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怎么写《话剧高原观后感》才能拿满分?(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8-27 06:41

怎么写《话剧高原观后感》才能拿满分?(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话剧《高原》的观后感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文章内容充实、感受真挚、结构清晰:
1. "明确核心主题与感受 (Clarify the Core Theme and Feelings):" "深入理解《高原》:" 在观影前和观影后,都要思考这部话剧的核心主题是什么?是关于人性的坚韧、生命的意义、对自然的敬畏、特定历史时期的挣扎、文化传承,还是其他?《高原》通常暗示着艰苦的环境和独特的文化背景。 "提炼个人感受:" 话剧给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是震撼、感动、思考、悲伤、敬佩,还是某种复杂的情绪?找到你想要重点表达的情感主线。不要试图涵盖所有感受,选择一两个最强烈的点深入挖掘。
2. "结合具体情节与细节 (Connect to Specific Plot Points and Details):" "避免空泛议论:" 观后感不是读后感,要紧密结合话剧的情节、人物、场景、语言、舞台设计、灯光、音乐等艺术表现手法。 "举例说明:" 回忆剧中让你印象深刻的场景、对话、动作或某个角色的命运。例如,“当剧中人物在极度贫困/恶劣环境下说出……那句话时,我感受到了……”或者“舞台上一束追光打在主角身上,配合他/她讲述……经历,让我深深地体会到……” 用具体的细节支撑你的

像牛一样耕作 像土地一样奉献从话剧《路遥》回望路遥的现实主义文学创作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刘同华

1970年,路遥(左)在黄河岸边。(资料图片)

6月1日,夜幕降临,高亢激昂的黄河纤夫号子拉开了话剧《路遥》在京首场演出的帷幕,奔腾不息的黄河浪涛、气势磅礴的黄土高原,以及摧枯拉朽的大风呈现在观众面前,书写下在逆境与挣扎中坚定的信念。

“活着,像牛一样耕作,倒下,像土地一样奉献,只要没有倒下,就该继续出发!”“只有拼命工作,只有永不休止地奋斗,只有创造新的成果,才能补偿人生的无数缺憾,才能使青春之花即便凋谢也是壮丽的凋谢。”

这些金子般闪光的语句,出自话剧《路遥》。

话剧《路遥》由陕西省纪委监委、陕西省委宣传部、中国方正出版社联合打造,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作品,6月1日、2日在国家话剧院上演。

“人没有一条人生之路是笔直和平坦的,但只要你知道自己要去哪里,三山五岳都会为你让路。”

该剧写的是路遥人生的最后6年,讲述他从出版《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到获得茅盾文学奖、奠定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直至离开人世的过程。

话剧舞台以贫瘠而辽阔的陕北高原为背景。陕北高原的苍凉与贫瘠、黄河的苦难与历史,成为路遥生活与创作的起点和滋养,也是我们这个民族历史与文化的象征,而那条沿着高原而上的斜坡,是纤夫们跋涉的黄河岸边,也是路遥人生的跋涉之路。

路遥用温暖的现实主义方法讴歌普通劳动者,他希望自己的作品“成为弱者黑暗中的一盏灯、寒冷时的一盆火”,给那些在孤独与寂寞、失意与痛苦、焦虑与脆弱、挫折与逆境中寻找出路、盼望光明的人们传递一种信念——“无论黑夜多么漫长,黎明终将如期而至;人来到这个世上,就要准备经受磨难,真正的强者是那些历经磨难后依然热爱生活的人;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就在我们的内心深处,那就是希望!”

正是如此,路遥全身心地投入文学创作……他就像一头老黄牛,不停地耕作,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是文学精品、是给无数普通人输送的精神食粮。

话剧《路遥》是一部贯穿着剧作家和导演思考、思想的匠心之作,让观众在获得艺术审美的过程中,也对社会、人生、理想、奋斗等问题产生了深深的思考。

话剧《路遥》以独特的艺术张力,诠释出“黄土地的儿子”那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与人格力量。剧作尾声,铺天盖地的文字化作雪花从天幕上飘下,喻示着一种精神将以文字的方式在世间永存,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奋勇向前。该剧,既是对那一代向着幸福不断前行的奋斗者之赞歌,同时也带动今天的观众在未来的日子里奋勇拼搏,走出更辉煌的人生之路。

