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典故读书笔记如何写我教你。(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8-28 23:14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成语典故的读书笔记作文,需要关注以下几个关键事项,才能写出一篇内容充实、见解深刻、结构清晰的文章:
"1. 明确核心要素:"
"选定的成语:" 首先要明确你选择的是哪个成语。确保你对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和"比喻义(引申义)"都有清晰的理解。
"典故来源:" 深入查找该成语背后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或寓言故事"。这是“读书笔记”的基础,要记录下故事的起因、经过、高潮和结局。
"深层含义与启示:" 思考这个成语和典故所蕴含的"道理、哲理、价值观或警示意义"。它为什么会被创造并流传下来?它想告诉我们什么?
"2. 读书笔记的环节(写作前需完成):"
"记录信息:" 准确记录成语、典故的出处(朝代、作者/相关人物等,如果可知)。
"梳理故事:" 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按顺序梳理典故的情节脉络,可以用提纲或短句形式。
"提炼寓意:" 明确指出这个典故与成语本义之间的联系,以及它所揭示的核心寓意。
"个人思考(关键):" 这是笔记的核心价值所在。写下你读了这个成语和典故后的"初步感受
家庭教育线上课堂丨读成语故事的启示
天津妇联2025-08-15 19:25:55
第四期:读成语故事的启示
成语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短短四字往往蕴含深刻哲理、历史典故和人生智慧。将成语故事融入家庭教育,不仅能提升孩子的语言能力,更能潜移默化地传递价值观、培养思维习惯。共读成语故事不仅是亲子互动的温馨时光,更是传承文化经典的桥梁。家长通过科学引导和趣味互动,能将成语背后的智慧融入孩子的生活与成长。
一、成语故事的教育价值
1. 道德品格的塑造
2. 历史文化的传承
3. 思维能力的提升
4. 语言表达的精炼化
5. 现实问题的隐喻性启示
二、家长引导的实用方法
1. 选择适龄故事
2. 互动式学习
3. 深度讨论
4. 家长自身的学习与示范
三、避免常见误区
1. 切忌死记硬背
2. 避免过度说教
3. 注意价值观辨析
成语故事是跨越千年的“人生微课”,家长的角色不是简单的讲述者,而是引导孩子与古人智慧对话的桥梁。家长通过趣味引导、生活化应用和共同探索,不仅能让孩子掌握语言精华,更能培养其思辨能力与人文素养。关键是将学习融入日常,让孩子在轻松愉悦中感悟千年智慧,让成语从“书本上的字”变成“心中的灯”,照亮孩子的成长之路。
主讲人简介:
陈伟,天津科技大学附属柳林小学副校长。
文字及音频来源:天津市妇联家儿部
编辑:木南
校对:梅朵
那些你不知道的成语故事真相(3):守株待兔
待兔者手记(上)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韩非子·五蠹》1那个守株待兔的人就是我。我等的当然不是一只兔子。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正干农活,她出现了,斗笠面纱。一个人的身姿和树叶一样,每一片都不同。所以当然是她。2茕茕白兔,东走西顾。衣不如新,人不如故。她一出现,我就心慌,我认得她,虽然她没见过我。她向我走来,我更慌。脸上镇定。“你好,老朋友。”“你好,我们见过?”面纱后眼神凌厉,“其实你故意留下线索,让我追踪到这里”。我只好讪笑一下,“好吧,算是见过”。“记得几次吗?”她问。“七次吧。只不过七次里你至少有三个身份。”“是四个。你最喜欢哪一个?浣纱女?商人妇?老乞婆?还是女剑客?你不会说都喜欢吧?”我没有。