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27 06:2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中华文化传承的读后感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文章有深度、有见地且结构清晰:
1. "明确核心观点 (Thesis Statement):" "读后感不是流水账:" 不要仅仅罗列书中的内容或情节。你需要提炼出这本书让你对“中华文化传承”最核心的思考或感悟是什么。 "具体化:" 这个观点应该是具体的,例如,是关于传承方式的创新、面临的挑战、某个文化元素的特别意义,还是某种精神价值的延续等。这个观点将贯穿全文。
2. "紧扣“读后感”本质 (Focus on "Reading Response"):" "联系书本:" 这是读后感的灵魂。必须明确指出是哪本书,并具体引用书中的内容、观点、人物、情节或让你印象深刻的片段来支撑你的观点。可以说“在《XXX》一书中,作者XXX提到……”,或者“书中描绘的XXX场景/人物让我深刻感受到……”。没有书本内容的支撑,读后感就会失去根基。 "分析而非复述:" 不仅要引用,更要分析这些书本内容为什么让你有那样的感悟,它触动了你思想的哪个点。
3. "深入挖掘“中华文化传承”的内涵 (Deepen Cultural Understanding):" "超越表面:" 不仅仅停留在知道哪些文化符号(如长城、
《中国文化的重建》是文化研究学者费孝通的著作,是集文章和演讲、受访言论于一体的综合集,读完这本书之后,对于其中几个文化与相关的问题及其论述,印象深刻,可以说使我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更深入了一层。
文化不是很“虚”的事,而文化研究,也不是只坐在书房中,查资料,读典籍,做文章,就能够完全做好的,这是我从费孝通对于文化研究的方法上学到的最重要的一点。除此之外,还有中华文化的定位问题,文化融合如何在新一代人心目中确定正确的观点,结合我自己的理解,总结如下:
文化研究与社会学及人类学研究有交集的地方,而人类学研究,讲求的是精确的数据,实地的具体考察,将数据资料汇总,综合研判,形成一种科学的推论。
费孝通的文化研究,也是采用了这种方式。比如他在上世纪30年代,利用暑假中即将留学前的一段时间,在上海附近远郊一个叫江村的地方,进行为期两个月的实地考察,写出了著名的《江村经济》一书。
本来是一个学生在假期中类似于调查报告一样的作业,因为其严谨认真的调查作风,扎实地数据资料,详实地分类,使得这本小书,被外国的研究者和业内人士看到之后,赞赏有加,遂招费孝通于其门下,这便是英国著名的社会人类学家马林洛夫斯基与他的学生费孝通师生情缘的开始。
以实地考察来研究文化,既扎实又会有很多新的角度,我们日常习以为常的很多习惯习俗,都蕴含着成千上万年来文化的积累和传承的密码,如何从中发现文化演化的过程和规律,怎样在这样不经意的动作和行为中,找到和发掘出背后的文明基因与根源,这是文化研究者的重要课题。
关于中华文化乃至全人类所有的文化,彼此之间怎么定位,怎么融合,费孝通的十六字观点,言简意赅,高度概括:“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各美其美,是说不同的文化,各有热点,各有长处,百花齐放,岂不美哉?