“像种子依赖土地一样把自己深深地扎根于人民之中,才有可能在这条路上走得远一些。”

1949年出生的路遥,是新中国的同龄人,时代在这个作家身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迹。

路遥在创作《平凡的世界》时就有这样的清醒认识:“《平凡的世界》,涉及从1975年到1985年十年间中国大转型期广阔的城乡社会生活。我要用历史和艺术的眼光、用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书写这伟大的时代、火热的生活和真实的人生;我必须站在时代的潮头,纵览这个时代的经纬,捕捉这个时代的气息,像柳青、巴尔扎克那样,‘做时代的书记官’……”为了实现自己多年的文学梦想,路遥一直过着“苦行僧”般的生活。

路遥曾说,《人生》给他带来的荣誉,足以供其在文学界混一生了。但他不满足,于是,经过长时间的准备与创作,在《人生》发表六年以后,也就是1988年,路遥完成了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

《平凡的世界》却是不平凡,自问世以来,一直很受广大读者的欢迎。哪怕今天,《平凡的世界》作为一部严肃文学,依然能够进入图书畅销榜,与众多通俗文学一较高下。

为了写作,路遥来到故乡的毛乌素大沙漠,在这无边的苍茫与寂寥中,接受着精神的“誓师”。在这里,路遥忘掉了写过《人生》,忘掉了鲜花与红地毯。

“在庸常的物质生活之上,还有更为迷人的精神世界,这个世界就像头顶上夜空中的月亮,它不耀眼,散发着宁静又平和的光芒。”为了创作《平凡的世界》,他离开家庭和亲人,居住在煤矿周边的窑洞中,远离尘嚣,与老鼠为伴,与孤独相依,与笔下的人物共眠,用激情的文字追寻那“宁静又平和的光芒”,实现了文学与生命、精神与心灵的合一。

为了解时代背景,路遥找来了十年间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省报、地区报和《参考消息》的全部合订本。之后便开始了没日没夜的阅读与记录。

同时,他将目光投向时代生活。

为了体验矿工生活,路遥深入矿区。矿区的生活很艰苦,基本只有馒头米汤。但是,路遥每天都坚持工作十几个小时。

“我提着一个装满书籍资料的大箱子开始在生活中奔波。一切方面的生活都感兴趣。乡村城镇、工矿企业、学校机关、集贸市场;国营、集体、个体;上至省委书记,下至普通老百姓;只要能触及的,就竭力去触及……我知道占有的生活越充分,表现生活就越自信,自由度也就会越大。作为一幕大剧的导演,不仅要在舞台上调度众多的演员,而且要看清全局中每一个末端小节,甚至背景上的一棵草一朵小花也应力求完美准确地统一在整体之中。”

他走进文学,深入其中,真正感悟到了文学的本质及其真正精神——“文学好比一双清澈的眼睛,容不得半点沙子;文学犹如一颗圣洁的心灵,容不得丝毫的亵渎。你只有抛弃一切杂念,像圣徒一样把文学作为自己一生的精神伴侣,像种子依赖土地一样把自己深深地扎根于人民之中,才有可能在这条路上走得远一些。”

“一个艺术家如果超然于广大而深厚的生活之外,即使才能卓著,也只能生产一些打扮精致的工艺品;而带着香气和露水的艺术花朵,只能在生活的土地上培植。”

路遥把柳青称为“我的文学教父”,1983年4月3日还写下《柳青的遗产》一文,动情阐述柳青文学创作的价值与意义,并将柳青身上那种“顽强而非凡的追求”作为自己学习与成长的楷模。

柳青当年毅然离开繁华的大城市,身居皇甫村一个破庙改建的院宅里,眼睛琐碎地扫描着周围的每一个人和每一件事,而另一方面又把眼光投射到更广大的世界。他一只手拿着显微镜在观察皇甫村及其周围的生活,另一只手拿着望远镜在瞭望终南山以外的地方。因此,他的作品不仅显示了生活细部的逼真精细,同时在总体上又体现出了史诗式的宏大雄伟。

