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格策美文教你学写《南宋日记》小技巧(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8-29 07:26

格策美文教你学写《南宋日记》小技巧(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南宋的日记作文,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事项,才能让作文更具历史感、真实感和深度:
1. "明确日记的视角和身份 (Define the Perspective and Identity):" "谁在写?" 这是最关键的一步。你是南宋的哪个阶层的人?是生活在繁华都市(如临安/杭州)的富商、官员、文人?还是江南农村的农民?或者是北方流亡者?亦或是某个特定身份的人(如士兵、宫女、僧侣、商人学徒)?不同的身份,其生活经历、观察角度、思想情感、关注点都会截然不同。 "日记的目的是什么?" 是记录日常琐事、抒发个人情感?是记录军政要闻、表达忧国忧民之情?还是记录个人学业、心路历程?明确目的有助于内容的聚焦。
2. "力求细节真实与合理 (Strive for Authentic and Reasonable Details):" "时代背景:" 深入了解南宋的社会风貌、经济状况、政治环境、文化习俗、科技水平等。例如,南宋以繁华著称,临安的市井生活、瓦舍勾栏、商业繁荣是重要背景。同时,也要了解其面临金国威胁、内部政治斗争的现实。 "衣食住行:" 描述日常饮食(南方口味、特色食物)、穿着打扮(根据身份

宋诗120首精选:唐诗之后的又一座高峰

宋朝是中国古代诗歌最发达的时代之一。宋朝的词能够和唐诗媲美,成为了一代之文学,而宋朝在诗方面的成就虽然远不如词,但是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由于宋朝苏轼、黄庭坚等文人以文为诗,导致诗歌的意境遭到了很大的破坏,使诗长期陷入萧条之中。又因为宋朝疆域较小,国力不强,人们的心胸也不如唐朝开拓,导致宋诗的意境远远不如唐诗的大气辽阔,显得小家子气。不过,宋朝受到理学的影响,以理入诗,也给诗创造了新的天地。而陆游等诗人能够打破江西诗派的束缚,引领了南宋诗坛的繁荣。本文选择宋朝120首最值得一读的诗与大家共赏。

1杨徽之寒食寄郑起侍郎

清明时节出郊原,寂寂山城柳映门。

水隔淡烟修竹寺,路经疏雨落花村。

天寒酒薄难成醉,地迥楼高易断魂。

回首故山千里外,别离心绪向谁言。

2柳开塞上

鸣骹直上一千尺,天静无风声更干。

碧眼胡儿三百骑,尽提金勒向云看。


3郑文宝柳枝词

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

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4王禹偁村行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5魏野寻隐者不遇

寻真误入蓬莱岛,香风不动松花老。

采芝何处未归来,白云遍地无人扫。


6寇准江南春

杳杳烟波隔千里,白蘋香散东风起。

日落汀洲一望时,柔情不断如春水。


7寇准春日登楼怀归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深树语流莺。

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


8林逋山园小梅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9范仲淹江上渔者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10晏殊无题

油壁香车不再逢,峡云无迹任西东。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几日寂寥伤酒后,一番萧瑟禁烟中。

鱼书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


11曾公亮宿甘露僧舍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12欧阳修戏答元珍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13欧阳修唐崇徽公主手痕

故乡飞鸟尚啁啾,何况悲笳出塞愁。

青冢埋魂知不返,翠崖遗迹为谁留。

玉颜自古为身累,肉食何人与国谋。

行路至今空叹息,岩花涧草自春秋。


14欧阳修秋怀

节物岂不好,秋怀何黯然。

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

感事悲双鬓,包羞食万钱。

鹿车何日驾,归去颍东田。

15欧阳修画眉鸟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16欧阳修梦中作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酒阑无奈客思家。


17韩琦柳絮

惯恼东风不定家,高楼长陌奈无涯。

一春情绪空缭乱,不是天生稳重花。


18程颢秋日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19张瑜蚕妇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20黄庶探春

雪里犹能醉落梅,好营杯具待春来。

东风便试新刀尺,万叶千花一手裁。


21司马光客中初夏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22 刘攽 新晴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23王安石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24王安石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25王安石题乌江亭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26王安石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27王安石题西太一宫壁

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

三十六陂春水,白头想见江南。


28王安石明妃曲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29王安石北陂杏花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30王安石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31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32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33苏轼东栏梨花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34苏轼狱中寄子由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世世为兄弟,再结来生未了因。


