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28 21:59
写作核心提示:
以下是一篇关于读书笔记大全复活作文应该注意哪些事项的文章:
"读书笔记大全复活作文注意事项"
读书笔记大全复活作文,顾名思义,就是将之前的读书笔记进行整理、提炼,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和升华,形成一篇完整的作文。这种作文不仅考察了对原文的理解程度,还考察了学生的分析、概括、表达和创新能力。因此,在写作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 精心选择笔记内容,突出重点,避免堆砌。"
读书笔记大全通常包含大量的内容,但在写作复活作文时,不能不加选择地全盘照搬。要根据作文的主题和中心思想,精心挑选与主题相关的笔记内容,并进行合理的组织和安排。要突出重点,避免将所有内容都平铺直叙地罗列出来,造成文章内容杂乱无章,缺乏重点。
"二、 深入理解原文,进行合理的分析和概括。"
读书笔记大全只是对原文的初步理解和记录,在写作复活作文时,需要对笔记内容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和概括。要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思考,对原文中的观点、人物、情节等进行更深入的挖掘,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要避免简单地重复原文中的语句,而是要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和提炼,展现自己的理解和思考。
"三、 注重逻辑性和连贯性,使文章结构清晰。"
复活作文要注重逻辑性和连贯性,要按照
刚刚读完托尔斯泰的《复活》,这本书我收藏在书架上有段时间了,最近才读是因为在刷抖音时恰好正在介绍此书!所以就“趁热打铁”把他啃完!不得不承受有时候我是一个虚荣心极强的人,即使是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每次系统提示我的阅读进度超过百分之九十多的读友时,总是会不同程度满足我那鄙薄的虚荣心!还是言归正传吧!
《复活》是托尔斯泰的代表作之一,他自己在后记中对此书的评价是:“我以为,这是我所写的全部作品中最好的东西。”!读完后我倒不觉得它跟《战争与和平》以及《安娜.卡列尼娜》相比有“最好”的感觉!只能说这本书最能代表托尔斯泰的思想精髓和价值核心!尤其是在我读完毛姆的《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之后,在对托尔斯泰的个人出身和经历有所了解之后!在该书的主人公涅赫柳朵夫身上我看到了太多他的影子!
《复活》讲述了贵族青年聂赫柳朵夫与农奴少女玛丝洛娃的命运交织与灵魂救赎的故事。聂赫柳朵夫在大学时期是一个纯洁、 热诚、朝气勃勃、有美好追求的青年,但在进入上流社会后,他逐渐变得自私自利,甚至诱奸了姑母家的侍女玛丝洛娃。这一行为不仅摧毁了玛丝洛娃的纯真和幸福,也让她陷入了悲惨的境地,最终沦为妓女,后又被牵扯进一起命案。然而,在法庭上作为陪审员的聂赫柳朵夫再次见到玛丝洛娃时, 他的良知被唤醒,从而开启了漫长的救赎之路。
为什么说《复活》最能代表托尔斯泰呢?因为故事所要表达的社会观、价值观、感情观人性善恶观都跟托尔斯泰本人不谋而合!
故事的主人公涅赫柳朵夫出身贵族之家,却又对当时的政府和贵族有着骨子里的鄙视!反而对底层人民有着深厚的体恤之情。即使是面对罪犯和盗贼,他仍然会觉得“是资产阶级和掌权者让他们不得不犯罪和盗窃才能存活”!略微知道一些托尔斯泰出身的人看到这些文字都会自然地跟他的出身相联系。
面对爱情,涅赫柳朵夫坚定却不强求,从一个花花公子的“贵二代”到一个愿意陪着爱人被流放的“囚徒”!他为自己曾经伤害却又深爱的人始终无私付出,但是他的爱总是不能“感动”我,因为我更愿意把他的爱解读为“赎罪”,尽管这种付出足够伟大!
但是在女主玛丝咯娃身上却又体现出了爱的光辉!在涅赫柳朵夫接触后作者写道“她总是想方设法身体力行地表现她能够想象到的最好品德。这样也就促使她努力做一个她所能做到的最好的人。”这不就是爱带给被爱者的正向能量吗?尽管这种爱仍然不能“感动”我,我更愿意把它解读为“觉醒”!也可以说是“复活”!
