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怎么写《黄炎培故居观后感》才能拿满分?(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8-29 08:11

怎么写《黄炎培故居观后感》才能拿满分?(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黄炎培故居的观后感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能让你的作文更充实、更有深度:
1. "明确中心思想 (Clarify the Central Theme):" "思考你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是对黄炎培先生个人品格的敬佩?是对他教育思想的认同?是对他爱国情怀的感动?还是对那个时代历史的反思?确定一个核心观点,贯穿全文。 例如:你可能最敬佩他的“实干兴邦”精神,或者你深受他的“教育救国”思想启发。
2. "深入理解背景 (Deeply Understand the Context):" "黄炎培是谁?" 他是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政治家,曾创办中华职业教育社,提倡“大职业教育主义”。了解他的生平、主要事迹、思想主张至关重要。 "故居代表什么?" 故居不仅仅是物理空间,更是他精神世界的载体。它保存了哪些物品、文献?这些背后反映了他的哪些生活、工作、思想? "时代背景如何?" 黄炎培的一生经历了晚清、民国、新中国成立等重要历史时期。了解这个大背景,有助于你理解他的选择、奋斗和信念。
3. "观察与描述具体细节 (Observe and Describe Specific Details):" "仔细观察故居的布置、陈列的物品、图片、文字介绍等。" 不要只

中国交响乐档案|黄自:有感于心,故发为音

黄自

“夫音乐者,美术中之最高尚者。故托尔斯泰(Tolstoi)曰:音乐能发表个人之思想,其价值在其他美术之上。盖音乐不仅为娱乐品,其功效良多。爱狄孙(Addison)曰:音乐能增高人之志气,消减人之忿恨 。马陆尔(Morales)曰:音乐之目的在使人格高而己。萨葛雷(Thackeray)曰:音乐不能遏止,其功效无量,能动人友爱和平之心,为常人所不能。故暴躁之人而习音乐,则性可改为温和,多愁之人而习音乐,则性可改为悦乐,此世人所共知者也。”

△黄自手稿

这段洋洋洒洒,旁征博引,

字里行间意气风发的文字。

乍看之下

还以为出自某位名家墨宝或大师箴言。

其实,这只是摘自一位民国少年的千字家书。

那年黄自十七岁。

不顾父亲反对与家人规劝,

他早已笃定,

音乐将成为他的毕生所求。

一阕与诗

△黄炎培故居。黄炎培是黄自父亲黄洪培之堂弟,黄自诞生于内史第东厢房。

黄自幼名四由,字今吾,一字椒轩,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3月23日) 出生于江苏省川沙县(今属上海市浦东新区)一书香门第。

母亲德才兼备,黄自从小便深受母亲的文艺情怀熏陶——

“幼年恒坐母怀,听母唱山歌,背唐诗。”

也许正是从此时,音乐之苗种进了心灵土壤。黄自生性颖悟——

“生周岁, 母教以歌,寻能背诵。始在着髻,见鼓琴,归而列筹为键,按指歌之。”

少年黄自尤其喜欢诗词歌赋。青年时候,黄自更是将音乐禀赋糅合其中,古诗辞令信手拈来,融会贯通,尽情诠释心中的音乐妙谛,传达中华文化神韵之美。

诗要写悲, 它可以明明白白地说出悲字来。音乐却不能。音乐只可以引我们入悲,而不能告诉我们悲。

据黄自的学生钱仁康回忆先生:

他用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来解莫扎特《朱庇特交响曲》第二乐章中孤高落寞的气象;他说勃拉姆斯在第四交响曲第二乐章中用中古调式‘发思古之幽情’,很有些 ‘绰宇宙而遗俗兮’的意味,引用班固《西都赋》和蔡邑《释海》的名句恰到好处;他又说舒伯特的歌曲《你是安宁》(Du bist die Ruh)中用色彩鲜明的转调描写爱人的明亮的目光,足以显出《西厢记》‘秋波那一转’的神韵……”

一曲与怀

1916,12岁的黄自与堂兄黄竞武 (黄炎培之子)同时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当时正是清政府用美国政府退还的部分“庚款 ”创办的一所 “以培植全材增进国力为宗旨”的留美预备生学校。也正是在那个课堂里,黄自遇见了大力倡导美育的蔡元培、宣扬新文学的胡适梁启超、赵元任、林语堂、徐志摩以及萧友梅等等有识之士,接受新文化运动春风化雨般的洗礼。