35苏轼初到黄州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36苏轼海棠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37苏轼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38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39苏轼送子由使契丹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应梦武林春。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


40苏轼澄迈驿通潮阁

余生欲老海南村,帝遣巫阳招我魂。

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


41黄庭坚登快阁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42黄庭坚寄黄几复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43黄庭坚清明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44黄庭坚次韵中玉水仙花

淤泥解作白莲藕,粪壤能开黄玉花。

可惜国香天不管,随缘流落小民家。


45秦观春日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46秦观次韵太守向公登楼眺望

茫茫汝水抱城根,野色偷春入烧痕。

千点湘妃枝上泪,一声杜宇水边魂。

遥怜鸿隙陂穿路,尚想元和贼负恩。

粉堞女墙都已尽,恍如陶侃梦天门。


47陈师道春怀示邻里

断墙着雨蜗成字,老屋无僧燕作家,

剩欲出门追语笑,却嫌归鬓著尘沙。

风翻蛛网开三面,雷动蜂窠趁两衙。

屡失南邻春事约,只今容有未开花。


48陈师道绝句

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

世事相违每如此,好怀百岁几回开?


49张耒初见嵩山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50徐府春游湖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

51吴涛绝句

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

怪来一夜蛙声歇,又作东风十日寒。


52李清照上枢密韩公

三年复六月,天子视朝久。凝旒望南云,垂衣思北狩。如闻帝若曰,岳牧与群后。贤宁无半千,运已遇阳九。勿勒燕然铭,勿种金城柳。岂无纯孝臣,识此霜露悲。何必羹舍肉,便可车载脂。土地非所惜,玉帛如尘泥。谁当可将命,币厚辞益卑。四岳佥曰俞,臣下帝所知。中朝第一人,春官有昌黎。身为百夫特,行足万人师。嘉祐与建中,为政有臬夔。匈奴畏王商,吐蕃尊子仪。夷狄已破胆,将命公所宜。公拜手稽首,受命白玉墀。曰臣敢辞难,此亦何等时。家人安足谋,妻子不必辞。愿奉天地灵,愿奉宗庙威。径持紫泥诏,直入黄龙城。单于定稽颡,侍子当来迎。仁君方恃信,狂生休请缨。或取犬马血,与结天日盟。

胡公清德人所难,谋同德协心志安。脱衣已被汉恩暖,离歌不道易水寒。皇天久阴后土湿,雨势未回风势急。车声辚辚马萧萧,壮士懦夫俱感泣。闾阎嫠妇亦何如,沥血投书干记室。夷虏从来性虎狼,不虞预备庸何伤。衷甲昔时闻楚幕,乘城前日记平凉。葵丘践土非荒城,勿轻谈士弃儒生。露布词成马犹倚,崤函关出鸡未鸣。巧匠何曾弃樗栎,刍荛之言或有益。不乞隋珠与和璧,只乞乡关新信息。灵光虽在应萧萧,草中翁仲今何若。遗氓岂尚种桑麻,残虏如闻保城郭。嫠家父祖生齐鲁,位下名高人比数。当时稷下纵谈时,犹记人挥汗成雨。子孙南渡今几年,飘流遂与流人伍。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坏土。


53李清照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54沈与求舟过荻塘

野航春入荻芽塘,远意相传接渺茫。

落日一篙桃叶浪,薰风十里藕花香。

河回遽失青山曲,菱老难容碧草芳。

村北村南歌自答,悬知岁事到金穰。


55陈与义伤春

庙堂无计可平戎,坐使甘泉照夕烽。

初怪上都闻战马,岂知穷海看飞龙。

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

稍喜长沙向延阁,疲兵敢犯犬羊锋。


56陈与义怀天经智老因访之

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

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

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

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


57朱淑真秋夜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58刘子翚汴京纪事

空嗟覆鼎误前期,骨朽人间骂未消。

夜月池台王傅宅,春风杨柳太师桥。


59岳飞池州翠微亭

经年尘土满征衣,特特寻芳上翠微。

好水好山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


60陆游长歌行

人生不作安期生,醉入东海骑长鲸;犹当出作李西平,手枭逆贼清旧京。金印煌煌未入手,白发种种来无情。成都古寺卧秋晚,落日偏傍僧窗明。岂其马上破贼手,哦诗长作寒螿鸣?兴来买尽市桥酒,大车磊落堆长瓶。哀丝豪竹助剧饮,如钜野受黄河倾。平时一滴不入口,意气顿使千人惊。国雠未报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何当凯还宴将士,三更雪压飞狐城。


