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28 13:44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史记》的读书笔记作文,需要关注以下几个关键事项,才能写出一篇内容充实、见解深刻、结构清晰的文章:
"1. 明确核心与目的 (Clarify Core Theme and Purpose):"
"确定侧重点:" 《史记》内容宏大,人物众多,事件繁复。你需要明确你的读书笔记/作文是侧重于整体评价、某一位人物分析、某几篇著名篇目(如《项羽本纪》、《孔子世家》)的解读、司马迁的写作技巧与思想、特定主题(如权力斗争、忠奸、兴衰规律)的探讨,还是结合现实意义的思考?清晰的侧重点能让文章不泛泛而谈。 "设定写作目的:" 你是想通过这篇笔记展示你对《史记》内容的掌握?表达你对某个历史人物的看法?探讨司马迁的史学/文学成就?还是从中汲取某种人生智慧?明确目的有助于组织材料和语言。
"2. 深入阅读与理解 (Deep Reading and Comprehension):"
"仔细阅读原文:" 这是基础。如果只是依赖二手资料,难以写出真知灼见。选择合适的版本(如中华书局点校本),仔细阅读你确定要写的部分。 "理解核心内容:" 把握关键事件、人物关系、时代背景、主要观点和司马迁的褒贬态度(“寓褒贬于曲折的叙述之中”)。
喜欢历史的人都知道,要研究中国的古代史,首先要读的就是司马迁的《史记》,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很多人读过《史记》,但真正通读细读深读的人并不多,不是不愿读,主要是不知怎么去读,往往读了几篇就坚持不下去了。究其原因,一是文言文晦涩难懂,很多历史典故和古文表述成了拦路虎。二是年代跨度大,人物关系错综复杂,剪不断,理还乱,看不懂,记不住,讲不清。其实读史书本身就是一个费劲的活儿,没有一定的耐心和毅力是不行的,但也不是没有捷径,笔者这些年读《史记》有一些零星的体会。
围绕人物读。《史记》之所以称为纪传体通史,就是围绕人物展开的,一百三十篇中除了十表、八书外,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都是写人物的。要读《史记》,首先要了解作者司马迁这个人物,《史记》中虽然没有司马迁传,但有两篇等同于司马迁的传记,一篇是《太史公自序》,一篇是《报任安书》,后来班固的《汉书·司马迁传》也基本是来自司马迁的这两篇史料。通过司马迁的这两篇“自传”,我们知道司马迁是在受了宫刑之后开始写《史记》的,而受宫刑的原因是“李陵之祸”,就是替李陵辩护惹的祸,这就引出了李陵这个人物。李陵是名门之后,飞将军李广的孙子,大将军李敢的儿子。李陵年轻有为,英雄善战,司马迁给了其“国士之风”的赞誉,因为与匈奴打仗失败,又被汉朝误解投降匈奴,做了匈奴单于的女婿,最后老死在匈奴。李敢得知卫青与其父李广之死有关系,便打伤了卫青,卫青是何等人物,他是汉武帝第二任皇后卫子夫的亲弟弟,于是卫青的外甥霍去病就在甘泉宫狩猎时用暗箭射杀了李敢。这些在《李将军列传》《匈奴列传》《卫将军骠骑列传》中都有充分记载,由李陵这一个人物,就可牵出汉景帝、汉武帝、汉昭帝、李广、李敢、卫青、霍去病、程不识、公孙贺、李息、公孙敖、张次公、苏建、赵信、张骞、卫子夫、霸陵尉、匈奴单于等众多人物。这么多人物,记住就非常困难,想搞清他们之间的关系更难,这些人物就像一个个单独的瓜,而李陵这个人物就像一条藤,顺着这根藤,弄清楚他们之间的关系就容易多了。
带着疑问读。比如读《报任安书》,这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这封书信,对于了解司马迁的生平和思想十分重要。读懂这封信,要弄明白这么几个问题,其一司马迁和任安的关系,从史料上看两人是好友,但两人是怎样结为好友的,这个问题在史记《田叔列传》《卫将军骠骑列传》中可以找到答案。其二任安是一个怎么样的人?要了解任安,单读《报任安书》是不够的,要读《田叔列传》,这里面对任安有较为详细的记载。其三司马迁这封信是写给任安的吗?从史料上看,任安曾写信给司马迁,但司马迁并没有及时回信。司马迁写《报任安书》时,任安已经被投入监狱,任安不可能看到这封信,所以可以断定,司马迁写这封信不是真正写给任安的,是写给自己的,是写给历史的,是借任安之名,阐明自己创作《史记》的壮举,抒发自己的人生抱负和理想。
