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27 20:2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西方哲学史罗素读后感作文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你的文章既有深度又具条理:
"1. 明确核心观点 (Thesis Statement):"
"中心思想:" 首先要明确你对罗素《西方哲学史》的整体感受和核心观点是什么。例如,你认为罗素这本书最突出的优点是什么?最让你印象深刻的部分是什么?你对罗素的某些观点或评价有何不同看法?你的读后感应该围绕这个核心观点展开。 "具体化:" 避免空泛的赞美或批评。将你的核心观点具体化,例如:“罗素以其独特的叙述风格,将复杂的哲学思想以清晰易懂的方式呈现给读者,使哲学史不再枯燥,而是充满趣味和启发。”
"2. 概述主要内容 (Context and Summary):"
"简要介绍:" 在文章开头,简要介绍罗素《西方哲学史》这本书的基本情况,包括其作者、写作背景、主要内容和结构。这有助于读者了解你的讨论背景。 "选择性概述:" 不要试图涵盖整本书的所有内容,而是选择与你核心观点最相关的部分进行概述。可以重点介绍罗素对某个哲学时期、某位哲学家或某个哲学问题的看法。
"3. 分析和解读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深入分析:" 这是读后感的关键部分。你需要深入分析罗素的观点、论证
#阅读的温度##读书#英国哲学家罗素写的《西方哲学史》,名声在外。但凡喜欢#哲学#或者相近学科领域的人,估计都读过,至少听过。
大学时代应老师推荐,看过一遍。由于这本书——确切说是两本(分上下卷)工具性实在太差,印象中,多年以来大概在看其他书的时候重读比对过马克思和尼采的章节,其余基本没再翻过。这两本书也就一直跟我辗转各处,几乎尘封近二十年。最近,系统看第二遍,有点惊叹当时是怎么咬牙看下来的,忘了当时的感受。温故而知新,应该与当时有不一样的体会。
大抵,可分两方面来看:
一方面,把它当文学作品看比当哲学史入门看更合适。罗素本身是历史学家、文学家,在书中他注入了浓厚的史学色彩和文学笔墨。单纯从一两句话或者一个段落来看,非常通俗、流畅、优美,尤其是很多穿插其间的个人评论。但几个篇幅下来若是从哲学史的角度来看,则比较失望。他能做到洋洋洒洒几十页,竟然不用一个二级标题!这是很多和我一样受过传统科研方法教导过的人所不能容忍的。我们强调的概念、论点、论据、论证——特别是体系、结构,书中严重缺失(目录另当别论,结构脉络非常清晰),这也许是很多西方作者的共性吧。所以,作为哲学史入门书,它非常不值得推荐,但如果有一定基础包括西方历史梗概后再来看它,则有一种别样的美和妙。
另一方面,从哲学角度来说说罗素的厉害之处。窃以为,人们之于哲学,无论是初学入门还是有一定基础,无论是业余爱好还是专业研究,除了需要知道哲学家及流派的观点,关于如何看待哲学本身、如何看待哲学理论以及如何看待哲学家,也是——或者说更是一些基础而重要的问题。这方面,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提过一些见解,非常精彩。体会比较深的有以下6处:
罗素认为,科学是一切确切知识的范畴,神学是超乎确切知识之外的教条。哲学呢?正是介于两者之间——在神学与科学之间受到双方都予以攻击的那片无人之域。哲学与神学相同之处在于,对人类未知世界的思考;哲学与科学相同之处在于,讲理性,不讲权威。基于此,他才强调学哲学的那种特别意义,即:“教导人们在不能确定时怎样生活下去而又不致为犹疑所困扰,也许这就是哲学在我们的时代仍然能为学哲学的人所做出的主要事情了。”
罗素说:“数学是我们信仰永恒的与严格的真理的主要根源,也是信仰有一个超感的可知的世界的主要根源。”数学有很大贡献,但并不完全是好事。他指出,如同天文学与占星学,化学与炼丹术,大多数科学一开始就和某些错误的信仰形式联系在一起。数学则结合了一种更精致的错误类型。
怎么理解呢?因为数学经由纯粹的思维而获得(不需要观察),关键是可靠、准确,还可应用于真实世界。人们便自然设想思想高于感官,直觉高于观察。如果感官世界与数学不符,那么错肯定在感官世界。于是,人们在思考方式上,便设法“寻求更能接近于数学家的理想的方法”,“而结果所得的种种启示就成了形而上学与知识论中许多错误的根源。”这种哲学形式始于提出“万物皆数”的毕达哥拉斯。柏拉图在他的阿卡德米(Academy)学园门口就立了一块“不懂几何者勿入”的牌子。
如前所述,哲学和科学一样讲求理性,但在罗素看来,光有理性似乎不够,哲学还得需要探究。把哲学当作神学的“婢女”而在神学中引入理性的圣托马斯·阿奎那,按理说理性成分可谓非常之高,但罗素直接指出“阿奎那没有什么真正的哲学精神”。他说阿奎那和善用“麻婆术”循循善诱的苏格拉底不同,“他并不是在探究那些事先不能预知结论的问题。”就是说,阿奎那在还没有开始哲学思索以前,就早已认定了天主教信仰中的“真理”,他只是引入理性进行论证。罗素批评他:“给预先下的结论去找论据,不是哲学,而是一种诡辩。”
罗素在《英国版序言》中说,哲学家们既是果,又是因。他们是社会时代之果,也可能是塑造后来社会时代之因。这是罗素充分发挥作为历史学家的优势的应然体现。在《美国版序言》开篇有一句表达类似观点更为生动的话:“哲学乃是社会生活与政治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并不是卓越的个人所做出的孤立的思考,而是曾经有各种体系盛行过的各种社会性格的产物与成因。”这段话非常经典,引用率很高。罗素这方面的观点,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有很高的一致性。
如何对待一个哲学家?按照罗素的观点,可以用12个字精炼概括:不尊崇、不蔑视,先相信、再批判。
罗素说:“研究一个哲学家的时候,正确的态度既不是尊崇也不是蔑视”,主要是两步:第一步是先秉持“一种假设的同情,直到可能知道在他的理论里有些什么东西大概可以相信的为止”,第二步是批判。唯有走完了第一步,才可以批判。关于这先后两步的提出,罗素有对应的两点前提:一是一个人的见解和思想只要是值得研究,说明他必定具有某些智慧,所以要相信;二是没有一个人能在任何题目上达到完全的最后的真理,所以要批判。他接着提出:“当一个有智慧的人表现出来一种在我们看来显然是荒谬的观点的时候,我们不应该努力去证明这种种观点多少总是真的,而是应该努力去理解它何以竟会看起来似乎是真的。”如此,除了开阔我们思想领域,还可帮助我们体认到,“我们自己所为之而欢欣鼓舞的许多偏见,对于心灵气质不同的另一个时代,将会显得是何等之愚蠢。”以上引述这些罗素的语言,是不是——既准,又美?