61陆游关山月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62陆游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63陆游金错刀行

黄金错刀白玉装,夜穿窗扉出光芒。

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

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

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

尔来从军天汉滨,南山晓雪玉嶙峋。

呜呼! 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64陆游黄州

局促常悲类楚囚,迁流还叹学齐优。

江声不尽英雄恨,天意无私草木秋。

万里羁愁添白发,一帆寒日过黄州。

君看赤壁终陈迹,生子何须似仲谋。


65陆游夜泊水村

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

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


66陆游观大散关图有感

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二十抱此志,五十犹癯儒。大散陈仓间,山川郁盘纡。劲气钟义士,可与共壮图。坡陁咸阳城,秦汉之故都。王气浮夕霭,宫室生春芜。安得从王师,汛扫迎皇舆?黄河与函谷,四海通舟车。士马发燕赵,布帛来青徐。先当营七庙,次第画九衢。偏师缚可汗,倾都观受俘。上寿大安宫,复如正观初。丈夫毕此愿,死与蝼蚁殊。志大浩无期,醉胆空满躯。


67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68陆游书愤

白发萧萧卧泽中,秪凭天地鉴孤忠。

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嚼齿空。

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69陆游病起书怀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70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71陆游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72陆游梅花绝句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73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74陆游西村

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

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

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

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黄昏。


75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76陆游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77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78陆游东关

烟水苍茫西复东,扁舟又系柳阴中。

三更酒醒残灯在,卧听潇潇雨打蓬。


79陆游春游

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

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


80陆游禹迹寺南有沈氏小园四十年前尝题小阕壁间偶

枫叶初丹桷叶黄,河阳愁鬓怯新霜。

林亭感怀空回首,泉路凭谁说断肠。

坏壁醉题尘漠漠,断云幽梦事茫茫。

年来妄念消除尽,回向浦龛一炷香。


81陆游沈园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82陆游古意

千金募战士,万里筑长城。

何时青冢月,却照汉家营。


83范成大碧瓦

碧瓦楼头绣幙遮,赤栏桥外绿溪斜。

无风杨柳漫天絮,不雨棠梨满地花。


84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85杨万里小池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86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87 志南绝句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88朱熹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89朱熹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90武衍宫词

梨花风动玉阑香,春色沉沉锁建章。

唯有落红官不禁,尽教飞舞出宫墙。


91刘过夜思中原

中原邈邈路何长,文物衣冠天一方。

独有孤臣挥血泪,更无奇杰叫天阊。

关河夜月冰霜重,宫殿春风草木荒。

犹耿孤忠思报主,插天剑气夜光芒。


92刘过挽张魏公

背水未成韩信阵,明星已陨武侯军。

平生一点不平气,化作祝融峰上云。


93姜夔次石湖书扇韵

桥西一水曲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94姜夔过垂虹

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

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


95姜夔除夜自石湖归苕溪

细草穿沙雪半销,吴宫烟冷水迢迢。

梅花竹里无人见,一夜吹香过石桥。


96翁卷野望

一天秋色冷晴湾,无数峰峦远近间。

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


97翁卷乡村四月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98赵师秀约客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99 高菊卿 清明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100 某尼悟道诗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

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101 叶绍翁游园不值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102 叶绍翁夜书所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103 刘克庄戊辰即事

诗人安得有青衫,今岁和戎百万缣。

从此西湖休插柳,剩栽桑树养吴蚕。


104 林升题临安邸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105 严羽访益上人兰若

独寻青莲宇,行过白沙滩。

一径入松雪,数峰生暮寒。

山僧喜客至,林阁供人看。

吟罢拂衣去,钟声云外残。


106 谢枋得武夷山中

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107 卢梅坡雪梅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108 文天祥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09 文天祥金陵驿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110 文天祥真州驿

山川如识我,故旧更无人。

俯仰干戈迹,往来车马尘。

英雄遗算晚,天地暗愁新。

北首燕山路,凄凉夜向晨。


111 文天祥正气歌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嗟予遘阳九,隶也实不力。楚囚缨其冠,传车送穷北。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阴房阗鬼火,春院閟天黑。牛骥同一皂,鸡栖凤凰食。一朝蒙雾露,分作沟中瘠。如此再寒暑,百沴自辟易。嗟哉沮洳场,为我安乐国。岂有他缪巧,阴阳不能贼。顾此耿耿在,仰视浮云白。悠悠我心悲,苍天曷有极。哲人日已远,典型在夙昔。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