所以,当我们读《创业史》时,就会感到作品所展现的整个那段生活就像一条宽阔的长河在眼前淌过;而在这条波涛汹涌的长河中,我们如果在任何一个湾道里停下来,便会发现那里也是一个天地。

柳青是这样的一种人:他时刻把人民性和艺术家巨大的诗情溶解在一起。作为一个艺术家,他始终像燃烧的火焰和激荡的水流。他竭力想让人们在大合唱中清楚地听见他自己的歌喉。但在日常生活中,他又严格地把自己看作是普通群众,多年像农民一样生活在农村。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在《创业史》中那么逼真地再现如此复杂多端的生活——在这部作品中,我们看见的每条细小的波纹都好像是生活本身的皱褶。

毫无疑问,柳青深深地影响了路遥。正如路遥所说,“作为一个深刻的思想家和不同凡响的小说艺术家,柳青的主要才华就是能把这样一些生活的细流,千方百计疏引和汇集到他作品整体结构的宽阔的河床上;使这些看起来似乎平常的生活顿时充满了一种巨大而澎湃的思想和历史的容量”。

路遥说过,在准备创作《平凡的世界》前,曾七次通读《创业史》。因此,路遥对柳青的接受就是对传统现实主义的忠实继承。路遥用自己的行动继承了柳青的文学传统,也刷新了新时代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度。

1980年,路遥发表《惊心动魄的一幕》,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2年,发表中篇小说《人生》获第二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改编成同名电影后,轰动全国;《人生》发表之后,路遥又接连写作发表了《在困难的日子里》《黄叶在秋风中飘落》《你怎么也想不到》等中篇小说;1988年完成的百万巨著《平凡的世界》,以恢弘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荣获茅盾文学奖。

就这样,文学改变了路遥的人生,文学净化了路遥的灵魂,文学让路遥的生命不朽。为了完成《平凡的世界》,路遥把自己的身体搞垮了,但正如他自己所说:“生活往往是不平衡的,它常常让人丧失一些最宝贵的支撑。但生活又往往是平衡的——在人们失去了一些东西后,说不定又有新的东西从另外的地方给予弥补。”

用戏剧为作家代序——话剧《路遥》观后有感

在当代舞台上,用戏剧的方式为人物立传,十分常见。有说历史人物的《李白》《杜甫》,有述当代榜样的《柳青》《谷文昌》。这些作品要在有限的两三个小时内,说尽人物的光辉,道出人物的伟大,其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对于当代人物的描绘和讲述。由剧作家唐栋编剧、西安话剧院演出的话剧《路遥》就在北京初夏时节的舞台上,为观众演绎了一位既平凡又伟大的作家路遥。

个人选择下的作家路遥

提起路遥,总会连带着想起他的作品,无论是中篇小说《人生》,还是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他的名字都与文学紧紧靠在一起,作家的身份是路遥最好的代名词。话剧《路遥》对于其作家形象的塑造,正是在几次重大选择中完成的。

演出开场对于路遥儿时和青年时期的描写是较为简短的,但在三弦的说唱中,在写意的场景里,我们仍旧能够较为清晰地从侧面了解到路遥早年时的生活是贫瘠困顿的。随后,我们看到了他的登场,此时的路遥已经因《人生》在业内小有名气,也以作家的身份为人称道,却因为无法顺利出版《平凡的世界》第一部而烦闷。老同学郭见海的出现和建议,带出了路遥在本剧中的第一次选择:为官?还是为文?虽然老同学对于当官的好处和便利说得头头是道,但对文学的痴迷让路遥笑答自己对文学是越来越上瘾了,写书才是他人生的目标。然而创作这条路并不好走,在《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出版后的专家研讨会上,褒贬不一的专家评论让路遥的心情灰暗到了极点:是为了追赶潮流在创作中玩一玩“新鲜”的各种主义?还是坚守自己的创作初心——那看似“过时”的现实主义?他坐下,点燃一支烟,在烟雾缭绕中,他看到了自己作品中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听到了他们一声声的呼唤,他雀跃而起,找到了答案,那就是认定自己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这是路遥做出的第二次重大选择。

