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29 08:2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人物对话的日记作文,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事项,才能让文章生动、真实、有内涵:
1. "明确日记的视角和目的 (Clarify the Perspective and Purpose):" "谁在写日记?" 日记的记录者是事件的亲历者、旁观者,还是参与者之一?这决定了叙述的口吻和能获取的信息范围。如果是亲历者,可以写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如果是旁观者,则更侧重于客观记录对话内容和观察到的反应。 "为什么写这篇日记?" 是为了记录一件有趣的事?表达一种复杂的情绪?反思某个对话中的问题?还是单纯记录生活片段?明确目的有助于筛选和组织材料,使文章更有焦点。
2. "精心设计人物对话 (Carefully Design the Dialogue):" "真实自然:" 对话要符合人物的身份、性格、年龄、教育背景和当时的情境。避免使用过于书面化或不符合人物身份的语言。注意口语中的习惯用语、语气词(嗯、啊、那个)、口头禅等。 "个性化:" 每个人说话的方式都不同。可以通过语气、用词、句式长短、说话节奏、是否停顿、是否眼神交流等方式来塑造人物形象。例如,急躁的人说话可能语速快、打断别人;内向的人可能说话犹豫、声音小。 "推动情节/
Snap / 文
夜里,我睡得迷迷瞪瞪,孩子如往常一样起来找吃的,打开房门时念叨了一句:“明天开学,我要死了。”
我顺手摸了手机看了下时间,此时已经过了12点。孩子对日期比较敏感,认为过了12点,就是9月1日了,那9月2日确实是开学的日子。
我是在半梦半醒里听到这句话的,立刻激活了我的预警雷达: 孩子是在表达焦虑,谈事的时候到了。
因为平时接触时间有限,所以我需要抓住这个“契机”。我马上爬起来,定了定神,想了想要怎么说。这时,她也找到了吃的,坐到沙发上,打开电视。
我拿小凳子坐在旁边。沙发正对电视,我要是也坐在沙发上,就无法观察她,拿个小凳子形成90度的角,她能看电视,我能看她,这也是咨询师所推荐的位置。同时小凳子偏低,没有压迫感。
“怎么是明天开学啊,不是后天吗?”我直接切了进去,问了一个客观性的问题,不那么敏感,也容易,适合做一个切口。
“这不是过了12点嘛?”她抬头看了看钟。
我也顺势看了一眼挂钟,已经12点半了,对她来说正是精神的时候。
“我听你说要开学了,是想到什么了吗?”孩子说要死了,这种话就是孩子们的口头禅。对死这个字不能恐慌,而是要探寻一下她后面的需求。
“体育课太可怕了。” 孩子吐槽道。
“体育课是不是要跑圈啊,会不会……?” 我顺着她的话问。
“能给我跑死。”
“嗯,那确实,挺长时间没跑了。”
“我以前也跑不下来。”
“你有什么办法吗?”我想先探探她的想法。
“我想在后面跟着溜达,又怕太尴尬。”
“你一个人在后面溜达,别人就会看你,你会觉得不舒服吗?”
“对啊,以前xxx就在后面溜达,我就想凭什么她可以我就不行。”
“哦,你是想到了这个,那你还有别的想法吗?”
“没了。”
“你看到xxx在后面溜达,你说她可以你不可以,这时候你是什么样的心情呢?”
“不知道。”
“那我猜猜,是有点羡慕?”我一边猜,一边观察着她的表情。
“嗯。”
“还有点觉得她那样不好?”
“也有。”
“那哪个多一点,是不是羡慕多一点?”
“对啊,我也想溜达,又怕别人说我。”孩子这样一说,调整认知的机会来了。
“所以你发现没有,如果你溜达,别人看你的时候,最多可能也就是羡慕你。”
“嗯......”
“那以前xxx溜达的时候,有人说她吗?”
“没有,就是想想。”
“也就是说你觉得有人说她,实际都是你自己想的。因为她能在后面慢慢走,肯定是经过老师允许的,有一些特殊情况。”
“嗯......”
“没事的,如果你不敢跟老师说,我可以帮你说,就看你需不需要爸爸的帮助。但我知道你挺长时间没活动了,上体育课确实会很累,就连我最近没怎么运动体能也下降不少。”
这一段话穿插着吃东西和看电视,我说的也比较乱,主要是因为一会想着要共情一会又想调整认知,所以两个都没做好,她很快也切换了话题。
“上课太无聊了,我想带手机,又不敢。”
“你怕老师发现吗?”
“怕教导主任巡视的时候看到,那她肯定说我,我得哭。”
不能带手机进校,这个是学校的硬性规定,我们或许可以在班主任那里获取一点自由,但教导主任怕不是那么好通融的,没有什么好办法,我只能先共情孩子:“确实,要是被教导主任抓到,那可挺吓人。”
“我听课又听不懂......”孩子继续抱怨着。
孩子这九个月以来学习一丁点没碰,听不懂是正常的,但我听到的信号是,她竟然在想着听课了。因为我的预设其实能上学就可以,听课根本不在我的考虑范围内。此时,我一定要给与正向激励。
“啊?你刚才的意思是你还想听课吗?”
“嗯,但我怕听不懂。”
“哇塞,你这已经很了不起了,我还以为你压根不想听呢,你能想到去听课已经是很厉害了啊。”我狠狠地夸奖了一番。
孩子没有太大反应,也许因为这不是问句,她不知道怎么。我觉得可以和之前的问题一起跟她说说。
“很久没去了,前面肯定有很多未知的情况,可能都需要你去面对,我们先试试看。”
“不管遇到什么样的事,多关注自己的情绪,想想为什么会这样?”
“如果觉得不舒服,也可以不用勉强自己,按你自己喜欢的节奏来,爸爸妈妈会支持你,随时可以找我们说说。”
一连串的输出,主要是想表达一下共情,以及我们的支持。面对未知,我们已经能让她自己选择和承担,但如果需要我们,我们也会挡在她前面,让她感到能有一个退路,会增加安全感,减少焦虑。
后来又说了些有的没的,食堂的饭菜,电视的节目,朋友心理状态。这时我想到李松老师提出的建议,就是开学后对她进行一些思维监控,我于是提议,开学后能不能每天像这样唠十分钟?她兴高采烈地问:“ 给我钱吗?”我欣然应允,开玩笑地说:“陪聊也是劳动,这钱得给!”
谈话到此结束,事后复盘一下,觉得总体还是有些进步的:我收获了实操经验,而孩子也收获了更多的信任和支持。相信孩子可以用她的方式,面对这场我们共同的“复学考试”。
渡过休复学团队简介:
关注渡过,倾听患者心声,了解精神健康知识,探索青少年抑郁解决方案,寻找更多帮助
▽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