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27 06:1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退路”的作文,需要关注以下几个关键事项,才能写出一篇深刻、有见地、结构清晰的文章:
"1. 明确中心论点 (Clarify the Central Thesis):"
"核心问题:" 你想通过这篇文章表达关于“退路”的什么核心观点?是认为退路是必要的生存智慧?是懦弱和放弃的象征?是战略调整的必要手段?还是两者兼具? "立意:" 确定你的立意。是赞扬退路的智慧,批判退路的负面影响,还是探讨何时该进何时该退的辩证关系?清晰的中心论点是文章的灵魂。
"2. 深入理解“退路”的内涵与外延 (Deeply Understand the Connotation and Denotation of "Retreat"):"
"定义:" “退路”不仅仅指物理上的逃跑或撤退。它可以指: "策略上的迂回:" 不是硬碰硬,而是寻找其他路径达成目标。 "心理上的缓冲:" 在失败或困境中,给自己留有喘息和调整的空间,避免崩溃。 "人生选择上的变通:" 当原定目标无法实现时,选择另一条适合的道路。 "底线和后手:" 确保即使前路不通,也有基本的保障或可回旋的
芭蕾编舞大师巴伦仙说:“我不要想跳芭蕾舞的人,我要不得不跳芭蕾舞的人。”
他的意思是,不要那些为兴趣而来的人,而是要那些为生活挣扎且没有退路的人。
为兴趣做一件事,是多么不可靠,今日兴趣来了,就多做一点,明日兴趣没了,就束之高阁。只有为了生活,前无去路,后有追兵,才不得不俯下身子,忍辱负重地抗起工作的担子,孤注一掷地去投入去付出,无路可逃,就不能放弃,这样才可能把事情做成。
最初看到上面这些话是在五年以前,当时并没有多大体悟。今天再次捧起那本书,这些话让我沉思良久。我想到了我自己, 2015年我用行动诠释了这段话。
2015年我尝试网销了两次西北老家农村的黄牛肉,第一次在1月初到2月初,很成功,第二次在11月初,失败了。
成功是因何而成功,失败又是为何而失败呢?
无他!成功是因为不得不做,没有退路;失败是因为想尝试着做,退路太多。
至于说成功是因为天时地利人和,失败是因为困难太大,那都是骗自己的鬼话,给自己的失败找个借口而已,虽然最初我也认为似乎是难以克服的困难让我功亏一篑,但现在想来,失败最根本的原因是心理问题。因为11月份卖牛肉只是个生意,是我诸多人生选择中的一个,能卖我就卖,不能卖我就撤,出手之前先想到的是退路,失败已经是自己计划中的一部分,于是果然失败了,简直天随我愿苍天有眼啊!
但1月份卖牛肉的时候完全不是这么想的。那次卖牛肉是使命而非生意,是为了帮父亲排忧解难,是必须得卖不得不卖没有退路,所以心态和采取的方式跟11月这次完全不同。比如1月份那次,开始之初我就通过网络把所有的物料全部买齐了,耗资1万多元,我还没从长沙回到老家,物料已经先我而到了。所以到家后根本没有任何退路,唯有想尽一切办法把事情做成,最终果然做成了。而11月这次,我一分钱的物料都没有准备,想着先回家布好局探好路,做好准备再投入,因为没有破釜沉舟背水一战,遇到困难和挫折就扛不住了,所以华丽丽地放弃了。
虽然做一件事情从生意的角度考虑比从使命的角度考虑要复杂一些,需要综合盈亏和前景,放弃也是理性的选择。但就做成一件事情而言,凭兴趣和利益去做,留有太多退路,其成功的概率就比较低,而凭着使命感自绝后路一往无前地去做,成功的概率就很高,这真是成功的天条。怪不得那些成功的大佬们成天讲情怀讲使命,总说不想赚钱才能赚到钱,总想着赚钱则一定赚不到钱,赚钱只是做好事情之后的一个附属品,看来不是在忽悠大家,是真的!
