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27 07:59
写作核心提示:
这是一篇关于读书笔记卷首语的作文,并附带了写作时应注意的事项:
"于墨香中拾贝,在思考处留痕——读书笔记卷首语"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籍,是人类文明传承的火种,是智慧的结晶,更是我们个体成长的精神食粮。每一次翻开书页,都如同开启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那里有历史的回响,有哲人的深思,有人物的悲欢。而读书笔记,便是在这浩瀚的书海中,我们精心打捞的贝壳,记录下那些触动心灵的瞬间、引发深度思考的火花,以及伴随阅读而来的个人感悟与成长印记。
这份卷首语,旨在为即将呈现的读书笔记画上一个引人入胜的开端。它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我们阅读心境的写照,是对所涉书籍内容核心的提炼,也是对个人阅读体验的一次小小总结与展望。好的卷首语,应如同一把钥匙,轻轻开启读者对笔记内容的好奇心;又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独特的阅读视角与思考深度。
"写作读书笔记卷首语时应注意的事项:"
1. "紧扣主题,点明主旨:" 卷首语的核心目的是引导读者了解本组笔记的主题或大致范围。应开门见山地说明这些笔记是基于哪些书籍或哪一方面的阅读体验,想要传达的核心感悟
最近看了一本书,郦波的《五百年来王阳明》。这里作一下笔记和感受。
话说明代武宗朝的宦官刘瑾乱政,王阳明看不下去,写了篇奏疏,触犯了刘瑾集团。结果是王阳明挨了廷杖,然后被扔进诏狱。
靠着父亲王华的威名,算是躲过死罪,但还是被贬到蛮荒之地的贵州龙场驿做驿丞。千里赶赴之路,假投江躲过锦衣卫的追杀,幸免过老虎口中食,终于还是毅然赴任龙场。
千里赶赴路途中王阳明的一首诗。《泛海》:
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
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历经生死,再观人世间生老病死之苦,在龙场这个条件艰苦的环境里,王阳明终于有了那个著名的“龙场悟道”。
“王阳明龙场悟道之后,首先悟的是“心外无物”,这为他的心学奠定了一个庞大、坚实的基础。有了心外无物这个基石,才有后面的“知行合一”,才有后面的“致良知”,才有整个心学的大智慧。”
要说“心外无物”,可以从“岩中花树”这个公案说起。一天,王明阳和友人一起出游赏景。有人问他,你不是说心外无物吗,那这里的花开遍地,要是我们没有来这里,这些花难道就不开了吗,难道就可以说这些花不存在吗。王阳明的,我的理解意思是,我们没有来看花时,我们和花各自一方相安无事。而当我们来看花时,那么花和我们就相互映照相互成全了。
“汝未来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汝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汝心之外。”
“那个花存在不存在是一种纯客观存在,学生问的是一种物理存在,但王阳明的却是一种价值存在。”
“王阳明的心外无物,即万事万物只有人类意识参与时才能明白,我们可以看到王阳明说的存在是一种价值存在。”
““心外无物”的最大本质就是人的一种价值存在。获得这种价值存在之后,人生就有了一个价值支撑,就有了一个价值出发点。”
再看知行合一。经常会有人说,我都知道,但就是做不到。而王阳明说,知和行本是一回事,做不到就不是真知道,真正的知道就是能做到。
这里应该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比如面前有一堆火,手自然不会伸进去。当然也可以就是伸进去取某种东西,这也是一种知行合一的自然而然。
最后看致良知。我的理解是又回到“心外无物”的初始阶段,而且是一种螺旋上升的过程。就如同作者说的“价值出发点”,这里的再次回到起点,是提升了的人生价值起点。
如此循环,小到个人成长,大到社会文明进步,就可以如有源头活水来,川流不息了。
读书笔记摘抄 (二)
文/潘利民
看来“读书笔记摘抄(二)”这篇文章不得不写了。“述今探古”栏目王总编辑约稿、征稿真有妙招,在我前一篇读书笔记摘抄题目下面添加(一),暗示读者还有“摘抄”(二),同时敦促我再写第二篇“摘抄”。佩服,这好比我招待文友了,本来菜上齐了,他却说:“老潘给大家又加了一道菜还没上呢”,将我一军。我能说啥?碍于面子,只好顺水推船再上一道菜(再写一篇读书笔记摘抄(二。)开个玩笑,下面说正题。
