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手把手教你写《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日记》,(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8-29 03:26

手把手教你写《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日记》,(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日记作文,要突出真挚的情感和具体的细节,让读者感受到民族团结的温暖和力量。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真情实感是核心 (Authenticity and Emotion are Key):" "避免空喊口号:" 不要只是生硬地复述“民族团结”的口号或标语。要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观察和思考。你是如何体会到“一家亲”的?是被哪些具体的事情触动的? "融入个人体验:" 用第一人称“我”来写,分享你与不同民族朋友相处的点滴,或者你观察到的社区/学校里民族团结的景象。个人的经历和情感最能打动人。
2. "选材要具体、生动 (Specific and Vivid Examples):" "细节描写:" 不要笼统地说“我们关系很好”,而是要通过具体事件来展现。比如,某个维吾尔族同学教你唱维语歌,或者你在藏族朋友家过了一个节日,大家一起做游戏、分享食物等。 "感官体验:" 可以写你看到的场景(如色彩鲜艳的服饰、丰盛的节日食物)、听到的声音(如不同的语言交织的欢笑声)、闻到的气味(如各种美食的香气)、感受到的氛围(如热情、友爱、和谐)。 "小故事:" 讲一个简短而温馨的小故事,比如

驻村日记 | 鲁文斌:民族团结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



有这样一群人
在雪域高原、深山腹地、沙漠丛林
每个山村、每个角落
都有他们的身影
他们在这些地方播下希望

用生命践行使命
用情怀书写担当
为了大家生活更美好
他们无怨无悔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
“第一书记”

今天
我们来看看
中广核驻新疆艾兰木布隆村
第一书记鲁文斌的日记
看看他
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
这个小村庄
发生了什么故事吧~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和田县色格孜库勒乡艾兰木布隆村,一个被称为“世界的角落”的村庄,它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是距离乡政府最远的一个行政村。

我是2021年1月来到艾兰木布隆村,成为这里的驻村第一书记。来到这以后,我了解到,艾兰木布隆村共163户685人,村民均是维吾尔族。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如何加强群众对“三个离不开”“四个认同”“五个意识”的认同,与当地干部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作为驻村第一书记重点要关注的问题。

经过深思熟虑,我决定把传统节日作为突破口,通过在传统节日期间,组织干部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递给少数民族群众,让他们对中华民族的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加强他们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

01

农历除夕,我和村两委班子组织全村老少一起包饺子、表演节目,团团圆圆地度过这个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持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村里的春节活动中,孩子们欢快地玩耍,全村人一起吃着热气腾腾的饺子,并相互合影留念,共度春节。这一切正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良好体现,象征着新的一年在欢笑、和睦、团结中开始。



02

端午节来临之际,集团岳国行、刘玉蕊专程赶赴和田县艾兰木布隆村慰问驻村工作队和村里的党员干部群众,我们结合“党史学习教育”,组织开展“学党史颂党恩,民族团结一家亲”联谊活动。



岳国行曾经在这里驻村三年,见到曾经的岳书记,村里的老党员代表激动地说:“以前我们村民要走出这个村,骑上毛驴也要走三天,现在不用一个小时就能走出这片沙漠,这几年来,村子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切都是因为来了党的好干部,我们感谢党和国家的好政策,感谢中广核这几年的帮助,感谢第一书记和工作队,作为一名老党员,我会坚定不移跟党走,并带领全村党员群众继续支持鲁文斌书记的工作,向美好生活继续奋进。”



期间,村民们特意准备了节目表演,一支幼儿园小朋友带来的舞蹈《听我说谢谢你》表达了村民的感恩之情;热情的“麦西来普”跳起来把活动氛围推向高潮,各族干部群众用舞蹈和歌声表达着对建党100周年的祝福、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中广核的感谢。


03

除了春节、端午节等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新疆还有2个独特的法定节日,分别是肉孜节和古尔邦节。节日期间,村里的各族干部群众会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有的群众还会主动各族干部一起前往家中做客,欢度节日。


节日期间,大家会给亲朋好友送去关心和慰问,亲人们则会准备手抓饭来招待客人。在新疆,手抓饭是吾尔族群众在重大节日活动期招待朋友、客人最美味的食物。我也向当地群众请教当地美食的做法,并亲自制作羊肉抓饭、烧烤、蜂蜜粽子等美食,给村里的干部群众送去。群众发自内心的喜悦都在笑容中体现,这一粒粒晶莹剔透的手抓饭见证了驻村干部和群众的深情厚谊。


类似的活动,我们组织了很多次,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不断拉近党群干群关系,让各族干部群众切身感受到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进一步增强了各族干部群众之间的凝聚力。