1924年,黄自得到公派机会赴美留学。在欧伯林学院进修期间,他结识了另外一位同样被清华保送留学、主修教育兼习音乐的中国女学生胡永馥。两个年轻人很快坠入爱河。

然而天公不作美,1927年,胡永馥学成归国后不久,因心脏病骤逝于上海。黄自悲痛不已,决意离开欧柏林这伤心之地,转赴耶鲁大学音乐院继续学业。

1929 年3月13日,黄自化伤恸为创作力量,在胡永馥逝世两周年之际,完成了为悼亡恋人而作的交响序曲——《怀旧》

同年五月,《怀旧》这部作品由黄自的作曲导师、耶鲁音乐院院长史密兹教授 (David Stanley Smith)亲自指挥,在耶鲁的应届毕业生音乐会上首演,被当地报纸誉为音乐会上:

“所有创作的管弦乐曲中的佼佼者” 、“惟一令人透彻欣赏的作品”。

黄自获得耶鲁授予的音乐学士学位,成为中国第一位在国外专攻理论作曲而获得这一学位的留学生。黄自在日后许多创作中都强调了个人情感之于作品表达的力量:

有许多作曲家 、演奏家为要迎合人心 ,仅在知觉的美上用功夫 ,若表情之真切毫不讲求 。所以他们虽轰动一时 , 实在是艺术的罪人……总之 , 动听是达到目的的方法 , 而决不是所要达到的目的。

一师之表

从美国毕业后,黄自又取道欧洲,遍游英、法、德、荷、意等国,回国后旋即被应聘为上海沪江大学音乐教授。1930 年,他应上海国立音专校长萧友梅博士的,任该校教授兼教务主任,独自一人承担了囊括和声、复调、曲式、配器“四大件”在内的11门课堂教学。其中许多课程,在中国还是第一次开设。

任职期间,黄自兢兢业业,将毕生精力用于备课与解惑。在他看来:

学生不懂就是先生不好。每一个难于理解的问题, 一定要多方解答至于(学生)大悟而后止。

他也常常对学生说:“你们努力,我比你们更努力。”

他常以薪俸资助贫穷学生。满门桃李亦不负所望。在黄自的课堂里,陆续走出了贺绿汀、陈田鹤、江定仙、刘雪庵 (人称“黄氏四大弟子”)以及谭小麟、钱仁康、张定和、林声翕等等近代音乐先驱。

黄自还创办了由清一色的中国青年音乐家组成的上海管弦乐团。他先后担任上海工部局音乐委员、教育部音乐教育委员及中小学音乐教材编订委员会委员、中央文化事业计划委员会音乐研究会委员、音乐艺文社《音乐杂志》及《新夜报·音乐周刊》主编。尤其在普通音乐教育和社会音乐教育的道路上,黄自也自始至终表现出极大的热忱之心。

1933年11月,在音专学生音乐会上首演了黄自于1932~1933年间创作的清唱剧《长恨歌》(韦瀚章词)中的七个乐章:一、《仙乐飘飘处处闻》,二、《七月七日长生殿》,三、《渔阳鼙鼓动地来》、五、《六军不发无奈何》,六、《婉转蛾眉马前死》,八、《山在虚无缥缈间》,十、《此恨绵绵无绝期》。尽管其余三个乐章尚未谱曲,但已完成的上述七个乐章,基本上概括了白居易原诗的主要情节,在艺术上已相当完整。《长恨歌》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清唱剧,作品既讽刺了国民党统治集团的不抵抗主义,如“舞袖正翻翻,哪管它社稷残。只爱美人醇酒,不爱江山。”亦将宫闱艳史美化为爱情悲剧。该作品的部分乐章在黄自生前曾出版过乐谱及唱片。1943年5月,重庆的中国音乐研究会为纪念黄自逝世五周年,在《音乐月刊》二卷一期上首次出版了“黄自遗作——《长恨歌》专号”。1957年,上海音乐出版社正式出版了黄自的《长恨歌》。

随着教学经验增长,黄自愈发觉得 “授课无教本之难,学者无书读之苦”。他深感到要培养人才,必须有自己的音乐理论教材。黄自提出建立 “民族化的新音乐”口号,到如今听来依然振聋发聩:

将来如果有力者能够高瞻远瞩,注意到民族整部文化的发展,做予它充分的培养扶植,则几十年后未始不有粗枝大叶、红花硕果的收获,像俄罗斯近代音乐的突飞猛进,抗衡于德、奥、意、法那样。‘有志者事竟成’,这确有待于现在一般爱护音乐者与研究音乐者的努力啊!

