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28 01:59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优美散文读书笔记的作文,需要关注以下几个关键事项,才能写出既深刻又具文采的作品:
"一、 精准深入地理解原文是前提:"
1. "把握核心主旨:" 首先要准确理解散文所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情感基调或人生哲理。散文往往意境深远,情感细腻,需要反复阅读,抓住作者最想传递的信息。 2. "品味语言艺术:" 优美散文的语言本身就是一大特色。要特别留意那些精彩的词语、优美的句式、独特的修辞(比喻、拟人、排比等)、传神的描写(景物、人物、心理)。思考作者为何这样写,其表达效果如何。 3. "体会意境氛围:" 散文常常营造某种特定的意境或氛围。要感受作者描绘的景象,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色彩,是宁静、悠远,还是伤感、激昂,或是温馨、恬淡。 4. "关注细节描绘:" 散文往往通过具体的细节来展现主旨和情感。那些看似不经意的描写,可能蕴含着丰富的深意,要仔细体味。
"二、 结构清晰,逻辑有序是骨架:"
1. "明确笔记/作文主题:" 在阅读和思考后,确定你的读书笔记或作文想要重点探讨什么?是对某处语言的欣赏?是对某个哲思的感悟?是对某种
题材:读书笔记
书名:《张抗抗随笔》——张抗抗
个人评分:85(满分100)
除却喜欢看各种散文合集,我也爱看某些作家单独的散文集,因为倘若编撰精美些,我能看到该作家长期形成的语言风格,倘若他文章跨时较长,我甚至能看到他成文笔触究竟是怎样一步一步的变化着,直至最终的炉火纯青。
也因此我爱看年纪较大的作家的作品,甚至是已故作家的作品。每个人的文学素养都是一坛酒,有的人是十年份的,有的人是三十年份的,正如酒越老越香,文学作品同样如此,假如真的有江郎才尽的人物,那他的作品也不太值得一看,须知,作家也是一种职业,敬业者都是越老越有经验,越老越厉害。
我这段时间阅读的便是张抗抗的散文合集,开篇写到四十岁生日的一些感悟,便让我确认值得一读,因为文章中对于生命与时间的思考,足以让我相信她确实是很有想法的人。
她在这本散文集中写了许多东西,平常些的就有所见的美景、所吃的食物,递进一层的便有语言的研究、文化的发展、时代的反思。
而这些外部的种种汇聚到她的身上之后,她便开始关注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读过哪些书?又写了哪些文字?以及悼念与她相逢,又离开她生命里的人物。
她向外探索世界,也向内探索自己,目光投向哪里,文字便随着她去往哪里。
在她经历的整大段的人生中,我最喜欢的是她讲自己经历的过去,最不喜欢的是她浅谈城市与建筑的内容。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两个故事,第一个故事是她丢失了自己的日记本,因为其中记录了自己的暗恋心事,她担心有人拿着他对自己和家庭造成伤害,惶惶不可终日许久,但奇怪的是最终什么也没有发生,但她从此不再写日记,12年后有人来信,询问她是否为两本日记的主人,并附上了日记中的某一页作证,张抗抗自然认出来是自己的日记,于是她从读者的嘴中听到了日记离开她之后的故事。
都说无巧不成书,张抗抗没能想到她的青春日记还能回来的一天,读者也没想到日记的主人竟这么有名,世间的缘分大抵就是如此,奇妙而有趣。
第二个故事是她收到读者来信,由于她刚发表的小说中有个牺牲的战士的故事,与读者失踪多年的二哥的经历极其相似,故来信求证。不过这个故事是张抗抗母亲所亲身经历的,所以她回家和母亲沟通后,由母亲郑重回信,最后的结果就是双方沟通政府,共同确认确实为同一个人。
我读来不甚唏嘘,有人用文字为英雄列传,有人在文字外寻寻觅觅,一朝相逢,便似烈火浇油。由文字转向真实,那文字便活了过来,真正地形成了一个“人”。
人人都知道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所以她写自己经历过的人生时,语言质朴、自然,所思所想都很容易让人把自己带入进去,情感上,无论是怀念的,还是批判的,甚至是惊喜的,她用的第一人称,都让人轻易的随她的文字而喜,随她的文字而悲。
但是她谈及城市与建筑的时候,数篇都偏概念化、名词化、严肃化,或许更像是论文汇报,同样的第一人称,我再怎么努力也没有代入感。
整体而言,书的前半部分比较符合我的口味,后半部分对我而言有些勉强,甚至读着读着就忍不住皱起了眉头。
我听说过一个理论:读书要适配自身的知识阶段。或许,如今的我就是习惯轻松、可读性强的内容,而不习惯严肃理性的篇章吧。
【光的回响】
作者:叶沛霖(四川省成都石室联合成飞学校六年级三班学生)
五年级上学期,语文课本的第一篇课文是《白鹭》,作者是郭沫若先生,老师说他是我们四川人,我感到很亲切。这篇课文的第一句是:“白鹭是一首精巧的散文诗。”我有了一个疑问:为什么说白鹭是一首诗呢?
虽然白鹭和诗是两种不同的事物,但稍稍想一想,就觉得还是有些相同之处。“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白鹭,洁白的羽毛,优雅的身形,灵动的颈”,不论是在古人的诗篇中,还是在现代的诗文中,时常会出现白鹭的身影——它们洁白又轻盈地在清水河边悠然飞过,为诗中那山清水秀的景色点缀了一番情趣。白鹭伸长着脖子,迈着纤细的腿,就像贵族在行走;洁白的羽毛又显得那样纯洁和朴素。气质的静雅和外形的优美都让白鹭富有诗韵,这浸润了人们的心灵,为它们写下一篇篇不朽的经典。或许是因为这些原因,郭沫若才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这篇文章,还给我一大感受,是文笔随和、质朴,作者随着内心的想法,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来就好了。比如,作者写白鹭“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一句话,就让我感受到白鹭无论是身段还是颜色,都是那么完美。它身段匀称,长短适中,色彩自然又毫无瑕疵,真是造物主的杰作。这样的描述,简短明了,并没有用那些精巧的修饰词语,但这简单的一句话直接写出了白鹭鲜明的特点。
《白鹭》的后半部分我觉得也很有趣,写的是白鹭在不同时间或者不同地点的活动。作者的用词实在有意思。比如,作者把白鹭捕鱼写成“钓鱼”,不禁让我想到白鹭像个悠闲的老太爷在水中钓鱼的样子。作者还写道:“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为白鹭设计的镜匣。”这个镜匣中的镜子就是田中的水,平静而清澈,照这面镜子的“人”就是白鹭。这面镜子照映出的是白鹭悠然自得钓鱼的情景。作者又写道:“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这让我展开了想象——一个宁静的黄昏,朦胧中透出丝丝温暖的晚霞,渲染出一片瑰丽的天空,一两只白鹭在远处河边低低飞过,那忽明忽暗的轮廓和暖色柔光下的天空组成了一幅优美的画卷。我越想象,就越仿佛置身其中……
这篇优美的散文并没有运用华丽的辞藻,但在这朴实无华的言语间,仍能感受到白鹭的优美与纯洁。郭沫若写白鹭是“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其实,《白鹭》这篇文章本身也是“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光明日报》( 2022年11月16日14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