罗素指出:“哲学理论,如果它们是重要的,通常总可以在其原来的叙述形式被驳斥之后又以新的形式复活。”“在大多数情况下,它们只是更进一步精炼化的一幕序曲而已。”他的这个点,仍然在上述对待哲学家态度的两点前提框架之内,有点循环的意味,侧重从第二前提返至第一前提,即:驳斥批判之后又因其智慧性得到全新复合,甚至成为精炼升华的新开端,这正是哲学理论的巨大生命力所在。
“哲学”的古希腊词源,就是“爱智慧”,这显示了哲学与生俱来的力量。哲学的这种智慧具有历史性、时代性,也具有鲜明的个体性,我想也正因如此,哲学才有那么多争论吧。哲学大家们之间尚且如此,普通人之间的观念也一样。两个人之间的观念,不可能是完全重合的线,也不可能是完全重合的面,只不过是两相交集的面积或大或小罢了。
我相信,普通人们的思考方式、思想视角,差异都不小。何况大哲学家呢?一个稍极端些的道理:一只在天上高高飞翔的雄鹰,它的心思,怎么能够轻易被一只林中的燕雀所理解呢?记得尼采就有过那种雄鹰般自大而孤独的感叹。
注:伯特兰·阿瑟·威廉·罗素(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1872—1970),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分析哲学的主要创始人,世界和平运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主要作品有《西方哲学史》《哲学问题》《心的分析》《物的分析》等。1950年因《婚姻与道德》(192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全文完)
钓鱼
利用假期看完了罗素的三卷西方哲学史,看完以后我认为有一些内容需要记录下来,于是有了接下来的内容。从阅读开始以后不久,我就强烈地感受到了罗素的哲学倾向,那便是对于一切的进行应当被看做是机械的演化的而不应当存在一种终极目的这样的哲学信念。这一点在阅读之前已经有所耳闻,只是之前了解到的这一点,被我认为是罗素本人长久的哲学研究以后所总结形成的一种深刻认识。随着阅读的逐渐深入尤其是到了结尾,不得不说给了我一个惊喜,这惊喜并不是一种之前对于罗素如何形成那种哲学信念的猜想的正确带来的,而是因为我在罗素这里被加强了一种信念,即哲学家应当对现代数学和物理学进行深入的研究,这种研究可以是不基于实际计算而只是基于承认这些知识内容的基础上,进而对其进行逻辑上的研究,如此在我看来已经落后现代科学两百年的哲学可能会有赶上时代发展的可能。抛竿,打窝。
关于我的惊喜暂且就不再说太多了,接下来我要先说一下这些内容。首先就是从罗素对于古希腊时期以及中世纪时期的各派哲学观点进行解读和反驳这件事开始。罗素的这本西方哲学史的写作结构是高度统一的,他总是会先对某一哲学派别或者著名哲学家所处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情况以及出身师承等等进行一些还算适当的背景介绍,甚至还有一些奇闻趣事也会拿来作为佐证,然后对这些哲学派别和哲学家的主要观点进行铺开,然后通过罗素本人的一些正反论证进行收尾和总结。我对于罗素这种写作风格和文章结构并没有太大的意见,虽然这和我之前所看到的大多数西方学者的书籍有一些高度类似,并且在阅读时我总会有一些相似的却无法描述的神秘感觉,但是对于这感觉我尚且无法进行有效的总结,我仅仅是有一些猜想,这种神秘的感觉大约是像我这种被儒释道三教文化所深深影响的中国人在阅读西方文化作品时都会遇到的,可能就是因为东西方两种文化的截然不同所引发的认知冲突。在抛开这种文化气质冲突带来的神秘感觉以后,我有较大意见的主要是罗素对于大部分哲学家的哲学观点的正反论证都带有一种诡辩的嫌疑。这种诡辩可以这样描述,即倘若某位哲学家坚持一个“大”的观点,那么罗素就会继续努力“放大”,而当某位哲学家的观点是“小”那么罗素会更加继续努力地“缩小”,看似公允的没有挖空心思故意从相反的观点进行抬杠,却巧妙的在哲学家们不同程度的激进之路上走得更远来证明他们的观点必然存在错误。