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把手教你写《孟子读书笔记400》,(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8-28 10:44

写作核心提示:
这是一篇关于孟子读书笔记的400字范文,并附带了写作注意事项:
"孟子读书笔记:性善论与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读孟子,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其“性善论”与“浩然之气”的学说。孟子认为,人生来就具有“四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是仁、义、礼、智的萌芽,是人性的根本善。
这并非说人天生就是完人,而是强调人内心深处有向善的潜能。当然,这种善端若不加以养护和扩充,便可能被私欲所蒙蔽。因此,孟子特别强调“养心”。如何“养心”?他提出了“存心养性”的方法,要时刻保持内心的善良,不被外界诱惑所动摇。
而“浩然之气”则是“养心”的具体实践和境界。这种气,是“集义所生”,需要通过不断行仁义之事来积累。它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实实在在的道德力量,能使人内心充实、刚正不阿。孟子说“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形容这种气之浩瀚、刚强。培养浩然之气,就是将内心的善端扩展为强大的道德力量,用以抵制不良诱惑,坚守道德底线。
孟子的思想
《孟子》读书笔记(3)
2.1
孟子和齐王说到喜欢音乐的事,齐王立刻变了脸色,他承认自己喜欢的是“世俗之乐”,不是“先王之乐”。他知道儒家推崇“先王之乐”的教化功能,所以为自己喜欢纯娱乐性的“世俗之乐”而感到不好意思。“先王之乐”意义重大,却难受欢迎,让人不禁感叹曲高和寡,古今皆然。但孟子并没有纠结齐王喜欢的是那种音乐,“今之乐犹古之乐也”。孟子说,现代的流行音乐和古代的“先王之乐”是没有区别的,因为孟子的着眼点不在音乐上。孟子用“独乐乐,与人乐乐”“与少乐乐,与众乐乐”的对比,说明统治者只要能做到“与民同乐”,能真正做到对百姓好,便是自己享点乐也不妨。
2.2
齐宣王问孟子,文王真的有纵横七十里的狩猎场吗?孟子说有,而且老百姓还觉得有点小。齐宣王又问,我的狩猎场只有纵横四十里,老百姓还认为大了,这是为什么?孟子说,文王的狩猎场七十里,但能“与民同之”,所以老百姓认为小;而你的狩猎场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老百姓怎么会不觉得大呢?“杀鹿如杀人”的制度足够荒唐,但在古代社会里,类似的事情又何尝少呢?孟子希望君王把自己独享的东西“与民同之”,其实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愿望,帝王独享的特权,他们岂能拿出来“与民同”?狩猎场里的麋鹿让我想到了《史记·滑稽列传》里的优旃,秦始皇曾经想要扩大射猎的区域,优旃说:“好啊,多养些禽兽在里面,敌人来侵犯时,让麋鹿用角去撞他们就可以了。”秦始皇听到这话,就停止了这个计划。
2.3
孟子认为和邻国交往之道,有“以大事小”(大国服事小国),也有“以小事大”(小国服事大国)。无论“大事小”还是“小事大”,都是需要胸怀的,能这样去做,而且做得好的,也就是孟子所说的“仁者”“智者”了。其实拓展到人和人的交往上,也是如此。如何和地位高于自己或低于自己的人交往,是一门学问,更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胸怀。孟子劝齐宣王要放弃“匹夫之勇”,成就“天子之勇”。统治者当然要有天子之大勇,正所谓“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而我们普通人也应该摒弃匹夫之小勇,不过,这很难做到。
2.4
孟子和齐宣王再次谈到了“乐”的问题,孟子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这是不错的,对老百姓好的,老百姓自然会拥护他,可古代社会的统治者怕是很难做到,在不受制约的极权之下,帝王们的心中往往只有自己,至于“民之乐”“民之忧”,又有几个会在乎呢?“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这是何等的情怀!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是孟子这种精神的发扬。孟子说古代天子巡狩天下,是为了补民不足,正所谓“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而后世君王出游,却完全变成了扰民劳民之举。由此观之,隋炀帝扬州看琼花之类的固不待言,便是乾隆皇帝几次下江南的行为,怕也不值得在影视剧里夸耀。
2.5
孟子说周文王治理岐的时候,“耕者九一,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做官的要有可以世代承袭的俸禄,但在关市上却只稽查不征税,若是如此,国家的财赋从何而出?孟子处处为普通民众着想,但有些想法,在当时的社会,其实很难实行。孟子劝齐宣王施行“仁政”,齐宣王以“好货”(贪财)“好色”为借口推脱,孟子给出的解决办法是“与百姓同之”。可是孟夫子对人性的贪婪估计不足,他极端喜欢的东西,又如何肯“与百姓同之”呢?孟子在任何时候都不会忘记诱导君王施行“仁政”,一个君王只要能真正对老百姓好,就算在其他方面有点缺点也没有关系。这和后世一些刻板的儒家是截然不同的。宋代儒家程颐给宋哲宗做讲官时,有一天讲完了课还没有退下,宋哲宗随手折断了栏杆外的一根柳枝,程颐就进谏说:“方春发生,不可无故摧折!”皇上不高兴,扔掉树枝,拂袖而去。对此,冯梦龙说:“遇到孟夫子,好货好色都自不妨。遇了程夫子,柳条也动一些不得。苦哉!苦哉!”
2.6
孔子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但在现实中,我们却往往是责人严,待己宽。孟子问齐宣王如何对待一个有亏于朋友托付的人,齐宣王说和他绝交;孟子又问如何对待一个不能完成本职工作的官员,齐宣王说撤掉他。可当孟子问他假如一个国家治理的不好那又该如何时,齐宣王就只能“顾左右而言他”了。
2.7
孟子对齐宣王讲任用臣子之道,说:“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孟子认为君王用人一定要慎重:比如说身边亲近的人说一个人不好,君王不能轻易相信;官员士大夫说一个人不好,君王也不能轻易相信;只有民众都说他不好,经过了解是真的不好,才可以罢免这个人。孟子希望君王不要偏听偏信,要尊重民意,这是孟子“民本思想”的重要体现。但古代君王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自古“天高皇帝远”,真正的民意很难上达。历朝历代虽然有各种选拔制度,但在很大程度上,君王用人,主要凭的是个人喜好,往往是一言而决,对此能说得上话的,也基本是君王的亲信。当然,有时候民意也不是完全可信的,大家都说好的人不一定就是真的好,反之亦然。白居易有诗:“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放言五首·其三》)《贞观政要·论纳谏》里也说“众人之唯唯,不如一士之谔谔”,人云亦云的大众舆论,未必就一定真实可靠。
读书笔记之孟子四端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耻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