方把那个人叫来后,父亲才顺利出站。

首次回乡,父亲没有告诉母亲两年前在河北作战间隙他已经在外面另成了一个家。1951年我妹妹出生后不久,身为志愿军团长的父亲回乡与我、奶奶、母亲、妹妹照了一张全家福,又入朝作战去了。他率领的火箭炮团参加过西海岸、马良山、高望山等战斗,给敌人以沉重打击。1951年我考洪洞一中的初中时,作文题目就是《纪念志愿军出国作战一周年》。我写起来比较得心应手。

1958年,我的父亲李光前晋升上校礼服标准照

我的父亲李光前日常工作照

继续革命不停步

1953年回国后,父亲入南京军事学院学习。我拿着一个信封按上面的地址去看望过他。父亲毕业后分配到东北,我也去看望过他。他荣获我国政府颁发的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以及朝鲜政府颁发的三级国旗勋章。1955年授中校军衔,1958年晋升上校。

我在洪洞一中上学六年,全靠父亲的资助。授衔前军队实行供给制,我享受干部子女助学金,每月可领到15元。授衔后实行薪金制,父亲每月也给我汇15元。当时不到10元就能吃一个月的好饭,5块多钱即可零花。除买些日用品,我有条件照相、看电影、买新衣服等。我是学校女子篮球队队员,去临汾、太原打比赛,可以随意买些自己喜欢的东西。


1962年我的父亲李光前(二排左四)慰问军队剧团与演员们合影

1959我大学毕业后当了一名中学教师。同年我奶奶去世,父亲回乡料理完丧事就把我母亲和妹妹带出来交给我。后来他从东北调到内蒙,担任过生产建设兵团副参谋长等职。父亲晚年回到山西省军区休息。他曾应邀到几个单位作过报告,也为希望工程等捐过款物。2005年5月因病逝世,享年86岁。后与母亲安葬于故乡李家祖坟。

1990年代我和父亲合影

图文/李斌珍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