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写作《楹联趣话读书笔记》小技巧请记住这五点。(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8-29 03:29

写作《楹联趣话读书笔记》小技巧请记住这五点。(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楹联趣话”的读书笔记作文,需要关注以下几个关键事项,才能写出既清晰又有趣、有深度的文章:
1. "明确核心内容与主旨:" "精读原文:" 首先,你必须仔细阅读“楹联趣话”相关的书籍或文章。理解作者围绕楹联写了哪些内容?是楹联的历史、艺术特点、文化内涵,还是创作技巧、趣闻轶事? "抓住“趣”点:" “趣话”二字是关键,你的笔记作文应重点突出楹联的“趣味性”。这可能包括巧妙的对仗、有趣的故事、独特的文化寓意、楹联在生活中的妙用等。 "确定主旨:" 你想通过这篇读书笔记表达什么?是赞美楹联的艺术魅力?是分享阅读中的乐趣?是探讨楹联的文化价值?还是学习楹联的创作方法?明确主旨能让文章更有方向。
2. "内容选择与组织:" "选择性记录:" 读书笔记不是流水账,要有所取舍。选择那些让你印象最深刻、最有趣、最有启发性的段落、故事、案例或观点进行记录和阐述。 "结构清晰:" 作文应有合理的结构。可以按以下方式组织: "引言:" 简要介绍你读的“楹

楹联趣话8则


苏轼的“脱口秀”

《楹联丛话》中说,苏轼一天在朋友家做客,忽然想起有急事要离开,主人竭力留客,指着桌上的果品说:

幸早里,且从容;

意思是:还早哩,急什么!出句谐音三种水果和一样中药,“幸早里”,谐音杏、枣、李,“从容”谐音苁蓉。这种“3+1”式的出对可谓前无古人。没想到苏轼应口而出:

奈这事,须当归。

既了主人的问题,也一样谐音三种水果(柰、蔗、柿)和一种药品(当归)。真是妙趣横生!

幸亏有这样的老兄

苏小妹,据说是苏东坡的妹妹,既是个才女,又是个美眉。这个美眉,史书上是没有记载的,但世人宁肯信其有,不肯信其无,关于她的故事还不少。《古今趣联》上说,苏小妹因为芳名远播,不少官宦富豪子弟向她求婚,纷纷把自己的诗文送上表心意。但纨裤子弟又有几个真才实学的?求婚者中有一个叫方若虚的,送上来的诗文尤其看不得,小妹便在他的文章后题了一联:

笔下才华少;

胸中韬略无。

这个评语恰好被苏东坡看见了。他顿时暗暗叫苦。方家在当朝权势炙手可热,绝对得罪不起。他想了一想,在小妹对联末尾各加一字:

笔下才华少有;

胸中韬略无穷。

这一加就把小妹的意思倒过来了。方公子看了非常高兴,急欲求见小妹。东坡急忙借故阻拦。他对方若虚说:“我妹脸长、额突,其实很难看的。你不信,有我一首笑话他的小诗为证。”说着,念道:

未出房门三五步;

额头先到画堂前。

去年一滴相思泪,

至今流不到腮边。

方公子一听此诗,笑得直不起腰杆,于是信以为真,也就不再勉强。

君子之交

明代江盈科《雪涛谐史》上说,一位书生家贫,买不起酒为友人祝寿,便带一瓶水去。敬酒时,他很惭愧地对友人说:

君子之交淡如;

友人心领神会,回应道:

醉翁之意不在。

书生隐去了一个“水”字。他的上联语出《庄子·山水》:“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友人隐去了一个“酒”,对句是欧阳修《醉翁亭记》里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他们这一唱一和,显示出了真正的君子之交。

对倒皇帝

明代李东明小时曾以“书生脚短”对“天子门高”,对倒了皇帝,传为佳话。明蒋一葵《长安客话》另外还记载了李东阳少时对倒皇帝的另一则趣事。说的是一次明代宗召见李东阳和他的父亲。东阳还是个娃娃,代宗抱着他坐在膝上,东阳的父亲站在阶下。代宗问小东阳:

子坐父立,礼乎?

