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28 14:59
写作核心提示:
这是一篇关于如何撰写创意读书笔记模板作文时应注意的事项的文章:
"点亮思考,创意无限:撰写读书笔记模板作文的注意事项"
读书笔记,是读者与书籍深度对话的见证,是知识内化、思维沉淀的载体。而当我们尝试撰写“创意读书笔记模板作文”时,目标就不仅仅是记录信息,更是要设计出一种新颖、实用、能激发更多思考与表达的笔记框架。这需要我们既要遵循笔记的基本功能,又要打破常规,注入巧思。以下是撰写此类作文时应注意的关键事项:
"一、 理解核心:平衡“创意”与“实用性”"
创意模板的核心在于“创意”,它应该让读者觉得新奇、有趣,愿意主动使用。但这绝不意味着可以牺牲其“实用性”。一个好的笔记模板,最终目的仍然是帮助读者更有效地理解、记忆、分析和运用书中内容。因此,设计时必须牢记:
"紧扣阅读目标:" 模板的设计应服务于特定的阅读目的,例如梳理情节、分析人物、挖掘主题、学习写作技巧等。创意不能脱离实际需求,变成华而不实的花架子。 "易于操作理解:" 模板的各项要素应清晰明了,易于读者理解和填写。过于复杂或晦涩的设计,反而会增加使用者的负担,导致模板束之高阁。创意应体现在巧妙的结构或独特的切入点上,而非晦涩难懂的语言或过多的填写项
都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所以帮助阅读吸收、内化最好的方法就是写读书笔记。
可是我看到很多小伙伴把读书笔记做成非常精美的手账,虽然观看起来确实赏心悦目,但是费时费力,也并不见得会给自己带来多大用处。
当然,这样的手账笔记有它的商业用途,但对自己的成长却收效甚微。
如果真的想做出对自己有收获的读书笔记,可以参照下面几个方法:
1、最简单的摘抄式:
对于读书笔记一头雾水的小伙伴,其实不必要把读书笔记做的多么复杂,可以从最简单的摘抄开始。
但是摘抄也是有技巧的,不是简单的抄录。
我们要先把书籍的基础信息写上,比如书名、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翻译等等。等我们读书多了就会知道,不同出版社或者不同版本的书会有细微的差别。尤其是外文书籍,翻译不同,我们的阅读感受也不同。
做好记录,可以帮助我们日后区分书籍的差别,知道哪个版本更好。
之后可以记录下书籍里让自己产生感受和想法的内容,可以是金句、知识点、一些刷新认知的观点等等。
如果是小说,可以记下人物,写一些简单的人物小传,故事情节的基本走向等等。
做到这里之后,不要就此止步,还可以写下一些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或者接下来改变自我的行动清单。
摘抄式笔记可以参考康奈尔笔记的格式,在最上面写上书籍的基础信息。
在左侧提炼书籍要点,在右侧记录书籍的详细内容,在最下面总结自己的思考和感悟,或者列出行动清单。
摘抄式读书笔记法模板:
【书籍信息】书名/作者/出版社
【内容摘抄】金句/方法/刷新认知的内容
【感悟思考】想法和感受,或者思考和行动
2、五星笔记法
比摘抄笔记更进一步的笔记方法,是成甲老师在《好好思考》里面提到的五星笔记法。
现在是信息洪流的时代,我们不愁找不到知识内容,却缺少将知识提炼和内化的能力。
所以读了书,如果只是止步于简单的摘录,那太浪费了,我们需要将知识进一步转化,变成自己的能力。
五星笔记法分为5步:
1、预判核心内容
我们读一本书,并不是拿出书就开始从第一页看,而是先想想这本书到底能够给自己带来什么,对书籍先进行一个预判。
这一个预判过程,相当于自己的主动求知,会激活我们对知识的渴望,为新知识的接收做好准备。
2、记录讲解逻辑
讲解逻辑是作者的,我们要把这个逻辑线提炼出来,然后反问,作者为什么要按照这样的逻辑去写?这样写对我们的吸收和理解有什么好处?
