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格策美文教你学写《土地誓言读书笔记》小技巧(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8-28 01:14

格策美文教你学写《土地誓言读书笔记》小技巧(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土地誓言》的读书笔记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你的文章既有深度,又符合读书笔记的要求:
"一、 理解《土地誓言》的核心内容:"
"背景:" 了解《土地誓言》的写作背景,即抗日战争时期。作者端木蕻良身处东北,目睹了日寇的侵略和东北人民的苦难,内心充满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憎恨。 "主题:" 明确文章的主题是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作者通过对东北大地的深情描绘,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祖国命运的担忧,号召人们为保卫家园而战。 "结构:" 分析文章的结构,通常是以抒情为主,夹叙夹议。作者先描绘东北的壮丽景色,然后抒发对土地的热爱,最后表达战斗的决心。 "语言:" 注意文章的语言特色,即充满激情、富有感染力,运用了大量的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
"二、 读书笔记的特点:"
"简明扼要:" 读书笔记不是全文的复述,而是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和提炼。要抓住文章的重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记录。 "个人感悟:" 读书笔记不仅要记录文章的内容,还要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和思考。这是读书笔记的灵魂,要表达出自己的

25 春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八课《土地的誓言》笔记,预习干货

家有初中生的家长看过来!今天给大家分享2025年春季新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八课《土地的誓言》的预习笔记和重点内容梳理,建议保存图片,方便孩子学习。

《土地的誓言》是端木蕻良创作的抒情散文 ,写于194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10周年之际。当时抗日战争处于艰苦阶段,流亡关内的东北人无家可归,作者怀着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与爱国热情写下此文。

在预习时,要先掌握重点字词,如炽(chì)痛、嗥(háo)鸣、斑斓(lán)、谰(lán)语、亘(gèn)古等。

接着了解文章结构,全文两段,结构相似,都是先直抒对故乡的思念,再回忆,最后再抒情。第一段列举了白桦林、马群、高粱等东北特有的景物物产,展现关东大地的富饶,抒发对故乡的热爱眷恋;第二段描绘故乡春天和秋天的画面,表达对故乡美好生活的怀念及为故乡战斗的决心。

这篇文章的一大特色是运用呼告、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比如“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运用呼告和拟人,将土地比作母亲,感情真挚浓烈 ;“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运用排比,增强气势。

家长们可以让孩子在预习时,多朗读文章,感受作者对国土沦丧的悲痛、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强烈的爱国之情。希望这份预习资料能帮助孩子们学好这篇课文!觉得有用的话,记得点赞、收藏、转发哦!

课文笔记






书声里的精神丨勿忘“九一八”!再读《土地的誓言》

书声里的精神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9周年,同时也是“九一八事变”爆发93周年。“九一八”这一组数字,每个中国人都“不敢忘!不能忘!”。“九一八”前夕,来自翠岗中学的学子们,用饱含激情的琅琅书声,发出时代强音,传承抗战精神。



雨薇 新闻女生:

诵读经典篇目,传承伟大精神,每个中国人都应该铭记“九一八事变”, 今天我们来到了扬州市翠岗中学,一起来聆听书声里的抗战精神。



申伟伟 语文一级教师:

对于故乡,每个人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情节,故乡是那么的美好,那么的难以忘怀,而对于那些在战争时期失去家园的人来说,故乡则是一个带着伤痛的梦。现代作家端木蕻良在“九一八事变”10周年时,用深情的笔墨,炽热的语言,写下一篇《土地的誓言》,抒发了对国土沦丧的压抑之情和对故土乡情的深深眷恋。今天,当我们重读这些文字,依然能够聆听到作者强烈的心跳声,感受到他沸腾的热血,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打开语文书第43页,一起来读一读这篇课文。



学生:

这时我听到故乡在召唤我,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着我。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我总是被这种声音所缠绕,不管我走到哪里,即使我睡得很沉,或者在睡梦中突然惊醒的时候,我都会突然想到是我应该回去的时候了。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独立守备队柳条湖分遣队河本末守中尉率领几名部下,来到沈阳南满铁路柳条湖路段,用炸药将铁路一侧的路轨炸毁,进而向北大营发起攻击,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此后,日本在中国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开始了对东北人民长达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统治。1941年,“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大批东北青年流亡到关内,当时29岁的端木蕻良怀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写下了这篇《土地的誓言》。



学生:

我必须回去,我从来没想过离开她。这种声音是不可阻止的,是不能选择的。这种声音已经和我的心取得了永远的沟通。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这声音便是从那里来的。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这个我是知道的,我常常把手放在大地上,我会感到她在跳跃,和我的心的跳跃是一样的。它们从来没有停息,它们的热血一直在流,在热情的默契里它们彼此呼唤着,终有一天它们要汇合在一起。



“九一八事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同时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同反法西斯同盟国以及各国人民并肩战斗取得伟大胜利。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以广播的形式发布《终战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


学生:

我永不能忘记,因为我答应过她,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



2014年9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高度概括了抗战精神的内涵:“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在翠岗中学的对面,是曾经的扬州西郊飞机场,它同样是抗战精神的历史见证。



胡笛 扬州市翠岗中学学生: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战争一触即发,国民政府为加强战备,于1936年夏,在西郊蜀冈之下兴建军用飞机场。据了解,这块地方原先是清代扬州营演武练兵的大教场,民国后大教场荒废, 抗战初期,又改建成军用机场,作为一个重要的空军基地,扬州西郊飞机场曾发挥过重要的军事作用 1937年8月13日 日寇向上海进攻 作为长江北岸的空军基地 军机从这里起飞 仅用一个多小时便能抵达上海,从空中轰炸和扫射日军,有力支援了淞沪抗战。



革命年代,扬州西郊飞机场发生的一起事件,还在人民空军发展史上了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孔一鸣 扬州航空馆工作人员:

映入眼帘的这架飞机,我们称它为飞向光明的820号,在1945年的8月15日,日本宣告无条件投降,我们国家的抗日战争就取得了伟大胜利。同年的8月20号,汪伪政府军事委员会航空署少校周致和少尉黄哲夫等六位机组人员就驾驶着这个国府专机班的“建国号” ,从扬州起义,弃暗投明飞往延安,这架飞机就成为了我们八路军接收的第一架飞机。后来根据起义的日期,将它更名为了820号,我们眼前的这个飞机是根据照片还原的1:1模型,这个飞机于2020年就放置在这里,供大家参观,也是我们弘扬航空报国精神的一个载体。



学生:

我永不能忘记,因为我答应过她,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


从1931年到现在,已经过去了93年。一寸山河一寸血,中国人民以血肉之躯、以铮铮铁骨,前赴后继,换取了来之不易的胜利!如今,山河日新、物阜民丰,但曾经的血与泪,中华儿女不敢忘!不能忘!勿忘国耻,吾辈当自强,书声里的抗战精神,会继续在中华大地上传承发扬!

来源丨扬州广电“扬帆”手机频道

编辑丨陈文珺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