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29 05:43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思考的人读书笔记作文”,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事项,以确保你的作文既有深度,又能清晰地表达你对阅读和思考的理解:
"1. 明确核心概念与关系:"
"“思考的人”是谁?" 你是指书中描绘的角色,还是泛指进行深度阅读和思考的读者,抑或是你自己?或者是指一种理想化的阅读者形象?这一点需要清晰界定,这将决定你文章的视角和基调。 "思考与读书如何关联?" 这是文章的核心。你需要具体阐述: "思考如何促进阅读?" (例如:带着问题阅读、批判性阅读、联系背景知识、主动推测等) "阅读如何引发或深化思考?" (例如:接触到新观点、激发疑问、提供反思素材、拓展认知边界等) "“思考的人”在阅读过程中表现出哪些特质?" (例如:专注、质疑、联想、批判、反思、记录等) "笔记的作用是什么?" 笔记是思考的载体和记录,它如何帮助“思考的人”更好地消化、理解和运用阅读内容?
"2. 内容选择与深度挖掘:"
"选择具体的阅读材料:" 不要泛泛而谈,选择一本或几本你真正思考过的书,甚至可以聚焦于书中的某个特定章节、观点或人物。具体的例子能让你的论述更有说服力。
有一本现实主义题材的小说,曾经收到过28封拒稿信,出版之后却俘获无数读者的心,成为畅销全球的“奇迹之书”。
它就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处女作《追风筝的人》。
作家伊莎贝尔·阿连德读过这部小说后,评价说:
“这本小说太令人震撼,很长一段时日,让我所读的一切都相形失色。
“文学与生活中的所有重要主题,都交织在这部惊世之作里:爱、恐惧、愧疚、赎罪。”
书中的故事,在阿富汗的两个少年之间展开。
风筝比赛之前,他们既是形影不离的主仆,也是情同手足的兄弟;比赛结束后,谎言和背叛却将他们彼此的人生轨迹彻底改变。
历尽沧桑后再回首,两人已是天人永隔。
但主人公阿米尔良心的拷问却从未停止过。
他在内心激烈斗争后,旋即走上了自我救赎的成长征途。
这世上,从来没有不说谎话、不犯错误的人,问题的出现都是成长的契机。
人与人最大的差别,是当问题发生时,选择逃避躲闪还是直面担当。
毕竟,不留遗憾的人生,始终要靠自己成全。
逃避,无法真正解决问题
12岁的阿米尔是阿富汗喀布尔一个富裕家庭的少爷,自幼与仆人哈桑一起生活。他们从小就失去母亲,喝同一个乳母的奶水长大。
每当遭遇危险,哈桑总会义无反顾地站出来,勇敢地保护天性胆小的阿米尔。
那一年的风筝比赛中,哈桑为了帮助阿米尔取得冠军,飞奔过大街小巷,去寻找阿米尔掉落的风筝。
然而归途中,3个恶霸拦住去路,向他索要手里的风筝。
哈桑知道,那只风筝寄托了阿米尔全部的希望。他拼尽全力去保护,却遭到了为首恶霸阿塞夫的残忍强暴。
这一切发生的时候,阿米尔正躲在墙角处,全都看在眼里。强烈的恐惧使他不敢出面保护哈桑,反而转身离开了小巷。
