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27 05:1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爷爷的爷爷哪里来》的读后感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能让你的作文更深刻、更感人:
1. "准确理解书名和核心主题:" "“爷爷的爷爷”" 指的是更早的祖辈,可能涉及更久远的家族历史或民族起源。 "“哪里来”" 不仅仅是指物理上的来源(从哪里出生),更深层地指向"精神的传承、文化的根源、身份的认同、家族的迁徙与奋斗史、历史背景下的个人命运等"。 "核心主题" 可能是关于寻根、家族记忆、历史变迁对个人和家庭的影响、文化传承、身份认同等。你需要首先吃透这本书想要表达的核心思想。
2. "结合个人感受与思考(真情实感):" 读后感不是简单的情节复述。要写出这本书"触动你心灵的地方"。是某个情节让你潸然泪下?是某个人物让你印象深刻?是作者的某个观点让你产生共鸣?是读完书后你对家族、历史、文化有了哪些新的认识或感悟? "融入真情实感",用朴实的语言表达你的真实想法和感受,避免空洞的口号和套话。比如,可以写这本书让你想起了自己的爷爷,或者让你对自己所属的家族/民族有了更深的理解。
3.
文 | 鹤霖
常言道:“隔辈亲,亲又亲。” 每个小孩心里都住着一个老人,也许是那个给我们唱故乡童谣的人,也许是那个每天变着魔法让我们多吃一口饭的人,也许是那个我们许诺长大了要照顾却已经等不到的人。每当看到祖慈孙孝、其乐融融的画面,我们的心就会被暖意包围。
有很多电影都将镜头聚焦于祖孙情:《暖春》里的小花和爷爷,《孙子从美国来》里混血孙子和中国农村老人的文化碰撞,《我们天上见》里少女小兰和姥爷的相依为命……这类亲情电影多是细腻、温暖、感人的,往往能够触动我们内心最为柔软的地方。
将于10月14日重阳节全国公映的电影《红尖尖》,便是这样一部影片。
《红尖尖》剧照
该片由大连五洲影视有限公司制作出品,陈冬冬担任出品人、总制片人,曾晓欣、李思思联合执导,胡永红编剧,吴彦姝、卢思宇联袂主演。
公开资料显示,该片曾入选2021第2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国际影片展映单元,并荣获2020第17届美国圣地亚哥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奖和最佳女主角奖、2021罗马电影节最佳电影奖、2021莫斯科国际电影节最佳摄影奖和最佳影片提名等12项国际大奖。
影片直面留守儿童的成长教育问题,讲述了瑶乡留守孤儿火龙在奶奶的哺育和族人的关怀下,一路坎坷,一路奋进,终于成材的故事。
《红尖尖》剧照
《红尖尖》的关键词是“暖”。
在创作者的构想中,影片的总基调一定要“暖”——故事要暖、人物要暖、影像也要暖;电影画面也要唯美,“人在画中、景在物中、心在人中”。
所以,故事主人公火龙虽然有着苦难的命运——刚出生母亲就去世,上小学那年父亲又死于矿难——但影片的整体基调却哀而不伤。
影片刻画了一个有感染力的中国奶奶形象:她用执着和坚忍,将生活之苦酿出甜味。祖孙俩相互帮衬,像两颗明亮的星星,照亮整个故事的始末。从电影中,观众更多感受到的是中国老百姓的坚韧、刚强和善良。
影片用娓娓道来的节奏,描摹出了一卷尊教重学、扶老爱弱的祖孙亲情画卷。在奶奶的养育、族人的关怀下,火龙从小就养成了刻苦上进、勤奋坚忍的性格。在生活的历练下,他成长为栋梁之材,并放弃大城市的繁华,选择用实际行动回报养育他的那片土地,淋漓尽致地彰显了人性的真善美。
值得一提的是,该片是在广西桂林及黄姚古镇取景拍摄完成。黄姚古镇被誉为广西“小江南”,这里至今保存着300多间明清古建筑,古屋、古榕、奇石和小桥流水交相辉映,可谓是“人与自然完美结合的艺术殿堂”。拍摄地质朴美好的风光和民俗,为影片带去了更多温润的气质。
黄姚古镇一景(图源:黄姚古镇旅游官网)
海外华文媒体路通社评论说:中国电影《红尖尖》,给世界讲述了一个中国普通家庭里,秉承中华“祖孙亲情”家风家训,立德树人,取得子孙教育成功的感人至深的故事。
这部电影到底是不是温暖感人?10月14日,不如去影院一探究竟。
来源: 瞭望东方周刊
《桦皮船》 薛涛 著 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
