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27 09:41
写作核心提示:
这是一篇关于撰写借调工作总结时应注意的事项的作文:
"精炼回顾,清晰展望:撰写借调工作总结的注意事项"
借调,作为一种常见的人才培养和资源调配方式,为员工提供了接触不同领域、拓展视野、提升能力的重要平台。而借调工作总结,则是这段经历最关键的“收口”与“沉淀”,它不仅是对过往工作的回顾,更是对未来发展的展望。一份高质量的工作总结,能够清晰展现借调期间的收获与价值,为个人职业发展留下宝贵记录,也为组织决策提供参考。因此,在撰写借调工作总结时,应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
"一、 目的明确,定位清晰"
撰写总结前,首先要明确总结的目的。是为了向原单位汇报借调成果?还是为了在新单位展示能力与贡献?或是为了个人进行经验梳理和绩效评估?不同的目的决定了总结的侧重点和呈现方式。通常,借调总结需要兼顾原单位和新单位的需求,既要体现在借调单位的融入与贡献,也要展示个人能力的提升和对原单位价值的回归。清晰定位,才能确保总结内容有的放矢,避免偏离主题。
"二、 内容翔实,突出重点"
总结的核心在于“总结”,即提炼、归纳、升华。内容应翔实具体,避免空泛的理论堆砌。要重点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1. "岗位职责与完成情况:" 清晰描述在借调单位
“借调三个月”这五个字,像一张空头支票,最后常常变成三年。
很多人以为去上级机关镀金,回来就能提拔,结果档案在原单位落灰,工资条还在老财务手里,人却再也回不去。
先说最扎心的:原单位要照常给你发工资、缴社保,活儿却没人干,年底考核还得给你“合格”。
领导嘴上客气,心里早把你划进“吃空饷”名单。
借调单位呢?
把你当临时工用,写材料、跑会场、值夜班,哪儿缺人往哪儿塞。
做得好是“借调同志”,出问题就是“原单位的人”。
时间一拖,原单位岗位调整,你错过了;借调单位编制卡死,你进不去。
两头不着岸,简历上只能写“某年某月-至今:借调”,解释都尴尬。
更难受的是那种悬着的状态:今天说再借半年,明天说项目延期,后天领导换了,没人记得你当初为啥来。
有人靠借调翻身吗?
有,但少。
要么提前打点好接收单位,要么手里握着领导急需的“硬技能”。
大多数人只是被拉去填坑,坑填完了,人也就晾那儿了。
想试借调,先问自己三件事:
1. 原单位有没有明确“借多久、回来给什么位置”?
2. 借调单位有没有空编,领导愿不愿为你跑手续?
3. 自己是不是非去不可,不去就永远没机会?
如果答案都是模糊,那就别幻想镀金了,大概率只是镀一层锈。
真被点名去借调,记得留后手:定期回原单位露脸,把年终总结、述职报告都交纸质版,别让考勤系统里出现连续三个月“缺勤”。
借调不是洪水猛兽,它只是体制内最像“薛定谔的猫”的通道:没打开盒子之前,你永远不知道自己是死是活。
那年春天,股长把一本书往我桌上一扔,声音不大不小:"学不会机关难待。"
我愣了一下,看着那本已经翻得有些发黄的《机关工作手册》,心里五味杂陈。
借调到师部机关已经两个月了,我这个从连队上来的排长,就像刚进城的土包子,处处碰壁。
那时候的机关大院,青砖红瓦,梧桐成荫。
走廊里总是回荡着皮鞋踏在水磨石地面上的声音,清脆而有节奏。
我穿着那双在连队磨得发白的解放鞋,走起路来声音发闷,就像我在这里的处境。
股长姓李,四十出头,戴着一副金丝眼镜,说话慢条斯理。
他是老机关了,在这个位置上干了快十年。
大家都叫他李股,只有我还傻乎乎地叫李股长。
第一天报到时,李股就对我说:"小王啊,机关和连队不一样,这里讲究个章法。"
我当时点头如捣蒜,心想有什么难的,不就是写写材料嘛。
可真干起来才发现,这里的水深着呢。
一份简单的通知,我写了三遍还是过不了关。
李股拿着我的稿子,眉头皱得能夹死苍蝇:"你这是给连长下命令呢,还是给战士讲课呢?"