光凭码字无法养家,这是路遥在现实中的遭遇,也是剧中展现的他的第三次选择。暴富后的郭见海找到了路遥,请他为其作传,入不敷出的路遥也无奈地想试试这“有偿写作”。但挚友老曹的及时劝诫,郭见海追名逐利的过分做法,都让路遥在“为金钱,还是为理想?为物质,还是为精神?”面前毅然撕碎了那已经为郭见海写好的传记书稿。“秀才饿死不卖书,壮士穷途不卖剑”“人不能什么钱都去挣,况且人活在世上,还应该有比钱更重要的东西” 。的确,“坚持”是路遥告诉发小高二强成功的秘诀所在,也是他自己在写作道路上的亲身实践。最终,高二强脱贫致富,过上了梦想的小康生活,路遥也在文学这条道路上得到了奖赏和认可——茅盾文学奖。然而,选择再一次出现:是就此满足享受?还是永不休止地奋斗?舞台上,溯流而上的纤夫和迎难而上的路遥,用“爬坡”这一饱含寓意的表现形式无声地着:“活着,像牛一样耕作,倒下,像土地一样奉献;只要没有倒下,就该继续出发!”

作品用四次选择为我们展示出路遥作为一位作家的天性、风骨与精神。剧中的他在弥留之际曾感叹:“当我走向书桌,如同绑缚刑场;当我每完成一部作品,如同生了一场大病。 ”但即使如此,甘用生命换作品,用心血换文字,为大多数人写作,成为了他生活的一部分,也成就了作为作家的路遥。

烟火日常中的普通人路遥

除去作家的光环,路遥也是一个与我们一样的普通人,也有父母要他赡养,有妻子等他关爱,有女儿需他养育。虽然舞台作品时间有限,但话剧《路遥》仍旧用了不少的篇幅展现了他作家之外的日常生活,这顾左右而言他的结构方式看似冲淡了作品的主旨,却在更大层面上补足了一个作家的人物形象。

剧中的路遥虽已从黄土高坡里走出,在城里安家,但因为创作,他时不时地总要回去老家,父母乡亲也时不时地来城里找他。他们对于出了名的大作家路遥,总有许多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要求和请托。父亲要求他多为自己的兄弟姐妹谋出路,弟弟希望他能帮忙安排一份更加轻松的工作,同学重金请托他用作家的笔为自己扬名,女儿盼着爸爸能多陪陪自己……这些穿插登场的配角人物,让我们看到了作家路遥在日常生活中的另一面——原来也有家长里短,原来也是鸡毛蒜皮。而这之中不得不提的,便是路遥与程远之间的情感讲述。

舞台上,在路遥每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生阶段,总有程远的存在。她是路遥的爱人,也是他一生中唯一的妻。他们的相知相爱是因文学,他们的渐行渐远也是因为文学。开始有多甜,就预示了结尾有多苦。生活的重担让曾经一无反顾的程远不堪重负,她一次次的理解、支持、让步、隐忍,终究没有换回她向往的“开水里煮面热气腾腾的生活”。丈夫对于写作的沉醉,为了体验生活长时间不着家,没有精打细算的窘迫状态,都迫使她选择离开。这对沉醉文学事业中的路遥来说,是百思不得其解的:自己究竟错在哪里?这一心结,或许在演出的最后得到了释怀:当程远面对病榻上虚弱的路遥对自己的万般牵挂却又小心翼翼,深爱着丈夫的她含泪背诵起《平凡的世界》的片段。面对此情此景,故作平静的路遥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情感,掩面而泣,说道:“我再也没有遗憾了!”可他又怎么可能没有遗憾,舞台上,闭眼后的路遥依旧在幻境中系念着他小说里的人物,如果说程远只是陪伴了他人生中一程的话,那么他的写作事业才是他一生的伴。这注定路遥是事业上的成功者,婚姻里的失败者,也再一次印证了他的伟大与孤独。

创作者对于这些日常生活的展现,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烟火气的普通人路遥。这里的路遥,与家人在一起,与乡亲在一起,与工人在一起,与农民在一起。他选择为普通百姓写作,为劳苦大众写作,为平凡的生活写作,正因为他知道为谁写作,所以他知道该怎么写作。在通过转台实现的多重空间里,路遥下矿井、入乡村、找资料、做采访,与劳动人民同吃同住,为阅读和记录没日没夜。他放低自己的写作姿态,走进生活的真实现场,用笔为人民书写,为人民代言。而当我们能看到一个作为普通人的路遥时,也就更加能理解他的创作、他的伟大,理解何谓“人民作家”。

