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写作《教师孟子读书笔记》小技巧请记住这五点。(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8-27 05:44

写作《教师孟子读书笔记》小技巧请记住这五点。(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教师孟子读书笔记的作文,需要关注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文章内容充实、结构清晰、表达得当:
"1. 明确写作目的与读者对象:"
"目的:" 是为了记录个人阅读后的思考与感悟?是为了向其他教师分享学习心得?还是作为课程作业要求?明确目的有助于确定文章的侧重点和深度。 "读者:" 主要读者是教师同行还是更广泛的读者?这会影响你使用的语言风格(是否需要更专业、更学术)和引用的侧重点。
"2. 精准选择阅读内容:"
"具体篇目:" 孟子著作浩如烟海,《孟子》一书包含七篇,每篇又分章。你需要明确你“读书笔记”是基于《孟子》全书的整体感悟,还是针对某几篇、某几章,甚至是某个具体观点(如“性善论”、“仁政”等)。"选择范围过宽泛容易空泛,过狭窄则可能内容不足。" 建议选择一个相对聚焦的点深入探讨。
"3. 深入理解核心内容与主旨:"
"准确把握:" 对所选孟子的观点或篇章,要准确理解其核心思想、论证逻辑和时代背景。避免断章取义或曲解原意。 "提炼主旨:" 思考这段文字

《孟子》读书笔记(3)

2.1

孟子和齐王说到喜欢音乐的事,齐王立刻变了脸色,他承认自己喜欢的是“世俗之乐”,不是“先王之乐”。他知道儒家推崇“先王之乐”的教化功能,所以为自己喜欢纯娱乐性的“世俗之乐”而感到不好意思。“先王之乐”意义重大,却难受欢迎,让人不禁感叹曲高和寡,古今皆然。

但孟子并没有纠结齐王喜欢的是那种音乐,“今之乐犹古之乐也”。孟子说,现代的流行音乐和古代的“先王之乐”是没有区别的,因为孟子的着眼点不在音乐上。

孟子用“独乐乐,与人乐乐”“与少乐乐,与众乐乐”的对比,说明统治者只要能做到“与民同乐”,能真正做到对百姓好,便是自己享点乐也不妨。


2.2


齐宣王问孟子,文王真的有纵横七十里的狩猎场吗?孟子说有,而且老百姓还觉得有点小。齐宣王又问,我的狩猎场只有纵横四十里,老百姓还认为大了,这是为什么?

孟子说,文王的狩猎场七十里,但能“与民同之”,所以老百姓认为小;而你的狩猎场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老百姓怎么会不觉得大呢?

“杀鹿如杀人”的制度足够荒唐,但在古代社会里,类似的事情又何尝少呢?孟子希望君王把自己独享的东西“与民同之”,其实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愿望,帝王独享的特权,他们岂能拿出来“与民同”?

狩猎场里的麋鹿让我想到了《史记·滑稽列传》里的优旃,秦始皇曾经想要扩大射猎的区域,优旃说:“好啊,多养些禽兽在里面,敌人来侵犯时,让麋鹿用角去撞他们就可以了。”秦始皇听到这话,就停止了这个计划。

2.3


孟子认为和邻国交往之道,有“以大事小”(大国服事小国),也有“以小事大”(小国服事大国)。无论“大事小”还是“小事大”,都是需要胸怀的,能这样去做,而且做得好的,也就是孟子所说的“仁者”“智者”了。其实拓展到人和人的交往上,也是如此。如何和地位高于自己或低于自己的人交往,是一门学问,更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胸怀。

孟子劝齐宣王要放弃“匹夫之勇”,成就“天子之勇”。统治者当然要有天子之大勇,正所谓“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而我们普通人也应该摒弃匹夫之小勇,不过,这很难做到。


2.4


孟子和齐宣王再次谈到了“乐”的问题,孟子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这是不错的,对老百姓好的,老百姓自然会拥护他,可古代社会的统治者怕是很难做到,在不受制约的极权之下,帝王们的心中往往只有自己,至于“民之乐”“民之忧”,又有几个会在乎呢?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这是何等的情怀!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是孟子这种精神的发扬。

