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27 22:2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红楼梦》第一回的读后感,需要关注以下几个关键事项,才能使文章有深度、有见地:
1. "深入理解第一回的核心内容与主旨:" "开篇寄寓:" 注意《红楼梦》开篇的神话故事(女娲补天、顽石入凡历劫),理解其象征意义。这块石头为何要下凡?它代表了什么?(例如,是作者借石头之口来讲述故事,也象征着小说本身,带有自传色彩,更象征着某种“情”或“痴”的本源,甚至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反思和超脱。) "“真事隐去,假语存焉”:" 这是关键句。要深刻理解其含义,明白曹雪芹是如何处理现实与虚构、真实与虚幻的关系的。这奠定了全书的基调和艺术手法。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这是全书的核心哲学思想之一。要思考这句话在第一回是如何体现的,它揭示了怎样的宇宙观和人生观?(暗示了世事无常、真假难辨、存在与虚无的辩证关系。) "甄士隐的悲剧与“真”与“假”:" 甄士隐的名字谐音“真事隐”,他的故事(梦幻、火灾、离散)是全书悲剧
其实最早在没有读《红楼梦》之前,也听说了宝黛的爱情,因为太有名了,遂一直以为此书也就是讲爱情的,但是真正品味下来,尽管自己造诣也不高,但也从中体会到了作者除了爱情之外还有对人生命运的看法。将真事隐去,借假语村言,说上这一段缠绵悱恻又颠沛流离的奇人奇事。我买的是精装本,一直没看完后四十回,因为后面的续写人物性格完全不匹配,不过为了这次转述,我还是会看完,张爱玲曾说:“人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看过曹雪芹本人撰写的《红楼梦》后四十回。”
精装本因为有脂砚斋的批注,还是会从星星点点中了解人物的命运。贾宝玉一直否认薛宝钗的金玉良缘,说自己是木石情缘,其实他说得没错,因为林黛玉就是绛珠草,而他是三生石,这可不就是木石情缘嘛。他们的这三世轮回,从石头,草木到神瑛侍者、绛珠仙子,再到最后脱胎人质继续姻缘,确实比之前小说中的男女情谊更加荡气回肠,《西厢记》中崔莺莺和张生的故事也好,《警世通言》里杜十娘和李甲的故事也好,都是见色有情,而还泪情缘确实是跳脱了通俗使人眼目清新。
为什么《红楼梦》被人研究了一百多年,甚至还有专门的“红学”,我觉得因为文章构思精巧,值得推敲的地方太多了,故事性饱满有趣还不枯燥。因为是转述,有的地方我就简略描述,希望通过我的一小点点力量,哪怕能影响到一个人对原著有兴趣,去阅读,那么我就很高兴了。曹雪芹本人写的文章是更加有意思的,我就尽量在不破坏文章结构的情况下,重点地方的原话我都会用双引号批注,而过渡的情节也好,还是故事主旨大意也罢,我还是简单叙述,不然就成了抄书了。尽管我也没有那么大的本事改写,只不过就是想写得通俗易懂一点,让阅读的人看着不麻烦,虽然原著看起来也不难。这部书真的是值得反复捉摸,反复咀嚼,每读一遍都会有不同的理解,这就是读书的乐趣。
其实,我还想说,宝黛爱情最难能可贵的地方还在于他们之间完全是纯洁的爱情,没有发生肉体上的接触,我并不是说肉体接触就不是爱情,可能也与了缘有关系,毕竟两个人已经是三世因果了,对于这种宿命论我还是比较认同的。马瑞芳就评价《红楼梦》是一等一的好看,登峰造极的好玩,它是最好的中国故事。王朔也说《红楼梦》是中国最好的爱情小说,想学习写爱情就去好好看《红楼梦》。因此这次决定转述,我也是做了很大的心理建设,毕竟原书地位太高了,不过,我想,任何人都可以喜欢《红楼梦》,任何人也可以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再来说说贾雨村这个人物的塑造,其实他就是典型的势利代表,对于甄士隐的赠与,他只是略谢一下,与之后进入贾府的卑躬屈膝简直判若两人,因为他心里明白,自己将来高中状元后就是一地之官,像甄士隐这种富家大户尽管有钱,也必会依附于他,所以他对于甄士隐就没有过多的谢意,但当林黛玉的父亲林如海给他举荐信时,他是一面打恭,一面谢不释口,因为林如海的帮助对他也说是巨大的,《红楼梦》之所以好看,就是众生群像,个个都有性格。而很多人理解的林黛玉去了贾府地位很低,我觉得也是不对的,他父亲林如海是盐道,自古以来这就是个肥差,所以我觉得他去了贾府带的盘缠一定是可观的,也一定使贾府支撑了很久,所以贾母不仅仅是因为林黛玉聪慧可人就分外喜欢,再者林黛玉也不是落魄逃难到她家,用现在流行的话应该说是带资进组。
其实,《红楼梦》寄托着曹雪芹对人生的看法,他想告诉人们,我们人生终极的目的是什么?而我们的人生又该留恋什么?好了,这就是我对第一回读下来的些许感受,此后也会不定期继续谈谈我心目中的《红楼梦》,那就继续整理第二回了...
