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29 10:2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幸福的童年”的作文,可以遵循以下步骤和注意事项:
"一、 理解“幸福的童年”"
首先,你需要思考什么是“幸福的童年”。它不是指物质条件一定非常优越,更多的是指一种感受:安全、被爱、快乐、有探索的空间、有温暖的回忆。它可以来自亲情、友情、家庭环境、个人经历等。
"二、 构思与选材 (这是最重要的环节)"
1. "确定中心思想:" 你想通过这篇作文表达童年幸福的哪些方面?是家庭的温暖,是某个特定的人(父母、祖父母、朋友),是一段难忘的经历(玩耍、旅行、学习),还是一种心态(无忧无虑、积极乐观)? 2. "回忆与筛选素材:" "具体事件:" 回忆童年中让你感到快乐、温暖、被保护、有成就感或充满好奇心的具体事情。比如:第一次独自完成某件事、和家人一起度假、得到一份特别的礼物、和小伙伴一起冒险、受到老师的表扬等。 "重要人物:" 想想童年中最重要的人是谁?他们是如何让你感到幸福的?是父母的呵护,祖父母的慈爱,还是朋友的陪伴? "感官体验:" 幸福的童年往往伴随着美好的感官体验。比如:夏日傍晚的凉风、雨后泥土的芬芳、吃到美食的味道、听到的
快乐的童年
◎张凤英
星期天,我们全家驱车到郊外游玩,突然,下雨啦!我随口说了一句:“这是一场难得的好雨啊!”小孙子贝贝立刻背起古诗,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刹那间,我看见了稻田里的禾苗,想起了儿童的成长就好像禾苗一样,如果能遇到“知时节”的好雨,那么,他或她的童年一定会充满幸福和快乐。而我的童年是在农村度过的,那时候我这个小小的禾苗遇到了“知时节”的春雨。
在我三岁的时候,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经过反复商量,决定将我留在老家河北阜平县苍山村和爷爷奶奶以及三叔生活在一起。我几乎不记得最初离开妈妈爸爸的我有什么不适应,因为在这以前的很长时间里,我一直和爷爷奶奶一起睡觉,每天晚上听爷爷讲故事,早晨起来爷爷给我穿衣服、洗脸、刷牙。所以我一直以为,自从有了弟弟妹妹以后,我就是爷爷奶奶的孩子了,妈妈顾不上照顾我。我也不喜欢弟弟妹妹,因为他们总是哭,不会和我聊天,也不会和我玩耍,他们太小了。我最喜欢的玩伴儿是三叔和小花猫,因为在我眼里小花猫和三叔一样有趣儿。
自从过了三岁生日,三叔就开始给我讲小人书上的故事,三叔的箱子里有很多小人书,书上的故事可好听了,他总是讲也讲不完。我最喜欢听的故事是《西游记》,总是要求三叔重复地讲《西游记》里面的故事,一次三叔说:“我都讲过很多遍了,你给我讲一讲,行吗?”于是,我就磕磕巴巴地给三叔讲《孙三打白骨精》那一段,三叔和爷爷奶奶都给我鼓掌,表扬我讲故事真好听。于是,我开始喜欢上给爷爷奶奶讲故事。不仅给三叔和爷爷奶奶讲,还会出门给小伙伴儿讲故事。不久村里的人都知道我会讲故事了。
爷爷奶奶对我说话总是和风细雨的,从来不对我发脾气。早晨叫我起床,总是说:“宝贝孙女,该起床了,太阳都照到屁股啦!”叫我吃饭的时候就说:“开饭了,秀娃该给全家人拿筷子了!”家里来客人了,爷爷总是说:“我们秀娃可懂礼貌呢,一会儿就给你拿个蒲团坐。”我本来玩得正起劲儿,听到表扬我的声音,赶紧拿蒲团给客人坐。久而久之我就养成了懂礼貌的好习惯,仅仅从这一点上说,我就应该感谢爷爷奶奶对我的教育。
随着年龄的增长,三叔开始教给我识字,他用毛笔写了很多字,分别贴在家里的物件上,水缸上贴个“缸”字,水桶上贴个“桶”米口袋上写个“米”字,小驴圈门口写个“毛驴”……很快我就学会了许多字,可以自己看小人书了。我每天早晨起来洗漱完毕,就跟着三叔把院子里贴的生字读一遍;每天晚上,三叔会写新的字帖教我读。这样每天也就是三五个字,久而久之,我就认识不少字了。整个过程就像做游戏一样,没有任何负担。从那时候开始,我就喜欢上了读书学习。