112 文天祥扬子江

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113 汪元亮醉歌

淮襄州郡尽归降,鞞鼓喧天入古杭。

国母已无心听政,书生空有泪成行。


114郑协溪桥晚兴

寂寞亭基野渡边,春流平岸草芊芊。

一川晚照人闲立,满袖杨花听杜鹃。


115周密夜归

夜深归客依筇行,冷燐依萤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116郑思肖寒菊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117林景熙溪亭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118 赵㬎在燕京作

寄语林和靖,梅花几度开。

黄金台下客,应是不归来。


119 赵孟頫 岳鄂王墓

鄂王坟上草离离,秋日荒凉石兽危。

南渡君臣轻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

英雄已死嗟何及,天下中分遂不支。

莫向西湖歌此曲,水光山色不胜悲。


120 宋朝民歌

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

几家夫妇同罗帐,几个飘零在外头。

宋朝的远洋贸易嘛…… 有点儿美食在船上

明朝三保太监郑和下西洋留下的航海图,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航海图

南宋时期,800多年前,有一艘30米长、9米宽的大型木帆船,满载着瓷器、漆器、玉器、铜器、金器、银器和丝绸,总共至少18万件货物,从福建泉州起航,要做远洋贸易。不幸的是,这艘船刚刚航行到广东阳江海域,就出了大事——可能是船底触礁,也可能因为遭遇风暴,它沉没了。

1987年,英国海洋探测公司和广东救捞局联合搜寻其他沉船时,意外发现了这艘船。2007年,这艘船被成功地整体打捞出水,送进广东省阳江市海陵岛上的“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并被命名为“南海Ⅰ号”。2013年,国内考古团队正式对南海Ⅰ号进行全面考古发掘工作。最近十年来,关于南海Ⅰ号的发掘报告陆续公布,再结合历史文献,我们可以窥探到宋朝远洋贸易的一些比较有意思的侧面。比如说,宋朝海船上的伙食是否丰富?那些航行万里之遥到异国他乡的大宋商人和水手们吃什么、喝什么?他们怎样才能保证饮食不短缺和食物不变质呢?

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船员如同梁山好汉?

南宋官员周去非著有《岭外代答》一书,该书第六卷有一个小节叫《木兰舟》,对宋朝海船以及船上生活描写如下:

浮南海而南,舟如巨室,帆若垂天之云,舵长数丈,一舟数百人,中积一年粮,豢豕、酿酒其中,置死生于度外……人在其中,日击牲酣饮,迭为宾主,以忘其危。

从南中海往南航行,海船如同高楼广厦,船帆就像白云从空中垂下,船舵有几丈长,一艘船可以乘坐几百人,舱里贮藏着这几百人一年的口粮。为了能吃上肉、喝上酒,他们在船上养猪、酿酒。为了对付长途航行中的寂寞、无聊和恐慌,他们每天杀猪、喝酒,轮班做东。

周去非是浙江温州人,南宋第二个皇帝宋孝宗在位时考中进士,去广西做了六年官,曾经在桂林当县尉(相当于县公安局长),在钦州当过教授(相当于市教育局长),还在陆游的好友范成大和岳飞的儿子岳霖手下任过职。他在岳霖手下任职时,岳霖是钦州知州(相当于市长),而钦州毗邻北部湾,适合远洋贸易,是宋朝广西最重要的港口城市,所以周去非能够接触来自越南、缅甸、柬埔寨、爪哇、印尼等地的商人,也有机会参观前往南亚、东南亚、西亚和北非贸易的中国商船。

然而,周去非毕竟没有亲自在远洋商船上生活过,所以他的描写不免有传闻和夸大之处。从常理推想,真实的海上旅程应该不会像他描写的那么潇洒和浪漫,宋朝的船员也不太可能过着梁山好汉一般的生活,每天都能大块吃肉、大碗喝酒。

北宋末年有一位官二代,名叫朱彧,是广州知州朱服的儿子。当时广州是宋朝第一大港口城市,远洋贸易比广西钦州还要繁盛得多,所以朱彧也能了解到一些相关信息。按朱彧《萍洲可谈》一书记载,宋朝的远洋商船危机重重,不仅常常面临饮食短缺,还会有食物发霉、发臭的问题,进而导致船员陆续染病身亡。