他假装自己没看到,用谎言掩盖着内心的懦弱。
但赢得冠军的短暂开心后,阿米尔便陷入了良心的谴责。在哈桑的忠心耿耿映照之下,自己的怯懦自私一览无余,他感到羞愧难当。
为了逃避无休止的刺痛,年少的阿米尔把钱和手表塞到哈桑的毛毯下,诬陷他偷了自己的生日礼物。
不出所料,哈桑红肿着双眼,承担了“盗窃”罪行。大雨滂沱中,他跟随父亲离开了这个伤心地,只留下阿米尔在原地,被层层的歉意淹没。
心理治疗大师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中说:
“为了逃避,人选择了谎言;为了谎言,人扭曲了心灵。”
精心编织的谎言,仿佛一层黄沙,暂时盖住了真相,也缓解了痛苦。
为了不被揭穿,人们只想保持惯性,继续自欺欺人。
然而,人活着可以逃避许多东西,唯独无法逃避自己的心。
那些刻意回避的事物,总会在潜意识中生根发芽,终有一天,在如山的黄沙上,长成心灵无法承受的痛。
其实,面对问题,我们始终都有选择。
但逃避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只会让它成为最大的问题。
勇气,是走向成熟的阶梯
战争爆发后,阿米尔随父亲辗转多年,最终在美国成家立业。
机缘巧合下,他来到巴基斯坦,了解到哈桑的生活。
20多年来,哈桑一直协助爸爸的好友,打理着阿米尔家的房子。
不幸的是,军队占领喀布尔后,哈桑夫妇为了保护房子不被侵占,被当街枪毙。
他们唯一的儿子索拉博,被送进了孤儿院。
更加令阿米尔震惊的是,哈桑竟然是他同父异母的兄弟,索拉博是他的亲侄子。
年少时的过往,一幕幕在眼前闪过,令他心如刀绞。
是否前去解救索拉博,让他陷入了内心的撕扯。
一边是曾经懦弱的自己,贪享着哈桑无私的爱。在那个凄风冷雨的夜里,他却对自己的诬陷没有任何交代。
另一边是战火肆虐的喀布尔,此时危险重重。再次踏入险境,意味着可能抛下已经拥有的美好生活。
为了心中不再有愧疚,勇气最终战胜了懦弱。
他决心挺身而出,为索拉博,也为自己。
仿佛这是一次心灵的考试,他终于敢大方地站在考卷前,在枪林弹雨中,安然奋笔疾书。
作家哈珀·李在《杀死一只知更鸟》中说:
“勇气就是,当你还未开始的时候就知道自己注定会输,可你依然义无反顾地去做,而且无论如何都要把它坚持到底。你很少能赢,但也总会有赢的时候。”
一旦决定直面眼前的挑战,就选择了背起勇气的行囊,踏上这条救赎之路。
无论未来光明还是灰暗,都能坦荡面对自己的归途。
不要高估懦弱的阻挠,不要低估勇敢的力量。
当一个人直面困难,不再回避,就踏上了通往成熟的阶梯。
当一个人勇于担当,毫不躲闪,就开始了破茧成蝶的旅程。
不后悔的人生
终究要自我成全
阿米尔踏上重回喀布尔的路,但那里早已不是昔日的故乡。战乱中,废墟和乞丐触目皆是,巡逻队趾高气扬。
几经周折,阿米尔终于找到索拉博所在的孤儿院。遗憾的是,就在一个月前,他已被军队的一个头目带走。
寻见该头目的那一刻,阿米尔才发现,原来他就是年幼时强暴哈桑的恶霸阿塞夫。此时,他俨然变成了一个无恶不作的刽子手。
在他的住所里,年幼的索拉博身形消瘦,目光躲闪,如宠物一般被观赏玩弄。
