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28 21:14
写作核心提示:
这是一篇关于抄写历史读书笔记时应注意的事项的作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谈谈抄写历史读书笔记的注意事项"
历史,如同一条浩瀚的长河,承载着人类文明的兴衰更迭、悲欢离合。阅读历史书籍,是我们在有限的生命中跨越时空、与先贤对话的重要途径。而将阅读所得以读书笔记的形式记录下来,不仅有助于深化理解、巩固记忆,更是整理思绪、形成个人历史认知体系的关键一步。在众多笔记形式中,抄写式的读书笔记因其直观、便于反复阅读和修改的特点,颇受欢迎。然而,要想让抄写的历史读书笔记真正发挥其价值,而非仅仅沦为低效的“抄书”,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
"一、 明确目的,有所取舍,而非事无巨细"
抄写笔记的首要原则是明确目的。你是为了记录关键信息,还是为了梳理逻辑脉络,抑或是为了积累精彩词句?目的不同,抄写的侧重点也应随之调整。切忌不加选择地全盘照抄,那样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容易失去思考的痕迹,笔记最终沦为原文的“复制品”。在抄写前,应根据书籍内容和你自身的需求,仔细阅读,圈点勾画,筛选出真正有价值、需要铭记或进一步思考的内容。例如,重要的历史事件节点、关键人物的观点与影响、独特的史料引用、精
作者:李玉华 张忍之(中国造纸学会原副秘书长、中国制浆造纸研究院高级工程师;中国制浆造纸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由国家图书馆副研究馆员赵洪雅撰写、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叹为观纸——中国古纸的传说与历史》近日出版。该书从考古学与文献学视角出发,勾勒中国古纸背后的历史脉络与文化内涵,重新呈现“西汉是否有纸”“蔡伦是发明者抑或改良者”等学术探讨。
作为造纸行业从业者,我们曾实地调研考古遗址并检验多数“蔡伦前纸”实物。值蔡伦献纸1920周年之际,借新书出版之机,特对书中探讨的“西汉有纸说”进行浅析与回应。
纸之源 证絮非纸
王国维提出的“二重证据法”,强调以“地下之新材料”(即历史文献记载与考古出土文物)印证“纸上之材料”,这一方法论深刻影响了20世纪以来的中国学术研究。王国维曾言:“虽古书之未得证明者,不能加以否定;而其已得证明者,不能不加以肯定。”其核心在于,若古文献记载未被新证据推翻,则不应轻易否定;反之,当新证据确凿,则应修正旧说,肯定新论。
关于造纸术的发明,关键“纸上之材料”见于《后汉书》:“(蔡)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此记载明确表明,蔡伦首创以木本植物茎皮纤维(树皮)及麻织物废料(麻线头、旧麻布和渔网等)为原料造纸的工艺。
其中“造意”二字尤需关注,它说明蔡伦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这些原料施加了一系列加工工艺,才生产出“蔡侯纸”。至今出土的众多西汉时期的类纸物中,确实全部都是麻纤维(包括大麻和苎麻),没有检测出任何一种木本植物茎皮纤维,由此可知,采用树皮造纸系蔡伦首创。而对废弃麻织物的“回炉利用”,虽未见于早期文献细节描述,但参照现代造纸工艺,其必然涉及独到的处理技术,这正是蔡伦“造意”的核心内涵。
此段史料虽文字简略,但史源可靠。它最早载于东汉《东观汉记》,由蔡伦同时代的学者崔寔、延笃等人编纂,距离蔡伦献纸仅四五十年,保存了大量原始信息。范晔《后汉书》对此内容亦予以承袭。因此,蔡伦发明造纸术之说,有明确“纸上之材料”作为依据。
汉代对“纸”的定义,亦需回归“纸上之材料”。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纸”为“絮一笘也”,意指附着于帘上的“絮”。后《通俗文》补充“方絮曰纸”。从字形来看,“纸”“絮”二字皆从“糸”,揭示其古义指向丝质物——即丝滓经过漂洗、捞起、晾晒而形成的薄片。传世史料中“以纸蔽鼻”“赫蹏”等称谓,皆可理解为丝质薄片。秦统一文字后,汉代对同一事物的称谓仍存地域差异,彼时对“纸”字的指代和理解,与今人迥然有异。在“蔡侯纸”出现前,古人并没有植物纤维纸的概念。
20世纪以来,我国西北地区出土了许多“古纸”,其中一些被认定为西汉时期的植物纤维纸,这些“地下之新材料”,似与上述文献记载存在矛盾。然而,能否据此断定西汉已发明造纸术?答案并非简单肯定。