孟子说古代天子巡狩天下,是为了补民不足,正所谓“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而后世君王出游,却完全变成了扰民劳民之举。由此观之,隋炀帝扬州看琼花之类的固不待言,便是乾隆皇帝几次下江南的行为,怕也不值得在影视剧里夸耀。

2.5


孟子说周文王治理岐的时候,“耕者九一,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

做官的要有可以世代承袭的俸禄,但在关市上却只稽查不征税,若是如此,国家的财赋从何而出?孟子处处为普通民众着想,但有些想法,在当时的社会,其实很难实行。

孟子劝齐宣王施行“仁政”,齐宣王以“好货”(贪财)“好色”为借口推脱,孟子给出的解决办法是“与百姓同之”。可是孟夫子对人性的贪婪估计不足,他极端喜欢的东西,又如何肯“与百姓同之”呢?

孟子在任何时候都不会忘记诱导君王施行“仁政”,一个君王只要能真正对老百姓好,就算在其他方面有点缺点也没有关系。这和后世一些刻板的儒家是截然不同的。

宋代儒家程颐给宋哲宗做讲官时,有一天讲完了课还没有退下,宋哲宗随手折断了栏杆外的一根柳枝,程颐就进谏说:“方春发生,不可无故摧折!”皇上不高兴,扔掉树枝,拂袖而去。

对此,冯梦龙说:“遇到孟夫子,好货好色都自不妨。遇了程夫子,柳条也动一些不得。苦哉!苦哉!”


2.6


孔子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但在现实中,我们却往往是责人严,待己宽。

孟子问齐宣王如何对待一个有亏于朋友托付的人,齐宣王说和他绝交;孟子又问如何对待一个不能完成本职工作的官员,齐宣王说撤掉他。可当孟子问他假如一个国家治理的不好那又该如何时,齐宣王就只能“顾左右而言他”了。

2.7


孟子对齐宣王讲任用臣子之道,说:“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

孟子认为君王用人一定要慎重:比如说身边亲近的人说一个人不好,君王不能轻易相信;官员士大夫说一个人不好,君王也不能轻易相信;只有民众都说他不好,经过了解是真的不好,才可以罢免这个人。

孟子希望君王不要偏听偏信,要尊重民意,这是孟子“民本思想”的重要体现。但古代君王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自古“天高皇帝远”,真正的民意很难上达。历朝历代虽然有各种选拔制度,但在很大程度上,君王用人,主要凭的是个人喜好,往往是一言而决,对此能说得上话的,也基本是君王的亲信。

当然,有时候民意也不是完全可信的,大家都说好的人不一定就是真的好,反之亦然。白居易有诗:“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放言五首·其三》)《贞观政要·论纳谏》里也说“众人之唯唯,不如一士之谔谔”,人云亦云的大众舆论,未必就一定真实可靠。

在阅读中塑造美好人格

【光明书话】

作者:吕凤清(广州市第一幼儿园园长);龙其林(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201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各省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但毋庸讳言,当前各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与传播也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困惑。儿童如何在有限的知识条件下走进民族经典?儿童的经典学习有哪些特征?他们在面对内容驳杂的传统经典时该如何进行取舍?为引导儿童走进民族经典,学校又需要做好哪些准备?近日,朱永新在《给教师的信——阅读与人生》一书中表达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应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在成人的陪伴和引导下,让儿童较早地接触民族经典,感受其中承载的真、善、美与文化价值。

《给教师的信——阅读与人生》朱永新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以往的中华经典教育关注的对象多是基础教育阶段或高中、大学阶段的学生,而很少有学者对儿童的民族经典教育进行探讨。在朱永新看来,让儿童尽早走进本民族的经典著作,是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美国核心知识运动的发起人赫希教授把影响美国人精神世界的重要著作推荐给从幼儿园到高中各个阶段的学生,英国的教育行政部门也提出儿童在学前教育阶段就要看、读、听一些莎士比亚戏剧,并且通过扮演人物和即兴表演来演出莎剧故事或者场景。朱永新认为,儿童走进民族经典具有重要的意义,“早期阅读对人的影响无疑是刻骨铭心的,它能够塑造精神趣味与人格倾向,自然,也是多少能够预测未来的。我们要通过阅读,让儿童的精神世界变得更为美丽,也要通过阅读去塑造儿童美好的人格,更要通过儿童阅读去创造一个民族美好的未来”。