但是不可否认,一切伟大的作品都具有高超的艺术性、高度的真实性、深厚的人性。《复活》正是在这几方面都达到了非同一般的程度。而爱情并不是该书的主题!我们应该不难发现作者“人性本善”的核心价值观,不难发现他身在朝堂却怜悯众生的慈悲为怀!不难发现他敢于直视人性却不诋毁的人格本色!
有人说《复活》是一次“蜕变”之旅,不仅仅是故事中的男女主人公,包括读者在内,都完成了一次身心的“蜕变”!而我更愿意把《复活》解读为一次人性的深度探讨!在社会不同环境不同人物不同人格的深度“曝光”!当然,面对现实生活的残酷,不同阶层人民也会呈现不同的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但是能撑起“人心”并敢于直前的往往都是最勇敢的人,最善良的人,最有人格魅力的人,最有大爱的人!不管在这之前,他们经历的是什么,扮演着什么角色,最后他们都会在敢于直面人生,直面自己,直面生命时完成“蜕变”,让灵魂“复活”!
【原创】求知若渴,虚心若愚。
【评分】⭐️⭐️⭐️⭐️
为了您能拥有更好的阅读体验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漫游在云海的鲸鱼
致力于分享富有启发性的读书笔记和影视评论
---
【我的书评】
他思想觉醒的过程那部分让我也感觉有一个全新的灵魂从我藏污纳垢的身体中觉醒。其他部分托氏乌托邦式的思想太多,矫揉造作看得我非常反感,只能说取其精华想,去其糟粕。
【我的书评】
这篇78年的导读感觉可以单独抽出来作为一篇论文发表,分析太到位了,果然那时候的人们研究学问是怀着满腔热情去做的,方能产生如此成果。不像现在很少学院派,论文发表和论坛讨论都像是在互相夸耀,锋芒完全被磨平了。
通过描写男女主人公复杂曲折的经历,展示了俄国当时社会的黑暗,在对政府、司法、教会、土地私有制和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深刻批判的同时也在宣扬不以暴力抗恶和自我修身的说教。
只有列宁从“俄国革命的性质、革命的动力”的观点出发,全面地分析了托尔斯泰,并且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把他同俄国革命联系起来,作出了“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的科学论断,指出这面镜子恰恰表现了俄国革命“是农民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既体现了俄国农民群众运动的力量和威力,又反映了它的弱点和局限。
他早年受西欧启蒙主义思想的影响,曾在自己庄园中试行减租减役,幻想寻求地主和农民和谐相处的途径;以后加入军队,参加俄土战争,曾在克里米亚作战,亲眼看到沙皇军队的腐败;退役后又出国旅行,但西欧的资本主义制度也引起他的憎恶。
托尔斯泰开始文学创作不久,俄国社会围绕着废除农奴制问题,爆发了一场尖锐的争论。但他先是站在自由派贵族的立场,反对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以农民起义推翻专制农奴制的主张,这导致了他同革命民主主义阵营的分裂。当一八六一年实行改革的时候,他又看出改革是“无济于事的空话”。他于是谴责贵族,维护农民,引起了保守派贵族的痛恨。因此,他的家遭到政府的搜查。
俄国社会的阶级斗争又趋剧烈。改革以后的农民,本来就遭到了一连串的掠夺,濒于破产,现在又遇上连年歉收,成千上万地死于饥馑与瘟疫。天灾人祸迫使农民不得不奋起抗争,再一次形成革命形势,引起了托尔斯泰的关注。于是他加紧社会活动,遍访大教堂、修道院,和主教、神甫谈话;出席法庭陪审;参观监狱和新兵收容所;调查贫民区等等。这一切加深了他对专制制度和剥削阶级罪恶的认识,促进了他的世界观的剧变,并给予他的创作以深刻的影响。