因着疫情原因,这个年过得异常安静,亲戚间互不走动,朋友间也鲜少往来,莫名多出了许多时间,于是,借着这些闲暇时光,读了一些书。看了书以后,就好像自己身在其中,久久不能自拔,总想提笔写点什么,于是,想跟大家分享下重读《红楼梦》的感想。这已经是我第三遍看红楼梦了,书和电视剧早前都已看过一遍,只是当时年幼,不解其中味。现如今,重温经典,不敢说全部理解,但十之三四总是有了。不过此书为鸿篇巨制,本人的三言两语也道不尽个中滋味。索性只想攫取其中一二,跟大家细细道来。今日且重点谈谈林黛玉和贾宝玉之爱而不得、缠绵悱恻的爱情。
与君初相识,犹是故人来。二人在贾府初见,一个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一个想“何等眼熟至此”;一个是阆苑奇葩,一个是美玉无瑕。六七岁的光景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一桌吃饭,一床睡觉,真是琴瑟在御,莫不静好。可是,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美好的东西都是易碎品,他们的命运一开始就已注定: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随着年岁渐长,不一样的情愫在二人心中荡开了花。互相喜爱,却又彼此试探,这便是初恋的最动人处。黛玉本性敏感多疑、抑郁多愁,她会因为贾宝玉的喜怒哀乐而喜怒哀乐,会因为贾宝玉多对别人讲句话,多对别人笑一下,内心翻江倒海,泪眼婆娑。她不敢进,也不愿退,这一切的原因,都是因为黛玉在感情里太过自卑,她也不确定贾宝玉待她到底是何种心境。她常常因为想到“前日来个宝姐姐,今日又来个云妹妹,明儿个又不知道来哪个姐姐妹妹,这么多姐姐妹妹,我又算何人呢?”而唉声叹气。而贾宝玉又自认为自己对林妹妹的感情她理应知道,对其他姐姐妹妹、丫头小姐的亲热,与她,终究是不一样的。一个怨、一个冤,于是误会常有,悲伤常有、眼泪常流!
兜兜转转,宝玉终于在碰巧看到龄官在地上不停的画“蔷”字时,明白了各人只能得各人的眼泪,他此生能得到林妹妹的眼泪足矣。于是,他便明了自己心之所属,急忙赶去找林妹妹,并只对她说了三个字“你放心!”这无头无尾的三个字,林妹妹却瞬间懂了,所以她眼中带泪、哭中带笑的凝视着他,怎能不说他们就是命中注定心灵契合的神仙眷侣呢?自此,二人互通心迹,前尘往事一笔勾销。爱人也被人爱的时光,总是幸福的,多愁善感的林妹妹也逐渐开朗许多,过了一段无忧无虑的快活日子。
“山无棱,天地和,乃敢与君绝”。宝玉对黛玉的痴和傻,也是爱情中最美的样子。黛玉身边的丫鬟紫鹃看着这一对痴男怨女,想让黛玉能早点有个归宿,于是就想了个试探宝玉的法子。趁一日黛玉睡着了,紫鹃突然跟贾宝玉说,林姑娘年纪大了,明年春天、最迟秋天,林府肯定要遣人来将她接了回去,许配人家了。宝玉一听这话,突然像被雷击中了一样,当即就丢了三魂七魄,泪流满面,失了心智,而后大病一场,昏迷不醒。好不容易在大家的哀嚎下醒了过来,刚要挣扎着起来,有一丫鬟来向老太太报告林之孝家的事,听到林字又大哭了起来,生怕是林家来接他的林妹妹了,老太太赶紧下令以后府里除了林姑娘,谁都不准再提林这个字;宝玉看到自己的卧房里放了一艘船当摆件,突然大呼,船来了船来了,他们要来接林妹妹了,要走,也将我一起带走吧。他还不让紫鹃离开半步,生怕她一走,就是陪着黛玉回苏州了。
还有一次,南安王妃要在贾府认一位义女代替她自己的女儿去和亲,南安王妃来的那日,宝玉正好外出了,听闻这个消息,马不停蹄地赶回来,生怕黛玉被认了义女去和亲。那时,黛玉正在休息,宝玉便一把抓着紫鹃问,今日妹妹可曾外出,见了何人,听过何话?紫鹃一脸疑惑说到,今日林姑娘并未外出,也未见他人。便是当时,宝玉提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长舒一口气,说到,如此甚好!
