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怎么写《朱自清读本读书笔记》才能拿满分?(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8-28 09:59

怎么写《朱自清读本读书笔记》才能拿满分?(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朱自清读本(通常指收录其作品的选集)的读书笔记作文,需要关注以下几个关键事项,才能写出有深度、有见地、且符合要求的文章:
"1. 明确“读本”范围与核心作品:"
"确定读本名称:" 首先要清楚你写的“朱自清读本”具体是指哪一本选集。不同的选本收录的作品和侧重点可能不同。如果可能,提及具体书名。 "熟悉核心篇目:" 仔细阅读读本中收录的代表性作品,如《背影》、《春》、《荷塘月色》、《匆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对这些作品的主题、结构、语言风格、情感基调有深入的理解。
"2. 仔细阅读与深入思考:"
"精读而非泛读:" 读书笔记不是流水账,要对重点篇目进行精读,圈点勾画,找出关键语句、精彩段落。 "挖掘深层含义:" 思考作者写作的背景(时代、个人经历)、文章想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或情感、语言特色(如朱自清语言的“清丽”、“朴素”与“蕴藉”并存)、艺术技巧(如白描、比喻、象征、对比等)。 "形成个人见解:" 不要仅仅复述原文内容,要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提出自己的

《经典常谈》:朱自清畅销八十年的中国传统经典入门读本


入选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

朱自清写给大众的十三堂国学常识课

畅销八十年的中国传统经典入门读本

精编精校多条注释无障碍阅读


《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完成于1942年的著作,全书分十三个章节,浅明而精辟地介绍了我国文化传统中的经典作品,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等,亦可看作是时任西南联大中文系主任的朱自清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进行的系统梳理。全书见解精辟,通俗流畅,深入浅出,是一般读者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入门指南,也是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启蒙经典。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

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诗人。21岁开始发表诗歌并出版诗集。27岁时执教于清华大学。代表作《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等。

朱先生的《经典常谈》是一些古书的“切实而浅明的白话文导言”。……古书的来历,其中的大要,历来对于该书有什么问题,直到现在为止,对于该书已经研究到什么程度,都可以有个简明的概念。……因这本书的导引,去接触古书,就像预先看熟了地图跟地理志,虽然到的是个新地方,却能头头是道。

——叶圣陶

1

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有一位外国教授说过,阅读经典的用处,就在教人见识经典一番。这是很明达的议论。再说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本书所谓“经典”是广义的用法,包括群经、先秦诸子、几种史书、一些集部;要读懂这些书,特别是经、子,得懂“小学”,就是文字学,所以《说文解字》等书也是经典的一部分。我国旧日的教育,可以说整个儿是读经的教育。经典训练成为教育的唯一的项目,自然偏枯失调;况且从幼童时代就开始,学生食而不化,也徒然摧残了他们的精力和兴趣。新式教育施行以后,读经渐渐废止。民国以来虽然还有一两回中小学读经运动,可是都失败了,大家认为是开倒车。另一方面,教育部制定的初中国文课程标准里却有“使学生从本国语言文字上了解固有文化”的话,高中的标准里更有“培养学生读解古书,欣赏中国文学名著之能力”的话。初高中的国文教材,从经典选录的也不少。可见读经的废止并不就是经典训练的废止,经典训练不但没有废止,而且扩大了范围,不以经为限,又按着学生程度选材,可以免掉他们囫囵吞枣的弊病。这实在是一种进步。


我国经典,未经整理,读起来特别难,一般人往往望而生畏,结果是敬而远之。朱子似乎见到了这个,他注“四书”,一种作用就是使“四书”普及于一般人。他是成功的,他的“四书”注后来成了小学教科书。又如清初人选注的《史记菁华录》,价值和影响虽然远在“四书”注之下,可是也风行了几百年,帮助初学不少。但到了现在这时代,这些书都不适用了。我们知道清代“汉学家”对于经典的校勘和训诂贡献极大。我们理想中一般人的经典读本——有些该是全书,有些只该是选本节本——应该尽可能地采取他们的结论;一面将本文分段,仔细地标点,并用白话文做简要的注释。每种读本还得有一篇切实而浅明的白话文导言。这需要见解、学力和经验,不是一个人一个时期所能成就的。商务印书馆编印的一些“学生国学丛书”,似乎就是这番用意,但离我们理想的标准还远着呢。理想的经典读本既然一时不容易出现,有些人便想着先从治标下手。顾颉刚先生用浅明的白话文译《尚书》,又用同样的文体写《汉代学术史略》,用意便在这里。这样办虽然不能叫一般人直接亲近经典,却能启发他们的兴趣,引他们到经典的大路上去。这部小书也只是向这方面努力的工作。如果读者能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编撰者将自己庆幸,在经典训练上,尽了他做尖兵的一份儿。可是如果读者念了这部书,便以为已经受到了经典训练,不再想去见识经典,那就是以筌为鱼,未免辜负编撰者的本心了。