民族团结一家亲——湖南师大“湘医传方”团队李家庄三下乡活动纪实

红网时刻新闻8月1日张家界讯(通讯员 钟昱 丁瑶)七月晨雾中的李家庄村,草木清香浮动。天刚破晓,村委会晒谷场上已响起篮球的砰砰声和孩子们的追逐嬉笑。他们布书包上的补丁在朝阳下格外显眼,目光殷切地望向村口——一群身着白T恤的年轻人正快步走来。T恤上“湘医传方”四个大字旁,“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小字,饱含对这片多民族聚居土地的热忱。

这是湖南师范大学“湘医传方”三下乡团队抵达桑植县凉水口镇李家庄村的第三天。这支由医学部牵头,汇聚体院、物电院、文学院等多院系学子的队伍,有汉族,也有苗、土家、侗等少数民族青年。他们带着听诊器、血压计、篮球、实验器材和笔记本,更揣着“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相拥”的信念,深入这片土地,决心为乡亲们做些实事。

7月7日傍晚,村委会会议厅灯火通明。村支书向爱玉——这位土家女儿,指着墙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的牌匾,拍着胸脯说:“咱们村汉、土家、苗乡亲亲如一家!孩子们的安全,一丝一毫都不能马虎!”她面前的搪瓷缸热气氤氲,这位被村民称为“当家人”的女书记,事无巨细地叮嘱:“洗衣结伴,夜间禁足,教室每日消杀三遍,一遍不能少!”

医学部队长、苗族学生刘哲雄在纸上重重圈下“禁止单人行动”。旁边的土家族医学生吴哲站起身,用双语演示着“两人同行”的应急手势——团队特意安排了懂方言的队员,确保沟通无碍。讨论直至星斗西斜。最终方案出炉:支教组分年级教学,教案融入民族团结故事与民族工艺元素;健康组将血压血糖检测列入每日清单,完善健康手册;连签到花名册,都预留了贴民族特色星星的位置。“安全不是束缚,团结不是空话,是要让乡亲们踏踏实实过日子。”指导老师王小莉的话音落下,窗外蛙鸣渐息,稻田静听。

7月8日清晨,露珠还挂在玉米叶上,村委会石阶已被孩子们坐暖。苗族向奶奶的轮椅刚停稳,四个白T恤青年——汉族的罗炼琦、土家族的吴哲、苗族的刘哲雄、侗族的梁艳雯,喊着号子稳稳将她抬上台阶。老人攥紧孙子的报名表,苗语口音的汉语里满是感慨:“汉家的、土家的、苗家的娃娃,手心手背都是肉,抬的是咱们各族老百姓的心坎儿啊!”

报名点长桌上,300份连夜重印的安全协议散发着油墨香,扉页上印着多色花瓣组成的石榴。土家族村妇联主任龚文娟递来纸条:“再加节民族手工艺课?教教针线、竹编?”支教组长刘艳艳提笔便在课程表添上一行。钢笔的沙沙声,与孩子们此起彼伏的“老师好”交织,宛如一首多语乡村小曲。

菜地里,侗族队员梁艳雯蹲在摘玉米的土家大婶旁,问卷上“桑植民歌传承”一栏旁,添上“融合汉、土家、苗元素,传唱团结之声”的新点子。报名现场,调研队员与各族家长热络攀谈,从田间聊到灶台,搜集民歌中的多民族交往故事与红色记忆,百余份问卷沉甸甸,浸满乡亲们携手共生的温度。

晒谷场上,汉族队员唐敏用三棱镜在孩子们掌心折射出彩虹:“看,就像咱们各族乡亲聚在一起,能折射更美的光!”不远处,土家族队员余曦领着幼儿班咿呀学唱融合汉、土家语的《马桑树儿搭灯台》,不同民族的孩子互相学语,笑语歌声飘远。

四年级教室,汉族队员肖遥正教止血包扎。“老师!我苗族爷爷砍柴割手,抓把灶膛土按上就好!”后排土家族孩子小石头举手喊道。这土办法立刻被苗族队员唐敏记下,旁注“可结合苗族草药研究”,与教材的“压迫止血法”并肩而立,恰似不同民族的智慧交融。义诊台前,汉族队员罗炼琦为佝偻的土家族老人卷袖,留意到袖口毛边,悄悄在备忘录记下:“下次带各族样式的旧衣来。”

红色论坛组汉族队员刘钊的笔记本上,老党员讲述的贺龙率各族群众革命的故事,与“民族团结小课堂”计划挤在一起。“得让孩子们知道,这土地的脊梁是各族乡亲一起撑起来的。”他抚摸着祠堂斑驳木柱上的裂痕,仿佛触到历史的脉动。后勤队长、土家族队员王凯祺夜里打扫,窗缝塞进一把带露水的野葡萄,窗外传来苗、汉孩子的偷笑。他日记里写道:“野葡萄真甜。原想播撒团结种子,反被孩子们用真心裹成了‘石榴籽’。”