我脸一红,不知道怎么接话。
隔壁办公室的老张探过头来:"新来的,是不是又被李股给修理了?"
老张是个热心人,比我大十几岁,在机关混了大半辈子。
他悄悄告诉我:"李股这人吧,刀子嘴豆腐心,他要是不管你,你才真的完蛋了。"
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那本《机关工作手册》我拿回宿舍,翻了翻就扔在一边。
心想这些条条框框有什么用,还不如连队里直来直去痛快。
可接下来的日子,我是一头撞南墙。
写个会议纪要,领导说我抓不住重点。
起草个工作计划,说我不接地气。
汇报个情况,说我逻辑不清。
我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不适合机关工作。
那段时间,我每天晚上都要在师部大院里走上几圈。
夜深人静的时候,看着那些办公楼里还亮着的灯,心里空落落的。
院子里那棵大槐树,春天刚发芽的时候绿得让人心疼。
我总是倚着那棵树想心事,想得多了,连树皮上的纹路都能背下来。
有一天晚上,我正在树下发呆,听见有人咳嗽。
回头一看,是李股。
他手里拿着个搪瓷缸子,里面泡着浓浓的茶。
"还没睡呢?"李股走过来,声音比白天温和多了。
"睡不着。"我老实。
李股也倚着树,喝了口茶:"当年我刚来机关的时候,也经常在这里站着。"
我有些意外,没想到李股也有过这样的时候。
"那时候我比你还惨,第一次写材料,连标点符号都不会用,让人笑话了好几个月。"
李股的话让我心里好受了些。
"后来呢?"我问。
"后来啊,就是一点点学呗,没别的办法。"李股把茶缸子递给我,"喝口茶,提提神。"
茶水很烫,但喝下去心里暖暖的。
那一刻,我突然觉得李股没有我想象中那么严厉。
第二天一早,我硬着头皮去找李股:"股长,我是不是真的不行?"
李股抬起头看了我一眼,摘下眼镜擦了擦:"你觉得那本书怎么样?"
我老实说:"还没仔细看。"
李股笑了,那笑容里有种说不出的意味。
他站起身,走到办公室那面贴满荣誉证书的墙前。
"小王啊,你看这些证书,一张张都是用汗水换来的。"
我跟着他的目光看过去,那些红色的证书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可你知道吗,我最宝贵的不是这些证书,而是当年那本破书教给我的道理。"
李股转过身,眼神很认真:"那本书,不光是工作手册,更是做人的道理。"
我心里一动,开始觉得自己可能真的小看了那本书。
回到宿舍,我重新拿起那本《机关工作手册》。
这次我没有走马观花,而是一字一句地读。
书页已经发黄,有些地方还有钢笔的批注。
我仔细看那些批注,字迹工整,显然是前人留下的心得。
"凡事要多想一步,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
"写材料要有血有肉,既要有高度,也要接地气。"
"与人交往要真诚,但也要讲究分寸。"
每一条批注都像是在跟我对话,告诉我应该怎么做。
我突然发现,这些看似简单的话,其实都是多少年的经验总结。
那天晚上,我一直读到了凌晨两点。
第二天,我主动找到李股:"股长,昨天您说的那个材料,我想重新写。"
李股点点头:"行,你写吧。"
这次我没有急着下笔,而是先想清楚要写给谁看,要达到什么目的。
我按照书上说的,站在不同的角度反复推敲,每一个词都仔细斟酌。
写完后,我自己都觉得比以前好了不少。
李股看完后,第一次没有皱眉:"这次有进步,但还可以再精炼一些。"
我心里一阵窃喜,总算找到了点门道。
接下来的日子,我白天认真工作,晚上就研究那本书。
慢慢地,我发现机关工作其实是一门艺术。
如何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如何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如何在众多的信息中抓住关键点。
更重要的是,我开始理解李股的良苦用心。
他不是在刁难我,而是在帮我成长。
那些看似严苛的要求,其实是在锻炼我的思维能力。
有一天,我正在办公室整理文件,突然听到走廊里传来急促的脚步声。
李股脸色有些难看地走进来:"小王,上级要检查工作,临时通知让我们准备汇报材料。"
我心里一紧:"什么时候?"
"明天上午。"李股看了看表,"现在已经下午四点了。"
我倒吸一口凉气,这么短的时间,要准备一份像样的汇报材料,简直是不可能的任务。
李股似乎看出了我的担心:"你觉得能行吗?"