结合其他史书读。司马迁《史记》中的很多史料,取材于《左氏春秋》《论语》《国语》《世本》《战国策》《秦记》《楚汉春秋》等典籍,司马迁之后,又有《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等史书记载。由于历史的原因,对同一个事件,同一个人物,记载会有不同,要全面准确地了解这段历史或这个人物,一定要多读几个版本,综合起来分析判断。比如关于项羽这个人物的刻画,在司马迁、班固、司马光笔下各有差异,司马迁在《史记》中把项羽列入本纪,以帝王的地位描写项羽,饱含了对项羽的爱慕和尊重;班固在《汉书》中认为“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将项羽与农民起义首领陈胜一起编入列传,体现了班固的儒家正统思想;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项羽之死,就描述了一些《史记》《汉书》中不曾有的细节。比如关于伯夷、叔齐的评价,司马迁在《史记》中把他们作为人物列传的首篇,可见对伯夷、叔齐这两个人物的重视。其实在司马迁之前,孔子、孟子、墨子、韩非子、庄子对这两个人物都有评价,司马迁之后,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范仲淹、司马光、文天祥、顾炎武等名人也都有诗词吟诵。所以读《伯夷叔齐列传》时,不妨把这些大家、名家的评价找来一起读一读,相信理解会更深一步。又比如,我在读《秦始皇本纪》时看到赵高“指鹿为马”的记载,感到不太可信,是不是虚构的事儿,就查找了其他典籍比对。《后汉书·窦宪传》记载:“深思前过,夺主田园时,何用愈赵高指鹿为马?久念使人惊怖。”《旧唐书·仆固怀恩传》记载:“陛下必信矫词,何殊指鹿为马?”《三国志·魏志·鲍勋传》记载:“大军还洛阳,曜有罪,勋奏绌遣。而曜密表勋私解邕事。诏曰:‘勋指鹿作马,收付廷尉。’”宋苏轼《上神宗皇帝书》记载:“内重之弊,必有奸臣指鹿之患。”这些历朝历代的文献中都没有持怀疑态度,基本印证了这个故事的真实性。
动笔读。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我有切身感受。以前史书也读了不少,但多是泛泛而读,翻翻而已,过后没有什么印象。我这次读《史记》,用了将近两年的时间,除了批注圈点之外,就是坚持写读书笔记,就关心的问题、困惑的问题、质疑的问题、批判的问题,详细读、深度读、比较读、研究读,并写出来。粗粗算来,繁忙的工作之余,也写了近百篇札记,每篇都不长,1800字左右。如《周公解梦不是周公写的》《孔子真的看不起管仲吗》《秦始皇“坑儒”质疑》《晁错“错”在何处》《假如毛遂不自荐》《出身不同的两个韩信》《司马迁的经济思想》《史记典故歌》等等。每写一篇文章,就要反复读几遍原著,还要找其他资料佐证,这样读肯定是忘不掉的。尤其是写《史记典故歌》,我把出自《史记》中的142个成语典故串在一起,组合成诗歌,这数百个成语就是数百个故事,以此来加深对司马迁原著的理解。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华兹生《史记》英译本
《史记》日本现代语译本
《史记》法译本(友丰书局)
杨宪益、戴乃迭英译本
《史记》《水经注》《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孙子兵法》……在历史长河中,先人留下了对自然、对历史、对社会的认识和精粹总结,成为中华民族人文社科领域的经典。这些典籍因其重要价值被传播到世界各地。
从今天起,“悦读空间”版推出“中国典籍在海外”栏目,让我们细数这些经典之美,看它们在异域开出的花。
——开栏的话
沐浴在数千年历史辉光下的中国人,是幸福的!