美人之美,意味着学会欣赏别人,欣赏别的文化,而不是打压,排斥,更不是消灭。
美美与共,是说不同的文化之间,友好共存,都能获得很好的发展,互相尊重,同时不同的文化之中,又有一个类似于“主心骨”一样的理念或者精神原则,谁可堪此任?中华文明。为什么呢?因为中华文化天然地具有包容性,推崇的是接纳、包容、融合的理念,行王道而不是霸道,讲求的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世界是一家,人类是命运共同体,彼此友爱,万物并育,不要互相伤害,互相悖逆,那样是没有任何好处的。
人类文化的融合,较之经济的融合,已经慢了半拍,而经济的融合又必然要求文化融合的加速,文化融合过程中的矛盾和冲突,较之经济摩擦,有过之而无不及,矛盾如何解决?有何种方案可供参考?答案就是中华文化。
如果说中华文化能为人类文化的融合发展提供宝贵的智慧,那么其功德真是彪炳千秋,要知道多少冲突乃至战争是文化的冲突引起的,如果文化之间的摩擦减少一些,人类的和平就会稳固一些,那是牵扯到成千上万人的切身利益和安危的事情,非同小可。
孩子从小接受何种文化教育,灌输何种思想认知,他就觉得世界就是何种模样,文化就是何种状况,文化有很多人为的成分,也就是说,教育,起着最为核心的作用。
在费孝通的认知中,应该建立一种类似于国际组织的教育机构或者平台,有一套彼此都认同的文化理念,文化平等,文化繁荣,文化之间互相欣赏,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借鉴,把这种理念传输给新的一代,这样一代代传下去,人类不同种族之间,文化之间,就能出现融合大于分歧,接纳大于排斥、欣赏大于诋毁、共存大于互斗的局面了。
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有一套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和一个平台,来推动这件事情的进展,而一套共同认可的价值观,这本身就非常之难于统一起来。所以,文化融合,任重道远。
总之,中华文化以其悠远的历史、博大的智慧、不曾中断的事实、兼收并蓄的特质,应该能为人类文化乃至全方位融合提供精神智慧和解决方案。而我们文化之中蕴含的深层智慧,依然可以不断挖掘,就像费孝通的研究方法一样,以实地考察的方式,继续在传统文化中探求新的发现与成果。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钟赤兵将军的右腿被子弹击中,先后进行了三次截肢,但他凭着顽强的毅力用独腿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贵州遵义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陈列馆门口,五年级学生马兴蕾声情并茂的讲述,感染了许多游览者。
“红军纪律最严明,心中听命令,万众一条心……”遵义土城镇四渡赤水纪念馆门前,老红军何木林的孙女何莉唱起《红军歌》,在场的人全都屏息倾听。
“听我父亲说,那天红军过河后要急行军,拔我家和袁国良家的萝卜充饥。红军走后,我们收到了萝卜钱——被扯的每个萝卜坑里都有一个铜圆。”今年80岁的袁栋成是赤水市石堡乡的“嗑子匠”(宣讲员),他在茶馆里讲述的故事总能让当地居民和游客听得津津有味。
革命传统和红色基因跨越了时空,不断激励后人。“高于天”的理想追求,“红透底”的革命信仰,“一条心”的政治觉悟,“军爱民”的优良作风……正是这些红色基因,构成了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让我们党拥有了打不垮的钢铁脊梁、稳如山的革命底气。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百年奋斗再出发,革命历史是干事创业的鲜活教科书,也是滋养人生的最好营养剂。
让红色基因永不褪色、永放光芒,“传”的主动意识至关重要。老红军何木林去世后,儿媳林成英留在旧居坚持为过路游客讲述红军长征故事。孙女何莉受到激发,主动成为“四渡赤水纪念馆”的红色义务宣讲员,并用红色故事教育5岁半的小女儿。一颗红心,三代传承,一个个家庭形成传承革命精神的家风,全社会就有了赓续红色血脉的强磁场。结合党史学习教育要求,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在干部群众中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红色基因就能代代传承。
“承”的时代责任非同一般。传承红色基因,不仅有助于让人们更好了解红色政权是怎么来的、新中国是怎么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还可以为青少年成长成才提供思想引领和精神激励。在遵义,像马兴蕾这样的“小小宣讲员”,一开始只是给游客“介绍一下这段历史”,后来通过一次次宣讲,对党史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引导青少年传承红色精神、坚定理想信念,才能培养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从红色基因中汲取信仰信念信心力量,是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人心的题中应有之义。在赤水市天苑社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嗑子匠”在党史故事中融入乡风文明、消防安全等政策宣讲,帮助易地扶贫搬迁群众融入新生活。贴近群众、形式多样的宣讲方式,让传承红色基因同观照现实、推动工作结合起来,凝聚成连接历史、贯通当下、瞩望未来的强大力量。
红军长征胜利充分表明:“人类的精神一旦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大力发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我们一定能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 人民日报 》( 2021年05月24日 04 版)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