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27 22:15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1500字的关于音乐读书笔记,需要仔细规划,确保内容充实、结构清晰、分析深入。以下是一些关键的注意事项:
"一、 选题与范围界定 (Choosing the Topic and Defining Scope)"
1. "明确核心主题:" 首先要确定你阅读的这本书的核心是什么?是关于某位作曲家(如贝多芬传)、某类音乐作品(如歌剧史)、某个音乐流派(如爵士乐发展)、音乐理论(如和声学原理)、音乐心理学(如音乐如何影响情绪)、音乐社会学(如音乐与社会变迁的关系),还是音乐批评(如某张专辑的评论集)? 2. "缩小范围:" 1500字需要深入分析,而不是泛泛而谈。选择一个具体的切入点。例如,如果读的是《贝多芬传》,可以聚焦于他的中期创作时期;如果读的是《音乐心理学》,可以重点探讨音乐记忆或音乐治疗的部分。 3. "设定目标:" 你希望通过这篇读书笔记达到什么目的?是梳理书的主要内容?是分析某个关键论点?是探讨书中观点对你的启发?还是结合自身经验进行反思?
"二、 阅读与记录 (Reading and Recording)"
1. "主动阅读:" 不仅仅是阅读文字,更要理解作者的观点、论证方式、使用的证据和潜在的假设。边读边思考,划出重点,
(图源:视觉中国)
为纪念辛丰年诞辰100周年暨逝世十周年,上海音乐出版社近日推出严晓星编选的《辛丰年先生》一书。该书收录各类文章30余篇,分记忆、访谈、评述、序跋、书评五辑,较为全面地呈现了这位音乐随笔作家的生平、交游、写作成就和读者反响。
辛丰年这个名字引起一般读者瞩目,大约是因为当年《读书》杂志上刊出一篇署名“于飞”的人物特写《辛丰年与Symphony》。文章介绍了该刊专栏“门外读乐”的作者辛丰年,一位本名严格的“小城畸人”。原来,“辛丰年”三字是Symphony(交响乐)的音译。
“于飞”即该刊编辑赵丽雅,后常用笔名扬之水。查阅她的日记《〈读书〉十年》可知,这篇特写经过反复修改、数易其稿。1994年6月21日有记:“作《辛丰年》。”接着是6月26日:“《辛丰年》写就,总不能满意。陆灏看了,嫌空。郑在勇看了,也以为简略。今经老沈提示,大悟,一气将后半写出,自以为可。”然而,7月1日又有记:“对《辛丰年》再作修改……写得顺手,改得辛苦……”7月4日还有记:“谷林先生将阅过的《辛丰年》稿退回,并婉转表达了意见。”随后,日记中便没有相关文字,但相信文章刊出前还会有所修订。扬之水作文精益求精,自不待言;而对待这篇特写如此慎重其事,也体现了她对辛丰年本人的爱重。
据《〈读书〉十年》记载,1991年10月,编辑部一行前往上海召集当地作者座谈。其间,扬之水独自一人乘夜班客轮去南通拜访辛丰年。1992年3月和1994年10月,她又两度去上海组稿,辛丰年也从南通赶来见面。平日里,二人时有书信来往,互相寄赠书籍。辛丰年偶尔还托人给扬之水带过音乐磁带、激光唱片以及南通剪纸等物件。另据严晓星《记辛丰年先生》一文中说,1998年初,辛丰年给刚出生的孙女取名“严丽雅”。
辛丰年在《读书》杂志开设专栏,是在扬之水去南通之前。这还得从他的同乡好友章品镇说起。抗战结束那年,辛丰年就是经这位老同学介绍加入的新四军。改革开放之际,供职于江苏省出版机关的章品镇,想起已退休居家的辛丰年,希望他能发挥精通赏乐的特长,撰写一册普及类的小书,承诺纳入一套丛书出版。不想审稿未通过,说是体例不合规范。章品镇不服气,赴京出差时将书稿推荐给三联书店的同行。三联也没有出版过类似书籍,外聘专家评审,意见不一,但时任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的吴祖强大加赞赏。1987年,辛丰年的第一本音乐随笔集《乐迷闲话》终于面市。