我翻找历年笔记本,寻找一些大众化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笔记与文友们分享。
我在呼和浩特市制酒厂干了二十多年,对酒感受颇多,先说点酒的事哇。大家都听说过“杜康”这个人名,后又演化成酒名。详细情况可能略知一二。史书明确记载:“杜康始作秫酒,又名杜少康。夏朝国君”。东汉至明清时期史料常把杜康描写成夏朝国君或黄帝时期的大臣。不管怎么说,杜康是酿酒祖师爷,这点是肯定的。三国时期曹操就感慨过:“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杜康成了白酒名牌。于是解放前后我国就出现了河南伊川、汝阳、陕西白水三个杜康酒厂。九十年代河南伊川、汝阳酒厂整合为洛阳杜康酿酒总公司,不再赘述。
古往今来对酒和饮酒的论述众说纷纭。成事是酒,败事也是酒。唯有两千五百年前孔子的评说靠谱。孔子说:“美哉!唯酒无量。不及乱”。意思酒是美好的,饮酒不要限量。但不要醉,不及乱为限即心不乱、语不乱、形不乱、行不乱。对饮酒的利与弊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酒的功过是非至今没有定论。有人说酒不过量好比人参养;也有人说饮酒伤身,百害无一利;还有人说无酒不成宴席。世上任何事物都有个例,实践颠覆了好多人的认知。我对酒的认知崇尚孔子评说“四不乱为限。”
酒是液体之火,也是双刃剑。酒可让世界生机勃勃,灯红酒绿,热火朝天;酒亦能助人长寿。现代酿酒大师秦含章老先生一生以酒为伴,2019年离世,享年110岁。开国上将许世友一生为武,嗜酒如命,酒壮英雄胆,他是我军唯一毛主席允许军中饮酒的人,也是身经百战的常胜将军,享年80岁。酒也能让万贯家财付之一杯,毁人性命,刑事案件频发。交通肇事多数与酒有关。历史上还有“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宋太祖赵匡胤为了中央集权,以防军人篡夺皇位,酒宴上解除了以石守信为首的高级将领的权利。
任何事物都应把握“度与量”,酗酒与饮酒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后果千差万别。不再啰嗦。
下面摘抄几个民间俗语来由及其意。
“二百五”,大家都知道这是贬义词,骂人的话,形容傻人贪婪办蠢事。多部史料记载“二百五”俗语出自战国时期。齐国有个纵横驰骋的外交家苏秦,是齐王爱将宠臣,突然一天被剌杀身亡。缉拿凶手犹如大海捞针,久侦不破。后由下属一个聪明的谋士给齐王献上一计,齐王照办。令人将苏秦头颅取下挂于城门,並四处张贴告示,假称苏秦是齐国的内奸,愿出1000两黄金奖励剌杀苏秦的有功人员,很快四名凶手结伴来领奖。齐王令其四人不得撒谎,否则满门抄斩。四人分别讲述了剌杀苏秦过程。齐王确认后,问:“1000两黄金你们如何分法?”四人齐声应道:“平均分配,每人二百五”。齐王勃然大怒,当即下令:“将这四个二百五拉出去立即斩首”。“二百五”就是这么来的,至今已流传近2500年。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这句民间俗语的意思是团结协作,群策群力,发挥团队智慧实现目标更容易。这句话是从三国时期的原话“三个丑裨将赛过诸葛亮”演化而来的。“裨将”是官銜,是诸葛亮的副将。草船借箭是诸葛亮与三位副将策划而定,一举成名。今人利用谐音都说:“三个臭皮匠能顶一个诸葛亮”。
“人为己,天经地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句话出自佛教经典西晋高僧法护译著的(佛说十善业道经)。讲的是“修养修行”。这里“为/wéi/”是做的意思,发音二声。原意是人要修身养性,首先要做好自己,否则天理不容,难立于天地之间。后来人们把这句话曲解了,理解“为己”是为个人。把“为”的读音改为四声/wèi/了,今人的理解和用法与其本意南辕北辙。
最后摘抄两首酒的有趣唐诗供读者玩味。
盘飨市远无兼味
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东邻相对饮,
隔篱呼取尽余杯。
——杜甫
花间一壶酒,
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
——李白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