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29 05:5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童谣的日记,可以记录下你与童谣的互动和感受。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可以帮助你写出一篇生动、真挚的日记:
"1. 明确日记的核心内容:"
"你想记录什么?" 是第一次听到某个童谣?重温童年熟悉的童谣?和家人朋友一起玩童谣?还是对童谣的某个特点(如节奏、歌词、玩法)产生了思考? "确定一个中心点",让你的日记有明确的主题。比如,可以写“今天我学会了一首新的童谣”,或者“童谣让我想起了快乐的童年时光”。
"2. 注重细节描写:"
"感官细节:" "听觉:" 童谣的声音是怎样的?是清脆悦耳,还是充满童趣?是有人大声唱,还是轻声哼唱?节奏感强吗? "视觉:" 当时你在哪里?周围的环境是怎样的?如果是在和人一起玩,他们的表情和动作是怎样的?如果是看童谣书或视频,书页或屏幕上的画面是怎样的? "触觉/动感:" 如果是做手指谣或游戏童谣,你的手或身体是如何活动的?感觉如何? "嗅觉/味觉(如果适用):" 这些感官细节能让你的日记更生动。 "心理细节:" 听到或玩
今天去市场逛,卖腊八米的摊位前人头攒动,我才想起来腊八节到了,便也凑热闹买了二斤,时间过得真快呀,似乎刚进九没几天,三九就在眼前了。
回到家,熬上腊八粥,氤氲的热气中脑海里回响起过年谣来:“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 漓漓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初一初二拜新年”这首忙年的童谣伴随了我四十多年,感觉分外亲切,进而又回忆起好几首八十年代耳熟能详的童谣来。
“打灯笼会咧,烤手咧,你不出来我走咧”,估计大多数的70后都会记得这首过年童谣。记得八十年代初,我刚上小学,懂得臭美了,大年三十吃完年夜饭,大人们开始包饺子,包到九点多钟,母亲便给我换上新衣新裤新鞋子,头上戴好大红色的纱花,父亲将点燃的蜡烛小心翼翼地放入玻璃灯笼里,火苗跳动着,忽明忽暗,我提着灯笼出发了,挨家挨院接来小伙伴们,大家各自手提着灯笼默契地排成纵队,绕着胡同边走边念诵着这首童谣,灯笼就像萤火虫般星星点点,照亮漆黑的夜晚,年味儿不经意间便浓郁起来。
“小皮球,香蕉梨,马兰开花二十一,二八二五六,二八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这首跳皮筋儿时唱的童谣,伴随着70后整个童年,谁能想到里面唱的竟然是中国研制第一颗原子弹的故事,而且还藏有密语。“小皮球”指原子弹,香蕉梨也可作架脚踢,指的是新疆罗布泊试验场上的一座102米高的铁塔,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就是放置在这座铁塔上进行的塔爆试验。“马兰”是基地名,“开花”当然指爆炸,“21”是核研究21所,28256、28257分别是28号信箱的256分箱和28号信箱的257分箱,怎么样?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除了过年的童谣,那时还流传不少搞笑的童谣。最熟悉莫过于“星期天的早晨白雾茫茫,捡垃圾的老头排成一行行,队长一指挥,冲向垃圾堆,破鞋子破袜子捡了一大堆……”一种现场既视感扑面而来。后来这首童谣还被编成歌曲,歌名好像叫《这就是生活》。的确,这就是生活,充满烟火气的百姓生活。
那时候最热门的童谣要算《拉大锯》了。“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门口唱大戏,接闺女唤女婿,小外孙也要去,不让去,也得去,骑着小车赶上去。”直到现在,我也不明白唱大戏和拉大锯有什么关系,为啥要拉大锯呢?每次看父亲锯木头,我都想起这首童谣,我猜也许是某个瞬间生活场景的还原吧!
上小学时,和同学互相呕逗,“大头,大头,下雨不愁 人有雨伞,你有大头”嘻嘻!还有这首“你的头像地球,有山有水有河流,”边说边跑,你追我打,玩得不亦乐乎。傻乐呵的童年!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叫奶奶,不肯来,叽里咕噜滚下来”,闺女小时候我常给她念诵这首童谣,朗朗上口,寓教于乐,她很喜欢听,忽闪着大眼睛咿咿呀呀的附和着……
斗转星移,转眼我已经退休一年多了,有许久没有再听到这些童谣了,它们仿佛被封印在另一个空间,逐渐被遗忘,就像小时候那种说不清的年味儿,现在再也找不回来了。
文中图片均来自于网络
来源:新华网
王丹凤获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华语电影终身成就奖(2017年6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任珑 摄
年轻时候的王丹凤(图片来自文汇报)
5月2日,年逾九旬的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王丹凤在上海逝世。
提起王丹凤,现在的“80后”、“90后”们可能并不熟悉,但是有一首脍炙人口的童谣大家一定不会陌生,那就是“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到这里......”这首童谣最初的出处就是王丹凤主演的电影《护士日记》,传唱万家,历久弥新。
《护士日记》(1957年)电影海报。(图片来自文汇报微信公众号)
王丹凤祖籍浙江宁波。1941年从影,因出演《新渔光曲》一举成名。在数十年的艺术生涯中,王丹凤塑造了50多个银幕形象,表演婉约细腻,真切感人。
值得一提的是,王丹凤与香港还有一段缘分。
1948年,王丹凤赴香港,在长城、南国等影片公司主演《无语问苍天》《琼楼恨》《海外寻夫》等6部电影,事业再上高峰。那时,她的影迷遍布东南亚,影响力辐射美加华人地区。
年轻时候的王丹凤。(图片来自北京青年报)
新中国成立后,怀抱着对新时代的向往,以及为与人在上海的未婚夫柳和清完婚,王丹凤放下香港的一切,回了上海。对于王丹凤的告别,香港影迷多有不舍,当年香港报刊对于王丹凤的上海大婚,还有大版面报道。
王丹凤当年的结婚照(图片来自文汇报微信公众号)
上世纪80年代初,王丹凤逐渐淡出影坛,后随丈夫迁居香港。香港不仅有她的事业,也有往昔的明星朋友,更有千千万万记挂着她的影迷。
香港歌星罗文1981年在接受香港报纸采访时说:“从前在广州念小学的时候,班上分成两派。一派迷王丹凤,另一派迷王晓棠。我是王丹凤迷,我的偶像就是王丹凤。凡是她演的电影,如《护士日记》《海魂》《家》等片,我上映一部看一部。《护士日记》我都看了三遍,那首插曲‘小燕子’我都背出来了,至今还能从头到尾唱下来。”
洗尽铅华,旧雨江湖远。在香港,王丹凤潜心为内地与香港电影文化界的交流继续发光发热多年。
王丹凤获上影演员剧团和上海电影表演艺术协会颁发的荣誉奖项(2017年10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任珑 摄
2017年,在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王丹凤被授予华语电影终身成就奖。久违台前的王丹凤现身领奖,激起无数人对她与其作品,以及往昔岁月的无限怀想。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应上海广播电视台,王丹凤生前还重新回到镜头前演唱了《小燕子》。而今斯人已逝,中国电影界缅怀追忆这位前辈艺术家,她是“永远的小燕子”。(编辑赵凤艳 根据新华社、文汇报微信公众号等报道综合整理)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