为了救出可怜的索拉博,阿米尔鼓起勇气和阿塞夫谈判,接受了他单独对决的条件。
即使在这之前,他还从来没有向别人挥出过拳头。
带着不锈钢拳套的阿塞夫,把他打到墙壁的钉子上,又打掉他的牙齿,震裂他的肋骨,甚至打断了他的鼻梁。
剧痛之下,阿米尔心中压抑多年的愧疚感随鲜血一起喷涌而出。
此刻,他好像在与世界抗衡,又好像拥有了世界。
让他没想到的是,自己最强大之时,竟然是体无完肤的脆弱时刻。
眼看死神将至,索拉博用弹弓打瞎了阿塞夫的眼睛,他们才得以逃脱。
阿米尔带着索拉博逃出魔窟返回美国,并收养了他。他决心用自己的爱,照料这个身心受创的孩子。
罗振宇说:
“成长就是你主观世界遇到客观世界之间的那条沟,你掉进去了,叫挫折;爬出来了,叫成长。”
每个人都有过去,跌倒后拍拍尘土依然可以再爬起。
成长过程中,重要的不是已经失去的东西,而是此刻面对挫折与苦难的姿态。
从幼稚走向成熟,没有人与生俱来一路坦途。努力向上生长,才能实现真正的蜕变。
说到底,人生,不过是一场自己与自己的较量。
用心底的爱克服人性的恶,让真诚打败谎言,让勇气打败懦弱,总能遇见更好的自己。
毕竟,不后悔的人生,终究要靠自我成全。
写在最后
胡赛尼借阿米尔之口,在书中说:
“我们总喜欢给自己找很多理由去解释自己的懦弱,总是自欺欺人地去相信那些美丽的谎言,总是去掩饰自己内心的恐惧,总是去逃避自己犯下的罪行。
“但事实总是,有一天,我们不得不坦然面对那些罪恶,给自己的心灵予救赎。”
人生本就不完美,但我们始终不能因此就失去改变自己的动力和期待。
在成长的博弈中,我们真正的对手只有自己。
因为内心中善与恶的激烈争斗里,每个人都拥有自由意志,可以自主选择。
只有那些直面内心、勇于承担的灵魂,才能坦然地在苦难中逆行,成就更加强大的自我。
文末点亮【转发】+【赞】,愿你一步一个脚印,成全自己,让人生不留遗憾。
作者:随波逐流,左手读书,右手写作,读人间冷暖,写俗世喜乐。本文首发公众号:读者读书会。《读者》杂志官方阅读交流平台,在这里,看见世界,读懂生活。本文图源:电影《追风筝的人》。
(原创文章,欢迎阅读,如敢洗稿,势必全网追究到底)
文|诸神的恩宠
在19世纪的西方哲学界,有这样一个人:他30岁时,就写出名著,可直到63岁时,才名震世界。他一辈子没有上过班,也没有结过婚,却靠着巨额遗产,衣食无忧。
他,就是德国著名哲学家亚瑟·叔本华。
叔本华生前无比寂寞,死后却收获无数赞誉。他的思想影响了哲学、艺术和心理学等多个领域。深受他影响的名人有:尼采、维特根斯坦、弗洛伊德、托尔斯泰、莫泊桑、博尔赫斯、爱因斯坦、王国维等。
尼采说:“读完叔本华著作的第一页以后,我就很清楚地知道,我要把他所有文字都要读完,他所说的每一个词我都要听。” 托尔斯泰说:“对叔本华著作的心醉神迷和连续不断的精神愉悦,是我所从来不曾体验过的。”契诃夫也是叔本华的崇拜者,在他的一个剧本里,还出现了叔本华的名字。
叔本华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他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魅力?他的哲学思想是什么?
