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手把手教你写《闻一多的红烛读后感》,(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8-27 20:41

手把手教你写《闻一多的红烛读后感》,(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闻一多先生的《红烛》的读后感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文章内容充实、情感真挚、分析到位:
1. "深刻理解《红烛》的内涵与主旨:" "核心意象:" 《红烛》是闻一多先生最著名的诗集之一,红烛是贯穿全诗的核心意象。要理解红烛象征着什么?是奉献、牺牲、光明、希望,还是诗人自己?结合诗人的生平、经历和时代背景(如五四运动后的中国,国家积贫积弱,需要唤醒和革新)来理解。 "诗歌情感:" 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情感基调。是激昂的,还是深沉的?是悲壮的,还是充满希望的?诗人对国家、民族、人民怀有怎样的情感?是热爱、忧患,还是责任感? "思想主旨:" 总结诗歌想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是呼唤爱国主义和民族觉醒?是赞美无私奉献的精神?还是表达诗人自身的高洁志向和牺牲决心?
2. "选择合适的切入点进行分析:" "意象分析:" 可以重点分析“红烛”这一意象的象征意义,以及诗中其他意象(如“灰烬”、“光”、“热”、“蜡泪”等)如何烘托主题。 "情感分析:" 可以围绕诗歌所表达

【云朗读】第11期 | 馆长读闻一多首部诗作《红烛》



闻一多文学作品系列朗读

“红烛颂:闻一多、闻立鹏艺术作品展”正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三层展出,呈现了闻一多、闻立鹏父子的艺术与文学作品。在11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清华人以实际行动塑造了两个传统:优良的文化传统和光荣的革命传统,闻一多先生毫无疑问是这两个传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展期内,我们特不同嘉宾朗读闻先生的演讲、诗歌等文学作品以及相关手稿文献,以声音表现与图像叙事相结合的方式,传播与共享闻一多先生的文学与艺术思想。希望观众和我们共同感悟闻一多先生的精神魅力与美学价值。


朗读嘉宾

杜鹏飞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

“红烛颂:闻一多、闻立鹏艺术作品展”总策划


活动主办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公共教育部



文章背景

《红烛》是闻一多的第一部诗作,亦是中国现代著名诗集。闻一多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写下该诗,并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1923年出版,收六十二首诗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收一百零三首诗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或抒发诗人的爱国之情,或批判封建统治下的黑暗,或反映劳动人民的苦难,或描绘自然的美景。构思精巧,想象奇新,语言形象生动。


《红烛》有浓重的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色彩,诗人所倡导的中国新诗的格律化、音乐性的主张在这诗中也有一定的体现。


“红烛”亦为本馆正在展出的“红烛颂:闻一多、闻立鹏艺术作品展”的主题,旨在向世人展现父子二人的艺术才华,期望观众思考他们的美学价值,感悟他们的精神魅力,从一个新的视角,了解和铭记以闻一多先生为代表的一代学人,为推动中国社会进步,为重塑中华民族高尚精神价值,所做出的不懈努力。


朗读者
杜鹏飞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

红烛颂:闻一多、闻立鹏艺术作品展总策划


诗歌《红烛》

闻一多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罢!烧罢!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啊!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成果,

创造光明你的原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闻一多像》

闻立鹏

布面油画 116cm×116cm 2016年

正在清华艺博“红烛颂:闻一多、闻立鹏艺术作品展”展出



专题展览
展览时间:2022年4月2日-2022年7月3日
展览地点: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三层展厅





开馆时间

本馆实行限流预约参观

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

(16:30停止入馆,16:00停止会员手续办理)

逢周一闭馆

6月7日起恢复对校内师生开放

校内师生请从清华艺博“校内师生参观通道”入馆

入馆须持有72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证明,配合测温和健康宝查验


艺博官网
https://www.artmuseum.tsinghua.edu.cn/

数字展厅
https://www.artmuseum.tsinghua.edu.cn/cpsj/zlxx/szzt/

艺博网店
https://shop402247198.taobao.com/


项目策划/张明

项目执行/张明 梁岩

题图设计/杨晖

图文编辑/周辛欣

视觉统筹/王鹏

审校/垚梦 张明

审定/李哲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带您走进艺术殿堂




艺博网店二维码

颂,这样的红烛

光明日报记者田呢

在111年的办学历程中,清华人以实际行动塑造了两个传统:优良的文化传统和光荣的革命传统。闻一多正是发扬这两个传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在校庆之际,以“红烛颂”为题举办的闻一多、闻立鹏艺术作品展,以全新的视角,让人们了解和铭记以闻一多为代表的一代学人,为推动中国社会进步、重塑中华民族高尚精神价值所做出的不懈努力。

作为诗人、学者和民主斗士的闻一多,是广为人知的,但闻一多的艺术才能,却少有人知。他在短暂的一生中留下了大量的艺术作品,他游走于文学与美术之间,并将二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红烛颂(油画)闻立鹏

1912年,年仅13岁的闻一多考入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随即在图画课中表现出特殊的艺术天分。1919年9月,在美籍美术教师司达尔的影响下,他与杨廷宝、方来等人共同发起成立清华美术社,组织绘画练习,探讨艺术理论。次年12月,他与浦薛凤、梁思成等人发起成立研究文学、音乐及各种艺术形式的社团“美司斯”。1921年11月,他又与梁实秋、顾毓琇等人成立清华文学社,开展新文学创作与评论。梁实秋称:“一多作诗的时候拼命作诗,治学的时候拼命治学……全神贯注在艺术里,把人生也当作艺术去处理。”1922年7月,闻一多从上海乘船前往美国,进入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美术。“我想的是中国的山川,中国的草木,中国的鸟兽,中国的屋宇——中国的人。”他在美国留学期间,对故土的思念之情从未停歇,这种情绪在他的诗集《红烛》里有着集中的体现,由此奠定了闻一多在中国新诗历史上的地位。