对我来说乃是从内心改变我的整个人生观的一段最为紧张炽热的时期。“我弃绝了我那个阶级的生活”。转到宗法制农民的观点上来了。托尔斯泰世界观转变以后,越到晚年越致力于“平民化”。
一方面,无情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的剥削,揭露了政府的暴虐以及法庭和国家管理机关的滑稽剧,暴露了财富的增加和文明的成就同工人群众的穷困、野蛮和痛苦的加剧之间极其深刻的矛盾;另一方面,狂信地鼓吹‘不用暴力抵抗邪恶’。一方面,是最清醒的现实主义,撕下了一切假面具;另一方面,鼓吹世界上最卑鄙龌龊的东西,即宗教,力求让有道德信念的僧侣代替有官职的僧侣。这两个互相对立的方面使托尔斯泰显得既伟大又可笑。
托尔斯泰的这种矛盾,并不是偶然产生的,也不仅仅是他个人固有的,而是当时俄国革命动力农民群众的矛盾的思想情绪的反映。俄国千百万农民由于几百年来的农奴制压迫和改革以后几十年来的破产,积下了对旧制度的无比仇恨以及拚死的决心,他们要求打倒地主和地主政府,消灭一切旧的土地占有制,铲除官办教会,这一切统统表现在托尔斯泰的作品里面,在那里,“通过他的嘴说话的,是整个俄罗斯千百万人民群众。”但是农民又是在旧制度下长大的,“他们在吃母亲的奶的时候就吸取了这个制度的原则、习惯、传统和信仰”,因此他们对新的制度无法理解,也不知道怎样才能消除自己身受的深重灾难,结果斗争不够坚决,甚至诉诸祈祷与哭泣。这一切在托尔斯泰的作品里也得到了充分的反映。所以列宁说,托尔斯泰这面镜子“反映了一直到最深的底层都在汹涌激荡的伟大的人民的海洋,既反映了它的一切弱点,也反映了它的一切有力的方面。”
集中地体现了他转变后的世界观及其矛盾。小说的素材是检察官柯尼为他提供的一件真人真事:一个贵族青年引诱了他姑母家的婢女。婢女怀孕后被赶出家门,后来当了妓女,因被指控偷钱而受审判。这个贵族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席法庭,见到从前被他引诱过的女人,深受良心的谴责。他向法官申请准许同她结婚,以赎回自己的罪过。托尔斯泰对这个故事很感兴趣,他最初的构思是用它做基础,写一本以忏悔为主题的道德教诲小说。
在十年的创作过程中,作者经过艰苦的探索,不断地修改、扩大和深化主题思想,前后共写成六稿,内容逐步演变,使柯尼的故事情节同托尔斯泰想揭露的社会问题联系起来,小说的篇幅也逐步扩展,由中篇而长篇,最后,终于成为一部体现作者“要讲经济的、政治的、宗教的欺骗”, “也要讲专制制度的可怕”这个重要主题的小说。
既然《复活》体现了托尔斯泰转变后对事物的新看法,它也就存在着非常矛盾的两个方面,一方面对俄国社会的批判极为尖锐,另方面对“托尔斯泰主义”的宣传也异常集中。
《复活》的情节和柯尼所讲的故事大致相同。后来主人公涅赫柳多夫决定为被诬告犯杀人罪的卡秋莎·玛丝洛娃奔走伸冤,上诉失败后即陪她去西伯利亚流放。他的行为感动了她,使她重新爱他。但是为了不损害他的名誉地位,她终于拒绝和他结婚而同一个“革命者”结合。这样,男女主人公都达到了精神和道德上的“复活”。通过这些情节,作者反映了沙皇俄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刻画了各个阶级的人物。