关于如何成功,老祖宗有很多总结,我们从小都耳熟能详,诸如“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诸如蒲松龄的励志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这些祖训中透露着成功的秘诀:要成功,就得去做,要有破釜沉舟的勇气和卧薪尝胆的执着。
每个人,天赋有限,不可能擅长所有事,更不可能做好每件事,所以一个人一辈子能做好的事情是非常有限的。当你选择了与自己的天赋匹配的事业以后,一定要矢志不渝地去坚持,而不能有太多投机的想法,不能开始想得很美,着手做的时候一遇到困难就想换山头,要知道没有哪一座高山是可以轻松攀到顶的。在我们这样一个十多亿人口的国家,经济欣欣向荣,青年朝气蓬勃,每个人想有份混温饱的工作很容易,但竞争激烈,想出人头地却很难。一个人在一个领域在一个方向上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全身心地投入,不留退路地坚持。当你付出了比别人多的时间之后,你才可能干掉大部分对手,让自己卓尔不群,也就是取得成功。这个时间的量,有人总结说至少是10000小时,如果以每天8小时,一周40小时来算,需要250周,即5年时间。而要做到卓越,需要10年以上。我们是否有为某项事业全身心投入5年或者10年时间的恒心和毅力?
谈到这个话题,我就想到了我的第一次创业。从2007年初到2013年末,整整7年时间,如果再加上2004年到2006年的准备,恰好10年时间,我在国际贸易专业方向上的报关员、报检员等资格证培训上投入了大量时间,把这些考试研究得很透彻,最终编的辅导书5年时间内雄踞国内同类辅导书销量和影响力第一,网上在线课程从人数和好评来看至少可以排到国内前三,现场培训在省内也是长期处于第一的位置。要知道报关员资格证鼎盛时期全国有50多万人报考,无数个人和团体争食这块蛋糕,我能做到在全国有此影响力,连那些纳斯达克上市的知名网校的专业团队也不是我的对手,所以不可谓不成功。
那么怎么成功的?
无他!年轻,心中无敌手;困厄,人生无退路;坚持,永远不放弃;信心,相信能成功;乐观,吃苦不言苦。
关于那些年,这件事,有时间了我要专门写篇文章总结一下,想说的话太多了,今天说到不留退路这个话题,顺便想起我那次创业,感慨万千,想起了电视剧《康熙王朝》中的一句台词:“我挺佩服自个儿的!”
其中有一个细节跟这篇文章的主题很契合,2007年5月末,我所有的钱都花完了,去广西大学开讲座,回来的时候几乎连买车票的钱都没有了,我现在已经不记得是不是老同学给我买的车票,但真的所有的积蓄都已经花完了,出于面子我不敢跟老同学说出我的困顿。火车上我一直在发愁去哪里筹钱维持业务,但当火车快到站的时候,银行短信提示一大笔培训费入账了。
只要坚持,不留退路,老天自会帮你。
失败,不是因为困难太大,而是因为退路太多
杨昇原创文章,欢迎转载转发
转载请务必注明作者和号来源
其他媒体刊发本公众号文章请联系本人微信:yangsheng821
本文作者介绍:
杨昇,大学老师,文学爱好者,互联网追随者,创业实践者,坚持用朴实的文字记录这个时代普通人的情感,有10多年短文写作历程,其文字多年来陪伴很多人走过了人生的某些阶段,总有一篇文章能在你的内心引起共鸣。
一年前,正在美国伯克利音乐学院就读的希林娜依·高,曾和同学在波士顿街头偶遇同专业的校友。这位学姐正在服装店卖衣服,和不少伯克利毕业的学生一样,并没有在音乐之路上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这会是我的未来么?”彼时那个曾在梦想的舞台走过一遭,挫败后又重新开始的她,对未来充满焦虑、迷茫和慌乱。那时的她,甚至做好了再也无法唱歌的准备。
一年后,希林娜依·高站在了《创造营2020》的舞台上,以251110993次撑腰值守住了最耀眼的中心位,三年后再次收获了属于她的荣誉、鲜花、掌声。站在舞台上,她激动落泪:“又是一个7月,感觉每年7月都有大事发生。2017年7月我初次踏入这个圈子;2018年发了我第一支原创单曲;2019年带我妈出了趟远门,去她想去的地方旅行;今年我成团啦!”