看到贾宝玉这一连串的举动,内心里真是感动万分,可谓哭笑不得,哭是因为他对黛玉的那份深情,仿佛离了她,他的世界就变成一片虚无;笑是因为他守护林妹妹,就像是小孩子用笨拙的、幼稚的方式来呵护手中的珍宝一样,生怕别人抢了走。现在看来,只有真正深爱,才会如此患得患失了吧。
他们最后一次见面,是探春远嫁前,宝玉邀了黛玉去夜访探春,怎奈探春不在,他们便在园子里寻了一处地方,两人并坐,宝玉想握住黛玉的手,黛玉欲拒还迎、欲说还休、欲语泪先流,而后终携手,片语不发,便是一副良辰美景。可惜,这竟成了他们最后最美好的时光了。
正所谓情深不寿,太过投入、过于执着的感情是难以长久的。宝玉送探春远嫁迟迟未归,又听说宝玉乘坐的船遇风浪,被打翻,宝玉生死未卜,黛玉思虑过重,身体每况愈下,食不能咽、夜不能寐,经常血染手绢。过了一阵子,又有茗烟来报,宝玉无恙,不日便可归府,黛玉悬着的一颗心终于又有了盼头。接着,又听说贾老太太欲将她许配给宝玉,病竟好了大半,真是心病还需心药医。原以为皆大欢喜了,却突然得知宫里元妃娘娘赐婚贾宝玉和薛宝钗,这残酷的现实再次狠狠地击垮了她,这次,她流尽了最后一滴泪,吐完了最后一口血,伤心而亡。至死,也再未曾见到宝玉,待宝玉回来后,千寻万找人不见,自此,便像了行尸走肉。
此处,电视剧版本和书中所写版本,关于黛玉逝去的时间是不同的,电视版本如我所述。而书中所写则是黛玉是在贾宝玉和薛宝钗完婚的那晚香消玉殒的,去世时,口中还喊道:“宝玉,宝玉,你好……”话没说完,留给大家无尽遐想,到底是说宝玉你好无情,还是说宝玉你好生活着,抑或是……竟无从考证了!
相比起书中所写版本,我更愿意相信电视版本,毕竟,书中版本太过残忍,自己深爱的人正与别人洞房花烛、而自己却冷冷清清,凄凄惨惨,命不久矣,内心莫不有天大的委屈和不甘。
根据书中所述,林黛玉和贾宝玉是前世旧相识,贾宝玉是神瑛侍者,林黛玉则是绛珠仙子,神瑛侍者为快要枯萎的绛珠草浇水使之活下来,绛珠草便决心用一生的眼泪报答他。于是就能解释清楚,到此生,林黛玉为何总是喜欢流泪,更吹落,点点愁,流泪到天明,待为他流完最后一滴眼泪,她的恩也算是报完了。自此后,关于爱情,再无眷恋。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仿佛还看见黛玉正轻拂锄头欲把花葬,仿佛还看见黛玉和宝玉坐在花下溪边细读《西厢记》,仿佛还看见失去黛玉的宝玉,走在白茫茫大雪中,失魂落魄。
一切都是虚无,一切都是云烟,时移世易,唯有相识相知相守的那段光阴,是真实的!(文/钟小青)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