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写《作文包饺子400字》才能拿满分?(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8-27 21:41

写作核心提示:
这是一篇关于写400字作文《包饺子》应该注意哪些事项的文章:
"写好《包饺子》作文的注意事项"
《包饺子》这个题目充满了生活气息和节日色彩,很多同学在写作时都会选择这个主题。要想写出一篇内容充实、语言生动、结构清晰的400字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
"一、 抓住核心,突出“包”的过程。"
作文的重点是“包饺子”,而不是简单地叙述吃饺子的场景。要详细描写包饺子的具体步骤。比如:
"和面、擀皮:" 可以写如何将面粉和成面团,面团如何变化,擀皮时用了什么工具(擀面杖),擀出了什么样的饺子皮(薄厚均匀)。
"调馅:" 描写馅料的准备过程,各种食材(如肉末、蔬菜)如何混合,加入调味料(酱油、盐、香油等)时的情景,以及搅拌馅料时的感受。
"包制:" 这是重点中的重点。要细致刻画将饺子皮放在手心,放入适量馅料,如何捏合边缘,形成漂亮的饺子形状。可以用一些动词,如“放”、“拿”、“捏”、“按”、“挤”等,让动作更具体。
"二、 注入情感,让描写更生动。"
光有过程的叙述是不够的,还要融入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
我的拿手好戏
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东西,有的会唱歌、有的会跳舞、有的会写作、有的会做饭等,而我的拿手好戏就是包饺子!
我的爸爸是一名地道的北方人,从小会做馒头和饺子,而我就是喝着小米稀饭,吃着馒头和饺子长大的。所以我包饺子的本领是从我爸爸那里学过来的。记得刚放寒假的一天,天气比较寒冷,爸爸提议我和他包饺子,妈妈负责打扫卫生。大家都表示赞同。于是爸爸脱下外衣,露出膀子开始从面缸里舀面、加水和面,然后把暖气片放在面盆旁边烘烤饧面。紧接着他又开始洗菜、切菜、剁馅、拌馅,一刻也停不下来。
爸爸刚歇下来,我就迫不及待地让爸爸教我包饺子。爸爸说要等面饧好了,他先教我擀皮。终于看到面盆里的面变成了“大胖子”,爸爸把面从面盆里拿出来放在面板上,用尽全身力气揉搓,上下左右全开工,不到一会大滴大滴的汗水滴了下来。我在旁边兴趣极了,爸爸分了一半快擀好的面给我,我学着爸爸的样子上搓下揉,不一会儿我的胳膊开始酸疼。爸爸说擀面是一门技术活儿,越用力揉,面越软和,吃起来就Q弹。难怪我们家的饺子吃起来和外面的不一样。这是学包饺子的第一步。
饺子皮和馅都准备好了,我把陷放进面皮里,两个手指一按,结果把饺子皮挤出了一个大窟窿,馅全从窟窿里掉出来了。爸爸说:“你的手太小啦。不要贪多,要一点一点地按。”在爸爸的指导下,我包的饺子终于不再掉出来了,可是形状却不是圆圆的而是瘪瘪的,我一下子不高兴了,爸爸看出了我的心思说:“你试试把馅装多一点点。”于是,我又把馅装得再多了一些,包出来的饺子果然圆润了不少。我终于学会了包饺子。随后,我又连续包了几个,发现包得越来越好,越来越熟练。
现在,包饺子成了我的拿手好戏。通过包饺子这件事,我感到: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善于观察,要有恒心和信心,任何绝活都是勤学苦练的结果。
投稿作者:云南师大附小金牛校区 六(3)班 李姝萱
难忘老爷山
