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28 03:14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月迹》的读书笔记作文,需要关注以下几个关键事项,才能写出一篇深刻、具体、有见地的文章:
1. "深入理解核心主题与主旨:" "核心主题:" 《月迹》主要探讨的是对美的感受、对分享的渴望、以及儿童纯真的心灵世界。月亮在文中是美的象征,也是引发家庭情感和思考的媒介。 "主旨:" 理解作者通过月迹这个意象,想要传达的深层含义。比如,美是需要用心去感受的,分享可以带来快乐,家庭氛围对人的影响等。 "注意:" 不要仅仅停留在“一家人赏月”的表面情节,要挖掘文字背后的情感和哲理。
2. "抓住关键情节和细节:" "赏月过程:" 详细描述孩子们(尤其是小月)寻找月亮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层层递进、充满想象力的,是理解文章的关键。 "寻找月亮的象征意义:" 孩子们从院子里、井里、酒杯里、碗沿上、盘子底……寻找月亮,这些不同的“载体”象征着什么?是孩子们纯真的想象,还是对生活中美好事物不同形式的感知? "人物描写:" 注意家人(尤其是母亲)的言行举止。母亲的反应(从开始的不解到后来的理解
暴雨过后,天地复归于宁静。几阵飒爽秋风,雨又来了,不过这是秋雨。在喧嚣里忙活了一阵子,心也浮躁着,像一粒微尘,像一片草叶,漫天里飘摇,心思难得有个尘埃落定的时候。说是愁绪,未免做作;若言空虚,却又穷忙。如果按照清人李渔讲的“贫贱行乐之法”,那就只好自己先退一步。笠翁有自知之明,不攀高比大,即使蚊子来咬啮,他也不去攻击,而是退后一步,让那小虫子多做一程徒劳的追撵。我在这深秋时节,自然不必顾虑蚊子来打扰,也解脱了大小蛾子们在灯下熙来攘往的多情 。再退后一步,那就只得捡起本书来,半掩着窗,像李清照那样,于“断香残梦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的情境中,觅几段颇有意趣的文字来读。
其实读书的机会并不难得,难得的是梧桐秋雨夜读书。这雨来得正好,很有点像《山居笔记》里余秋雨的“雨”。因为报纸上正在连载“我的先生余秋雨”,故而先生后面的作品我索性不去读它,大概读到了“霜冷长河”,也就是刚好读到了深秋。读一些浮躁的东西,若或没有赶上秋雨,又无冷霜,那就催生了读者心灵的腐熟。早些年,我是读着张贤亮的《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贾平凹的《月迹》《商州初录》、张小风的《愁乡石》《你还没有爱过》等篇章而爱上文学的,虽然这之前曾经有过周作人、林语堂、朱自清、俞平伯等给我在文字的感悟和启发上打下了一点儿基础。这些作品或作者,不同程度地给了我一些影响,尽管他们的风格永远是他们的,他们的睿智和从容怎么也学不来,但一读到那些作品,我就如临深秋,如沐金风,借助黄昏的肃穆,依托西风的冷峻,聆听夜雨的叮咛,推测梧桐的凋落,一些打动了心灵的文字就深刻地镌在了记忆的心壁上。随着阅读兴趣的转移,以前不屑一顾的书籍或文章,慢慢走进了重新布置的书室或心室;潜心进入其中,却发现那里有着无法管窥的博大境界。读日本的岛崎藤村,读法国的马拉美,读苏联的邦达列夫,甚至读奥地利的穆西尔,都能感受到精神意志的涤濯,也能得到固执思维的自转。偶有完整的空闲,可以在一碟《中外文学名著百部》里快乐徜徉,我几乎是在茶余饭后和熄灯之前看完了《胡雪岩传》、《世无匹》和《平山冷燕》的。这种通俗甚或庸俗的小说,其间却蕴藏着古代文化大量的有用信息,对小杂感的写作,对古典名著的辅助解析,对语文课游刃有余的课堂教学起着意想不到的作用。说起来,倒挺有些诗意。在电脑屏幕上阅读,有微微的电流声,有轻敲转换键的咔嚓或按下鼠标的嘀哩,有一阵细雨初来的沙沙,那是遇上了一首漂亮的诗词或一段精辟的见解,立即打开打印机,塞上一张纸,敲下打印键,它就在你难于记忆的苦恼之外给你复制出来了,久之,一叠,一摞,一本,便是极好的读书手记或珍贵的备查资料。这声形兼备的阅读方式,在雨打梧桐的意境中,该是绝佳的了,你竟可以想象“无语问添衣,桐阴月已西”(纳兰性德《菩萨蛮》),你还可以品味“一点残红欲尽时,乍凉秋气满庭帏。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周紫芝《鹧鸪天》),你甚至可以享受“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绿酒新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晏殊《清平乐》)……说到底,读书要讲究环境,不是什么境地都可以读书的。至于解缙为什么可以在藏书阁里觅得大饱,袁枚为什么能在小苍山房学富五车,我们不妨从环境方面去研究研究。在那灯红酒绿之下选书,在那光怪陆离书摊淘书,在那声光电化之中看书,在那大考小考之前温书,说白了,都不过是装装样子,摆摆门面,无异于负箧行乞,不过是蛇足尾貂。