这是一部欢快而又带着忧伤和怅惘的小说,一部不仅仅是写给孩子而是所有人的小说——这是作家薛涛最近出版的儿童小说《桦皮船》带给笔者的印象。
有时候我们会困惑,到底应该给孩子看什么书?我想,至少,它不应该是这样的:居高临下大谈教化,却不会平等对话;会讲故事,却缺乏美感;热热闹闹,却一地鸡毛……
《桦皮船》显然不会存在这些问题。它有着许多会吸引儿童阅读的面向:一项可能从未见过的传统技艺——鄂伦春族桦皮船;一种正在消失的生活方式——鄂伦春人在森林里与动物为伴的生活;一次没有家长陪同的长途旅行——坐火车、划桦皮船从大城市到森林小镇;一种没有听过的语言——鄂伦春语;不太熟悉的动物和植物……这是一个新奇、充满意外的故事。
当然,还少不了薛涛特有的想象和幽默——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互动,以及由此产生的天马行空和诙谐情趣。比如男孩乌日与棕熊的偶遇,看家犬“铁锤”和小狍子“古然”的对峙……万物被赋予人格,充满灵气,他们或各说各话,或彼此问候,诞生许多有趣的故事。
几年前的一次文学对话中,有人问薛涛:为何他的作品能够有广大的儿童读者?薛涛说:“如果你善于讲故事,有点风趣和幽默,有跳跃的想象,动真情说真话,孩子们就爱听,就能笑出声,甚至流眼泪。”答案看似简单,但并不容易做到。不过,多年的写作让薛涛有足够的自信——“儿童跟成人之间的语言障碍没有想象的那么不可逾越。”
没有“那么不可逾越”,那或许是因为薛涛尊重和信任儿童,相信儿童的幻想,相信他们有自己的思考。薛涛不低估儿童,也不低估儿童文学。因此,《桦皮船》表面上写的是乌日在鄂伦春猎人爷爷托布的引导下走向森林的老家之行,但实质上是一个城市少年的寻根之旅。
爷爷托布的到来,打破了城里人乌日的生活,带给他一系列困惑:他的名字“乌日”到底是什么意思?爷爷为什么跟他和爸爸都不一样?为什么爷爷要带他回老家?
有评论家分析指出,薛涛的作品常常充满哲思。确实,《桦皮船》就是如此。乌日的这些困惑,很像著名的哲学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作为大城市居民的乌日,对爷爷和森林里的鄂伦春人几乎一无所知。爷爷的猎人身份和桦皮船,让他充满不解和好奇。经过一趟老家之行,乌日理解了爷爷,理解了森林,理解了他的祖辈们世世代代的生活——原来,乌日就是“山”。
当乌日抱着托布死去的猎狗“阿哈”、骑着托布老迈的马“红9”回到森林的山顶,托布“一屁股坐下,热泪盈眶”,并告诉乌日:“‘乌日’是山的意思,你回到山上,就找到名字的来历了。”
薛涛以此作为小说正文的结束,似乎是有所指,让人读罢有所思。在时代洪流面前,我们终究要从山林走向城市。但是,不能忘了我们来自哪儿。
托布固执,对山下的城市生活充满偏见,对鄂伦春人与森林为伴的生活充满执念。但不可避免地,他儿子早已下山,他儿子的儿子甚至已不知道“山”的存在。所以,在大城市照顾孙子的托布,总是梦到森林和他的动物朋友,坚持要带孙子去公园划桦皮船,一遍一遍地教孙子鄂伦春语……面对逐渐逝去的传统,生发出执拗、无奈和惆怅。
或许有人认为,儿童不可能、也没必要理解这种思考,这只是创作者的一厢情愿、自作多情。不过,喜欢在小说里探求生活哲思与意蕴的薛涛,显然不会这么认为。在他看来,儿童文学“不是在单薄的土壤上结出的干瘪小果”,“高级的文学不给答案,只给读者寻找答案的心灵力量”。儿童文学没有理由回避一些基本的哲学命题,“再深奥再玄妙的命题,只要搭上精彩的故事就会变得生动可感。就算少年读者不能完全懂得其中的奥妙,内心也会产生一丝悸动。能有这瞬间的悸动,我们的艺术理想和文学使命也就完成了。”薛涛这样说。
《桦皮船》“瞬间的悸动”,带来的是持久的感动和沉思。事实上,不仅仅是孩子们,大人们也可以从《桦皮船》中获得启发。乌日的老家之旅将触动读者们去寻找答案。答案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寻找,跟乌日一样开启自己的旅行。
因此,我们不应低估儿童。他们远比我们想象中更加敏感和聪明,需要一个更为寥廓的艺术世界。也不应低估儿童文学,它能容纳更为深厚的艺术空间。
就像在《桦皮船》里,孩子们可以读到什么是生命、什么是选择、什么是责任,还能读到世界之丰富、文化之多元、万物之和谐。正如小说中所写,天地之空旷,“不是一群鸟、一个人、一只狍子、一辆自行车能填满的”。
(作者:陈海波,系本报记者)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