回望岁月,山西屯留老爷山下的那段人生情感,让我深深眷恋。68年前,我生于六朝古都之邺城。那时,小家的日子过得很紧巴。伴时光飞逝,兄姐步入社会,成了家中“四梁八柱。”他们想着法儿让一家老小有饭充饥,有衣遮体。当微薄薪水难以支撑时,齐生妙计:送父亲和四哥踏上了赴老爷山下——姥姥家的迁徙路。时至1960年秋,兄姐不忍心让团圆之家妻离子散。二哥携母亲和6岁的我重蹈父亲覆辙,搭上沿太行山西进的卡车。秋风让人瑟抖,颠簸致人眩晕。本不远之路,让我们直觉如行万里,真想插翅一下飞抵。一时,二时……历时5时左右,屯留城终映眼帘。然而,谁曾知,这里距姥姥家还有30公里,且山谷叠加,道路崎岖。即使登高望远,也难见车的影子。娘的那双裹脚在平道上就有不稳,徒步山路似如“雪上加霜”。哥扶老携幼,走走歇歇,偶尔碰辆牛拉车,就让人家捎上几里。当行至吾元公社时,娘仨共吃一碗洋白菜,同啃两个黑面馍。那比肉香的味,如海深的情,一下又为我们添加了动力。娘仨的身影在坡路上晃动。走着,望着,盼着,迎接我们的二舅终于走来。“好想你们呀!可把恁盼来了,路上受累了……”说话间,喜泪夺眶而出。喜气洋洋中,我们彼此手牵手,肩并肩,不知不觉到了姥姥家——东坡公社西庄大队黑豆沟村。至此,我们一家人“破镜重圆”。姥姥家里的问候声,欢笑声响彻云霄。姥姥家四面环山,村前邻河。南山松柏万青,东河流水潺潺。黄土高原气候,冬长夏短分明。农牧产品丰富,各类药材独特……我们借姥姥家的“风水”,拉开了新的生活序幕。我们住在姥姥家的一间土房,屋子虽小,设施俱全。炉灶柴草,锅饭瓢盒,米面油盐样样不少。可谓:张口有饭,进门是炕。但父母生来勤劳,不靠依赖过日,父亲给队里出工、喂牲口······干啥都是好样。赴公社带过红花,受过奖励,每年凭做工而分红。母亲一手料理家务,一手参加队里劳动,抽空还挖野菜喂猪养鸡。家里吃饭,大都把玉米糁,小米,黑豆,黄豆,山药蛋、南瓜,红薯煮在一起。香甜的味道,常常让舌尖兴奋不已。温饱有了,父母没有满足。他们深知没文化的苦,誓让缺知少识在下一代“拔根”。他们一分钱掰成两半花,买书包,添文具,直到听见我和四哥那“aoe……123……”的启蒙读书声。放学了,我和小伙伴们切磋推铁环技巧,爬高“加油”,下坡“剥闸”。还不时拣石片,投向河面,荡起层层涟漪和波纹……一晃,走完小学四年路。寄读五年级的东坡完小向我“招手”。该校分五年级、六年级两个教室,加上食堂、宿舍约有15间。校室、校墙、操场全都姓“土”。简陋条件下,老师用情教,用心讲。学生专心听,仔细记。盛夏,学校时会把课堂搬于河岸树下,师生间的问答声不时在耳际响起。六一节到了,各村在校儿童从四面八方纷纷赶来,唱歌、跳绳、跑步、庆祝活动多姿多彩。曾记得,我在评选“三好学生”和跳绳比赛中,双双获奖。当登台接受校长颁奖时,心情就像放飞的风筝。校园习文之外,开荒造田种玉米,深入老林采树种等活动,也成心中一道风景。特别是在那老爷山撒松子的日子里,雄伟的舍利塔让我大饱眼福。从布满弹孔的塔身上,我仿佛看到了抗日战争的烽火和八路军奋勇杀敌的英姿,从而在幼小心灵埋下了爱国种子。老爷山下的校园生活天真活泼,假日活动更让人难以忘怀。我和表兄弟时而步入哗哗流水的小河,浪里淘沙,捕鱼捉虾。时而走进宁静的山沟,采摘酸枣,挥刀砍柴。还时而赶着牛群穿梭茂密草地,耳闻鸟唱,目睹山水……夕阳西下,牛儿草足水饱,我骑牛扬鞭,哼着歌儿,迎着晚霞,美哉哉向家走去。俗话说得好:哪里有父母,哪里就有家。从迁徙老爷山那一刻,这里便成为我们兄弟姐妹欢乐的天地。年复一年,哥哥凡休假或出差,不畏爬山涉水,第一时间先入家,依偎在爹娘前问寒问暖,挑水、洗衣、做饭……山区信息闭塞,大哥架有线,安喇叭,让父母不出户就能闻歌听戏。今年哥来,明年姐去,不时给家零花钱。没柴了,上山砍。面少了,推磨磨。父母高兴得合不拢嘴。宰鸡、和面、包饺子,好一派春天温暖。弹指一挥间,迎来1967年秋叶正红。我们心怀对冀南家乡的思念,载着姥姥一家人的厚爱,带着老爷山下的深情,踏上了阔别六年的回家路。
□孙兴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