意思是:你坐着,让你父亲站着,恐怕不合礼义吧。

这显然是有意为难一下这个神童,看他如何应对。小东阳很快答道:

嫂溺叔援,权也。

“嫂溺叔援,权也”,这个典故出自《孟子·离娄上》。淳于髡和孟子争论“男女授受不亲”的事。孟子认为,“男女授受不亲”是遵循礼义的需要。但要根据具体情况权衡,不能绝对化。譬喻说嫂子溺水,叔子就必须援之以手,否则,不仅不符合礼义,而且与禽兽无异。小东阳引用这个典故,意思是说礼义没有一种固定的模式,要根据具体环境来判断。一般情况下,子坐父立,不符合礼义,但在当时的特殊情况下,又是可以理解的。小东阳这个下联,不仅文字上对得好,而且道理上讲得好,推倒了皇帝的质疑。当时好比是在举办一场关于“子坐父立”是否“合礼”的辩论赛,显然年幼的小东阳赢了!

“明察秋毫”谁所对

有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一副对联,衍生出的故事版本很多,故事主人公也众说不一。这让对联研究者多少也有些头疼,可能是这副对联确实太好,引得大家都来争“版权”。如著名的“明察秋毫”一联:

小子暗藏春色;

大人明察秋毫。

这副对联,《古今绝妙对联汇赏》说是解缙小时对塾师。解缙上私塾在桌上玩花,见老师进来,把花塞进袖里。老师出上联,解缙对下联。有人说是朱彝尊,有人说是纪晓岚,还有人说是梁启超。不是对老师,而是对父亲,不一而足。

这副对联确实绝妙。以“明察秋毫”对“暗藏春色”,可以说是毫发无憾。对句对得这样工,却不是刻意雕琢,而是信乎拈来成语一句。这就叫“妙对天成”。

“马脑”与“狼肝”

明代王洪,幼时聪慧过人。《评释古今巧对》上说,王洪有一次用玛瑙压书,他的友人见状出了个对句:

玛瑙原非马脑;

玛瑙,一种玉石。“马脑”与“玛瑙”谐音。王洪马上对道:

琅玕不是狼肝。

琅玕,也是一种似玉美石。“狼肝”也与“琅玕”同音。以“琅玕”对“玛瑙”,美石对美石。字形上都是“王”字旁,更巧妙的是,它们各自的谐音也恰成佳对。

变平凡为“伟大”

对联是一种奇妙的语言艺术,运用得当,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甚至有变平凡为伟大的本事。

《中国楹联大典》中说,解缙少时家贫,一家以开豆腐作坊为业。但他却聪明好学,因此名闻乡里。有一次碰到一个当官的,问他的家庭情况:你父母是做什么的?解缙稍稍想了想,用一副对联作答:

严父肩挑日月;

慈母手转乾坤。

解缙父亲每天起早摸黑,挑豆腐担子沿街叫卖,所以说“肩挑日月”。成语里也有“披星戴月”的说法。解缙的母亲在家里推磨,所以说“手转乾坤”。

无独有偶,据说,明太祖朱元璋某年微服私访,看见一户人家贴着这么一副对联:

指斗点星门第;

惊天动地人家。

横批:先斩后奏

这位“对联天子”吃惊了:是何人如此大胆,敢用这等口气说话!先斩后奏?这简直是冒犯圣颜。他下令一查,没想到这副对联却是一个十岁的娃娃写的,他写的是他的三个哥哥,大哥贩米,经常量斗过秤,所以说“指斗点星”;“惊天动地”,是写他专为红白喜事放炮打铳的二哥;二哥杀猪,屠刀一握,当然是“先斩后奏”了。

“两面”对联

中国的语言文字,原来没有标点符号。一首诗,一副对联,如果读时作不同的停顿,有可能产生歧义,甚至形成意思完全相反的“两副面孔”。有的人故意借此来钻空子,捉弄人。有一个民间故事,一个人到朋友家做客,碰上天下大雨,他就想赖着不走。朋友写了两句诗,委婉地下“逐客令”:“下雨天留客,天留客不留”。这个人却把这两句诗读成:下雨天,留客天,留客不?留!于是便赖着住下了。据说明代祝允明就用这种把戏写出了两副绝妙“两面”对联。

祝允明即祝枝山,明代苏州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他生下来就有6个指头,就自称“枝指生”。这个“枝指生”是个大才子,诗、文、书、画样样精通。又是个大怪人,行为放浪不羁,厌恶礼法。余德泉《对联纵横谈》里说,

有一个富人找祝枝山题对联,祝枝山大笔一挥,写了这么一副:

此屋安能居住?