纸本《左传·襄公二十五年》(M.259)残片,出土于楼兰古城,约抄写于公元三至四世纪。图片选自《叹为观纸——中国古纸的传说与历史》
任何发明创造皆植根于时代背景。汉代,丝织品为权贵专属,麻织物则为普通劳动者主要衣料。缫丝所得废料“败茧”捞起成片称“丝絮”;沤麻所得废料残渣捞起成片则称“麻絮”。广义“絮”或亦含毛织物废料。此类纺织废料在汉代社会经济条件下属重要物资。《说文解字》中“絮”兼具名、动词性,其核心用途为填充衣被以御寒。《汉书·匈奴传》载汉宣帝赐单于“絮六千斤”,居延汉简(简号113.4)亦见“络絮百卌三斤”的军需记录,均以重量计,明确指向其填充功能,而非书写载体。汉代税赋亦部分征收布帛、丝絮。在生产力有限的条件下,作为御寒刚需和赋税物资的“絮”,恐难富余至专用于造纸。
河西走廊沿线烽燧、驿站出土的早期类纸物,多质地粗陋且未见字迹。就其制作初衷与使用场景而言,它们更应被定性为用于填充的“絮”,而非作为书写载体的“纸”。
纸之用 打浆成纸
“絮”和“纸”的界限在哪里呢?造纸行业有句行话点明了关键:“纸的性能是在打浆机里形成的。”
现代工业造纸品种繁多,已有千余种,不同纸种性能迥异。例如,电容器纸作为电气绝缘介质,不仅要求薄如蝉翼,还需具备相当的机械强度且密不透风;而水泥袋纸则恰恰相反,需要耐受高温、高压并拥有极佳的透气性。值得注意的是,这两种性能截然相反的纸张,其原料却完全相同,均为纯木浆。实现这种性能分野的核心,正在于操作和控制打浆度。因此,从造纸工艺来说,打浆实为造纸术中最关键的一步。书写用纸的原料如果没有经过一定程度的打浆,纤维就无法紧密交织,因此仅仅是简单叠压堆积而形成的薄片,无论其质地是丝纤维还是麻纤维,只能称之为“絮”,并不是“纸”。
蔡伦在造纸史上的功绩,堪称伟大。其一,他开创性地拓展了造纸原料来源,将可再生资源(如树皮)和手工业废料(如线头、破布、渔网等)高效利用起来。此举避免了与民争利,不再占用新的麻、丝絮、麻絮等重要的生活物资。正是源于蔡伦的“造意”,造纸原料得以从纺织业中独立出来,为造纸业奠定了独立存在与发展的经济基础。
纸本《墓主人生活图》,1964年吐鲁番阿斯塔那13号墓出土,共由6小幅画拼接而成,约创作于东晋时期。图片选自《叹为观纸——中国古纸的传说与历史》
其二,蔡伦在处理这些原料的过程中,发明并完善了一整套工艺流程,包括切断(剉)、蒸煮(沤)、打浆(舂)、抄造(抄)、烘焙(晾晒)等。其中,打浆工序尤为关键,它是促使纤维相互缔结形成纸张并赋予纸张各种性能的核心环节。因此,我们主张,鉴别出土类纸物究竟是麻絮还是纸张,关键在于考察其是否经过一定程度的打浆处理。
1957年,陕西省西安市灞桥镇出土了所谓的“灞桥纸”,有学者认为这是西汉时期的植物纤维纸。我们曾赴发掘地点调查,并分别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和陕西省博物馆(今陕西历史博物馆),借助显微镜观察了两馆收藏的全部样品。经样品分析后,发现“灞桥纸”有不少纤维束横过整个纸面,说明原料的切断程度很差;其麻纤维呈直条状,类似筷子,纤维间多为简单靠拢,缺乏压溃、分丝、帚化(即打浆后纤维发生的物理形态变化)等迹象——这证明“灞桥纸”未经打浆处理;此外,“灞桥纸”出土时位于铜镜之下,其边缘部分的纤维并未断开,而是绕过边缘又折回纸面,说明这些薄片并非抄造而成,而是纤维自然堆积的结果。综上所述,“灞桥纸”既未经过造纸工艺必需的剪切处理,也未经关键的打浆工序和抄纸前的悬浮处理。因此,我们认为,“灞桥纸”在性质上应属于以乱麻絮为主体的纤维团,其用途实为铜镜下的垫衬物。
纸之史 纸道相传
“造纸术”自诞生之初,其核心目标便是创造便捷的书写载体。《后汉书》明确指出,“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正是这种现实困境催生了蔡伦的“造意”和“蔡侯纸”的问世。
在《叹为观纸》中,作者赵洪雅深入还原了蔡伦发明造纸术的历史背景。永元十四年(102年),东汉开国元勋邓禹的孙女邓绥被汉和帝立为皇后。邓皇后深受儒家礼教熏陶,并大力倡导崇简抑奢之风。《后汉纪》将其与和帝原配阴皇后对比:阴后在位时,“诸家四时贡献,以奢侈相高,器物皆饰以金银”;而邓皇后则对金银珠玉毫无兴趣,贵族间的年节供奉仅以文房用具为礼,“通殷勤而已”,意即表达心意罢了。正是在这种崇简抑奢、大兴文教的浓厚氛围下,身为尚方令、负责监造宫廷器物的蔡伦,才得以发明出造纸术。东汉训诂学家刘熙在《释名》中释“纸”为“砥也,谓平滑如砥石也”,恰恰说明蔡伦造纸的初衷:寻找一种能替代昂贵缣帛的材料,它需价格低廉、平整光滑,且如丝绸般适宜书写。
