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推荐《教学心得 读书笔记》相关写作范文范例(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8-28 19:28

推荐《教学心得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教学心得与读书笔记”的作文,需要将两个看似独立的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体现出阅读对教学的启发和实践,以及教学实践对阅读理解的深化。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一、 明确文章核心与主旨 (Clear Core Message and Thesis)"
1. "确立中心思想:" 你的文章想表达什么?是某本书的具体观点如何指导了你的教学?是教学中的某个困惑通过阅读得到了解决?还是阅读与教学实践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过程?明确一个清晰、有深度的中心论点。 2. "突出结合点:" 强调阅读和教学之间的“桥梁”和“互动”。避免将两者简单罗列,要写清楚它们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印证、相互促进的。
"二、 结构清晰,逻辑严谨 (Clear Structure and Logical Flow)"
1. "选择合适的结构:" "总分总式:" 开头点明读书与教学结合的重要性及本文主旨,中间分点阐述具体的结合实例(如:某本书的启发、某个教学问题的解决),结尾总结收获与感悟。 "时间顺序式:" 按照阅读某本书 -> 思考教学实践 -> 应用教学改进 -> 反思效果与再阅读的顺序来写。 "问题解决式:" 先描述教学中的某个具体问题或困惑,然后讲述

“教育摘抄与心得批注”的范本

今天花了一上午时间读了一篇朱永新教授的文章,并写了摘抄与批注。


有老师问朱永新教授说,新教育每学期都有一个隆重的庆典,进行班级的叙事,为所有的学生颁奖,这与我们大部分学校只有少数学生受到表彰很不一样。你能解释一下,为什么要这样做吗?


朱永新教授做了详细的解释:新教育每学期期末都要举行一个非常重要的活动,它是完美教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班级最隆重的庆典,一般包括三个重要的内容:班级叙事生命颁奖生命叙事剧


读到这里,当我看到“它是完美教室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时候,我就做了一段批注:

【啥叫打造完美教室?

我想就是要把一间教室里发生的事、进行的一些活动,尽量尽力做成有成长价值、有温暖感受、有指引人生的启发、有念念不忘的回忆、有长时间影响力的一个空间或一些活动。


让此处成为:力量的生发地、温暖的感受地、人生谜团的驱散地、幸福生活的策源地。——那这里就可以称为“完美教室”。这间教室里发生的事就是在打造完美教室。


记住:在事儿上打造,才是正确的姿势; 把事儿做好,才有说服力。】


一、班级叙事

“班级叙事”是指:每到期末,全班同学、老师、父母共同参与的一个活动,班主任老师一般会用图片+文字的方式讲述一学期来班级发生的各种故事,如学生们是如何学习的,如何阅读伟大著作的,如何参观博物馆的,如何亲子共读的。


作为班主任,要完成一个完美的班级叙事,关键是平时的资料收集,并关注班级的一些细节。(相当于本学期班级事务的概览回顾)


在这里,我做了第二个批注:

【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期末的时候往往都有较重的“”复习备考迎考”任务,此类活动,往往无暇顾及。


但,这么好的方案,一定不能弃之如敝履,我们还要用上它:

1、我们可以在没有考试的地方用,比如短期培训学习或者某某专题活动周等,这些时候来用这个方案。


2、它可以被简化为我们个人的工作叙事来做,也蛮有意义的。比如可以把自己平时从开学伊始所写的竞聘演讲稿、工作计划、工作总结、阅读心得、随笔、日记等等,凡是自己经过思考,亲笔写下来的这些内容,简单夹装成册,可命名成自己的《笔下过往》,一学期一册——这些都是个人总结的最佳材料、最真案例,也是最低成本、最方便操作的个人叙事资料积累方式。


当然,对于学生们来说,还可以另加一册《每日生疏难点集》,并作为每日“晨诵”的材料之一,(温故知新很重要。这也类似于以前说的《错题本》之功能),既方便每周回顾,也是自己学习经历的第一手资料。


3、专家说的话、在别处用过的方案,我们虽然不能全部照搬下来、复制下来,但我们只要择其十之一二而用之,就算没有白读、白听、白看。


另外,每一个成长者都应当善于在无秩序的事件、事物中,进行有秩序、有框架地成长——这是自我成长的关键所在。】


二、生命颁奖

朱教授在文中指出,这是在为每个生命颁奖,而不只是为少数“优秀者”颁奖,所以要人人有奖。


朱教授还指出:所颁发奖项的名称,一般都是别出心裁的,是根据这个学期师生共读时,所共同穿越的那些名著中的人物、动物或其它事物来命名的。

如读《夏洛的网》可能会出现“威尔伯奖”、“夏洛奖”。

读《绿野仙踪》可能会出现“多萝西奖”、“铁皮人奖”等。


读到此处,我做了第三个批注:

【我略费周章的抄下这段话,主要目的是想得到并巩固一个启示,就是: 一定要把我们平时每天阅读的内容和受到的启发,与我们的生活场景紧密的联系起来、连接起来、用起来,让文学作品频繁的走进到我们的生活场景当中。——不让每次阅读白费,要把文学作品的内容用起来,让它们产生使用价值,为生活场景赋新意。


实际上,所有阅读的感想心得,都不该被随意弃之,而应该被使用、被试用】


小林有幅漫画叫《生的再平凡,也是限量版》。

朱永新教授指出,为每个生命颁奖,是新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每个生命都应该被尊重,每个孩子都应该被颁奖。

每个孩子的基础不一样,能力不一样,个性不一样,我们不能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评价所有的学生,也不能用一张试卷来衡量所有的学生。

最好的教育,应该是让每个人成为他自己(成为更好、更优、更幸福的自己),让每个人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让每个生命绽放出独特的光芒,(而不是千篇一律的光色)。


读到这里,我进行了第四个批注:

【朱教授的这三句话,拨云见日,让我们明白了该如何面对个性迥异、参差不齐的每一位学生。


让我们思考我们的育人行为,该如何使孩子们成为更好的自己,而不是成为流水线上的“标准件”。


制造标准件,不该是教育者的追求。因为这不利于每个孩子发挥长项。


今后见到每个学习不好的孩子,要常问两个问题:第一,你的理想是成为什么样的人?第二,你为此付出了哪些努力呢?】


三、生命叙事剧

朱永新教授指出,生命叙事剧最初叫童话剧,因为这个项目最初是在小学启动的。所选剧目多为经典童话改编而来。


生命叙事剧所演出的内容,必须来自每个学期的共读书目,每个学期一个剧目。


读到这里,我进行了本篇文章的第五个批注:

【1、这种演出,实际上是深度阅读的视觉化表演形式,是让文学走进生活的一种好方法。


2、即使我们无法做到这种复杂的演出,至少也应该把它简化成孩子们自己本学期的“阅读与心得”讲述活动,使认真阅读的孩子有展示的机会和理由】


四、本篇阅读小结(“践行清单”简报):

1、以学期为单位,把自己所写的竞聘稿、工作计划、工作总结、阅读心得、随笔日记等文字内容,简单夹装成册,作为本学期的《笔下过往》集,一学期一册。


对于学生们来说,还可再增加一个《每日生疏难点》集,并作为本周“晨诵”的材料之一。——温故知新、力量要往难点处用嘛!


2、把共读书目中的人物、动物以及其它事物,以“奖项名称”等形式,让文学作品走进日常生活场景里,被用起来。既巩固印象,又活化文学作品。


3、最好的教育,应该让每个孩子成为更好、更优、更幸福的自己。而不是考卷下的毫无生机的标准件。——而且是当下、现在就幸福起来。


End

《做温暖的教育者》读书笔记范文(精选5篇)

  《做温暖的教育者》读书笔记 篇1

  陈震老先生写的这本书首先打动我的是标题——做温暖的教育者。简短温馨的用语,却一语道破了教育的本质——植根在人性的土壤,植根于呵护心灵的花园。可是,我又觉得是一种呼唤,一种祈求,一种渴盼,一种鞭策,一种拯救。所以,他又刺痛着我,刺痛了我似乎已经沉睡了的教育情怀,刺痛了我每天奔波于冰冷的教育现实的苍白与迷惘。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总是想起孔子这个教育家。

  孔子和几个弟子谈人生理想。他的一个弟子曾点说,我的理想是,在大地开化,万物复苏的季节,穿上新做的春装,陪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再带上一批孩子,大家一起去刚刚开冻的沂水中,把自己洗涤得干干净净,然后沐着春风,让自己有一场心灵的仪式,然后,大家就高高兴兴唱着歌回去了。我只想做这样一件事。

  孔子听了他的话,长长地感叹一声说:“吾与点也!”“与”,赞同。即是说,孔子的理想和曾点是一样的。这个理想中,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天地万物与心灵的和谐,充满人性的温馨与高贵。正因为如此,所以孔子才能安贫乐道,才能在活到老、学到老,才能性情耿直、敢于抨击。而文中所提到“爱心、真心、公心、慧心”,“教师的三宽”宽松、宽容、宽厚”,教师的教学三宝——坐如钟、立如松、行如风等,就是在告诉我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必须具有一个美丽的灵魂。