1937年,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黄自辞去教务主任之职务,集中精力于教材建设上,包括撰写《音乐史》及《和声学》两部论著。

一言以遗

△1935年9月音专迁址后,与家人在邮亭里合影。

1938年4月8日, 黄自患上曾经折磨死舒伯特的伤寒症。待他住院后病情稍有好转,却在午夜又急转直下,临危之际,黄自对夫人汪颐年最后只说了一句话:

“你快去请医生来,我不能就此死去 , 还有半部音乐史没有写完呢!”

1938年4月9日七时三十七分,黄自先生溘然长逝,存年三十四岁。

千古文章未尽才。虽然我不知道,为何这等为后人殚精竭力书写中国近代音乐历史的有志之士,总是薄命如流星,但我能肯定——就像黄自先生曾说过的 “作曲家作一曲, 必定有所感于心, 故发为音。同时在他作品中,必定无意中将自己的个性和盘托出”。

4月8日,恰逢黄自先生逝世78周年纪念前夕,当《怀旧》作为第五届中国交响乐之春音乐会系列的特别开幕,它奏响的绝不只是情人跨越时空的思念,也不仅是前人激荡历史的回声,更重要的是一次尤为难得的、我们与先生的“再会”。

【参考文献】

钱仁康:黄自的生活与创作【J】《音乐艺术》,1993

戴鹏海:永远的黄自——纪念黄自先生百年诞辰【A】《音乐艺术》2004

冯长春:黄自音乐美学思想的基本观点及其本质探微【J】《中国音乐学》,2000

黄自:音乐的欣赏【J】《中国音乐》1985

黄自:怎样才可产生吾国民族音乐【J】《音乐艺术》1984

中国交响乐记忆(部分中国曲目)

4月8日(周五)贵阳交响乐团

指挥:陈佐湟

特别开幕——

历史的回声-中国交响乐早期作品专场音乐会

黄 自:《怀旧》(1929)

萧友梅:《哀悼进行曲》(1916)

马思聪:《思乡曲》(1937)

马思聪:《塞外舞曲》(1937)

贺绿汀: 组曲四首 《大世界》《荒村夜笛》《森吉德玛》《晚会》

林声翕:交响诗三首《海•帆•港》 (1944-1946)

4月9日(周六)中国国家交响乐团

指挥:汤沐海

刘铁山、茅沅:瑶族舞曲(1952)

鲍元恺:《炎黄风情》(1991)

4月13日 (周三) 山东歌舞剧院交响乐团

指挥:杨右青

施万春:《节日序曲》(1960)

4月14日(周四)中央歌剧院

指挥:朱曼

朱践耳:《节日序曲》(1959)

陈钢:《阳光照在塔什库尔干》(1976)

金湘:《琴瑟破》 琵琶协奏曲(2007)

4月16日(周六)中央芭蕾舞团交响乐团

指挥:张艺

李焕之:《春节序曲》(1956)

王树:《十面埋伏》(1959)

4月17日(周日)杭州爱乐乐团

指挥:杨洋

何占豪、陈钢:《梁祝》

4月21日(周四)沈阳交响乐团

指挥:郑小瑛

辛沪光:《嘎达梅林》(1956)

秦咏诚:交响诗《二小放牛郎》(1959)

徐振民:《雪里梅园》(1979)

4月23日(周六)西安交响乐团

指挥:林大叶

江定仙:《烟波江上》(1958)

4月24日(周日)北京交响乐团

指挥:谭利华

马思聪:《山林之歌》(1954)

王西麟:《第四交响曲》

4月26日(周二)上海国际青年管弦乐团

指挥:许忠

丁善德:《新中国组曲》(1949)

4月27日(周三)台湾长荣交响乐团

指挥:葛诺•舒马福斯

江文也:《台湾舞曲》(1934)

陈钢、何占豪《梁祝》

4月29日(周五)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

指挥:郑明勋(特邀)

周文中:《花月正春风》 (1953)

本届“中国交响乐之春”所有演出均享受北京文化惠民政策,设有万张百元以下演出票,部分演出更享受第二张30元优惠。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中国交响乐早期作品专场音乐会页面。