梧桐秋雨夜读书的妙趣也许还在于听觉和视觉之间的一定距离,这距离由于一墙之隔,半帘之掩,便恰到好处。雨声在窗外,在阒静的旷野,在阔大的梧叶上,而视觉仍然停留在书上或是荧屏上,思维就在这两者之间灵动、对接和互补,现实的境与书中的景合而为一,现实的情又为作品中的意提供了超时空的假设性载体,或作补充,或予引申,或让人如临其境,或叫人翻出异趣。记得一个清夜,朋友在我书室泛读,不知看到一篇何样文章,猛然喊叫起来:我记起霍山铜锣寨寨门上的那副对联来了——铜锣寨中,铜锣又鸣千万载;杜鹃花里,杜鹃仍啼三两声。他不知道,这副对联里早已隐入了一个特定的意境,正是那具体的意境唤起了他的情趣,也唤起了他的记忆,这与“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的道理是一样的。倘若不是夜里,在秋雨中读书则又是另一番景象。读书间歇,抬起头来,凭窗远眺,雨丝,雨滴,雨片,雨帘,雨缝,雨瀑……又会在你的心里掀起层层涟漪,那梧桐叶上的震颤,梧叶飘零的惊心,原本就是一首诗的基调,一副画的意蕴:是一首王维的诗,是一幅米芾的画,能引起“一树梅花一放翁”的遐想。梧桐秋雨夜读书,带着一点轻愁,一点感叹,一点生活的苦涩,一种生存的忧患。因为思考的不羁,很难像阅读快餐文字或消遣文学那样轻舟荡漾,蜻蜓点水,也做不到像迷失于武侠小说之中一消块垒、直剔孽根的淋漓。阅读的快乐原本在思想的艰难里,就比如吃纯粹的核桃仁远远不比敲破核桃壳自己动手去挑取那点果肉有意思,有味道;或者如李笠翁吃蟹,“必须自任其劳,旋剥旋食则有味,人剥而我食之,不特味同嚼蜡,且似不成其为蟹。”。诚然,雪天读书,其中境界自然又迥异得多了,那就等到下雪再说吧。家里有个图书馆,报纸、书籍、杂志,五花八门,玲琅琊阁,这是家里唯一的财富。家里图书馆里的报纸、杂志,我从没有读过,家里图书馆里的文学书籍,我基本都读完。
家里图书馆里的中国名散文家的名作品,我断断续续读过,印象最深的有:
1.《尺泽集》孙犁著;2.《风云侧记》吴岩著;3.《冰花集》丁宁著;4.《风云苍黄》陈大远著;5.《月迹》贾平凹著;6.《文苑随笔》吴泰昌著;7.《绿窗集》姜德明著;8.《国外掠影》蒋子龙著;9.《南风的微笑》杨羽仪著;10.《人海巴黎》梅苑著;11.《丁香花下》黄秋耘著;12.《芳草集》刘白羽著;13.《远方集》玛拉沁夫著;14.《货郎集》黄苗子著;15.《行云散记》赵清阁著;16.《剧场偶记》柯灵著;17.《野芳集》苏晨著;18.《鲁彦散文选集》沈斯亨编;19.《王统照散文选集》王锦泉编;20.《李广田散文选集》蔡清富编;21.《萧红散文选集》肖凤编;22.《陆蠡散文选集》鲍霁编;23.《维也纳的旋律》穆青著;24.《余晖集》李麦著;25.《访美归来》林非著;26.《南亚风情》姜德明著;27《洱海花》张昆华著;28.《云天忆》于雁军著;29.《晚华集》孙犁著;30.《澹定集》孙犁著;31.《滇云揽胜记》冯牧著;32.《赣西旧事》肖栈光著;33.《彩贝与山桃花》沈仁康著;34.《天竺心影》季羡林著;35.《雾里看伦敦》冯骥才著;36.《安徒生的故乡》陈大远著;37.《小记十篇》叶圣陶著;38.《忘年》吴伯萧著;39.《一束玫瑰》梅苑著;40.《扶桑杂记》林林著;41.《澳大利亚踪影》叶进著;42.《春影集》韦野著;43.《秀露集》孙犁著;44.《艺术断想》潘旭澜著;等等。它们如一座座肃穆而庄严的高山,独立家里静处,让我享受心灵的净化,在社会一角进行哲学与历史的思考。
家里图书馆里的中国名作家的名三部曲,我也都读过,有这么一部分,它们对我的文学素养和历史人物认知提升很高。私自以为,中国的名作家的出名,很多时候是因为他们写的三部曲,并非是因为他们的身份和出身。
这些名作家甘于静坐,用毕生的思想精华创作各自的名三部曲,一定程度上是填补了中国的文学空白。
这些名三部曲,反映了祖国的一日千里的变迁,反映了一个厚重历史的风云变幻,通俗易懂,催人奋进,令人感动。据中国传媒大学的一份文献综述数据,不完全统计信息,中国很多政届人士都喜欢读书,都读过这些名散文集和名三部曲,从而让读者们趋之若鹜,家喻户晓,奠定了这些名作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历史地位。
他们创作的这些散文集和三部曲,大多内容丰富,逻辑思路浑厚,就其写作手法来说,不管你读没读,都体现出他们的卓越才华和文字描述出众,让读者折服。
试想想,如此精心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哪一部不是体现了著作者对社会、对人性的一种深层思考?哪一部不是体现了著作者对时代、对历史的一种深情的渴醒和眷念?哪一部不是体现了著作者对中国文学的一种境界价值认知?