3、记下疑问、启发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提问和解答的过程。一定要及时记录下自己的疑问和感受,这些疑问将促进我们进一步思考。
4、提炼思维模型
散碎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我们永远都学不完。但如果我们学会提炼模型,就能够将散碎的知识概括化。我们能够提炼的模型越多,就能够帮助我们解决更多类型的问题。使我们在未来面对类似问题时能够快速地找到解决方案。
5、变成具体行动
知识能不能为我们所用,就看我们最后能不能把知识应用到我们的生活中。无论是认知的改变,还是行为的改变,都将帮助我们成为有优秀的自己。
“最高的形式的知识是经验”,只有将学到的知识付诸实践,我们才能真正地掌握它,并在实践中持续改进和完善。
3、卡片笔记法
卡片笔记是德国社会学家卢曼使用的一种笔记方法,他用这种方法一生中写了58本书和上百篇论文,远超其他作者。
卢曼使用卡片笔记写作法,积累了 9 万张知识卡片,只需要每天记 6 张卡片笔记,就能拥有一个产生复利效应、受用终生的知识库。
刚开始,卢曼只是碎片化的记录知识卡片,每一张卡片,都记录着对自己有用的知识点。
可是记录多了之后,卢曼会进行整理和分类,慢慢地变成了他的知识体系库。
卢曼的笔记系统分为三类:闪念笔记、文献笔记、永久笔记。
闪念笔记:记录脑海中闪现的每一个灵感或想法。但这些内容必须定期整理,然后再分门别类的存储到另外两个笔记里面。所以这个笔记库里,只是暂时的收集作用。
文献笔记:这类笔记分成两种,一是科学知识或者概念定义;二是引发你思考和需要记录的东西。但到这个笔记库里的内容,都需要经过自己的复述和总结,而不是直接的摘抄。然后再写下自己的感悟和思考,或者行动清单。
永久笔记:按照主题整理前面的笔记,把知识形成系统,永久保存。
很多人觉得记了笔记也没有什么收获,大概率是因为我们的笔记只停留在前两个阶段,没有进行最后深层次的整理分类,还有知识体系的建立。
知识不是孤立的存在的,需要我们去串联。
我们不妨把做读书笔记的过程想象成自己学习做菜的过程。刚开始,我们先学习几个菜,然后从每个流程开始学习。但是学习的菜足够多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按照菜系来分类,提炼出不同菜系的特点。当我们对不同菜系有了更深的了解后,我们只要按照菜系特点去做,就可以做出无数道菜了。
建立知识系统的过程就是提炼和分门别类的过程。我们建立的系统越清晰,那么我们看待这个世界的眼光也越独立。
时间久了,读书对你来说就不仅仅是一个行为,而是能够帮助你快速成长的利器。
前两天读了一本书叫《榨书:主动成长的高回报读书法》,作者给出一个很好用的读书笔记模板,在此基础上我做了一点小改动,分享给小伙伴们。
下面我对这个模板做下简单说明。
1.时间
记录从开始到结束读一本书的时间。
2.阅读目的
读一本书之前先问问自己:为什么读?想解决什么问题?想获得什么新知?
尤其是工具类的书,带着目的阅读效率会更高。
3.本书讲了什么
一句话总结这本书的核心内容,或者提取几个关键词。
4.触动点和行动点
这个是模板中最最重要的内容,也是我们读书时最需要关注的点。
周岭在《认知觉醒》中说“一本书只要有一个触动点就够了。”
读到触动自己的地方立马停下来,想一想为什么被触动了?由此我想到了什么。
此时正是新知与我们的旧知在碰撞和联结。
所以,一定要关注这个灵感瞬间。
然后,我们要想,这个触动点可以让我产生什么行动,下写行动计划。
成甲在《好好学习》中说,我们读的书,看的视频,本质上都只是在输入信息,只有让我们行动发生改变的信息才是知识。
5.心得分享
记录读完这本书你做了哪些输出,如书评、讲给他人听、拍视频讲书或者直播分享等。
6.践行分享
一段时间后复盘行动执行情况,分享行动带给自己的感触和变化。可以每月,每季度通过复盘文章做分享。
一定要有复盘这个动作,如果只列了行动计划而没去做,那太可惜了,浪费了改变自己的机会。
7.重读笔记时间
建议做完读书笔记要定期复习,加强记忆和吸收,还能温故而知新。
最好重读3次,可以每月月底去做。
读完《榨书:主动成长的高回报读书法》这本书,我就用这个模板对这本书做了笔记,小伙伴们可以做个参考。
写在最后
如果读完书总感觉没啥效果,读了跟白读似的,那强烈建议你把这个读书笔记模板用起来,不仅让你做笔记更简单更高效,还能助你实打实地做出改变。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