同时她也感慨,3个月前,“女团”这个词对她来说很陌生,但现在和100个女孩们一起感受过收获和幸福,“我终于等到这一天,可以和身边6个女孩儿们,从我变成我们,从现在开始开启新的篇章。”
这个夏天,从板凳队到首发成团位的逆袭,从第一次、第二次排名坚守在第一位,到第三次曾错失手中的荣誉,在创造营比赛的潮起潮落中,希林娜依·高始终肩负着她对音乐沉甸甸的热爱,把野心写在脸上,一直横冲直撞,一直无所畏惧。她生来就是要赢的人。
犹记首秀舞台,希林娜依·高在唱第一首歌前曾开了个嗓,指着阶梯最高点,拿开话筒,清唱了一句“That’s Mine”。掷地有声。那似乎就是她给这个舞台最初的宣言,也是唯一的宣言。
把野心写在脸上
“要么第一,要么最后”
希林娜依·高对“中心位”的野心,从没有被节目滤镜所粉饰。
《创造营2020》的首秀舞台,大多女孩都保持观望态度,展现能力却收敛个性,试图摸索游戏规则,以寻得最好的适应姿态。但希林娜依·高的初亮相却令人印象深刻,不只是因为她的名字和独具欧美韵味的嗓音。个人战中,她成功落座首发成团位,却在经过团队战和“最后补位”的两次Battle后惜败,最终落入板凳队。她没有丝毫掩饰她的“不服”,“当下我做到我的最好了,但还是没有成功,第一,我认命。第二,我没觉得自己比她们差,所以下一轮一定要把位置拿回来。”
于是在主题曲选择班级时,板凳队的五天班,主力队的三天班,成团位的一天班,希林娜依·高毫不犹豫选择了最短的时间。她要用24小时体能、精神上的极限挑战,回到她曾经坐过的位置。在她的世界,要么第一,要么最后。“如果我站在茫茫一群人中,却是小透明的话,那还不如就完全不在。”
在选拔综艺“Peace & Love”的固定设定中,这样的希林娜依·高成就了截然不同的生存路径。她从不禁锢内心的野兽,毫不掩饰那股子不赢就绝不回头的冲劲。
第一次排名顺位,节目的首个第一,这个成绩令她有些意外和惊喜,但随之而来的是瞬间汹涌的压力。她彻底失去了自我松懈的退路,因为在她的价值体系中,没有停滞不前。拿到第一,就要永远站在高位,要维持,要更强的进击。
在接下来的每次排练、公演中,希林娜依·高的自我标准都是“比上一次更好”,“比别人更好”。“我每次都想要做的比上一次好,因为可能一不小心就被赶上。身边的学员们都是肉眼可见的特别拼,她们都有一个向上爬的目标,但我是维持目标,所以她们可能会有更大的冲劲。所以我千万不能松懈。”
为了更好的自己,她总是练习到凌晨两三点,对标最好的舞担们,希望可以练得跟她们一样好,甚至比她们更好。她也曾听闻外界对她RAP能力的不满,她要求自己把每方面的能力都提升到像自己的VOCAL一样,不容置疑。“只有今天的汗流的比昨天多,才有机会比别人做的好。”
第二次公演的《世界不会轻易崩塌》,她的野心是打造一个传奇舞台,甚至超过创系列以往所有的舞台。街头“快闪”表演中,她挑战了舞蹈难度系数超高的《Manta》,想传达给外界,希林不只是VOCAL而是全能ACE。
当我们好奇她的野心到底来源于何处?她说源于自我怀疑之下的一腔孤勇。“我其实只是表面自信,因为我好面子,不能被人发现我不自信。我内心经常会有很多顾虑,担心会不会做不好,会不会成绩不好,会不会让别人不喜欢。但越是这样,我越想克服,通过行动去证明,我的想法是多余的。”