问她,还想漂多久?折腾差不多了吧。她也没有。问,为什么不跟了?有几次我差一点被人废掉,你就舍得?!“我有这个责任?”“你有。”“哦——”“不然你为什么几次出手帮我?”我没有直接,问她“这是我们第一次正式交谈吧。江湖很刺激,但我累了,很佩服你的劲头。你来干嘛?又被鹰犬盯上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种地很有意思吗?我来看看你,影子不见了,总觉得——你不会走,对吗?等我。”3世界上最美最动听的两个字就是:等我!“好,等你。”“说定了”,她伸手一指,“我再来时那棵树桩下你若不在,我不会来第二次”,她转身就走。一只兔子突然窜出来。我抓起一把石子,陆续激射而出。“好功夫!”她回身,“只不过对付兔子,未免——”兔子在暗器逼迫下左冲右突,“如愿”撞上树桩。一顿美餐。“要不要一起吃?”我瞥了她一眼。“真会玩,你就守株待兔吧”。“不留下来吃碗面?”她摇摇头,转身走了。4每天我都守在树桩下等兔子,被世人传为笑柄。我可以继续做她的影子的,不用这么等。但我想等。人一辈子总要为一个人等待。总有一个人让你等待一辈子。我不知道自己会等多久。
待兔者手记(下)5我等了三年,等成了一个典故。三年里,她没有来过,但是有人来查探过,我怀疑是她派来的。我很想她。以前追踪她时,她最初以为我是鹰犬,但无论她怎么以为,总还能见到她,可是现在——我决定去找她。我追踪到她,比以往更谨慎。静若处子,动若脱兔——据说她的轻功在江湖侠女中稳居前三。但我采用了一个简单的办法:守株待兔——先等她派来查探的替身“她”出现,然后再跟踪“她”。为什么她不自己来?我猜她还不想归隐。对她来说,归隐也许意味着等死。其实她可以不用替身的,每次随便雇个人即可,而且守株待兔的事流传颇广,要查探我是否还在树桩下,非常容易。6我离开宋国去找她,树桩旁当然不能没有人,所以我也给自己找了个替身——“我”。“她”探明“我”还在树桩附近干农活后,去了郑国。她们用记号传递消息,约见的地点是集市。那天的集市很热闹,众人在围观一颗珠子和一只盒子,她们简单碰了面就分开了。7她们分手后,她做了几个小案子,波澜不惊,只是偷楚人的珠宝没有成功,因为那个楚人和那个郑人身手似乎不在她之下,她没找到合适的机会。最后她还是放弃了。第一次看她罢手。我记住了那颗珠子,因为她喜欢。8漂了几年她一直没去宋国,没去看树桩。有几次去那个方向,接近那个地区,却最终离开了。近“乡”情怯?我已猜到她的感觉:等待,是一种美,也是一种枷锁。既然漂泊已成习惯,也许会渐渐失去爱的能力吧,或者让自己习惯不再去爱。爱有时是一种恐惧,恐惧到不希望世上有人真心在等。9于是我做了一个决定,撤掉我的替身。如果我的推测是对的,她一定会失落,也一定会轻松。人,很矛盾。因为矛盾,所以矛尖上会开出花朵,这个花朵让人啼笑皆非。我的替身是个郑国人,隐秘职业高手,我决定终止合约后他一反常态说了几句话。他:这段时间平安无事,但有人曾经查探,你要小心。我:放心。查探的人和我没有什么关系,并非仇人。不妨告诉你,之所以雇你守着树桩是要让官府知道有些案子不是我作的,我没有作案时间。他:谢谢相告。其实我喜欢听的是你前一句话。再见。我没有问他前一句话是什么?后来知道了,不免失笑。他想听的那句话是:查探的人和我没有什么关系。因为不久以后他金盆洗手,退出江湖,做起了正经生意,开了个小店,成了家,娶的人是“她”——她的替身。他们居然相识且相恋了!我算不算媒人呢?10她却不知道我雇用替身的事,所以她一直以为是我——那个守株待兔的男人——娶了“她”。合约都是保密的,被误会了身份也不能说出来。我只能消失,因为树桩下不应该再有人。11很久以后她好奇地“路过”那个小店才知道,“她”嫁的男人不是我。她的背影又一次复杂起来。我猜不透她希望我是我的替身,还是希望她是她的替身。或者她故意安排了“她”与“我”的接触?不,她应该知道我等的不仅仅是兔子。然而她并没有停止漂泊,也不再去宋国。我也没有再故意留下什么线索让她反追踪。12茕茕白兔,东走西顾。衣不如新,人不如故。是不是,她要永远做一个局外人。而我,是不是,要永远做一个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