其人好不悲伤!

富人看了觉得很不吉利。找祝算帐。祝说:没什么不吉利呀,于是读道:

此屋安,能居住;

其人好,不悲伤。

这么一读,确实也没什么不吉利。

这副对联之所以能够利用停顿不同形成截然不同的意思,关键是联中巧用了两个字:上联“安”字,第一种读法中作“岂”讲,是个副词。第二种读法中作“平安”讲,形容词;下联“好”,第一种读法中是“很”的意思,是副词,第二种读法中就是一般“好”的意思,形容词。

据说祝枝山还作过另外一副这样的“两面”对联,是送给一个店主作春联的:

明日逢春好不霉气;

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店主人读成:“明日逢春,好不霉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因而很不高兴。祝枝山说他读错了,应该读成:“明日逢春好,不霉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这样一读,意思又大吉大利了。(傅小松《楹联趣话》

楹联趣话

不久前新加坡百胜楼新开了一间画廊“澄心堂”,堂主又从藏品中精选出30幅作品,举办了一个很有意义的展览:“南洋书画,中华情缘”。

展出了黄遵宪、康有为、梁启超、陈宝琛、林琴南、黄炎培、于右任、叶恭绰、刘太希、赵少昂、潘受、施香沱、吴在炎等名家书画。其中林国赓的行书八言联:高士藏名深怀旷达,散人赐号()俗官家(下联第五个字,目前还无人能确定为何字)。林国赓是谁?查找资料才知:林国赓,番禺人,光绪壬辰进士,翰林院编修,官吏部主事。好藏书,精于史学。

楹联书法▲

我一直对林国赓上面这幅对子(楹联)深感兴趣,也操弄几番试补下联,自觉不甚满意。

默想,楹联者,诚如李渔所言:“诗之缩本,文之精华”也,属于华夏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学样式。楹联虽惜字如金,却因其对仗工整、合仄押韵,且言简而意赅,能够把汉语的博大精深与细微奥妙之处恰切而又精准地表达出来,故而,千百年来颇受世人欢迎。
当然了,楹联既可阳春白雪,亦能下里巴人,既为文人墨客所喜爱,也受普通百姓所追捧。它或庄或谐、或雅或俗,或语出惊人、或机锋暗藏,能于方寸之间承载千年智慧,可在寻常之处蕴藏万般妙趣,无可争辩地归入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精粹部分。人们或许记不住世上有多少历史掌事因妙对而流传,但肯定记下不少借助名诗、名联才不断被人提起与传诵的名胜古迹,这无疑也让楹联成为一个耐人寻味的话题,值得人们予以探索与思考。

楹联书法▲

笔者少时对诸如“云对雨、雪对风,花对树、鸟对虫,山清对水秀、绿柳对桃红”之类的词汇对仗,都是必修的功课。

这既与汉字的单音节结构有关,也与对仗便于联想与记忆、容易激发幼童的学习兴趣密不可分,以至于过去凡初通文墨者,皆能吟诗答对。当然,这或许只是楹联兴盛的客观条件,而非其原始发端的内在动因。追根溯源,楹联的起源可以上溯到远古辟邪的桃符。据《山海经》所载,东海度朔山有棵大桃树,树下的神将神荼、郁垒能食百鬼。于是人们用桃木雕二神悬于门旁,以驱鬼避邪。后来,辞旧迎新之际,人们又把咒语或吉祥话写在桃符上,当为楹联雏形。五代时期,后蜀主孟昶在桃符上题下“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吉语,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对联。自宋代以来,楹联逐渐从宫廷走向民间,变成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发展到明清时期,楹联创作达到鼎盛,不仅数量众多,而且质量极高。文人墨客热衷于撰写楹联,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流之久远的精品力作。