三联书店负责人对辛丰年这样一位作者十分重视。《读书》杂志1989年七、八期合刊上首度推出他的随笔专栏“门外读乐”,之后连篇累牍,至1995年汇编成集,收入“书趣文丛”第一辑,书名《如是我闻》,策划方特意请吴祖强为该书作序。董秀玉邀约的《钢琴文化三百年》一书也于1995年出版。另外,沈昌文还约他编译《自画像和自白:莫扎特书信选》,扬之水约他撰写《中乐寻踪》,两书均于1998年出版。
辛丰年在《读书》上开设专栏不久,刚调到上海《音乐爱好者》杂志社任职的李章便有意约稿。因为没有联系方式,李章尝试将信寄到《读书》编辑部转交。过了一段时间,竟然收到辛丰年的回复,答应为“音乐与我”栏目供稿。随后,李章又约请辛丰年为杂志撰写专栏“音乐笔记”。这个专栏从1991年第二期到2000年第二期,一期不落。李章在杂志社工作十年,后转做图书编辑,两人始终保持通信,直到辛丰年离世。相识的20多年间,李章多次去南通拜会,有时还是和夫人王安忆一起去的。辛丰年的长子严锋回老家时,问父亲对二人的印象。关于“名满天下”的王安忆,老人几乎说不上什么;关于李章却说了很多,而口头常念叨的一句是“李章是个好人”。
1999年,李章将辛丰年刊于《音乐爱好者》的专栏随笔汇编出版,书名就叫《辛丰年音乐笔记》。2001年,他又将辛丰年编译的《阿·鲁宾斯坦缤纷录》收入“二十世纪音乐大师系列”丛书。两人的书信保存下来百余封,其中辛丰年79封、李章28封,合编为《书信里的辛丰年》一书于2014年公开出版。通信内容不仅涉及乐人乐事、编刊设想、阅读心得,还包括世态人情、生活感悟。从中不难看出,李章与辛丰年在方方面面都堪称知音。
辛丰年的音乐随笔受到编辑推崇、读者追捧,晚年写作真是犹如泉涌,先后出版著译15种,总计30多个版本。最近问世的《辛丰年音乐文集》新编本,即有厚厚八册。作为一位音乐随笔作家,算得上盛极一时。不过,乐评界却时有非议之声,特别是涉及音乐专业方面的批评。
《辛丰年先生》一书里收录了两篇关于《钢琴文化三百年》的书评。评论者在肯定优点的同时,也从专业音乐工作者的角度指出该书诸多不足。例如参考书目没有完全列出;一些资料没有注明出处、没有用引号和注脚;专有名词及术语没有附原文,有的译名不够准确;对音乐家风格的描述寥寥数语,不够全面、客观等等。有意思的是,同为《读书》专栏作者的李皖,自己并非专业音乐工作者,却在评点流行音乐之余,写了一篇《门边上的听乐人》来谈阅读辛丰年的印象。他认为辛丰年的音乐随笔只是漫谈,不算好的评论,因为没有“卓越的乐识”,缺乏“整体的乐观”。在他看来,辛丰年像是一个驻足在“门边上的听乐人”,未能走进音乐艺术的殿堂。
关于“门外”与“门内”的问题,书里收录吴祖强、杨燕迪等专家的文章中都有辨析,在此不赘。我感兴趣的,是辛丰年得知这些批评后的态度。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时,他主动提起,并说李皖的批评“很中肯”。但据说他接着补充了一句:“不过他把我当专业人士来要求了,这正是我极力避免的。”的确如此,他在《读书》上的专栏就叫“门外读乐”,《如是我闻》一书本来还有个副标题“一个乐迷的门外谈”。至于《钢琴文化三百年》这个书名,也是出版社改定的,辛丰年自己取的书名是《乱谈琴》。可见,他对自己的写作定位相当明确。
最近应出版社之约编选一册《名家谈音乐》,整理目录时发现入选作者大多没有音乐专业背景,我在“编者序”里写道:“专业还是业余,其实并不重要,关键在于写作是否发自内心,是否真正源自热爱。阅读这些文章,或许不能获得精深的音乐专业知识和技能,但无疑能够激发对音乐的热爱。让尚未爱上音乐的读者爱上音乐,让已爱上音乐的读者更爱音乐,这恰恰是编选本书的最初意图和最终目标。”相信喜欢辛丰年音乐随笔的读者,会赞同我的观点。
《辛丰年先生》
严晓星 编