君子: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藏书票设计)闻一多

在1921年的《清华年刊》中,常常能看到闻一多活跃的身影。他设计的藏书票《君子: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中,君子精神根植于清华园的土壤,一代代清华学人从中汲取力量,稚嫩的幼苗成长为参天大树,承担起民族复兴的重任。插画《掌舵》彰显了一代清华人的雄心壮志,掌舵探索去往光明的险途。靠着案头熟睡的人儿,梦境中“一根毛笔生出无数缤纷的花朵”。梁实秋曾这样形容闻一多设计的插画《梦笔生花》。

闻一多曾说:“美的封面可以辅助美育。美的封面可以传播美术。”他强调封面设计“须与本书内容有连属的或象征的意义。不宜过于繁缛。”从他为《玉君》《玛丽玛丽》《红烛》等设计的封面中可见一斑。

重安江链子桥(速写)闻一多

早在1927年,闻一多便迷恋上了篆刻,是年写给好友饶孟侃的信中,他将篆刻比作自己“妙龄的姬人”,从信中所附5枚印蜕,可知他当时的篆刻已有相当功力。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时期,因物价暴涨,货币贬值,闻一多一家的生活陷入了困境,“书籍衣物变卖殆尽,时常在断炊中度日”。于是在朋友们的鼓励下,闻一多开始悬润为人治印,通过篆刻所得贴补家用。润例由浦江清教授撰文书丹,梅贻琦、蒋梦麟、冯友兰、朱自清、潘光旦、沈从文等12位知名教授联合署名,足见其规格之高。据传闻一多治印逾千,然而现在欲睹实物却非易事。此次展览中呈现闻一多亲手钤盖的印谱5册,自用印3枚,为朱自清、华罗庚、孙毓棠、冯友兰等好友所治印章5枚,皆为首次公开展示,珍贵难得。“顽石一方,一多所凿,奉贻教授,领薪立约,不算寒伧,也不阔绰,陋於牙章,雅於木戳,若在战前,不值两角。”从为华罗庚所治的这枚印章的边款中,可以感受到闻一多的风骨与诙谐。

孙毓棠印(篆刻)闻一多

重安江链子桥、黄平县立马场街小学、安南县魁星楼,或是黔灵山脚的寻常小景……在一张张已经泛黄的纸上,闻一多简笔勾勒的速写写生作品,记录下沿途的风物。1938年,时年39岁的闻一多带领学生和一部分教员从长沙辗转到了昆明,徒步入滇,历时68天,沿途借宿农家,目睹民间的疾苦,一路走来使得他感触颇多。

佩弦藏书之鈢(篆刻)闻一多

在清华大学档案馆中保存有一批闻一多在执教于国立清华大学和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时留下的亲笔书信、教务档案以及相关的名人信札,通过此次展出的35件可窥其书法的谨严与俊秀,文辞的隽永与雅致,为人的赤诚与敬事。42帧珍贵的历史照片中,不仅有他初入清华园的青涩,有他才华横溢的闪耀,还有他由艺文转向学术后的沉潜。闻一多自1912年求学清华园到1946年惨烈牺牲所经历的众多时刻被一一定格。

读书(插画设计)闻一多

艺术不仅滋养、塑造了闻一多高尚的精神品格,而且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他对子女的教育中。三子闻立鹏受父亲影响,从事油画创作和艺术理论研究,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油画家的优秀代表。从他创作的《大地的女儿》《红烛颂》《疾风》等作品中,可以看出他继承了父辈的追求,这种追求因特殊的历史境遇增加了深沉凝重的感情色彩。

《红烛》是闻一多第一部诗集的序诗,它以燃烧的红烛比喻吟唱的诗人,而闻立鹏在油画《红烛颂》中强调的是红烛创造光明的燃烧。

梦笔生花(插画设计)闻一多

谈及自己创作的《红烛颂》,已经91岁高龄的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闻立鹏说:“自开始学画的那一天起,我就盼望着有朝一日用自己的画笔来表现父亲崇高而亲切的形象。”在构思的时候,闻立鹏画了很多草图,但由于太熟悉父亲的生活,如何表现父亲的形象,反而让他颇费一番脑筋。“我在去青海深入生活搞创作的时候,有一天来到同学朱乃正的家里。正赶上晚上停电,大桌案上立着的红烛,给了我启发。这幅作品里的肖像是参考了父亲1945年在石林时拍摄的照片。”

闻立鹏说,父亲的精神一直深深地影响着自己,父亲的教育是言传身教。他回忆道:“我自小就生活在清华园,到昆明以后,我们兄妹五人也都在联大附中、附小学习。在昆明的时候条件艰苦,我们好几口人住在一间屋子里,那里既是大家的卧室,又是父亲的书房,还是他的会客室。有时候晚上我睡醒一觉起来,发现父亲还在桌边写东西、刻印章。”

《玉君》(封面设计)闻一多

本次展览的策展人、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学术部主任徐虹表示:“展示闻氏父子的艺术作品是具有‘生命性’的,它体现了中国现代文人在继承和发展文学艺术方面,开放并锲而不舍的精神。‘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闻一多、闻立鹏父子以他们的艺术和生命实践,对这一古训做了贴切、酣畅、崇高的,红烛的光亮正映照着我们前行的道路。”

《光明日报》( 2022年05月15日09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