暮色漫过屋檐,村委会灯火再亮。健康组整理血压记录,用方言标注老人用药习惯;支教组讨论明日手工课,计划用彩纸拼贴“民族团结”画;调研组在桑植民歌旋律旁添上“苗歌汉调融合技巧”。向爱玉书记路过,听着讨论声仰望星空,欣慰微笑。白T恤上的“湘医传方”与“民族团结一家亲”,同晒谷场渐起的萤火,在夜色中微微闪亮。这剂用青春、热忱与民族团结熬制的“良方”,正渗入土地深处。

7月8日午后,烈日当头,队员们扛扫帚拎抹布冲向教室。汉、土家、苗族队员跪地一寸寸擦净积灰的课桌;墙面斑驳,便剪出苗族银饰纹、土家西兰卡普纹、汉族祥云纹,贴成“民族团结文化墙”。汗透衣衫,无人歇息。忽地一声闷雷,豆大雨点噼啪砸下,瞬间连成白茫茫雨幕。众人被困教室,索性围坐一圈,借雨声讨论手工课:苗族队员教折芦笙,汉族教折纸船,土家族教折小背篓,笑声混着雷声在贴满卡通画的墙上回荡。

雨势至晚未歇,狂风更疾。突然“啪”的一声,全屋陷入漆黑——停电了。“拿手电!”几声喊,光柱刺破黑暗。各族队员围拢光中:支教组核课程表,确认“民族服饰秀”物料;健康组清点仪器,记起为回族老乡备单独登记表;宣传组在黑暗里审稿,字字句句诉说“各族青年共绘乡村振兴图”。夜深,雨丝仍在窗棂织网,手电光里浮动的尘埃,映着队员们眼中跳动的光。

7月9日晨曦,被孩子们的笑声唤醒。清晨八点,晒谷场已热闹非凡:后勤组调试音响,线板如银链蜿蜒草丛;支教组排练《爱我中华》,沙哑却有力;刘钊对着手机练主持稿,特意加入“李家庄各族乡亲同心奋斗”段落,手指蹭掉裤缝草叶。

九点整,开学典礼启幕。刘钊手持话筒,阳光织成金色幕布:“欢迎来到‘湘医传方’暑期课堂,更欢迎来到‘民族团结小家园’!”洪亮声音刚落,各族孩子的掌声清脆响起。向爱玉书记上台,握话筒的手微颤:“这些大学生,有汉家娃、苗家崽、土家妹,带着知识真心从城里来。咱们各族乡亲好好学、好好待,让这团结情分像澧水河,长长久久!”掌声如潮。

“站在这里,我们感受使命之重,也满怀出发之忱。”刘艳艳接过话筒,目光扫过台下仰起的小脸,“支教不是单向给予。我们教知识,孩子们也在教我们——教我们民族智慧多珍贵,团结力量多强大。”话语如石入湖,在孩子眼中漾开涟漪。肖遥捧安全手册,用卡通贴纸讲“五个安全重点”,说到“心里不舒服要告诉老师”,特意用汉、土家语重复,目光在每个孩子脸上停留。

演出环节欢乐如潮。刘钊唱起《马桑树儿搭灯台》,调子刚起,土家、苗、汉乡亲便跟着哼唱,各族声音交融;苗族刘哲雄与土家族肖遥合唱《民族团结拍手歌》,孩子们拍手跺脚学唱各族祝福词;全体队员的歌曲串烧点燃全场——《爱我中华》旋律响起,孩子们涌到台前,汉族孩子拉苗族队员的手,土家族孩子拽侗族队员衣角,跟着节奏摇晃,连向书记也笑着打起节拍。歌声飘荡山谷,诉说“各族一家亲”的长故事。

第一节课铃响山谷时,阳光穿过玉米叶,在课桌投下跳动的光斑。健康组的听诊器在乡亲胸口起伏,苗族队员用苗语叮嘱吃药,汉族队员记录数据;调研组的笔记本又添新词——汉、土家、苗语交织的民歌旋律;晒谷场的篮球仍在各族孩子手中传递,你传我,我递你,如传递一颗滚烫的团结之心。

李家庄的七日,仍在继续。播撒的知识种子、团结种子,已在晨光露水中悄然抽芽。这片土地上,各族人民手拉手、心连心的故事,正像夏日的藤蔓,向着更蓬勃的未来,静静生长。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