  文中有许多教育思想也是与孔子的教育思想一脉相承的。比如孔子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君子仁人。而本书中提出的“教育之根在于人性”。孔子提出的教学原则是因材施教,教学方法采用“循循然善诱人”的启发式,要求弟子学思结合,举一反三等;提倡教师以身作则,师生教学相长等,在这本书中多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当然,根据教育现状作者在这本书中做了更为明确的阐述。比如关爱是要有能力的,教学为什么需要吸引力,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等等,都是可贵的教学思想与教学实践的结合。比如《教学之根在于悟性》说到:“教学说到底,就是要弄明白事物的规律、道理。通过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学生领悟到所学事物的规律和道理,并能在实际中运用。这就是教学的成功。”一句话就把看似讳莫如深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准确地表达出来,让人有豁然开朗。

  做温暖的教育者,是一种教育理想与情怀,也给我们教育一线的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会多读经典涵养自己、多学习,多反思,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不断提高自己成为一个温暖的教育者的能力,向温暖的教育者的行列迈进。

  《做温暖的教育者》读书笔记 篇2

  自从上了班以后,发现自己的生活规律给全部打乱了。每次下班之后就不知道干些什么,无奈之中跑到书店去看看有什么书可以消磨时间的。在书店打转了很久,无意间看到一本《做温暖的教育者》这本书和我的工作很有像,应该说很符合才对!

  依稀的还记得书上写的作者陈震老师是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他的语言功底深厚,善于敏感把握身边事物,对各种话题,信手拈来,皆从教育的角度进行叙述,日积月累,坚持书写,形成了二十七万余字的教育类著作。书中文章大多短小精炼,无赘言赘语,给人很强的阅读愉悦感。书中话题涉及丰富,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一位普通教师为师、为学、为人的自在寻觅过程。面对现实的琐碎与繁杂,陈震老师始终以教育者的智慧关照教育现实,展现了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工作与生活姿态。我觉得要是我想做好我现在的本职工作,就应该和他学习,同样也要看看他的书,我想以后一定对我的工作会有一定的作用。

  作为一名教育者,自己本身就需要具有一定的工作姿态,有一种寻求的境界。还记得书中的第一段写道:站在冬日的阳光下,倍感身体的温暖;躺在母亲的怀抱里,享受母爱的温暖;手捧一本书,触摸文字的温暖;观看陶妙如教授的讲座,感受心灵的温暖;学生进入校园,自然要得到教育的温暖。温暖是一种感觉,如何让学生感受到教育的温暖呢?

  就是这么一段话,引起了我的兴趣,同时也感动了我。我在想,里面的指认公也是一位老师吗?就是一个个的问题,让我把这本书看下去。

  教育教学是一项既简单又复杂的工作,要取得良好的`效果,首要条件是教师应具有爱心。教育要用爱来温暖,热爱学生是师德教育的核心。

  书里说到了很多对教育和的建议,如:教师的基本要求是努力创设宽松的和谐环境,调节形成宽容的内部心境,坚持宽厚关爱的沟通心态;“小疑获小进,大疑获大进”,能够努力培养出有怀疑态度,批判思维与创新精神的学生等等,这些都是需要教师不断寻求的!

  对于教育者的工作姿态陈震老师认为是有境界的。有得境界是教育自成格调、有的境界是教育才有生命力的、还有的境界是大小、高下之分,并无优劣。总体来说,教知识,教心态,教方法,可以形成教育的三种境界。

  刚刚我们说到的是我们的态度,下现在是书里给我的做法,或者说是给我们教育者提的建议。我们不妨来看看吧!第一,我们要低下身子看学生,不要认为自己比学生高明,其实我们有些时候比不了学生,我们时常犯自以为是的错误。不要要求学生十全十美,留一些时间给学生讲一点世界上的奇不能只教学生本学科的知识,不要经常严厉地批评和威吓学生,可以批评学生做错的事情,但不要责骂学生。我认为,老师和学生共同成长,只要老师低下身子与学生站在平等的地位,在学生的身上都能学到很多东西,老师和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都是相互学习的,学生是老师的一堂课,老师是学生的指向标。

  第二,把微笑留给学生,把宽容留给自己。在学生的眼里,老师脸上的微笑是什么?老师的微笑对于学生来说就是认同,就是接纳,就是鼓励,就是嘉许,就是赞扬。而在这之下,诞生的不仅仅是学生的调皮,更是他们的自信,是他们对社会的感恩和自身胸怀的宽广。权衡利弊,微笑一下又何妨?我们不妨把微笑写在脸上,将微笑送给学生,让孩子多些自强与自立;多些爱他人,少些爱自己;多些宽容,少些狭隘;多些善良,少些丑恶相信在与孩子分享微笑的日子里,他们定会变的慷慨大方、充满自信、真诚善良、勇往直前!