楹联书法▲

华夏楹联的种类繁多,春可联、寿也联,喜可联、丧也联,酒可联、茶也联,景可联、情也联,借古喻今可联、感物寄怀也联,私人可联、行业也联,宅庭院落可联、亭台楼阁也联,简直是无所不能作对成联。这就自然成为各式楹联琳琅满目、不可胜数的原因所在。

稍作梳理,我们不难发现,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还是那些以抒情言志、睹物怀人来寄托家国情怀的楹联。

就励志而言,比如像“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一语道破学习真谛;“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饱含哲理,发人深省;更有像明代东林领袖顾宪成为书院所题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至今仍是知识分子的精神坐标。

就缅怀先贤而言,比如像清人赵藩为武侯祠撰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借怀念诸葛孔明,劝诫后人要审时度势,攻心为上;西湖岳武庙悬挂的“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虽不著一字,却满怀激情地表达了对岳飞的敬仰和对秦桧的痛恨。

楹联书法▲

就描摹胜迹而言,像清人孙髯翁为昆明大观楼所撰180字长联,因其最长为世人所熟知。而同时代的窦垿为岳阳楼所撰的长联虽在字数上稍逊一筹,但却因其时空交织的宏大历史视野、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机杼独出的创新风格而闻名于世,被誉为“楹联中的史诗”。联曰:“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楹联书法▲

上联串起前朝历史掌故,以杜甫《登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千古名句起兴,以范仲淹的“忧乐”精神贯穿,赞滕子京修楼的功德,溯吕洞宾三醉此楼之仙踪,化陈子昂“前不见古人”之悲壮,尽情抒写历史的沧桑巨变。下联以地理形胜铺陈,先描绘洞庭湖连接湘江与长江三峡的水系脉络,再点出巴陵山与岳州城的分布格局,以潴、流、峙、镇四个动词概括湖、江、山、城的动态关系,结尾借陶渊明“此中有真意”来反扣“先忧后乐”的高尚襟怀。用典状物浑然天成,虽纵贯千年,横跨千里,却无堆砌之感,上下联一气呵成,虽大胆采用散文化长句和诘问句式,突破了传统对联四六骈文窠臼,却给楹联带来强烈的节奏与气势,不仅美化装点着环境,而且较好提升了历史遗存的文化内涵,与《岳阳楼记》共同构成景观的文化双璧。所有这些,都在简洁精炼的语言背后,传达出深刻的思想容量和饱满的情绪价值。

楹联书法▲

另一类影响较大的是写景状物联,虽为即景生情的创作,却因其意境优美而广为流传。景观方面,比如济南大明湖悬挂的那幅:“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不仅数字对比鲜明,而且画面优美,成了泉城最佳的形象名片。比如苏州拙政园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用听觉反衬营造空间意境,精彩展现出文学与建筑的互文关系。还有武汉黄鹤楼那幅“栏杆外滚滚波涛,任千古英雄,挽不住大江东去;窗户间堂堂日月,尽四时凭眺,几曾见黄鹤西来?”透过楼台胜景与汹涌江水的客观描绘,发沧海桑田的心灵感叹,每每观之,总不免让人感慨万端。

借物抒情方面,类似于:“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既对仗工整,又诗情画意、意境高远,既精准显示了汉语的对称美,又传递出强烈的抑扬顿挫的节奏感。

楹联书法▲

民间传说方面,最有名的是苏轼与佛印和尚的妙对故事。二人对弈之际,苏轼见松子落于棋盘即兴道出:“松下围棋,松子每随棋子落”,佛印以垂钓场景相对:“柳边垂钓,柳丝常伴钓丝悬”;苏轼见一狗在河边啃骨,随口说:“犬啃河上(和尚)骨”,佛印立马把苏轼赠予的题诗纸扇投河,答以“水漂东坡诗(尸)”相反击,把文人雅士即景生情的锐敏与睿智挥洒的淋漓尽致。