小说以大量的篇幅揭发沙皇专制制度下法庭、监狱和政府机关的黑暗,暴露了官吏的残暴和法律的反动。在法庭上,那些貌似公正的执法者,包括庭长、副检察官、法官和陪审员,一个个昏聩无能,自私自利,拿犯人的命运当儿戏。就是在这样一群官吏手里,玛丝洛娃被平白无故地判处苦役刑。尽管名义上她可以上诉,“不过枢密院不可能查考案情的是非曲直”, “只审查在法律的引用和解释方面是不是得当”,就驳回了上诉状;即使呈文递到“皇帝陛下”那里,也仅仅是被“恩准”将“苦役刑改为流刑”,这对沙皇的“体恤下情”简直是一个讽刺。小说通过涅赫柳多夫到枢密院上诉的情节,还进一步揭露了沙皇政府的各级官吏。退休国务大臣贪婪成性,是个吸血鬼。枢密官背信弃义、口蜜腹剑,是蹂躏波兰人的罪魁。掌握彼得堡犯人命运的老将军极端残忍,“利用成百上千人的眼泪和生命来博得高官厚禄”。副省长则经常以鞭打犯人为乐事。在他们的淫威下,受害者何止玛丝洛娃一人,农民、工匠、流浪汉、小业主统统不能幸免。
小说不但揭露了官僚机构的横暴,而且撕下了官办教会的“慈善”面纱,暴露了神甫麻醉人民的骗局。他们貌似正经,实际是为了捞得“一笔收入”。
狱中犯人做礼拜的场面,更是令人毛骨悚然,“饶恕我!”的祈祷声竟和囚犯的镣铐声响成一片。作者激愤地指出,监狱的长官和看守长们相信这一套,是“因为最高当局和沙皇本人都信奉它”,而且他们“的确体会到这种信仰在为他们”辩护,便于他们的统治。
政府的暴行有赖于官办教会的支持,而教会不过是沙皇愚弄和统治人民的另一种工具。列宁说过,“所有一切压迫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都需要有两种社会职能:一种是刽子手的职能,另一种是牧师的职能。刽子手镇压被压迫者的反抗和暴动,牧师安慰被压迫者,给他们描绘一幅在保存阶级统治的条件下减少痛苦和牺牲的远景……从而使他们忍受这种统治。
托尔斯泰的艺术描写有助于我们理解刽子手和牧师狼狈为奸的实质。小说激怒了政府和教会。因此,不但书中的这些描写被图书审查机关砍掉,而且作者本人也被俄国主教公会开除了教籍。
《复活》比作者过去任何作品都更为深刻地揭露了农民贫困的根源是地主土地占有制。托尔斯泰好像是为了辩论似地先引进涅赫柳多夫的贵族地主亲戚们的谬论,说是农民得到土地以后“索性不做活儿了”,由于懒,“反倒更穷了”。然后,作者强烈地指出:人民贫困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人民仅有的能够用来养家活口的土地,都被地主们夺去了。
小说对资本主义在俄国急遽发展给农民带来的痛苦和祸害,也作了充分的揭露。这样,在沙皇统治下俄国的种种黑暗,诸如国家、法律、教会、土地私有制以及初兴的资本主义,总之造成人民群众苦难的社会环境,统统都被作者描绘在他的作品里了。
《复活》的情节是单线发展,可是包含着丰富的生活内容。作者沿着玛丝洛娃蒙冤下狱并被流放、涅赫柳多夫为她奔走上诉以及陪同她前往西伯利亚这条线索,以描写男女主人公的遭遇及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为主,从城市到乡村,从首都到外省,从政府的办公厅到省长官邸,从贵族的厅堂到农民的茅舍,从剧院的包厢到三等客车车厢,从警察局到停尸房等各个角落,广阔而深入地反映了沙皇俄国的面貌。
俄国开始向军事封建帝国主义过渡,对内强化统治,对外到处扩张的时候,《复活》的揭露和批判更有助于人们认识沙皇制度既反动又虚弱的本质。尽管作者没有达到,甚至显然避开了革命的思想,但是我们在《复活》中看到的仍然是他“以巨大的力量和真诚鞭打了统治阶级”。
在艺术上,作者善于通过男女主人公活动的主线,把各种事件、各个阶层的人物、各个社会生活的侧面串联起来,组成一个整体,广泛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的黑暗,达到较高的艺术概括;同时又抓住一些具体情节,给予细腻的描写,展示人物的心理活动,从而更能显示人物的性格。作者刻画反面人物或者揭露人物的恶劣品性时,善于运用辛辣的讽刺笔法,以暴露他们的丑恶。