造纸术为何起源于中国?这背后既有朴素的经济规律作用,更蕴含着中华文化深厚的人文关怀——关注百姓日用,主张“不与民争利”,崇简抑奢,重视文教。这些深植的文化基因,正是造纸术诞生于中国而非他国的深层原因。
如何捕捉并呈现千年历史长河中事物发展的底层逻辑?这既要求书写者对社会经济原理有透彻理解,也需具备敏锐精准的判断力和对历史文化的宏观把握。该书对纸张功用的阐述同样基于此原则。正因中古时期我国长期面临棉麻资源短缺的局面,唐宋时期许多今人习以为常的物品,当时都不得不以纸张替代,如御寒的纸衣、纸被(衾),用于陈设的纸帐、纸帘,乃至用于防护的纸甲等。在纷繁复杂的纸制品中梳理出事物发展的主线,并以通俗生动的故事将其串联起来,正是该书的独到之处。
作者凭借其考古学学术背景及在国家图书馆工作的研究积淀,将考古学、文献学与文化史学的“拼图”聚合起来,让中国古纸的传说与历史在多学科视角的观照下变得丰富饱满。期望此书的出版,能帮助更多读者了解古代造纸的生产流程与关键工艺,吸引公众关注造纸术的辉煌历史与中国古纸文化的深厚底蕴,并引导读者在学术探讨中形成更为客观、契合历史阶段的认识与判断。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23日 12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大家好啊,我是芦菲学史!
今天开始,我想在上抄写历史的一些片段,先结合《史记》,并分享一些感悟以及知识,通过这样方式,提高书写能力,在书写中学习历史、感悟历史,也希望能让更多人看到,有所收获,更希望能得到大家喜欢
五帝本纪部分抄写
今天抄写的是《史记》“十二本纪”中的第一篇“五帝本纪”部分——主要说的是黄帝。
黄帝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上古时期部落联盟共主,是咱们华夏文明的奠基者,具有开创性贡献,被《史记》列为五帝之首。
对黄帝的历史评价有很多,作为后世人,我们要理性看待,对于历史,我们更多的需要保持敬畏、保证尊重,从历史中学习感悟,而不是自以为是地评头论足,所以这里我们就不多说了。
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於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於阪泉之野。三战,然後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於是黄帝乃徵师诸侯,与蚩尤战於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
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万国和,而鬼神山川封禅与为多焉。获宝鼎,迎日推筴。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顺天地之纪,幽明之占,死生之说,存亡之难。时播百穀草木,淳化鸟兽蟲蛾,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
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
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於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後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
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絜诚以祭祀。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阯,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属。
帝颛顼生子曰穷蝉。颛顼崩,而玄嚣之孙高辛立,是为帝喾。
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高辛父曰蟜极,蟜极父曰玄嚣,玄嚣父曰黄帝。自玄嚣与蟜极皆不得在位,至高辛即帝位。高辛於颛顼为族子。