楹联书法▲

还有就是解缙幼时家贫,见对门财主院里种满竹子,便作“门对千竿竹,家藏万卷书”贴于门上,财主见状砍掉竹子,让出其丑。解则不慌不忙,在联尾各加一字:“门对千竿竹短,家藏万卷书长”。财主怒,索性连竹根挖掉。解缙又加二字:“门对千竿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财主无可奈何,只得认输。这里的情景相生相随,不仅水乳交融、合二为一,而且行云流水、生动活泼,堪称汉语对仗之典范。

楹联书法▲

另有不少流行的名联是讽喻性楹联,或单刀直入、或正话反说,或借古喻今,直抒胸臆表达自己的不满与愤怒。比如说,某县官贪得无厌,百姓恨之入骨,便在衙门贴出一联:“爱民若子,金子银子皆吾子也;执法如山,钱山靠山岂为山乎?”借以嘲弄他搜刮民财如“爱子”,“如山”执法只认钱。又比如,当年那幅“民犹是也,国犹是也,何分南北;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的对联,将“民国总统”四字嵌入联中,强烈声讨了袁世凯倒行逆施的丑行。再比如,纪晓岚讽借孟浩然“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之句,以“不明财主弃,多故病人疏”,戏谑那些虽医术不精、却自吹自擂的庸医,骂人却不带脏字。更有那幅 “一二三四五六七,孝悌忠信礼义廉”的名对,上联缺八以谐音“忘八”,下联缺“耻”,借以咒骂某些无耻之徒。其幽默与辛辣处,皆可令人拍案叫绝。

楹联书法▲

最后,还有一些趣味性的对联因其妙趣横生而广为传播。比如,过去理发店常见这样的楹联:“虽为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一语双关描绘出修剪发梢的行业特征,又暗喻自身技艺的高超,体现出市井文化中的巧思与智慧。

还有药铺悬挂的“但愿世间人无病,何妨架上药生尘”的对联,虽做病患生意,但却超越商业诉求,坦陈医者仁心,比当下铺天盖地医药广告尤见人间温情。坊间流布更多的是利用汉字的谐音和偏旁部首所作的对子,比如解缙的“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巧妙利用了植物的谐音与植物和季节的特征来联对。

楹联书法▲

又如乾隆喜欢出联考大臣,某日指着桌上的酒壶即兴出联:“冰冷酒,一点两点三点”,纪晓岚望见院中丁香灵激一动,对出:“丁香花,百头千头万头”的下联,得到皇上赞赏。最有名的是乾隆曾出过“烟锁池塘柳”的上联,因偏旁暗含金木水火土五行,难住众多文人,被称为绝对之王,后人多尝试对出下联,有过诸如:“炮镇海城楼”、“茶煮凿壁泉”、“灯镶深圳桥”等,均有牵强附会之感,惟见网上高手对出的“桃燃锦江堤”,或许与原联的意境更为谐调。当然,这些精巧的对仗工夫虽略有几分文字游戏的味道,但不能不说它们也将汉语的单音节、声调多变和语法灵活的特性发挥到极致,如若不是沉迷其中,倒也不失为难得的锤炼语言的智力体操。

楹联书法▲

最使笔者印象深刻的是出行台湾一寺院看到的楹联:晨钟一击,警觉灵山方外客。暮鼓三通,唤醒苦海梦中人。楹联写作需要对汉字的音、形、义和典籍中的诗词、掌故、修辞等有深刻的理解,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超的文字驾驭功力,一副名作佳构往往浓缩了诗词、典故、音韵和书法之美,堪称古典文学的微型教科书。

楹联书法▲

我喜欢对联,记得以前逢过年时,喜欢在大年初一,带着孩子慢慢的在街上欣赏对联。

看见写的美的字句就记在心里。春节大家基本上都喜欢粘贴一些喜庆的对联,对联的文字也很有趣,不是福就是财,有些高雅人家则写点抒情的文字,高山绿水,梅兰竹菊之类的雅文。让人看着有与众不同之感。在观赏文字之余还能欣赏那美妙的书法,或篆字会狂草,让人流连忘返。

楹联书法▲

《题昆明大观楼》长联: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孤负:四围香稻,万顷晴莎,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侭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