人生始于童年。叔本华的童年,既幸运,又不幸。
他出生于富豪之家,父亲是大银行家,母亲是作家。虽然出身显赫,但他的童年并不快乐。他父亲生性孤僻,母亲热情开朗,两人性格不合,经常吵架。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长大,叔本华从小便敏感而忧郁。
长大后,叔本华继承了母亲的文学才华,又遗传了父亲的孤僻性格。而他和母亲关系,也几乎复制了他父母的关系。
叔本华17岁那年,父亲溺水身亡。随后,他跟随母亲搬到魏玛生活。一次,他和母亲因为琐事吵了起来,母亲一气之下将他推下楼梯。叔本华带着伤痛愤然离家,从此再也没有踏入家门一步。
自立门户后,叔本华爱上了一位女演员。当他鼓起勇气向对方表白时,却遭到了对方的拒绝。这件事让年轻的叔本华很受伤,此后,他再也没有谈过恋爱。
早年丧父,与母亲决裂,爱情又受挫,一连串的打击之后,命运似乎要将叔本华逼上绝境。然而,叔本华并没有倒下,没了世俗的羁绊后,他反而能全身心地开始研究哲学。
历史上,很多哲学家都穷困潦倒。相比他们,叔本华实在太幸运。靠着父亲留下的巨额遗产,他不用上班,就能过上富足的日子。这也为他后来的研究哲学,提供了物质基础。
多年后,叔本华在日记中动情地写下:“你这位骄傲的父亲,你知道你的儿子学不会卑躬屈膝,像那些平庸之辈溜须拍马,也不会为了面包看任何人的脸色,如果没有海因里希·叔本华 ,那么亚瑟·叔本华早就垮掉一百次了。”
叔本华具有惊人的哲学天赋,刚30岁时,就出版了处女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他本以为,这本书能让自己马上扬名立万,没想到,它刚一出版,就成了滞销书,因为几乎没有人能看懂它。
思想走在时代的最前面的人,总是很孤独,甚至会遭遇尴尬。叔本华就是这样的人。
他呕心沥血写出的作品,最终都被堆进了仓库,这让他备受打击。不过,是金子就会发光,几十年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终于得到世人的认可,也由此成为经典哲学名著。
虽然处女作被堆进了仓库里,但叔本华并没有停止研究。63岁时,他出版了《附录和补遗》,这是他的封笔之作。
本来,叔本华对这本书没报什么期望,没想到,它刚一问世,就立刻引起轰动。叔本华终于等来了早该属于他的荣耀。但此时的他,早已看淡名利,就连柏林皇家科学院准备授予他的院士称号,都被他婉言谢绝。叔本华的后半生,一直隐居在法兰克福。与他终日作伴的,是一只叫“世界灵魂”的卷毛狗。
思想源于经历。早年的不幸经历,让叔本华的思想异常深刻。叔本华开创了唯意志论,他认为意志高于理性,人生是一场悲剧,欲望是一切痛苦的根源。他的哲学思想看起来很悲观,却能让人在孤独中变得无比强大。
《人生的智慧》是《附录和补遗》的精选集,它以格言体形式,阐述了叔本华对于人生诸多问题的看法。由于内容接地气,再加上见解深刻,一百多年来,这本书一直被奉为哲学经典。
人生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烦恼。
在叔本华看来,人生烦恼的根源有两个,一是痛苦,二是无聊。他说,“人生就像摆钟一样,在痛苦与无聊之间摇摆,当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就会痛苦,当欲望得到满足时就无聊。”
怎样才能摆脱痛苦和无聊呢?叔本华给出的答案是,学会思考。他认为,思考是人类快乐的源泉。
叔本华认为,世界上有两类人,一类热爱思考,一类不爱思考。
不爱思考的人,喜欢“向外部世界寻求快乐”,比如吃喝玩乐、逛街购物等。当外部条件消失时,不爱思考的人就会感到精神空虚。
此外,不爱思考的人喜欢把目光聚焦在生活琐事上,这导致他们的思想很肤浅,可惜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于是,他们的人生始终在浑浑噩噩中度过。
爱思考的人则不同,他们习惯于“向内心世界寻求快乐”。因为思考过程在头脑中进行,不必依赖任何外物,当金钱、地位和名誉都消失时,这种快乐也不会消失,因此这种快乐是最纯粹的快乐。
