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28 22:59
写作核心提示:
这是一篇关于读书笔记中“读者作文”应注意事项的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读者作文(评论性写作)的注意事项"
"阅读书目:" 《如何阅读一本书》(莫提默·J. 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 "笔记类型:" 读者作文(评论性/阐释性写作)要点梳理
在阅读和做读书笔记的过程中,我们常常需要不仅仅是记录信息,更要进行思考、分析和评价,形成所谓的“读者作文”或评论性/阐释性写作。这种写作旨在分享我们对文本的理解、感受和判断,而不仅仅是复述内容。要想写好这类读书笔记,以下几项注意事项至关重要:
"一、 立足文本,但不止于文本 (Rooted in the Text, But Beyond It)"
1. "紧扣原文:" 任何观点、分析或评论都必须有明确的文本依据。引用原文、段落或具体细节来支撑你的论点是最基本的要求。脱离文本的空谈是无源之水。 2. "深入理解:" 写作前,确保你对所读内容有充分的理解。这意味着不仅要读懂字面意思,还要尝试理解作者的意图、写作背景、使用的修辞手法、结构安排等。笔记中应包含你对这些方面的初步思考和判断。 3. "避免过度解读或主观臆断:" 虽然允许个人解读,但应基于
来源:咸宁日报
陈希子 《寄小读者》是冰心的经典代表作之一,主要记述了海外的风光和奇闻异事,同时也抒发了她对祖国、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有一件事,是我常常用以自傲的:就是我从前曾是一个小孩子,现在还有时仍是一个小孩子。”《寄小读者》特别增添了冰心的多篇精品散文。这些散文,语言灵动委婉、含蓄隽永,...
陈希子 《寄小读者》是冰心的经典代表作之一,主要记述了海外的风光和奇闻异事,同时也抒发了她对祖国、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有一件事,是我常常用以自傲的:就是我从前曾是一个小孩子,现在还有时仍是一个小孩子。”《寄小读者》特别增添了冰心的多篇精品散文。这些散文,语言灵动委婉、含蓄隽永,文笔细腻,感情浓厚,处处洋溢着冰心对孩子们的喜爱和关怀,以及她对生活、生命的热忱。 “亲爱的小朋友们,你们正是年富力强的时节,正在以灿烂的青春,贡献给壮丽的事业,做一个历史的主人。”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儿童文学作品中,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感表现得更为浓烈。冰心对祖国由衷的赞颂,不是抽象的,凌空的,而是通过自己亲身的感受,自然而然地抒发出来的。这感受是以耳闻目睹,新旧对比为基础,加上作者细密的观察,艺术的组合,生动、形象地反映出来。 《寄小读者》可以说是中国近现代较早的儿童文学作品,冰心也因此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人。上世纪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冰心又分别发表了通讯集《再寄小读者》和《三寄小读者》。三部通讯集虽然发表的时间不同,但主题都自然、童真。这样的主题恰好显现了冰心女士创作的思想内核:爱的哲学。 《寄小读者》中的文字优美,描写细致,如春风化雨般滋润着青少年读者的心灵。“山雨欲来,湖上漫漫飞卷的白云,亭中尤其看得真切,大雨初过,湖净如镜,山青如洗。”作者的描写多么惟妙惟肖,我读到此处仿佛亲眼所见。 作者用笔倾诉自己的所见、所闻、所遭、所感、所触,使读者感到小说中所发生的一切,全是人生的真实,没有虚构编织的成分,没有浪漫的色彩,没有人为的戏剧性的冲突,没有媚俗的诙谐,具有逼真性和亲切感。这给作者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可以更灵活地起讫,转折,变化,作者浓烈的情愫的抒发,可以表达得更加得心应手。 在作者眼里,一草一木,一花一叶,虽是平凡之物,却到处充满生机,在作者笔下更是蕴含深情。整本书文字优美,处处洋溢着作者对少年儿童的关爱,使人读来倍感美好。 责编:丁婉莹
本文来自【咸宁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ID:jrtt
中新网兰州2月26日电 题:《读者》总编辑陈天竺:愿为书友播“书香”
中新网记者 闫姣
“我将始终把目光投注到最简单也最丰富、最质朴也最深刻的文字世界,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文字和阅读的力量。”全国人大代表、读者杂志社总编辑陈天竺说。作为“书友”的她也这样践行着,向全球读者散播着“书香”。
2024年8月,在全国人大代表、读者杂志社总编辑陈天竺推动下,《读者》杂志“敦煌号”首期英文版和俄文版出版面世。图为《读者》杂志“敦煌号”中文版、俄文版。(资料图)高嘉瑢 摄
陈天竺是一位自带“书香”的人大代表。她日前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说,深耕《读者》杂志近20载,她致力于用“世界语”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真、善、美,传播好故事让海内外读者产生共鸣,使其在文字中感受中华风度。
陈天竺的“书友”很多。有在《读者》的文字激励下成为语文教师的身体有缺陷的年轻人,也有坐一两个小时公交车专门来找她递交读后感的80岁老者,还有以电子邮件或书信往来的全球各地的写作者……她用文字认识了解别人,也用文字交朋友。
2024年9月24日,甘肃兰州八旬老者找到陈天竺(右),请求其将他的阅读反馈转交作者。(资料图,受访者供图)
读书会被陈天竺认为是传递文字力量的渠道之一。在中国各地举办100次《读者》分享会后,去年在她的帮助协调下,分享会3次走进新加坡,并线上和全球阅读爱好者一起“云朗读”。“意大利、加拿大、澳大利亚和美国等地的留学生,以及当地多名华侨华人,以生动的故事分享了他们在世界各地的经历。”她回忆道。
读者的反馈是陈天竺不断前行的动力。她举例说,她曾与一位内心苦闷的初中生通信两年,从文字中感知他慢慢从书中汲取强大的精神力量,变得活泼开朗,有了新的努力方向,“这让我领悟到阅读润物无声的作用,也感受到我的价值和使命”。去年,她推动读者杂志社联合澳门科技大学及米兰大学中国学联共同举办征文活动,有约300名青年学生参与。
2024年5月28日,陈天竺(左二)与劳模和技能人才、技术工人交流工匠精神与全民阅读。(资料图,受访者供图)
为了便于与国际人士更好展开交流。陈天竺推动《读者》(海外版)开设《国潮》专栏;“《读者》丝路号”推出敦煌号、张掖号;《读者》(敦煌号)英文版、俄文版出版面世。
陈天竺以《读者》(海外版)来华留学生特刊为例称,该刊以“文化交流”“交流感悟”“中国印象”“师生情谊”“认知中国”五个板块,记录来华留学生在中国的学习、生活、文化交流和成长经历,“此举以来华留学生视角将中国的发展成就、文化精髓和人民友好情谊传播出去,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此外,读者杂志社还与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携手,将《读者》电子杂志引入国际主流平台,覆盖亚洲、北美、欧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线上销售。
身为全国人大代表,去年陈天竺走进机关、企业、科研院所、街道社区,分享广大书友们阅读的故事,了解各领域人们对文化产品、文化活动的需求。
“作为一名文化领域的代表,今年我致力于让传统文化资源在新时代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文化惠民工程更贴近百姓生活场景。我将持续围绕这些领域开展调研,为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智慧力量。”陈天竺说。(完)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