犹疑徘徊后的真实路遥

“人民作家”路遥立志“做时代的书记官”,今天我们是用戏剧讲述他、怀念他、致敬他、铭记他。然而要为当代人物立传,颇为不易,更何况是用戏剧的方式。一来,当代人的身份影响着虚构的尺度;二来,时空的限度也给人物的塑造带去极大的挑战;如何刻画出一个有血有肉又有辨识度的作家,更是难上加难,一不小心,就成了人物的编年大事记,成了名人谱上的一个标本。话剧《路遥》在这一点上可圈可点,它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作家路遥、一个普通人路遥,更是一个真实的路遥,这一“真实”体现在人物的犹疑与徘徊上。

可以看到,剧中的路遥并不是那么坚定的,他也渴望成功、寻求关注,面对亲人的请托,他默默承担;面对妻子的抱怨,他想过换个营生;面对生活的拮据,他也试了试所谓的“有偿写作”。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喊着想卖牛仔裤的路遥,想干运输队的作家,甚至在去北京领奖的路上他对文学又爱又恨地嗔怪一句,都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作家的率性与耿直、一个男人的柔情与温度。

然而路遥终归是路遥,对文学越来越上瘾的他,让这些曾有的犹疑、徘徊、动摇最终止于牢骚和想象,在人生的岔路上及时刹了车,重回了作家的轨道。剧中,为了平衡好人物摇摆和主旨正向之间的关系,喜剧性情节的加入是一味恰到好处的调味剂,它的存在让这一部严肃主题的作品并不显得沉闷、乏味、刻板,而是轻巧、亲切、诙谐和幽默的,让人感觉近三个小时的演出也并不冗长。喜剧性情节的展现,有通过语言实现的,如“人生”与“人参”的谐音,“作协”与“做鞋”的谐音;有通过故事情节体现的,如老父亲的突然到访,郭见海的盲目自信,高二强的成功追爱;也有通过道具呈现的,如半截的“西装” 、丢失的一元硬币,等等。这些充满机趣的细节内容,穿插于作品中使之成为了一个协调的有机体,也让观众看到了一个有呼吸感的路遥,相信这也会是路遥本人乐于看到的吧。

演员谭希和对于路遥的演绎是令人称赞的。自然、内敛、不做作、不过火,节奏合拍,情绪得当,是让人舒适的一次表演。舒适到即使在结尾不小心说错了台词,有了那一秒的停顿,也并不觉得突兀,完全不影响整场演出的效果。加之近三个小时的演出时长,足见演员的实力与功力。

最后,剧中的路遥背起了纤夫手中的纤绳,独自一人在那片由汉字映衬的黄土高原上艰难地跋涉前行。能明白,创作者希望通过这一诗意的舞台和增强的声光电去实现一种震撼人心的效果,加深路遥那如黄河纤夫般在逆境中溯流而上、坚韧不拔、恪守信念的精神与形象。但有时恰恰会过犹不及。要论路遥那“永不休止地奋斗”的形象展现,前情中出现多次的黄河纤夫拉纤的情境已能较好地寓意;要说写作是他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离世的路遥仍旧心心念念着他小说中的人物这一虚构情境,也能很好地表达了。因此在演出的尾声,似乎无需让路遥再作一次自我的内心剖白,没必要让他亲自去爬一次坡,也不用通过技术手段让小说文字铺天盖地在观众眼前。窃以为,演出在那漫天风雪和悲切激昂的陕北说书《刮大风》里就可以结束了。要相信,艺术带给人的震撼往往不在于感官上的震惊与赞叹,因为它转瞬即逝;艺术的力量在于内心的一丝撩拨,心房上的温柔一击,持久且令人回味。相信话剧《路遥》完全可以做到这样的打动人心。

(作者系《中国文艺评论》杂志编辑)

作者:陶璐

来源: 《中国艺术报》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