叔本华发现,热爱思考的人有三个特点,第一,热爱知识。一个人越是聪明,就越是热爱知识,知识能拓展我们精神世界的疆域。第二,享受独处。独处能使人思考,而思考是快乐的源泉。第三,欲望较少。精神世界越丰富的人,对物质的依赖程度就越低。他们不会被物质所奴役,因而身心更自在。
总之,热爱思考的人精神世界很丰富,他们很少痛苦和无聊。
叔本华认为,人类绝大部分的烦恼,都是因为太在意世俗的眼光。大多数人都很在意别人的看法,却忽视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
而叔本华觉得,大多数人都比较肤浅,无论他们贬低我们还是赞扬我们,从本质上说,都和我们没有关系。如果凡事都在意世俗的看法,那人生必将陷入焦虑状态而无法自拔。
叔本华主张,人应该为自己而活。一个人是谁,不应该被他人定义,而应该由他自身来定义。天底下最可悲的事,莫过于通过别人的认可来证明自身的价值。
然而,很多人都看不透这一点,仍痴迷于头衔、荣誉、财富、地位……他们认为能拥有的外在东西越多,就意味着自己越成功,大家就会越尊敬他。
事实上,我们的价值不是由外在因素决定的,而是由我们自己决定的。在乎世俗的眼光,恰恰是没有自信的表现。人要想获得幸福,就不能在意世俗的眼光。一个不在乎世俗眼光的人,内心自由而宁静。而幸福的本质,就是心灵的自由与宁静。
《人生的智慧》中,叔本华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在乎世俗的眼光有多可悲。
一场音乐会落幕时,听众纷纷站起身来拼命鼓掌。音乐家非常高兴,内心充满了成就感。不久后,有人告诉他,台下鼓掌的人都是聋人,他们是为了掩饰自己的生理缺陷才拼命鼓掌的。这时候,音乐家突然变得很失落,对自身价值产生了强烈质疑。
叔本华认为,我们就像那位音乐家,而世俗的眼光就像聋人的掌声,后者并不能决定前者的人生。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的主人,为了取悦别人而改变自己,就会沦为生活的傀儡。这样的人,就像被愚弄的音乐家一样可悲。
大多数人对于幸福的理解,都停留在对物质财富的追求上,比如有钱有权有地位,等等。
而叔本华认为,“财富就像海水,饮得越多,渴得越厉害。名望实际上也是如此。”在叔本华看来,幸福是一种主观的体验,它与物质世界没有关系,却与精神世界关系紧密。一个人只要心灵自由,精神独立,就能拥有幸福的人生。
争名逐利的生活,是能让人们获得快乐,但这种快乐肤浅而短暂,快乐过后,便是无尽的空虚。
有些人热衷于各种社交活动,觉得社交活动越多,生活越充实,人生越幸福。叔本华却觉得,社交活动会分散人的精力,增强人的虚荣心,加重人的焦虑感。为了避免社交活动所带来的麻烦,人们应当学会独处,并享受独处的乐趣。
在叔本华看来,减少欲望,心灵自由,才是真正的幸福。想要拥有幸福的人生,还要做到三点。第一,有更高的精神追求,更高的精神追求能带来更大的幸福感。第二,不断鼓励自己,就是肯定自己的价值。第三,为世人留下精神财富。
叔本华认为的幸福的人生是,能用自己的思想和才华,创造出一件属于全人类的艺术作品,无论是书画、雕塑、音乐,还是其他作品,只要能给这个世界留下精神财富,就不枉此生。让生命在艺术创作中得到升华,这样的人生才是最幸福的。
72岁那一年,一天清晨,叔本华用完早餐后,在餐桌旁安然离世。遗嘱中,他将所有财产都捐给了慈善机构。
叔本华说:“这个世界上,我们应该有铁一般的心灵,它身穿抵抗命运的铠甲,手执对付他人的武器。生活始终是战斗,每一步都是挑战。”
这段话简单质朴,却蕴含着惊人的能量。人生就是不断跌倒又不断爬起的过程,唯有不断锤炼自己,才能成为命运的主人。
《人生的智慧》中,叔本华所要传达的,正是这样一种百折不挠的精神。这本书问世已快两百年,今天读来,仍会被它的通透和真诚所感动。这就是哲学名著的永恒魅力。
(完)
作者介绍:诸神的恩宠,资深互联网人,多平台签约作者。热爱读书、思考、写作,被朋友称为“行走的百科全书”。郑重申明,本文为原创文章,抄袭或洗稿必究。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