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
作者:桑农
编辑:金久超
音 乐 与 我
大雅清风
我对任何新鲜的有趣的事物都会发生浓厚的兴趣。可能是从前的苦日子的历练吧,啥都鼓捣过。举凡是木匠活、瓦匠活、修车、开车、剃头、做饭、吹拉弹唱、小说、散文、评论、古典诗词、现代诗歌、音乐、美术、写写画画等等,啥都会,啥都不精。不过,有两样技艺,我还是当仁不让的,那就是木匠活与音乐。
木匠活,是我的看家本事。当年进工厂学徒的时候,学的就是木匠。虽然现在的木匠活与以前大不一样了,但是,道理是一样的,只不过比以前简单了很多,什么铆了,榫了,都没了,全换成钉子了,只有表面的假把式,再没有从前的万古千秋的质量了。这辈子虽然没干过什么大工程,不过,五十年来,家里和亲朋好友的大事小情也少不了我的叮叮当当,锛凿斧锯。
音乐,则是我坚定不移的业余爱好。这个爱好伴随了我的终生,愈老愈强烈,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退休后的这些年,我在民族乐团里弹过琵琶和三弦,给民乐队和军乐团编配过乐谱,在合唱团里唱男高音,闲着没事,我就说说音乐与我吧。
小时候,谁都喜欢哼哼唧唧,那不算艺术。不过,对于音乐,我可能有些敏感吧,曾经听到的歌声,几十年过去,依然有着深刻的印象。我记得最早的歌声是《凤凰之歌》、《毛主席来到咱农庄》等等,那时候应该是1960年,我6岁。以后,上学了,在学校里学会了很多歌曲,有很多至今记忆犹新。文化大革命以前,我熟悉又喜欢的歌星有:胡松华,马玉涛,郭颂,贾士俊,吕文科,温可铮,张振富,耿莲凤,作曲家时乐蒙,唐柯,生茂,张士燮,时乐濛等等等等。最值得骄傲的,就是曾经做过竹板子,笛子和板胡。
1967年秋天,我进入了初中,加入了当时很时髦的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唱过快板书,打过锣鼓。乐队的学长们不让我碰他们的琴,我就在旁边偷偷地模仿。渐渐地,我对琵琶产生了兴趣,在没有钢琴校对音准的困难条件下,修复了学校的琵琶。在抚顺市25中音乐老师池秋实的引导下,我学习了音乐理论,初步掌握了和声、对位、调式、调性、作曲、五线谱等比较高深的音乐知识,抄写了《琵琶演奏法》、《笛子吹奏法》、《二胡演奏法》《笛子制作法》等专集,还抄写了一本1941年延安出版的《音乐小词典》,作者是胡江非,不过,以后再没有见过这个名字。1971年,在池老师的指导下,我已经试着给宣传队的歌曲配器了。
1972年元月,我毕业进入了抚顺市运输公司。期间,抚顺市准备组建职工业余艺术团,我被抽调到民族乐队弹中阮,弹三弦。就这样,我从事业余演艺活动到1980年。
1978年以后,我担任了宣传队的队长,集创作、配器、编导、指挥于一身。记得我作词作曲的有,领唱合唱《天山儿女唱英雄》、女声小合唱《十唱张志新》等等,还写过一首单出头《老侯戒烟》。人们常见的演艺形式,除了相声没写过,其他的大概都写过。经常是晚上写,第二天刻钢板,印刷,然后组织排练。记得当时闹了一个小笑话。女声小合唱《十唱张志新》写出来第三天,《人民日报》发表了歌颂老山战士的一首歌曲,跟我的《十唱张志新》的旋律很像,大家就问我,你是不是抄袭《人民日报》了?我笑笑说,是《人民日报》抄袭我了吧。多亏我的作品在前面,否则的话,真可能跳进黄河洗不清了。呵呵。
1977年年底,文大后,全国大学首次公开招生。我报考了沈阳音乐学院作曲指挥系。那可真是不知天高地厚之举啊。沈阳音乐学院作曲指挥系,全东北才招13个人。后来,邻居的叔叔告诉我,别扯了,体音美全是后门,你小子不是去陪绑当分母吗?我一合计,算了,不去了。交了5毛钱报名费,领了准考证,没去考试。后来有人说我,你真是个傻蛋。那时候,因为文化大革命,沈阳音乐学院几乎十年没招生,缺人啊。我即使考不上作曲指挥系,也可能调剂专业啊。唉,如今想来,心里还隐隐地难受,这就是失之交臂啊。