朱彧说,当食物短缺的时候,船员不得不钓鱼救急。怎么钓呢?“用大钩如臂,缚一鸡骛为饵,使大鱼吞之,随其行,半日方困,稍近之,又半日方可取,忽遇风,则弃。”用胳膊粗的大铁钩做鱼钩,用鸡鸭做鱼饵,等大鱼吞钩,就拽紧钓竿,跟着大鱼的路线走,直到大鱼筋疲力尽,才能将其拽到甲板上。这样钓一条大鱼,往往需要一天时间,如果遇到狂风巨浪,人在甲板上站不住,大船还有可能弄翻,众人为了保命,只能松钩放弃。

朱彧还说,船员得了病,往往传染,如果不能自动痊愈,病情就会越来越重,直到奄奄一息。这时候,那些没染病的船员就用席子将病人卷起来,用绳索捆牢,噗通一声扔进海里。为什么不抢救呢?因为当时医学太落后,船上的医疗条件更差,不太可能抢救成功。为什么不等到病人死后再海葬,而非要残忍地将还剩一口气的同伴活活扔进大海呢?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把疾病的传染率稍微降下来一点点。

有鸡有鹅有果子,还在船上搞养殖?

2019年,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考察了南海Ⅰ号上的生物残骸,其中有人的遗骨,暂时还不知道是死于疾病,还是死于沉船。另外,还有鸡骨、鹅骨、猪骨、羊骨、牛骨、鱼骨,以及一些贝类。那些鱼骨和贝类可能是船员们在航行途中捕捞的,属于贴补型的食物,而那些家禽和家畜则必定是出发前装上船的。目前考古团队已经从南海Ⅰ号发掘出86件羊骨、46件鸡骨、40件鹅骨、9件猪骨和1件牛骨。这些动物在活着时被装船,然后在航行中饲养、宰杀,这样能让船员们吃到新鲜的肉类。

人需要食物,动物也需要食物,假如船员们的肉食全部来自饲养的活物,那么这艘船就必须装载更多的粮食,船上有限的空间将白白浪费。按朱彧《萍洲可谈》记载:

海舶大者数百人,小者百余人……深阔各数十丈,商人分占贮货,人得数尺许,下以贮物,夜卧其上。货多陶器,大小相套,无少隙地。

一艘海船上面多则几百人,少则百余人,船身长宽各几十丈,随船的商人们分别占据几尺见方的空间,舱底放货物,货物上睡人。货物以陶瓷为主,大瓷碗里套着小瓷碗,大陶罐里放着小陶罐,每一处空间都被利用,没有一分一厘空闲的地方。那么由此推想,海船装载的肉类必定以宰杀腌制的成品为主,赶上船的活物数量绝不会太多。

宋朝腌制肉类的技术相当成熟。在北宋开封风俗宝典《东京梦华录》和南宋杭州风俗宝典《梦粱录》里,我们能读到当时市面上出售的腌肉、腊肉、鱼鲊和弝子,其中“鱼鲊”是腌好的鱼干,“弝子”是腌好的肉干,都能长期存放而不腐败变质。南宋食谱《吴氏中馈录》则记载了弝子的加工方法:将猪肉切成三寸长的细条,用食盐、砂糖、花椒、砂仁拌匀,晒干,再蒸熟、摊凉,用纸包裹,用草绳扎紧,悬挂起来保存。

除了肉类,考古工作者还在南海Ⅰ号上发掘到大量果核和果壳,包括梅核、枣核、槟榔核、橄榄核、荔枝核、银杏核、葡萄籽、栗子壳、核桃壳,以及残存的榧子和松子。在船舱底部有一些坛坛罐罐,不是运到海外出售的,而是用来酿造和贮藏黄酒的。另外还有一个罐子,里面装的居然是咸鸭蛋。可见这艘船出发前,船员们准备充足,从粮食到肉类,从果子到酒水,所有饮食都备齐了。酒不易坏,只要密封得好,在船上存放十几年都没问题,但是果子极易腐烂,所以船上的果子应该大部分都是干果,以及加工好的果干和蜜饯。

果干在宋朝被称为“干菓子”,蜜饯被称为“香糖菓子”,总之都是“菓子”。《东京梦华录》第二卷《饮食果子》罗列了北宋开封市面上常见的菓子:

旋炒银杏、栗子、河北鹅梨、梨条、梨干、梨肉、胶枣、枣圈、梨圈、桃圈、核桃肉、牙枣、海红、嘉庆子、林檎旋、乌李、李子旋、樱桃煎、西京雨梨、夫梨、甘棠梨、凤栖梨、镇府浊梨、河阴石榴、河阳查子、查条、沙苑榅桲、回马孛萄、西川乳糖狮子、糖霜蜂儿、橄榄、温柑、绵枨、金橘、龙眼、荔枝、召白藕、甘蔗、漉梨、林檎干、枝头干、芭蕉干、人面子、巴览子、榛子、榧子。

“旋炒银杏”是现炒现卖的银杏,就像现在现炒现卖的板栗一样;“梨条”是切成条状再制成蜜饯的去核梨;“枣圈”是先去核、再片切、最后晒干的枣片;“查子”即山楂,“查条”即山楂条;“孛萄”即葡萄;“乳糖狮子”是用糖浆混合乳香打匀以后在模具里冷却成型的大糖块儿,样子像狮子;“糖霜”则是宋朝人对冰糖的别称,“糖霜蜂儿”是指冰糖莲子——因为莲蓬里白嫩的莲子很像蜂房里蜜蜂的幼虫(蜂儿),所以宋朝人给冰糖莲子取了“糖霜蜂儿”或者“糖霜玉蜂儿”这样的名字。

遥想800多年前,南海Ⅰ号从泉州港出发前,船员们一定抬着大筐大筐的炒银杏、炒栗子、梨条、枣片、山楂条、葡萄干、乳糖狮子和冰糖莲子,陆陆续续往舱里搬。长途漫漫,前路多艰,有这些菓子安抚肠胃,既能充饥,又能解馋,还能缓解对家乡的思念。

宋朝的巨型海船到底有多大?

前面说过,南海Ⅰ号从福建泉州起航,在广东阳江沉没,它本来规划的目标是哪儿呢?现在考古界主流的推测是,它可能要去南亚诸国,用船上的铜钱、丝绸和各类器皿做交换,在南亚采购香料、珍珠、象牙、玳瑁等奢侈品,再运回中国卖掉。不过,当时中国海船不仅去南亚各国做生意,而且跟日本、朝鲜、印度、埃及、叙利亚、伊拉克、马达加斯加等地有贸易往来。

按《岭外代答》一书记载,仅仅是从广西钦州出发的海船,其目的地就包括交趾(今越南北部)、占城(今越南中部)、真腊(今柬埔寨)、蒲甘(今缅甸)、三佛齐(今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阇婆(今爪哇)、故临(今印度西南部的港口城市奎隆,《宋史·外国列传》译为“柯兰”)、麻离拔(今印度西南部的马拉巴尔)、麻嘉(今沙特阿拉伯的麦加)、白达(今伊拉克)、勿斯离(今埃及)、木兰皮(今摩洛哥)、昆仑层期(今马达加斯加)……换句话说,南到南亚,西到西亚,西南到北非,还有亚洲西南部的阿拉伯半岛,都曾经留下大宋商人的足迹,都曾经是大宋海船的目的地。

木兰皮(摩洛哥)位于非洲大陆西北角,距离宋朝的海港城市广州、泉州和钦州都非常遥远,所以去往那里的海船必须更加庞大,船上储备的货物和食物必须更多,否则既经不起狂风巨浪和饮食短缺的冲击,航行这一趟从经济上也不划算。《岭外代答》记载:“大食国更越西海,至木兰皮国,则其舟又加大矣,一舟容千人,舟上有机杼、市井。或不遇便风,则数年而后达,非甚巨舟不可至也。”从阿拉伯半岛再往西去,前往摩洛哥的海船更加庞大,一艘船乘坐上千人,船上竟然还有纺织作坊和交易场所。如果不遇顺风,那么需要航行几年才能抵达,故此必须是巨型船只才可以。

宋朝人所说的巨型船只到底有多大呢?跟今天的邮轮当然没法比。在《宋会要辑稿》和宋人笔记中出现的最大型海船,载重只有“两万料”(或写为“两万斛”)。这里的“料”是重量单位,1料等于120宋斤,换算成现代公制单位是70公斤,“两万料”仅为140万公斤,也就是1400吨而已。如果放在今天,连小型邮轮都算不上,但在当时却是世界上最庞大的船只。南海Ⅰ号的载重量是多少呢?将近800吨,比宋朝文献里记载的最大型海船小了将近一倍,不过仍属于大船。按宋人笔记《倦游杂录》记载,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朝廷派两艘海船前往高丽(今朝鲜半岛),一艘叫“凌波致远安济舟”,一艘叫“赓飞顺济神舟”,设计载重量均为“万料”,即700吨,跟南海Ⅰ号的级别差不多。

欧洲航海技术为何迅速超越东方?