显然对于哲学史应当写一些什么,罗素应该比我更加的有发言权,所以我并不清楚这种“更加极端” 到底应该如何评价,我只是对此有一些自己的牢骚。我认为实际上可能到人类灭亡,哲学家们也不可能出现一个无法被证伪的观点,但究竟是该努力挖掘每一个哲学家的“错误”还是歌颂他们的伟大,或者只是平淡地学习采纳他们的观点,我自己还没有一个清晰的答案。当然如果仅仅从西方哲学的古希腊时期到中世纪时期甚至到西方近代的一些哲学观点,如果是从上帝出发作为最高真理,我到目前为止还是认为这样的观点应该是一种文学读物,而不应该作为一种哲学了,也许曾经他们是最高信条,但起码到了现代,我们应该把他们适当的抛弃了,如果没有抛弃那也仅仅是因为现代哲学家的无能使我们无奈的只能回头。当然这里我所指出的也正是一些仍然坚持着所谓“存在即合理”“我思故我在”等信条的现代人,因为我相信,嘴里念叨着这些话的人可能并不太了解当初讲出这些观点的那些人是从上帝出发来得出的这些结论,粗暴一点地说,通过一个假命题来证明的命题只会是一个假命题。以上是一些关于罗素西方哲学史前两卷的一些局部内容分析,如果从整体上来说,罗素本人也仅从人类意识和神秘的上帝出发论证哲学史的变迁,而从根本上缺失了从经济生活上分析的角度,这样就使得他的哲学史全文呈现出一种精巧的人为安排和在宏观上的凌乱并存的状态,可以说这样的哲学史是一种巧妙的陈述,但却变得更加轻浮了一些。虽然他的哲学史里零星的出现税收财富等字眼,但每次提及都很快又被丢在一旁了。另外我读到的一点是,希腊文化之于西方哲学的重要性便是文化尊严之所在了,否则可能连哲学史都会变成一种对自身的羞辱。罗素也在某一章节突然地提出应当认识到东西方在文化上应该是平等的,却没有继续讨论必然性和其他更多的内容,仿佛西方文化历史上两千年的发展从未和东方有过任何交流一样,除了被描写得不那么光彩的蒙古人不得不在西方哲学史里出现以外,似乎其他的一些东方元素凭空的就消失了。后来提及到近代的一些内容,也仅仅是从西方一开始的领先是科技和制度但却无法持久作为切入点,来论证必须把东西方文化平等的看待的必要性,在我看来这并不是一种公允而是一种不得不得选择。由此看来他也明白了一些真相只是不愿意继续讲述了,所以还算是清醒吧。于是我似乎又有了一些新的认识,所谓的哲学史是这样子的,曾经的学说实际可能不那么重要的,只是拿来论证作者自身认识和意图的根据,所以倘若某些段落透出一种古怪的气息,那么不要疑惑,那只是一种刻意的隐瞒而已。所以到了这里我上文中曾经提到的那种阅读时产生的神秘感觉的原因应该也有一部分来源于这个角度吧。接下来的第三卷部分,其中一些段落段落都很熟悉,例如霍布斯、洛克、康德、马克思、笛卡尔等等内容,在写作的风格和结构以及论证上我仍然是和上面提到的一样的看法,当然这里有一点我要单独提出来,就是罗素把马克思和上帝以及把马克思和希特勒做的一些关联,不管出于恶意还是善意或者主观还是客观都很难让我相信他只是单纯的描述而没有倾向。其他一些不太熟悉的比如詹姆斯的那些内容也没有太多要说的,我认为对我来说可能最重要的内容是我终于来第三卷的结尾确认了一件事。那就是我十分确认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所带来的相对时空观以及后来量子力学上提出的那些时空的粒子性、分立性、不确定性、才是罗素坚持机械演进主义的最重要原因,也就是说我认为罗素的机械演进主义并非是一种总结或者推论性质所形成的一种哲学观,而是一种在物理学发展所被动灌输而直接相信以后进而主观进行论证的一个观点。所以额外说一句,我真的认为如今的物理专业可能未必需要必修哲学,但是哲学专业可能需要必修一些数学概论或者物理学概论了。最后,阶段性的我认识到哲学家可能也没有那么神秘,加上西方哲学史三卷内容里呈现出的那些曾经名噪一时的“荒唐观点”,也许现代人想做点什么,也可以学习一下古代人的勇敢无畏,随便说点什么吧,如果是废话那么自然会被埋没,如果还有些价值那就让别人记住吧,勇敢的人只负责说,正如哲学家们一样。总的来说,读完还是有所收益,最起码也从这本哲学史了收获了“勇气”。呵….。哎,走位,走位,抓不到。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