说实话,我心里没底,但还是硬着头皮点了点头。
那天晚上,我一个人在办公室里忙活到天亮。
从工作总结到问题分析,从经验体会到下步打算,每一个环节都要反复斟酌。
我想起书上说的那些要点,努力让材料既有高度又接地气。
写到凌晨三点的时候,我实在困得不行,趴在桌子上迷糊了一会儿。
醒来的时候,发现桌子上多了一杯热茶,还有几块饼干。
李股坐在对面的椅子上,正在看我写的材料。
"股长,您什么时候来的?"我有些不好意思。
"刚到一会儿。"李股放下材料,"写得不错,就是有些地方还需要调整。"
他拿起笔,在材料上做起了标记。
一边改一边跟我解释:"这里的表述太官方了,应该更贴近实际一些。"
"这个数据需要再核实一下,不能有半点马虎。"
"结尾的部分可以再升华一下,要体现出我们的决心和信心。"
李股的每一个修改都让我受益匪浅。
我这才真正明白,什么叫专业,什么叫经验。
第二天上午,检查组如期而至。
汇报进行得很顺利,检查组的领导不时点头,还问了几个细节问题。
我得都很到位,因为每一个数据、每一个表述我都烂熟于心。
汇报结束后,检查组的组长说了句:"准备得很充分,重点突出,逻辑清晰。"
我心里美滋滋的,但更多的是对李股的感激。
散会后,李股拍了拍我的肩膀:"不错,有进步。"
那一刻,我觉得所有的努力都值了。
可是好景不长,没过几天就出了个小插曲。
师部要组织一次基层调研,李股派我负责联络工作。
我以为这是个简单的活儿,就没太当回事。
结果到了基层,才发现情况比想象的复杂。
有的单位对调研不太配合,有的单位准备不充分,还有的单位搞形式主义。
我一下子手忙脚乱,不知道该怎么协调。
最要命的是,有个连队的指导员当着调研组的面抱怨说:"又是走过场,又是搞形式,我们基层忙得要死,哪有时间陪你们玩这些虚的。"
当时气氛一下子就尴尬了,调研组的领导脸色很难看。
我站在那里,感觉所有人的目光都在盯着我。
那一刻,我真想找个地缝钻进去。
调研结束后,我垂头丧气地回到机关。
李股看到我这副样子,没有立刻批评,而是让我先去休息。
第二天一早,李股把我叫到办公室:"说说昨天的情况。"
我如实汇报了调研中遇到的问题,特别是那个指导员的抱怨。
李股听完后,沉默了一会儿:"你觉得问题出在哪里?"
我想了想:"可能是我协调不到位,没有做好沟通工作。"
"还有吗?"李股继续问。
我摇摇头,实在想不出其他原因。
李股站起身,走到窗前:"小王啊,你记住一句话,机关工作最怕的就是坐在办公室里拍脑袋。"
"那个指导员为什么会抱怨?因为他觉得这个调研对他们没有实际意义。"
"如果我们在组织调研之前,先了解一下基层的真实需求,先跟他们沟通一下调研的目的和意义,结果会不会不一样?"
李股的话让我恍然大悟。
我只想着完成任务,却没有考虑到基层的感受和需求。
这不正是书上说的"要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吗?
"股长,我明白了。"我真诚地说。
"明白就好,犯错误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吸取教训。"李股回到桌前,"下次遇到类似的情况,你知道该怎么做了吧?"
我用力点头。
从那以后,我做任何工作都会先想一想,这件事对相关的人有什么影响,他们会怎么看待这件事。
慢慢地,我的工作越来越得心应手。
那本书也被我翻得更旧了,但每次重读都有新的收获。
春去秋来,转眼就到了1998年的春天。
我的借调期快要结束了,该回连队了。
说不舍那是假的,这一年的机关生活让我学到了太多东西。
最后一天上班的时候,李股特意找我谈话。
"小王啊,这一年你进步很大,我很欣慰。"李股的话里带着几分不舍。
"股长,这都是您教的好。"我说得很真诚。
"教倒说不上,主要是你自己肯学。"李股顿了顿,"那本书你可以带走。"
我有些意外:"这合适吗?"