这部书不是“国学概论”一类。照编撰者现在的意见,“概论”这名字容易叫读者感到自己满足;“概论”里好像什么都有了,再用不着别的——其实什么都只有一点儿!“国学”这名字,和西洋人所谓“汉学”一般,都未免笼统的毛病。国立中央研究院的历史语言研究所分别标明历史和语言,不再浑称“国学”,确是正办。这部书以经典为主,以书为主,不以“经学”“史学”“诸子学”等做纲领。但《诗》《文》两篇,却还只能叙述源流;因为书太多了,没法子一一详论,而集部书的问题,也不像经、史、子的那样重要,在这儿也无需详论。书中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并照传统的意见将“小学”书放在最前头。各篇的讨论,尽量采择近人新说;这中间并无编撰者自己的创见,编撰者的工作只是编撰罢了。全篇的参考资料,开列在各篇后面;局部的,随处分别注明。也有袭用成说而没有注出的,那是为了节省读者的注意力;一般的读物和考据的著作不同,是无需乎那样严格的。末了儿编撰者得谢谢杨振声先生,他鼓励编撰者写下这些篇“常谈”。还得谢谢雷海宗先生允许引用他还没有正式印行的《中国通史选读》讲义,陈梦家先生允许引用他的《中国文字学》稿本。还得谢谢董庶先生,他给我抄了全份清稿,让排印时不致有太多的错字。


朱自清

三十一年二月,昆明西南联合大学


I S B N:978-7-5212-1199-3

作 者:朱自清

2021年2月

作家出版社



◎ 来源:节选自《经典常谈》

“阅未来”名师公益讲堂第19讲共读《小学生朱自清读本》

9月28日,任城区妇联、彭兴奎名师工作室、济宁市普育回民小学、亚龙书城联合主办“阅未来”名师公益讲堂第19讲共读《小学生朱自清读本》公益活动在亚龙书城万达店举办,济宁城区100余名师生、家长参加。

《小学生朱自清读本》是朱自清先作品选集。每篇文章后面的“读与思”更准确地把握了朱自清先生的语言风格,并用儿童易于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钱理群认为:“朱自清笔下,有三重天地。一是‘家园’,那里有浓浓的亲情;二是‘故国’,那里有厚重的风情与文化;三是‘世界’,那里有别一样的风景、人生和历史。这样的‘家—国—世界一体’的眼光和胸襟,也是所有的青少年所需要的。朱自清也是一位语文教师,他的作品是一种示范性的写作。他的文章成为中小学教材的经典,绝非偶然:几代人都是读着他的《背影》《荷塘月色》长大的,依然如此。”

公益主讲嘉宾林丽丽济宁市普育回民小学语文老师。任城区级“教学能手”“优秀班主任”“教学先进个人”、教学优质课比赛获得者,所教班级多次被评为区、市级优秀班集体。

2021年11月,“阅未来”名师公益讲堂活动由彭兴奎教授、沙军校长和崔亚龙共同发起;任城区妇联、彭兴奎名师工作室主办,亚龙书城承办,一月一期(月末周六晚7:00-8:30),专注3-9年级学生阅读素养提升,让共读推动书香家风建设。活动每期特邀一名爱心公益名师,专业指导学生从阅读输入转化为表达输出,让学生在共读书中积累语言,进而训练书面表达和口语表达,让“听、说、读、写、思”五大关键能力得到提升。

目前该活动已成功举办19讲,共读了19本经典名家作品,直接参与师生及家长超3000人次。

(大众新闻记者 吕光社 通讯员 孟庆杰)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