文案:林宛蓉

部分资料来自中国知网

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刘雅

国家大剧院

艺术改变生活

微信号:ncpa66550000

「民建先贤」黄炎培三忆“东野草堂”

黄炎培从九岁起就到外祖父孟荫余家的东野草堂私塾读书,并在那里生活了十年之久。东野草堂给黄炎培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他一生中曾有三次难忘的回忆。

▶一忆东野草堂◀

1917年5月,黄炎培一行开始南洋之行。两个月后,他们到达印度尼西亚的三宝垄。这一路上,黄炎培他们不停地考察各地学校,与校长、教师交流探讨职业教育情况,向学生们演讲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每天忙个不停。黄炎培看到很多教师都在用心尽力教学,职业教育在南洋各地开展的很有成绩,有很多方面值得学习和借鉴,黄炎培看后心里非常高兴。想到妹妹黄惠兼现在从事教师这一职业,也在为职业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妹妹原来是他们全家最小的、最宠爱的孩子,现在居然为人之师,这简直太让他高兴了。昨天还梦到在东野草堂兄妹相依为命、嬉戏打闹的情景,就像刚发生在眼前一样。不由得思绪万千,提笔写下《夜梦惠兼》:绝爱钱庭最小枝,汝今俨尔作人师;分明尚梦童年事,嬉戏相依短榻时。东野书灯又鬓影,北堂萱草百年悲;乡心使逐无也雁,送与吴闾知不知。这是黄炎培离开家乡,只身在外因想到妹妹而回忆起东野草堂,也是最早一次的回忆。

黄炎培对东野草堂记忆如此之深,那么,东野草堂到底是个什么样子?黄炎培在《五十年前的今天》(三)中是这样写的:……由近到远,在我们眼前展现出了东野草堂的轮廓:从一座小桥走过去,浓浓绿绿的桑树围着里面有约五十亩的农田,周边是几十丈长的花墙。旁边有一座村庄,这就是我十年苦读的东野草堂。

▶二忆东野草堂◀

1933年5月的一天,黄炎培与江问渔一起去杭州拜访史量才。第二天,他们游览了三潭、花港、刘庄,后来又到汪庄参观汪惕予别墅。别墅里兰花正开,古琴在台,茶盏中泡着新茶。黄炎培一见此景,顿时引起他对童年的回忆,不由脱口而出“宛然是我幼时读书的东野草堂”,感而赋诗《题西湖汪惕予宅》:儿时景物老难忘,一曲明漪百亩桑。少长田园知疾苦,家传诗酒戒疏狂。荫人大木环村绿,坐我名花静昼香。此日汪纶临水筑,当年东野读书堂。

汪惕予别墅俗称汪庄。汪庄在清波门外夕照山麓,占地三十余亩,三面临湖。庄中筑有琴堂,藏琴百余张,建坊题“千今百古琴巢”。这样的建筑风格,这样布局设施,这样的美景几乎和黄炎培外祖父经营的东野草堂如出一辙,当然引起他的回忆了。黄炎培在《题东野孟宅联并跋》诗跋中写道:……余读书是宅盖足十年。百亩桑禾,千章榆柳,是宅实春秋游屐所萃……写出了东野草堂的美景。

▶三忆东野草堂◀

1941年12月,黄炎培和沈肃文、陈振亚等去贵阳劝募战时公债。5日,他们到省政府拜访省政府主席吴达诠,商讨战时募债办法。后到城南外的文萃乡(俗名二谷站)拜访凌秋鹗、凌惕安。他们谈了些最近的情况后,凌惕安拿出《冰髯雪笠图》求题字。黄炎培一看,这哪里是什么画呀!这分明是他小时候住过的东野草堂啊!激动之余写《为凌惕安题其先德光庭先生〈冰髯雪笠图〉》:清修成觳墨,古貌写劳农。屡怅山城隔,重来墓草封。能传五车富,待告九州同。猛忆儿时景,霜髯东野翁……这是黄炎培因看到一幅图而回忆起东野草堂。

1928年8月,黄炎培曾回到外祖父家检索整理孟氏藏书,在东野草堂住了几天,亲身感受到这里是个读书的好地方,让人有一种海阔天空、心旷神怡的感觉,有感而写《宿东野草堂,题其屏》:长夏村居乐有余,万蝉声里一床书。海帆百道归何处,堤外闲云自卷舒。(周兴龙)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