"当然合适,它已经完成了在这里的使命。"李股笑了笑,"也许有一天,你也会把它传给别人。"
我郑重地接过那本书,心里涌起一阵暖流。
临走的时候,李股送我到大院门口。
夕阳西下,把两个人的影子拉得很长。
"小王,记住一句话,做人比做事更重要。"李股拍了拍我的肩膀,"这本书教给你的不仅仅是工作方法,更是做人的道理。"
我点点头,眼眶有些湿润。
回到连队后,我把在机关学到的那些工作方法运用到连队管理中。
无论是写训练总结,还是制定工作计划,我都按照书上说的方法来做。
战士们都说我变了,变得更有条理,更会沟通了。
连长也夸我进步明显,考虑提拔我当副连长。
2000年的时候,师部又要抽调一批干部到机关工作。
这次轮到我们连的一个排长,小李。
小李是个好苗子,但脾气有些急躁,说话直来直去。
我想起当年的自己,决定帮他一把。
"小李,你知道机关工作和连队工作有什么不同吗?"我问他。
小李摇摇头:"不就是写写材料嘛,能有多难?"
我笑了,这话当年我也说过。
从书柜里取出那本《机关工作手册》,我递给了小李。
"好好看看这本书,会对你有帮助的。"
小李接过书,眼中满是困惑:"这是什么?"
我想起李股当年对我说过的话:"学会了,机关就不难待了。"
三个月后,小李给我写信,说他在机关适应得很好,那本书帮了他大忙。
他还说,他们股长也是个很好的人,对他很照顾。
看到这封信,我想起了李股,想起了那个春天,想起了那句"学不会机关难待"。
现在我明白了,真正的师父,不是教你技巧,而是教你做人。
而真正的成长,不是学会了什么,而是明白了为什么。
2003年的时候,我已经当上了连长。
有一天,师部来了电话,说李股要退休了,我参加他的退休仪式。
我特意请了假,赶到师部参加仪式。
李股看到我来了,很高兴,拉着我的手说:"小王,你现在可是连长了,了不起啊。"
我说:"股长,这都是您当年教导的结果。"
仪式结束后,我和李股在大院里走了一圈。
那棵大槐树还在那里,只是更粗壮了。
"还记得当年你经常在这里发呆吗?"李股指着那棵树说。
"记得,那时候我还以为自己不适合机关工作呢。"我笑着。
"其实啊,每个人刚开始都会有不适应的时候,关键是要有人指点一下。"李股感慨地说,"我当年也是这样过来的。"
我们在树下站了一会儿,夕阳把两个人的影子拉得很长。
"股长,那本书现在传到哪里了?"我好奇地问。
"现在在小刘那里,他是去年调来的。"李股笑了笑,"这本书啊,已经传了不知道多少人了。"
我心里涌起一阵暖流,想象着那本书还会继续传下去,帮助更多的人。
2010年的时候,我也调到了师部机关,担任副科长。
有一天,我在整理办公室的时候,发现抽屉里有一本熟悉的书。
拿起来一看,正是当年那本《机关工作手册》。
书页更黄了,批注也更多了,显然又有新的读者在上面留下了心得。
我翻到扉页,看到了一行新的字迹:"赠给小陈,愿你早日适应机关工作。—小刘"
原来那本书又传给了新人。
我想起李股说过的话:"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种传承。"
现在我终于完全明白了这句话的含义。
那本书承载的不只是工作方法,更是一代代机关干部的关爱和传承。
每一个批注,每一次传递,都是前辈对后辈的无私帮助。
这种帮助没有功利,没有目的,只是希望后来人能少走弯路,早日成长。
现在的我,也成了别人口中的老机关了。
每当有新人来到科里,我都会想起当年的自己,想起李股的话。
有时候我也会把那本书拿出来,跟新人分享一下心得。
看着他们那种似懂非懂的表情,我就想起当年的自己。
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就是2015年了。
我已经快要到退休的年龄了,回想起这些年的经历,心中充满了感慨。
从一个连队排长到机关副科长,从一个愣头青到老机关,这一路走来,离不开很多人的帮助。
但最让我难忘的,还是1997年那个春天,李股扔给我的那本书。
那本书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如何做人做事。
现在那本书不知道传到了哪里,但我相信它还在继续发挥着作用,帮助着一个又一个需要帮助的人。
这就是传承的力量,这就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道理。
而我,也要继续做一个栽树的人,为后来者铺路,为传承尽一份力。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