滴翠垂绿历史岸,流金溢彩如烟文,一切都濯清了、媲美了,尤以如烟往事和历史新高度,经常激励着读者情感的意志里。
于作品重载的时代精神这个意义来说,让读者敬仰不已的,终究是这些作品揭示出了一种耀眼人性的东西,潜有一种作家们对社会历史变革的歌颂,这种歌颂是他们用盐碱的文字符号、用个体的思想旗帜,确定性“视作春风十里、杨柳一堤”的原野,确定性“视为社会实践存在肯定”的纪录传承,同时,作品本身却也表现出作家人生观的最具深远的一种民族命运意义的二元论的一极,负载着他们笔下人物所处时代变化的一种真正的历史意义和民族价值。
读着他们的作品,似古朴的遗风,象盛开的杜鹃花,带着一种自在的溢香和灿烂,一日复一日由读者传承下去。落落寡合的读者们,体验着簇拥婆娑的文字,感悟着生活是现实的,奋斗是艰苦的,人生是悲悯的,为作家们的名著作,走出安闲之憇,涌出信仰之跃,放开了擎块的光彩。
因为凡人是肉体做的,所以凡人有时是脆弱的。因为作家是凡人,因此作家也有他们脆弱的一面。不管是过去的战火风云,被岁月涂抹得鬼头鬼脑;不管是这些作家写什么题材,被社会牵引得五味杂陈;他们都因吱扭一起的文字,而注定成为文化名流,可以流芳千古,化作为一种真实的和一种一体的民族文化耀光,融于中华民族的一种生生不息的精神与一种力量永存的荣耀之中。
有些名作家的名三部曲,有细心的文学研究者,粗略地列举了一下,在相对一个阶段,都是比较有社会影响力的,它们象一只只石笋难割难舍,立在读者们的紫呢盆里。在家里图书馆读过的一些名作家的名三部曲,罗列如下:
1.郭沫若的漂流三部曲:《岐路》《炼狱》《十字架》等;
2.郭沫若的女神三部曲:《女神之再生》《湘累》《棠棣之花》等;
3.茅盾的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等;
4.茅盾的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等;
5.巴金的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
6.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等;
7.老舍的四世同堂三部曲:《惶惑》《偷生》《饥荒》等;
8.老舍的民国风三部曲:《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等;
9.沙汀的乡野三部曲:《淘金记》《困兽记》《还乡记》等;
10.萧棧光的井冈山革命斗争故事三部曲:《万安星火》《八十农民上井冈》《十万工农下吉安》等;
11.欧阳山的一代风流三部曲:《三家巷》《苦斗》《柳暗花明》等;
12.冯德英的红色乡村三部曲:《苦菜花》《迎春花》《山菊花》等;
13.周立波的山乡风云三部曲:《暴风骤雨》《山乡巨变》《铁水奔流》等;
14.二月河的大清帝国三部曲:《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等;
15.梁斌的革命村三部曲:《红旗谱》《播火记》《烽烟图》等。
以上作家的三部曲,全部拥有的家庭不多,听说过这些作品的读者也少,全部读过的读者更少。在当今这个混乱价值观的时代,能静下心来读完这些三部曲的,不是精神圣人,大多数也是真正的文化学者。
这些作品,只要静心读过一遍,掩卷沉思,就会感慨良多,它们仿如一股股清澈的虎泉水,滋养着读者们干渴的心灵。他们久不阅读,干渴的时间似乎有点长,读完后心灵仿佛又在成长。我读完它们,感觉心情舒畅。
除了以上作家的三部曲,读者们是否想起来,还有哪些作家的名作品,是家里图书馆没有的呢?知道的读者,有兴趣的话,在评论区帮助补充一下。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