以后的岁月里,我当老师,当记者,辗转人生几十年,自己购买了琵琶、笛子、二胡、三弦、手风琴,孜孜不倦地钻研音乐理论、演奏技巧和乐曲风格。1997年,香港回归,我创作了大合唱《香港,我们的香港》;解放军建军70周年,我创作了男声小合唱《子弟兵的称呼最光荣》;1999年,抚顺市交通局搞大汇演,我给他们创作了女声小合唱《公路人小唱》、男声小合唱《公路人都是铁打的汉》;2005年9月,痛感年轻人忘却历史,激愤之余,创作了大合唱《抚顺进行曲》,发表在《抚顺日报》上;为广播电台文艺部主任刘明桥创作的广播剧《矿工街记事》谱写了女中音独唱曲《让爱永恒》(刘明桥词);当年,被支教大学生徐本禹的事迹所感动,创作了女声二重唱《山寨里来了个大学生》;受我儿子的经历启发,为年轻人创作了男高音独唱《回家》。近年来,又给我们社区和市交通局创作了《环卫社区之歌》、《公路工人之歌》等等。
我喜欢音乐,喜欢那跳动的音符,喜欢那起伏婉转动人心弦的旋律,喜欢那言简意赅的歌词,喜欢那畸斜的升降半音,喜欢那浅吟低唱的韵味,喜欢那奔放昂扬催人奋进的节奏……
我喜欢琵琶那流水般的轮指,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清脆,喜欢三弦那苍劲高古的滑抹夹弹,喜欢三弦那倔强的亮色,喜欢笛子的甜脆明快,喜欢二胡的幽咽低回……
2010年末,原市歌舞团音乐总监王恩沛老师把我拉进了抚顺合唱艺术团,2013年春,通过简谱和五线谱视唱考试,我又加入了辽宁省枫之韵这个准专业的合唱团,唱了四年男高音,接受了沈阳音乐学院合唱指挥系主任、辽宁省合唱协会会长孙雷老师的专业教育,等于上了四年音乐大学,走遍了半个世界,相继参加了西班牙巴塞罗那世界合唱大赛、青岛首届室内合唱大赛、俄罗斯索契世界第九届合唱大赛和韩国釜山东亚合唱大赛,进一步体会和感受到了合唱艺术的瑰丽与高雅的特色,也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音乐素质、艺术造诣和修养。
这几年,自己也组建了合唱团,自己作词作曲,编配合唱,尽情地享受音乐给我带来的快乐。因为接触了合唱,充分感觉到了合唱的魅力,我的创作也着重偏向了合唱,除了上述那些合唱歌曲之外,又创作了女声二重唱《我的家乡抚顺美》、为天湖啤酒公司厂庆创作了男声四重唱《请喝一杯天湖酒》、为庆祝二中百年创作了三声部合唱《中学时光》(李子嘉作词)、混声合唱《颂歌献给伟大的党》(克里木词)、混声合唱、云南民歌风《山寨来了个大学生》等合唱歌曲。
与此同时,我还给很多程奎、果红、马平和丛雅芝等作家的歌词谱写了男高音独唱、满族风格《我的长沙我的家》(程奎词)、京歌《三块石之歌》(果红词)、通俗歌曲《风雨过后是艳阳天》(马平词)和合唱《监狱警察之歌》(丛雅芝词)等等等等。最近,又创作了一部纯音乐作品《天湖圆舞曲》,大略算一下,从1978年到现在,我大约创作了近30首音乐作品。
我喜欢看乐谱,尤其喜欢看合唱谱。看着那音符的行列,就如同听到了每个声部的律动,听见了声部之间的有机融合,看见了高山大海,蓝天白云,看见了江潮奔涌,群峰插天,看见了长风浩荡,战马奔驰,朝晖夕阴,日升月落,听见了泉水叮咚,悲雁啼月,鸟语花香,卖花深巷,夜雨海棠,丽鸟寒蛩……看见了一个个快乐的小精灵在乐谱上跳跃起来,演绎着古今中外神奇的故事……
跟着音乐,我会心驰神往,浮想联翩,于是,那种表演的欲望和创作的灵感便会如泉水般喷涌,迸发……
有了音乐,人生的每个阶段都不会寂寞。音乐真是最美妙的东西,它能走进你的心灵,催发你的情愫,使你去体会内在美,去提升自己的素质,去展示自己的美丽,去婀娜自己的情感,去挽起爱人的臂膀,迈着轻灵的舞步,走进神话般的日子……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