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孝的读书笔记》教你5招搞定!(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8-27 07:14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孝”的读书笔记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才能写出一篇内容充实、见解深刻、结构清晰的文章:
1. "明确核心概念与阅读范围 (Clarify the Core Concept and Reading Scope):"
"定义“孝”:" 首先要明确你所理解的“孝”是什么。它不仅仅是对父母的顺从和赡养,更可能包含尊敬、关爱、理解、传承、责任等多个层面。回顾你阅读的书籍(或相关资料),提炼出作者对“孝”的核心观点或定义。
"界定阅读范围:" 你是针对某本特定的书籍(比如《论语》、《孝经》,或者某位作家的散文集、小说等)来谈“孝”的吗?还是综合了多本书籍或历史文化的理解?在作文开头要清晰界定你的讨论背景。
2. "深入理解阅读材料 (Deeply Understand the Reading Material):"
"关键信息提取:" 找出书中关于“孝”的具体论述、事例、象征或隐喻。可以是直接的教诲,也可以是间接的描绘。
"作者意图与情感:" 思考作者为什么写这些内容?他想传达什么信息?他对“孝”持何种态度(赞扬、批判、反思、期盼)?其中蕴含了怎样的情感?
"个人联系与反思:" 作为读者
夜读 | 父母的孤独,藏在你看不见的地方
来源:书报文摘(ID:shubaowenzhai)作者:心平气和
主播:路人佳编辑:曹宵潇(实习)文章已获转载授权,如需转载请联系原账号授权
你是不是有这样的体验:成家立业后,要么分户独立,要么远走他乡,从此和父母分开,你们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短,对父母而言,与子女的分离,意味着孤独的开始。
比起物质上的贫困,精神上的孤独,更令父母痛苦难忍。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对子女来说,最好的孝顺是常回家看看,分享父母的悲欢,读懂他们的孤独。
林晨的父亲退休前是个老干部,为人严肃认真,生活规律。
自从迷上短视频后,他完全变了样。
晚上刷手机到凌晨一两点,被林晨发现后,便钻到被窝里偷偷刷。即使走在大街上,也把手机音量放到最大,丝毫不在意别人的眼光。即便没有人理会,一天也要在微信家庭群里发好几十条养生短视频。有一次,因为心脏病发作,他住进医院,医生特意交代,不能再熬夜玩手机了。结果,一转身,他发现忘带手机了,便催促林晨赶紧回家拿手机,打点滴时,他怕影响玩手机,特意要求护士别打右手。林晨也想陪父亲,他陪父亲下象棋、散步,可是,因为工作忙,只一个月,便结束了这种陪伴生活。他给父亲报了老年大学,学校竟开设“玩转短视频”的课程,父亲理所当然成为好学生,网瘾越来越难戒了。曾经,父母因为子女上网,拿着扫帚满大街追赶孩子,如今,许多父母却染上网瘾,他们被吸引,完全没有自制力,一如当年被追赶的孩子。当精明了一辈子的父母被网络控制,沉迷其中,被那些粗劣的网络营销手段套路时,你不要笑话他们的无知,而要反思为什么他们会变成这样?少了子女的陪伴,多了空闲的时间,上网成了父母消磨时间的最好方式。他们找到手机这个可以依赖的工具,但与这个世界越来越疏远,子女不知道他们整天对着手机干什么、和谁接触,他们的社交圈看似扩大了,可是却更孤独了。很多时候,因为子女不懂父母的孤独,让网络趁虚而入,闯进父母的生活里,让他们获得最大的情感慰籍。
他是个孝子,得知后,从美国赶回来照顾父亲,没过几天,父亲病情好转,出院了。他便高兴地回到美国,可是,没过几天,父亲再次入院,他又从美国赶回来,富有戏剧性的是,他一回来,父亲的病情便开始好转,他照顾几天后,因工作繁忙,只得再回美国。等父亲又一次病重住院,老人交代其他家人,不要再通知儿子了,他不忍心看儿子来回奔波,耽误儿子工作。结果没想到,这次父亲一病不起,再通知儿子时已经来不及了。最后父亲只得带着依恋和不舍,不甘和痛苦离开世界,父子俩终究没能见上最后一面,成为双方最大的遗憾。忽然想起我的父亲,老人家在临终前一个月,已经病危,但他告诉家里人,我工作忙、负担重,不要耽误我的工作,在他去世后,妹妹才打电话通知我。父亲把我养大,我却在他走时远在他乡,不在身边尽孝,这种遗憾让我心痛,以至多年来一直陷入自我谴责中,无法自拔。相信生活中有不少这样的场景:为了子女的前途和幸福,父母宁愿忍受疾病疼痛的折磨,承受撕心裂肺的孤独,也不愿过多打扰子女的工作生活。对父母来说,尽管他们清楚各自的生命都是独立的,但在内心深处,他们对亲情的渴望,却十分强烈,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为此,他们付出孤独的代价,承受分离的心酸,付出和承受的越多,撕裂感就越加沉重。子欲养而亲不待,我们不能总是说“以后会有机会”,而让来日并不方长成为一辈子的遗憾。