第二次顺位排名,希林娜依·高再次保持一位。她告诉了那些想要替代她的人,不好意思,大可不必,她享受累的感觉。第三次,她下降至第二名,她说自己把最大最香的那片馅饼弄丢了,但还是想一直吃它。
2017年的夏天
“参加音乐节目是初生牛犊不怕虎”
希林娜依·高在音乐上的目标感,从小便融在血液里。
她的爸爸是北京人,妈妈是新疆人。希林娜依·高骨子里对音乐的热爱,很大一部分受馈于妈妈。很小的时候,她就常拿着妈妈的手机随便哼唱。妈妈也会记录下女儿每个唱歌瞬间,陪她一起跳舞,并鼓励她,“你唱得很好!”
直到上小学,积累了大量的音乐作品后,梦想萌芽的少女,开始羡慕在台上拿着麦克风,享受台下潮水般掌声的感觉,并憧憬自己开演唱会时闪闪发光的样子。她也试着在更多人面前唱歌,即便同学总吐槽她唱得难听,她还是迷之自信,笃定妈妈对她歌声的认可。“实际上我长大后再去听小时候唱的,这都什么东西啊!所以真的感谢妈妈,是她的鼓励让我慢慢建立了自信。”
希林娜依·高正式走上音乐之路,也离不开妈妈的支持。17岁时,某天妈妈在路上偶然看到音乐节目的海选,那正好是海选的最后一天。妈妈回到家,希林娜依·高正在一边刷碗一边哼歌。一念之下,妈妈拉着她去参加了海选,去的时候希林娜依·高连歌词都没背下来。她没给自己设定太高的目标——能走到哪儿就走到哪儿,大不了就一心准备高考。毕竟如果目标太远,万一没达到,她骨子里的好胜心和面子,一个都过不去。
但赛程远比想象中顺利。一头蓬松的长卷发,十八岁敢想敢拼的冲劲,以及极具可塑性的嗓音,让希林娜依·高一路突出重围。盲选时一首《无与伦比的美丽》让她成功加入那英的“小二班”。陈奕迅评价她的歌声,“看到很多可能性。”而在战队决赛中,她用《她来听我的演唱会》带入17岁、25岁、33岁和40岁仍在唱歌的自己,虽然最终惜败离开,但那英曾捧着她的脸说,“你永远让我难忘,你是最棒的。”
希林娜依·高回忆第一次参加比赛的自己,“初生牛犊不怕虎,在镜头面前也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但,那却是她人生中最珍贵的三个月,也是她真正的十八岁成人礼。直到如今三年过去,她的微博置顶仍定格于2017年10月9日,她与那英、“小二班”一起站上鸟巢舞台的那一刻。“这个夏天,我很幸福,是时候长大了。”
从被路人认出到消失在大众视野
“就像坐过山车,达到顶点,迅速坠落”
希林娜依·高红过。带着那英战队亚军的荣誉,她红到只要上街,就会遇到很多人叫出她的全名、求拍合影;还有一些人站在远处,拿手机边拍边议论。这是她想象中明星才有的。
但被聚焦的生活,只维持了不到一年。比赛结束后的那一年,她所有音乐规划都由公司安排,出了六支单曲,却反响平平;商演也不超过十次。
她曾回忆,那时最常做的便是在一个小场子里唱歌,台下落座的零星观众,大多都是拿着赠票来的。没人关心台上唱歌的是谁,随便听一听,很快就走掉了。
不记得从什么时候开始,她上街不再需要化妆打扮,“因为没有人会认出我。我可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越来越自由,越来越透明。”这种在大众视野慢慢消失的挫败感,长久,煎熬,“就像坐过山车,曾经到达过顶点,但是后来又掉下来了,很空虚。”