  我希望能按照书上的要求,去尝试做一做。我也希望能经过书上提出的意见,能让自己变的越来越好。在教育者的工作道路上走出一片属于自己的世界,最后送你们文中的原文:做温暖的教育者,是一种教育理想与情怀,也是新时期对教育一线的老师提出的更高要求。让我们一起努力,不遗弃一个学生,让每个孩子都树立起成长的信心,让每个孩子都有一定的收获,让每个孩子都拥有一个精彩的童年。

  《做温暖的教育者》读书笔记 篇3

  读着陈震老师的书——《做温暖的教育者》,很受感动。我在思考,作为白下区教师进修学校的教研员,不仅仅要做一个温暖的教育者,更要做一个智慧的研究者。

  做温暖的教育者,需要我们在工作时,充满爱心、充满真心、充满公心、充满慧心。让我们的服务对象能真切感受到我们平等、理解的爱。这应成为我们的自觉行为。而做一个智慧的研究者,则是我们每一个教研员应有的追求。

  智慧是对事物能认识、辨析、决定处理和发明创造的潜力。智慧的研究者,是指研究者在认识事物、分析事物、决定事物并在实践中遵循事物规律、实现行为目的的过程中,始终以研究的心态参与其中,不断获得新的体验,得到新的认识,取得新的成果,与此同时增强并发展着自身的这种研究潜力。我想自己是一名从事幼儿教育教学研究的工作人员,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自己也在不断地提升属于自己的教育智慧,我感到成为智慧的研究者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我终身的追求。

  教研员的主要工作是开展高效的教师教育,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在《课程研究与编制导论》一书中,斯腾豪斯提出教师专业发展有三条途径:透过系统理论学习;透过研究其他教师的经验;在教室里检验已有的理论。教师的学习同儿童的学习一样,是一种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师是在自己原有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探索、研究、验证、发现,不断吸收同化各种新信息,从而建构整合成“自己的”教育理念,构成教育潜力的过程。斯腾豪斯的后二条途径都涉及“研究”。教师成为研究者已是教师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超多的研究证明,以先进的理论为指导,引领教师研究自己的教育实践活动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

  作为一个专业的教研员,要和一线教师组成学习研究共同体,和教师们一齐,用心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努力提升教育实践的科学性、合理性,帮忙教师逐渐由新手型向成熟型、专家型教师发展。

  要引领教师研究,就务必了解教师研究的本质和主要特征,我认为,教师研究的过程就是教育教学的过程,是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教师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改善教学,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儿童的学习和发展。教师研究是为了教育教学而研究,是在教育教学中研究。教师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专业自主”——对于教师个人来说,意味着能够运用专业知识独立进行决定、决策。完整地说,“专业决策”是在工作中“运用高级缜密的知识,作为决定和行事的标准。决定即指一个人运用专业知识诊断、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思考各种可能的行动方式,并评估行动及决定可能造成的长远后果的认知过程。”

  每当想起这些,总感到职责重大,做智慧的研究者是我的长期追求。我要不断努力学习让自己逐渐成为智慧的研究者,也要带动全区的幼儿教师把做智慧的研究者作为共同的追求目标。

  《做温暖的教育者》读书笔记 篇4

  最近,我读了《做温暖的教育者》一书,这是一本难得的好书,书中收集了作者从教30多年对为师、做人、教育感悟的153篇随笔,内容丰富,论及了教育的方方面面,而贯穿其中的,则是作者从生活中采撷教育智慧、在教育中追求人生的姿态,正是这种姿态形成了作者独特的教育观、教师观、教学观;举例生动形象,比喻独到精确,提出了许多现代教育理念,强调了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关注、欣赏、支持、帮助,突出了作为教师应有的对学生真诚的爱,真实地反映了作者的人生阅历和教育思想。读着这本书,如身临其境,从中进一步理解了教育的内涵。是啊,在信息量特别大的当今社会,在大力提倡教育走向书本的今天,书籍作为生活的一个载体已经成为我们生存、发展、进步的必需品,有了书籍才使我们的话语有了意义,让我们的存在有了价值。作为一名党员,应该把读书视为生活中的平常事、必做事、份内事,不需要任何理由,不作为任务安排,而应该自觉阅读,持之以恒地阅读,日积月累地阅读,整本著作地阅读,挤出时间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让阅读成为我们的习惯,使读书成为我们主动自觉的行动,使我们的心灵充满书香。