《空巢:我在这世上太孤独》一书中,有一个关于空巢老人的故事:李老和老伴退休前都是研究人员,退休后拿着不薄的退休金,两个儿子名校毕业后留在北京,在世人眼里,这个家算是完美了。可随着年岁增大,他们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每况愈下,孤独心酸之感越来越强烈。一次,李老突发心脏病,孩子们不在身边,还是邻居打电话叫来120急救车,老伴想跟着去医院,被邻居劝住,邻居担心她着急上火,再急出毛病来。晚上,独自在家的老伴,突然感到天旋地转倒在了地上,依靠医学常识,她躺在地板上不敢挣扎,在地板上熬了整整一夜。曾经,老两口也有和孩子们一起住在北京的想法,但回头一想,他们不愿扰乱孩子们的生活,也想给双方留一些相对私密的空间。这次事件发生后,老两口打电话让两个儿子回家,看到孩子们出现在病房门口的那一刻,李老情感上得到满足的同时也感到阵阵伤心,老伴更是哭得一塌糊涂。从没有在孩子们面前掉过眼泪的老两口,一时间变得如此脆弱。心理学研究表明:老年人的孤独感较为普遍,他们渴望天伦之乐,良好的家庭关系是他们的精神寄托,如果子女在情感上有所忽略,很少陪伴他们,缺乏沟通,孤独和苦楚就会席卷而来。巴尔扎克说过:“在各种孤独之间,人最怕精神上的孤独。”如果说,身体上的疼痛还可以忍受的话,精神上的孤独才是最伤人的利器。借用村上春树的话,哪里会有老年人喜欢孤独, 只不过是不喜欢失望罢了。作为子女,尽可能多陪伴父母,比给他们金山银山更重要。有位作家说,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远无法连接。而最好的孝顺,就是在能力范围内尽可能多陪伴父母,尽量满足他们的心愿,让他们感到自己并不孤独。
当父母无聊时,多陪他们说说话;当父母郁闷时,多陪他们散散步;当父母唠叨时,多听听他们的心声;当父母无助时,多给他们关心……即便不在父母身边,也要记着常给他们打电话,视频连线问候他们。要让父母知道,他们不孤独,你和他们的心永远在一起。作为子女,千万不要让劳累了一辈子的父母,活在孤独中,而要主动参与他们的生活,尽到为人子女孝养双亲的本分,让他们在我们的陪伴中告别孤独。
征稿
征集原创首发类稿件。内容:激人奋进的励志故事,真挚动人的情感故事,发人深省的人生感悟……
要求:字数800-2000字为宜,文章采用word格式用附件发送,并在邮件标题注明授权首发。请附上你的联系方式以便发放稿费。投稿邮箱:3178310465@qq.com若10天没有得到回复,请视为退稿,作者可自行处理。
征“夜读”主播工作职责:为公众号粉丝朗读每日“夜读”文章。会基础音频剪辑。简历投递邮箱:3178310465@qq.com邮件注明“主播”字样:请将过去的语音作品与简历一同发送。
论语读书笔记-仁爱的起点,在孝悌之中
今日读《论语》有感。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孝”,指尽心奉养、尊重父母;“悌”,指敬爱兄长、友爱姊妹。孝悌,是仁爱之本,是做人的根基。
一个能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人,其性情中自有温厚与仁爱,这样的人很少会冒犯尊长;进而推之,一个不冒犯尊长、恪守本分的人,也绝不可能去兴风作浪、为非作乱。这其中的逻辑,源于人性深处的秩序与善良。
家庭,是人格的摇篮,也是品性的试金石。 儒家讲“父慈子孝”,父亲慈爱,子女自然孝顺;“兄友弟恭”,兄长关爱弟弟,弟弟自然敬重兄长。这种基于血缘的亲爱之情,是人性中最天然、最真挚的情感,也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起点。
人是社会性动物,我们都希望与善良、靠谱的人交往。如何判断?观察他对待至亲的态度,往往能窥见其真实的品性底线。 父母兄弟是我们最亲近的人,关系最为密切。如果一个人对付出最多、关系最近的亲人都冷漠苛刻,缺乏基本的感恩与敬畏,那么我们又怎能期望他会真诚、友善地对待他人?维系一段深厚、可靠的社会关系将非常困难。
因此,孝悌绝非私德小事,它关乎一个人的根本心性,是洞察其人格与未来行为方式的重要窗口。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也!
从生物性上看,人与其他动物并无根本不同,并无先天的高贵。人真正的独特,在于文明与道德。这使我们超越了弱肉强食的自然法则,建立起关注弱者、尊重伦理的社会。
“孝”,是子女对父母发自内心的纯粹敬爱;“悌”,是兄弟姐妹间自然深厚的手足之情。这种基于家庭的血缘情感,是人类最原始、最真诚的善端。当这种天然之爱由近及远、推己及人,扩展到家族之外,便成为社会性的友善与仁爱——这即是“仁”的起点。
但须明白:“孝悌”并非无原则的服从或无差别的讨好。 真正的孝悌建立在健康的关系和相互尊重之上。它需要体会与分辨,对方是否懂得珍惜、是否值得付出。传统文化讲究“万物阴阳”,善恶有分。受到伤害而不报复,是一种修养;若仍一味示好,则是愚昧。善良,需有智慧与边界作为支撑。
因此,君子致力于根本。这个“根本”,即是做人处世的根基——修养内心,培养真挚的至爱至情。唯有根深,才能叶茂;本立,道方能生发。成为一个有德行、有学问的人,并非向外寻求,而是回归本心,筑牢人格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