在结构安排和人物描写中,为了更形象生动地展示群众的苦难,更突出鲜明地暴露社会矛盾,作者非常熟练地大量运用对比手法。无论是景物对比,人物遭遇对比,人物外表对比,人物前后思想活动对比等等,都被用来加强小说的揭露和批判力量。就连小说的故事本身,这种在旧文学中司空见惯的题材,也不再被简单地写成男女爱情的牧歌,或是主人公悲欢离合的闹剧,而是被作者赋予极其丰富的社会内容,用来表现贵族与农奴、损害者与被损害者的尖锐对立。这样,那个罪恶的社会,那种不合理的现实,种种惨象,跃然纸上,使人震惊和愤慨。应该说,《复活》正是“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特点的代表作。
《复活》的弱点和消极面也是很突出的。托尔斯泰在揭露社会罪恶的同时,又散布了许多令人生厌的说教。他反对政府和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暴虐,却呼吁“禁止任何的暴力”,否定用革命手段推翻专制制度,竟让小说中的一个“政治犯”主张“革命,不应当毁掉整个大厦,只应当把这个……古老大厦的内部住房换个方式分配一下罢了”。他反对教会的伪善,却乞灵于“心中的上帝”。他反对土地私有制和资本主义,也只能让书中的农民、马车夫和工匠发出沉痛的怨诉和无力的咒骂。这些消极的东西正是俄国农民“用很不自觉的、宗法式的、宗教狂的态度”来看待社会问题的体现,反映了他们的“幻想的不成熟、政治素养的缺乏和革命的软弱性”。
托尔斯泰还直接进行荒谬的宣传。我们看到,小说一开头就引《福音书》的话作为题词,宣传对别人要饶恕。后来在让主人公阅历过那么多苦难之后,作者还说“为要摆脱这种骇人听闻的、使人们受苦的恶势力,唯一毫无疑义的方法仅仅是人们在上帝面前永远承认自己有罪。这就不但是“一个发狂的笃信基督的地主”,而且是一个“鼓吹世界上最卑鄙龌龊的东西,即宗教”的牧师了。在俄国革命形势已经高涨的年代,作者还要宣扬“不用暴力抵抗邪恶”、“宽恕”和“博爱”这种麻醉人民的精神鸦片。
基于这种对“人性”与“兽性”矛盾的认识,他才让男女主人公通过“忏悔”和“宽恕”走向“复活”,借以体现“人性”由丧失到复归的过程,使他们几乎成了“托尔斯泰主义”的体现者。在这部小说里,他企图说明,无论是贵族或农奴,压迫者或被压迫者,都要进行“道德上的自我修养”,避恶趋善,或改恶从善。人人都保持善良的“人性”,就可以消除社会弊病,“天国就会在人间建立起来”。
托尔斯泰的救世药方岂不是抹煞了造成社会灾难的根源是统治阶级的剥削本性吗?可见这种教义是多么荒谬!连作者自己后来也失去信心。小说的末尾他写不下去了,第三部中那些体现作者意图的“政治犯”形象,大多苍白无力,毫不感人,或者遭到严重的歪曲。就是“复活”以后的涅赫柳多夫的生活“新阶段会怎样结束”,作者也感到茫然,只好用“那却是未来的事了”这句话来了结。可见鼓吹抽象的“人性论”,既破坏了作品的思想性,又损伤了艺术性。
只有暴力革命才能推翻剥削阶级的统治和压迫,解放作者所同情的劳动群众。因此,一定要批判托尔斯泰的反动教义。今天在研究《复活》、接受托尔斯泰文学遗产的时候,就要反对某些研究者把托尔斯泰理想化,反对袒护或鼓吹他的“不抵抗主义”、向“精神”呼吁、“道德上的自我修养”以及“博爱”等教义,反对把托尔斯泰吹捧为人们“共同的导师”、“人类的指路明星”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