儿童既然可以并且应该走进民族经典,那么他们应该读什么以及怎样读便成为另一个重要问题。朱永新认为,应该选择传统与现代经典,让儿童在经典的浸润中打下民族精神烙印。他认为:“儿童的秘密我们远远没有发现,童书的价值我们远远没有认识。这里说的童书,就是指适合儿童看的那些最伟大的经典。毫无疑问,这些经典应该包括《三字经》《论语》《孟子》《老子》等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但也应该甚至更应该包括《猜猜我有多爱你》《草房子》《夏洛的网》等现代经典。”至于有人认为传统经典著作中含有封建糟粕、儿童不宜学习的内容,作者认为民族经典能够经过千百年而流传下来,总体来说是健康、深刻的,符合真、善、美的基本价值观要求。更为重要的或许还在于,“儿童的伟大,在于用一双没有遭受污染的眼睛看这个世界,用一个没有任何功利的大脑在思考这个世界。所以,儿童看《西游记》,会接触到禅心佛教,但是更会关注孙的本领,关心那根神奇的金箍棒,关心孙如何打妖怪,关心大大咧咧、好玩贪吃的猪八戒。儿童看《三国演义》,会接触到尔虞我诈的计谋,但是更会关心英雄的故事,战争的惊险,诸葛亮的聪明智谋,以及‘桃园结义’‘舌战群儒’‘草船借箭’等生动精彩的场面。儿童看《水浒传》,会接触到打家劫舍、占山为王,但是会更关心武松打虎的英雄豪情”。传统经典应该学习,但不少儿童由于识字有限、认知较浅而难以直接阅读民族经典著作。那么,该如何解决这一关键问题?朱永新认为,关键是要找到此时此地最适合儿童的图书:“我们在研制《中国幼儿基础阅读书目》时曾经提出过‘儿童中心’‘故事中心’和‘绘本中心’的主张,就是希望把那些最能够满足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充满趣味、智慧、情感和真、善、美的书籍给孩子。”

现在改编自中华经典名著的童书不少,但如何使用这些童书却考验着老师、家长们的教育认知。朱永新认为,阅读的大门是需要老师、父母牵着孩子的小手一起进入的。而在家庭教育中,想要儿童对民族经典感兴趣,父母首先要做好学习的榜样。由于儿童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学习民族经典恰好可以满足他们这种天然的渴望。作者指出:“优秀的父母不仅自己要阅读,为孩子做表率,而且要努力打造一个‘书香门第’,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建设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因此,父母陪伴孩子共同阅读,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述经典著作中的故事,通过阅读和孩子拥有共同的密码、愿景,将使他们更早、更有效地汲取民族经典的营养。

为了引导儿童更好地走进民族经典,学校需要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包括童书选择、活动设计、课堂讲解、奖励机制等,只有硬件和软件同时具备了,儿童的经典学习才能持续发展。朱永新提出书香校园建设需要六大载体,即环境载体、物质载体、活动载体、组织载体、课堂载体、评价载体。他解释说:“环境载体让校园文化或班级文化通过各种事物外显;物质载体是各类图书在图书角、藏书架上呈现;组织载体是一群人通过共同阅读而成为成长共同体;课堂载体是通过阅读课程进行深度有序推进;评价载体是通过激励进一步促进提高;丰富多彩、行之有效的活动载体,也是六大载体之一。”而要实现这些目标,作为儿童走进民族经典领读者的教师无疑是其中的灵魂,他们更需要成为一个真正的读书人。在作者看来,“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所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而一名不读书的教师也很难培养出爱读书的学生”。只有老师们懂得享受经典阅读的乐趣,才能将这种享受和愉悦传递给孩子,推动他们和经典一起对话、成长。

《给教师的信——阅读与人生》一书是朱永新在长期教育工作中的深刻体验,是他对儿童与青少年精神成长历程进行观察和思考的结晶。阅读这部著作,不仅可以领悟作者对教育规律的洞察、对阅读的感悟以及人生的总结,而且可以在对书香校园与书香社会的憧憬中感受民族的美好未来。正如作者所说:“阅读是教育的抓手。能够让阅读成为全民的兴趣,意味着自我教育成为全民的行动。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也是我们一直以来的行动。”

《光明日报》( 2021年05月22日10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