2019年1月,希林娜依·高一个人远赴美国伯克利音乐学院,顺利从高中过渡至大学。一切都从头来过。“那个时候年龄还小,我想着大学是去提升自己,毕业之后我肯定会更好,有更多机会再把这个东西找回来。”她为自己重新描摹了一幅遍布希望的音乐之路。
她选择放下国内所有工作,连微博都几乎处于“不营业”状态,全心投入伯克利音乐学院的学习。业余时间,她和不同风格的音乐人合作了多首电子流行歌曲;受邀参加伯克利、美国东北大学晚会的表演;通过伯克利的资源、人脉以及专业老师指导,渴求式充电,为自己积累经验。
“如果我一直保持刚从节目里出来的那个样子,我可能反而没有成长。三年的不温不火,我没有被自己打败,我更确认了最想走的路。就算我毕业的时候没有人再认识我,我还是要继续唱歌。”
挑战刻板印象,突破自我
“我不喜欢SOLO这个标签,也不会为了不喜欢我的人而改变自己”
“在这个舞台,你最介意什么评价?”
“SOLO歌手和颜值。”希林娜依·高坦率直言。这是女团语境中常会存在的质疑。
她也曾怀疑过自己的格格不入。她喜欢女团,但完全不懂,更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成为女团。她对《创造营2020》的邀约一度有些抵触,“如果我不适应,一直都是小透明,我为什么要放下学业来这儿?在美国一个月还白花一万多人民币的房租。”
但导演一句“你有潜能,我觉得你可以站在前面”打动了她。她是SOLO歌手,但她不希望一辈子都被某个标签定义。“你看过我的SOLO,我的VOCAL,就说我只适合SOLO?我不喜欢这个标签。我能RAP,也能跳舞。我给自己的定位就是全能型,我想成为女团的一部分。”
而在创造营的三个月,为了融入女团,她也学会了打破与重塑自我,逐渐放下SOLO时永远舞台中心的状态,改为以团队为核心。例如第三场公演的歌曲刚好有她最想挑战,且从未尝试过的段落。她向队友们表达,据理力争,但最终还是选择了为团队效果而妥协。
“我会说出内心的想法,我想怎么呈现,但最后还是会以大局为重,适当调整不和谐。”她说自己慢慢学会了在满足表达自我的基础上,理性地与团队融会贯通,尊重每一位学员意见,“我变得越来越像一名女团的成员。”
而外界对女团颜值的刻板印象,则是希林娜依·高压在舆论风口的最后一根稻草。这也成为三个月以来她感到最“迷惑”的事。“说实在的,我长这么大,还真的没有人说过我丑。”
但调侃过后,她似乎也并未在这件事上多花任何心思。“颜值这东西太主观了,我再怎么打扮,不喜欢我的人也不会对我改观。当然,我也不会为了让你喜欢我,而给我的外表做什么改变。你不喜欢我,那你就去支持你喜欢的。我还是做我自己。”在她直率且纯粹的自我观念中,如今希林娜依·高最真实的模样,就是无法替代的。“我现在的人气证明了,这么多人是因为我而喜欢我。我不想丢掉喜欢我的人,也不屑那些不喜欢我的人。”
如果说希林在这个舞台对自我外表的最大改变,或许只是爱上了甜美的装束,戴可爱的发卡。过去她从不用闪亮亮的眼影,如今却特地去找化妆姐姐给自己的眼妆多加点亮晶晶,“原来我也可以这么可爱。我好像开始接受了更多面的自己。”
新京报记者 张赫 吴奇函
编辑 吴奇函 校对 李项玲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