非常遗憾的是,现在我们能读到的宋朝海船文献都是官员记录的,迄今还没有发现一篇由海商或水手亲自记录的文献。而在几百年后,当欧洲探险家费迪南·麦哲伦率领着他的每艘载重仅百吨左右的船队开展人类首次环球航行时,船员们却留下了大量日记、账单和游记,让今人得以了解古代海船上的生活细节。

我们先看麦哲伦船队携带的伙食,据美国历史作家劳伦斯·贝尔格林的著作《黄金、香料与殖民地》中记载:淡水、粮食、饼干、果干、鱼干、腌肉、红酒……还有船上饲养的牲畜,看上去很丰富。可是船队刚出发十几天,船员们就不得不开始宰杀那几头牛和猪,因为它们消耗食物的速度太快了。船队出发一个月后,全麦饼干就因为持续遭受潮湿的海风侵袭而变软、发霉,最后只能当面糊煮着吃。又过了两个月,大米生虫了,老鼠和蟑螂成群结队地入侵粮食区,原本计划至少吃半年的腌肉也因为受潮和高温而慢慢发臭。

至于船员们的个人卫生问题,那根本没办法解决,因为用海水洗澡会引发过敏和瘙痒,而淡水又是那么紧缺和珍贵。所以每到一个有可能停靠的海岛或港口,麦哲伦船队就得停下来,补充淡水和食物,顺便做做交易。但特别危险的是,他们停靠的地方可能是海盗的大本营,也可能生活着野蛮的食人部落。

英国历史作家贾尔斯·米尔顿在《改变历史的香料商人》一书中写道:“这些驾驶帆船穿过狂风暴雨的勇士,有三分之一命丧于途。”为什么会死这么多人?因为远洋航行者经常面临饥饿、疾病、海盗劫掠和部族袭击等等危险。

既然远洋航行如此危险、如此艰难,宋朝海船和16世纪前半叶的麦哲伦船队为何还要冒死远航呢?因为有可能得到惊人的利润。南宋短篇小说集《夷坚志》里不乏海商暴富的故事,《宋史·食货志》和《宋会要辑稿·蕃夷志》里也不乏宋朝海关日进斗金的记载:宋高宗在位时,一艘满载香料的海船抵达泉州港,仅仅缴纳的关税就高达30万贯。

30万贯是什么概念?当时南宋跟金国签订和议,每年向金国缴纳的“岁币”恰好就是30万贯。也就是说,一艘海船给南宋政府做的贡献就足够向金国支付一年的战争赔款了。而在麦哲伦开始全球航行时,西班牙商人不远万里航行到东南亚的香料群岛,用一颗玻璃珠就能换一磅重的丁香和肉豆蔻,再带回欧洲卖掉,仅仅这一磅香料就能换来一幢房子,所以,利润巨大,回报丰厚,800年前的南海Ⅰ号船员和500年前麦哲伦船队上的船员都是在舍身求财。

所不同的是,宋朝船员没有留下只言片语,而麦哲伦船队却有船长、大副、牧师、医生等人从不同角度绘制航海图,记录航海过程,记录他们遇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区别看上去无关紧要,实际上造成的影响是颠覆性的:每个留下文字记录和第一手航海图的人都是在积累和传播知识,这些知识又在传播中不断更新,从而让欧洲的航海技术沿着一条可以传承的路径迅速升级,迅速超越东方。

再看宋朝海船,虽说在很多方面都做到了世界第一,可是所有扎实可靠的航海知识都只能在小圈子里言传身教,既没有反馈给整个社会,也不太可能迭代升级。所以从宋朝到明朝,中国海船的设计模式始终没变,中国海商的航海路线也始终没变。从明朝中叶起,由于统治者采取愚蠢的禁海政策,航海技术不仅不再进步,而且开始被大规模地遗忘。

我想说的是,实践当然重要,然而知识的传承和更新也同样重要,否则前人踩过的坑,后人仍然要踩,前人从实践中得到了教训,后人又要重复地被教训。

文并供图/李开周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