高辛生而神灵,自言其名。普施利物,不於其身。聪以知远,明以察微。顺天之义,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脩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财而节用之,抚教万民而利诲之,历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其色郁郁,其德嶷嶷。其动也时,其服也士。帝喾溉执中而遍天下,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服。
帝喾娶陈锋氏女,生放勋。娶娵訾氏女,生挚。帝喾崩,而挚代立。帝挚立,不善,而弟放勋立,是为帝尧。
黄帝,是少典部族的子孙,姓公孙名叫轩辕。他一生下来,就很有灵性,在襁褓中就会说话,幼年时聪明机敏,长大后诚实勤奋,成年以后见闻广博,对事物看得透彻。
轩辕时代,神农氏的统治逐渐衰弱,诸侯之间互相侵伐,祸害百姓,而神农氏无力征讨。于是轩辕就动用武力去讨伐那些不守纪律,不来朝拜神农氏的人,因而诸侯都对他表示臣服与追随。而蚩尤最凶暴,没有人能够制服他。炎帝也好欺凌他人,因此诸侯们都拥护轩辕。于是轩辕修行德业,整顿军旅,研究四时节气变化,种植五谷,安抚民众,丈量四方的土地,训练熊、罴(pí,皮)、貔(pí,皮)貅(xiū,休)、躯(chū,初)、虎等猛兽,跟炎帝在阪泉的郊野交战,先后打了三仗,才征服炎帝,如愿得胜。蚩尤发动叛乱,不听从黄帝之命。于是黄帝征调诸侯的军队,在涿鹿郊野与蚩尤作战,终于擒获并杀死了他。这样,诸侯都尊奉轩辕做天子,取代了神农氏,这就是黄帝。天下有不归顺的,黄帝就前去征讨,平定一个地方之后就离去,一路上劈山开道,从来没有在哪儿安宁地居住过。
黄帝往东到过东海,登上了丸山和泰山。往西到过空桐,登上了鸡头山。往南到过长江,登上了熊山、湘山。往北驱逐了荤粥(xūn yù,薰玉)部族,来到釜山与诸侯合验了符契,就在逐鹿山的山脚下建起了都邑。黄帝四处迁徙,没有固定的住处,带兵走到哪里,就在哪里设置军营以自卫。黄帝所封官职都用云来命名,军队号称云师。他设置了左右大监,由他们督察各诸侯国。这时,万国安定,因此,自古以来,祭祀鬼神山川的要数黄帝时最多。黄帝获得上天赐给的宝鼎,于是观测太阳的运行,用占卜用的蓍(shī,师)草推算历法,预知节气日辰。他任用风后、力牧、常先、大鸿等治理民众。黄帝顺应天地四时的规律,推测阴阳的变化,讲解生死的道理,论述存与亡的原因,按照季节播种百谷草木,驯养鸟兽蚕虫,测定日月星辰以定历法,收取土石金玉以供民用,身心耳目,饱受辛劳,有节度地使用水、火、木材及各种财物。他做天子有土这种属性的祥瑞征兆,土色黄,所以号称黄帝。
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建立自已姓氏的有十四人。
黄帝居住在轩辕山,娶西陵国的女儿为妻,这就是嫘祖。嫘祖是黄帝的正妃,生有两个儿子,他们的后代都领有天下:一个叫玄嚣,也就是青阳,青阳被封为诸侯,降居在江水;另一个叫昌意,也被封为诸侯,降居在若水。昌意娶了蜀山氏的女儿,名叫昌仆,生下高阳,高阳有圣人的品德。黄帝死后,埋葬在桥山,他的孙子,也就是昌意的儿子高阳即帝位,这就是颛顼帝。
颛顼帝高阳,是黄帝的孙子,昌意的儿子。他沉静稳练而有计谋,通达而知事理。他养殖各种庄稼牲畜以充分利用地力,推算四时节令以顺应自然,依顺鬼神以制定礼义,理顺四时五行之气以教化万民,洁净身心以祭祀鬼神。他往北到过幽陵,往南到过交阯,往西到过流沙,往东到过蟠木。各种动物植物,大神小神,凡是日月照临的地方,全都平定了,没有不归服的。
颛顼帝生的儿子叫穷蝉。颛顼死后,玄嚣的孙子高辛即位,这就是帝喾。
帝喾高辛,是黄帝的曾孙。高辛的父亲叫蛟极,蛟极的父亲叫玄嚣,玄嚣的父亲就是黄帝。玄嚣和蛟极都没有登上帝位,到高辛时才登上帝位。高辛是颛顼的侄子。
高辛生来就很有灵气,一出生就叫出了自己的名字。他普遍施予恩泽于众人而不及其自身。他耳聪目明,可以了解远处的情况,可以洞察细微的事理。他顺应上天的意旨,了解下民之所急。仁德而且威严,温和而且守信,修养自身,天下归服。他收取土地上的物产,俭节地使用;他抚爱教化万民,把各种有益的事教给他们;他推算日月的运行以定岁时节气,恭敬地迎送日月的出入;他明识鬼神,慎重地加以事奉。他仪表堂堂,道德高尚。他行动合乎时宜,服用如同士人。帝喾治民,像雨水浇灌农田一样不偏不倚,遍及天下,凡是日月照耀的地方,风雨所到的地方,没有人不顺从归服。
帝喾娶陈锋氏的女儿,生下放勋。娶娵訾(jū zī)氏的女儿,生下挚。帝喾死后,挚接替帝位。帝挚登位后,没有干出什么政绩,于是弟弟放勋登位。这就是帝尧。
好了,今天的抄写分享就到这了,有更多想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