  回顾历史,但凡有所成就的人都是爱读书的人;再看看周围,那些明智的人也都是手不释卷的。显而易见,读书能提高个人素养,能明心志,能冲走灵魂中的沙砾。读好书有如品尝美味食品,细细咀嚼精心细读,细心品味,充分享受其味,充分吸收其养。朱永新教授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其读书史。可见,书籍能浸染人的灵魂,书籍能陶冶人的情操,书籍能影响人的气质。书籍是人的精神营养液。读一些经典,与大家对话;读一些人文,陶冶情操;读一些喜欢的书籍,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读一点生活书籍,享受生活的多彩。读书是自己成长的必需,读书是精神成熟的必需,读书是修养高洁的必需。多读点书,即使你不能成功,也可以在失败的时候知道自己跌倒在哪里。我们不但要读专业的书,还要读政治的书;要读自然的书,要读人文的书,还要读科技的书;要读有文字的书,要读经典的.书,还要读生活的书。“每天读书”并不难,贵在坚持。长此以往,也许成不了“大气候”,但至少能成就“小气候”。

  作为一名党员,我们需要读书,在书籍的海洋里泛舟,品味生命的芳香;在精神的宇宙中徜徉,放飞人生的理想;在阅读的体悟中提升理念,更新自己的思想。腹有诗书气自华,如果我们肚子里真的有文章,何愁好词佳句不来呢?读书,然后使其内化,也正是党员所要做的。书只读还远远不够,读书的同时还得“思考”,离开了深入的思考,所有的书都将是过眼云烟,如空气般触摸不到,更谈不到拿过来为我所用了。与书为伴,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更充实!让我们享受读书的过程、读书的价值、读书的乐趣吧!

  《做温暖的教育者》读书笔记 篇5

  假期里,认真阅读着陈震先生的《做温暖的教育者》,全书近二十七万余字,文章一百五十三篇,从教育到教师再到教学,让我们深深感动的是先生对教育和教学的执着和热爱。安静地进入,让作者带着你轻松游弋在各种教育观念间,寻觅着教育中的清风明月,陈震老师《做温暖的教育者》一书将带我们实现一个温暖教育的梦。

  书中文章大多短小精炼,无赘言赘语,给人很强的阅读愉悦感。书中话题涉及丰富,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一位普通教师为师、为学、为人的自在寻觅过程。面对现实的琐碎与繁杂,陈震老师始终以教育者的智慧关照教育现实,展现了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工作与生活姿态。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寻求有境界的工作姿态。

  书中对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姿态提出了很多建议,如:教师的基本要求是努力创设宽松的和谐环境,调节形成宽容的内部心境,坚持宽厚关爱的沟通心态等等,这些都是需要教师不断寻求的!

  对于教育者的工作姿态陈震老师认为有境界为上,即:第一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有境界的教育自成格调,有境界的教育才有生命力。境界有大小、高下之分,并无优劣。教知识,教方法,教心态可以成为教育的三种境界,对于成长中的人来说,知识,方法,心态都是重要的,境界由低到高,低层次是知识获得,高层次是心态培育,只要能够有效整合,就能促进终生的.和谐发展。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寻求有品质的生活姿态。

  有品质的生活姿态是内涵多元的,阅读是良好的通道。读书可以愉悦身心、提升自己。读书让生活更有品位,读书使人内心更加宁静,读书使职业更有智慧。“在浮躁与功利充斥当今社会每个角落的时候,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物质的富有与占有。”“教师的有品质的生活方式就不仅仅是一个个人抉择的私密问题,而是关乎他人的共域论题。”阅读则成了实现品质生活的核心。“阅读是我们美化心灵、愉悦身心、提升自己、影响他人,进而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阅读是我们坚守精神家园。”

  “养鱼贵在养水,养花贵在养土,教育贵在温暖人心”,静静地合上书,让音乐继续,心中默默地祈盼,让我怀揣对教育的真心和爱心也在阅读、反思和实践中学做一个温暖的教育者。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