《史记》给予中国人的精神滋养,就是一例。史学界赞誉司马迁开创纪传体史学范式,文学界感叹《史记》的文辞长短相错、文采风骨尽在。在世界观、人生观的角度,司马迁提出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人生价值观,不仅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也成为影响世界的一种中国文化精神。
笔者以为,司马迁对后世的最大影响,莫过于实现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人生目标。这种“立言不朽”的榜样力量,激励后人以创新、传世意识著书立说,成为贯穿2000多年中国文化发展史的一种特质,这在世界文明史上是罕见的。
身为魏晋帝王的曹丕有“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之论;南宋自学成才的郑樵,隐居夹漈山编纂数万字的纪传体通史《通志》;明代李时珍“搜罗百氏”“采访四方”,历经40年完成《本草纲目》:清初顾炎武,以“明道”“救世”为宗旨,历经30年编成反映明末清初思想风貌的学术专著《日知录》。扬雄的《方言》、班固的《汉书》、王充的《论衡》、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洪迈的《容斋随笔》……今天中国人能读到的绝大部分经典著作背后,几乎都有司马迁的影子。
《史记》在亚洲世界
《史记》在亚洲传播有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几乎与中国大陆同步。
处于汉字文化圈的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国家,社会主流阶层从国王到大臣、再到贵族子弟的教育,均阅读和学习《史记》,并历经从抄写、刻本传播到用当地语言选译、节译、全文翻译传播的历史阶段。
公元600-604年,《史记》由遣唐使带回日本。公元701年日本颁布《大宝律令》,规定专攻史学纪传的学科需学习《汉书》《史记》等。平安时代,《史记》是嵯峨、清和等4位天皇学习的中国典籍之一,明治天皇每逢二、七日专门攻读《史记》。奈良、平安时代,《史记》是日本宫廷教育的必修课,室町、江户时代,《史记》是日本政治家和各藩王开设的子弟学校的必读书。据覃启勋的研究,《史记》直接影响了日本历史书《古事记》和《日本书纪》的诞生。1978年日本明德出版社出版的《史记研究书目解题》记载了670部研究专著。笔者日前查阅日本国会图书馆书目,发现以“司马迁”署名的图书有199种,包含《史记》的日语译注本、点校本和日文翻译本。
《史记》约在东晋时期的317—420年间传入朝鲜半岛,并以汉文文本的形式传播。据《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记载,公元372年,高句丽“立太学,教育子弟”,除讲授“五经”外,还讲授包括《史记》的“三史”。公元1425,朝鲜铸字刊印《史记》,颁赠文臣。之后刊刻崔岦编纂的《汉史列传抄》和以朝鲜国王名义编纂的《史记英选》木刻本。
1965年,韩国玄岩社出版了第一部韩文选译本《史记列传》,韩国汉学家崔仁旭译。其后《史记》以文学作品形式在韩国广泛传播,突出趣味性和教育性,影响从社会主流阶层深入到大众传播层面。1992年,中国文学研究学者丁范镇带领成均馆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进行《史记》全书的韩文译注,1996年出齐全部7册。
《史记》在欧美世界
在欧美,《史记》传播翻译的主体先后历经传教士、学院派汉学家、中国研究学者几个阶段,故影响多在学术研究领域。
《史记》法译本由法国汉学家沙畹主持的。1889年,24岁的沙畹以法国驻华使团译员身份来到北京,在清朝驻法使馆参赞唐夏礼帮助下,着手翻译《史记》。沙畹翻译的《史记》属节译本,由导言、注释和极为详尽的附录组成,考证严谨,在注释中进行大量发挥。沙畹的学生、法国汉学家马伯乐评价它是“自理雅各《中国经典》以来欧洲汉学界最重大的著作”。
俄国东正教使团团长比丘林在1851年出版的三卷本《古代中亚各民族资料》中,翻译、使用了《史记》中“匈奴列传”和“大宛列传”为底本翻译成俄文。后苏联科学院院士阿列克谢耶夫节译《史记》17篇,多为各篇总括性内容。影响最大的是苏联科学院中国学研究所副所长越特金的《史记》俄文全译本,翻译过程中越特金与顾颉刚等中国学者通信交流。2010年越特金诞辰百年之际,俄译注释本《史记》第九卷问世,这是世界上第一个欧洲语言全译注释本。
迄今为止,《史记》尚无英译全译本,目前7种单行本中,影响较大的是华兹生的《史记》英译本。该译本打乱《史记》原有顺序,按汉朝历史和汉武帝时代特征编译出可读性强的80篇,由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后作为世界文学经典译本,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代表性著作选集“中国系列丛书”。从OCLC数据库检索来看,世界各地收藏华兹生译《史记》1961年版的图书馆多达823家,是世界上纸质版《史记》译本中收藏馆数最多的。
已出版8卷本的倪豪士英译本,保留了《史记》原著写作顺序,译本内容有纪年说明、度量衡对照表、译文等。每页译文下附有详尽的考证与说明,每章后附有译者相关评注,每卷译本后附有参考文献目录等。中外学术界认为这是一部严谨求实、考证全面、最富学术价值的《史记》英译本。世界各地藏有倪译《史记》的图书馆多达412家,拥有倪译《史记》电子资源的图书馆达1233家。
中国文化精神独特的价值
中国文化精神独特的一个方面,就是将有限的生命价值与历史结合在一起,将立功、立德、立言,作为不朽的标准。即通过“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的道德建树、“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的社会贡献、“言得其要,理足可传”的思想文化创新,使个体载入史册获得永恒。这种人生价值观,超越了以满足个体私欲为目标的自然阶段,实现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文明化阶段,卓然不群。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认为,中国人虽然乐意收集历史材料、记载历史事实,但缺乏“反省”的态度,更没有“精神”的贯穿,因而是“原始的史学”。实际上,无论是司马迁将著述视为生命最高价值的态度,还是他记录历史的视角,都闪耀着精神的光辉。
以此观之,《史记》给予汉字文化圈的亚洲国家的影响最大,而在宗教情结浓厚及长期抱有西方中心主义的欧美世界,蕴含在历史叙事中的中华文化精神的魅力才刚刚开始展现。
(作者为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文化走出去效果评估中心主任)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