不管是爷爷奶奶,还是三叔,他们对我说话总是和颜悦色的。即使有时候我犯了错误,他们也从来不对我发火。有一次,我到小河边去玩,看见二爷爷家地里的黄瓜结得不错,有几个小小的,很好玩,就顺手摘走了,拿到河里洗洗吃了。二爷爷告状到我们家,我爷爷给了我一元钱,叫我送给二爷爷,就说是赔偿损失。爷爷说:“以后再也不许摘别人家的瓜果蔬菜了,这种行为是错误的”,并且教给我怎样说赔礼道歉的话儿。我送给二爷爷一元钱,并且鹦鹉学舌似的说了道歉的话。这件事就算过去了,以后爷爷奶奶再没有提过,三叔也没有提过。三叔说:“聪明的人,不会两次在一个地方摔跤,你记住了。”我答应记住了,我想:像我这么乖巧的女孩子,一定算个聪明的人。
童年时代第二个感觉幸福的事情,就是农村的节日特别多,每一个节日的仪式都是很独特的,无论是春节、元宵节、二月二等等民间节日,还是立春、谷雨、立夏、立秋这些二十四节气,爷爷奶奶都有许多老讲究。几乎每个节日都有好吃的、好玩的,还有一套约定俗成的程序。我就喜欢这种程序中的仪式感,感觉生活有盼头、有期待、有情趣、有意义。特别是爷爷奶奶的生日,三叔的生日和我自己的生日,奶奶都会做长寿面和太平蛋给我们吃。奶奶和一疙瘩面,放在案板上揉呀,揉,直到面团光滑无比,然后奶奶捏着擀面杖,一点一点擀开面团,摸着面像绸子一样光滑,擀得厚薄合适,就把面拿擀面杖挑起来,来回对折,都折成一拃宽,然后拿刀切得韭菜叶一样宽的面条,奶奶下的长寿面,碗里汤汁红红绿绿,色泽漂亮,面条吃起来筋道,爽滑。然后爷爷就趁机说一些有趣的往事,把我笑得高兴的跳起来,把奶奶笑得牙都包不住……
要说仪式感最重的,要数春节期间,大年初一早晨,晚辈人天不亮就起床,洗漱完毕,穿上新衣服,一起到打麦场边的老槐树下,看着村支书敲钟,钟声敲响之际,太阳出来了,男女青壮年向着太阳叩头,祈求来年风调雨顺。钟敲十八下,和村子南面的石佛堂洞窟一样多,意味着来年实现十八个心愿。然后回家,一进门,就敲着窗棂问:“起来了吗?”家里老人孩子:“起来了”!意味着来年日子好起来了,卧床老人好起来了,小孩子们长起来了。接下来,晚辈给长辈拜年,磕头,收到压岁钱。儿媳妇煮饺子,全家人吃。吃完饭出门给邻居拜年,给没出五服的长辈拜年……这一切都给人一种灵魂受洗礼的感觉,用现在的话说那是一种“心灵按摩”,这样做可以除去过去一年的烦恼,获得对未来生活的信心。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还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到奶奶对爷爷和三叔的爱是不同的,奶奶对爷爷是那种敬佩的爱,我感觉她喜欢爷爷一米八的高个子,喜欢爷爷干农活的利索和能干,喜欢爷爷在村里的威望,村里人盖房子上梁,婚丧嫁娶都是找爷爷主持。爷爷平时少言寡语,遇到大事总是拿得起、放得下,深受村人尊敬。奶奶从这其中得到满足和安全感。我也一样。奶奶对三叔的爱则和对我差不多,可以用“舐犊情深”这四个字来形容,就是我们有时候做了愚蠢的事情,奶奶也是疼惜地说:“我的乖孩子,还没长大呢”。从奶奶的语言和表情中我体会到被理解的幸福感。
童年时代还有一个叫我倍感幸福的事情,就是爷爷奶奶对我喜欢给别人讲故事和唱歌的那一份欣赏和看重,爷爷奶奶几乎是逢人就显摆他们的孙女会讲故事,会唱歌,特别支持我的爱好,就像对三叔拉二胡一样支持。这使我对读书和讲书上的故事这件事很有帮助,他们激发了我的灵感,我会演绎那些故事。这也是我上学以后写作文比较好的原因吧!
爷爷奶奶和三叔给了我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他们的行为使我深深体会到:在幸福快乐的童年时光里,爷爷奶奶和三叔对我温柔地说话,是送给我一辈子用不完的礼物;那一份经常期待的仪式感是幸福的童年里的萤火虫,在每一个节日里闪闪发光;长辈们的相亲相爱也给我心灵的安全感;爷爷奶奶和三叔的经常鼓励,使我在物质匮乏的深山老林里得到了一份儿永远享受不完的、童年的幸福和快乐。从这一点上说,我的童年像禾苗遇到了“知时节”的春雨一样过得滋润、温馨、幸福、快乐。真是雨露滋润禾苗壮啊!
作者简介:张凤英(网名太行飞剑),毕业于厦门大学,副教授,河北阜平苍山村人,现为山东省作协会员,山东散文学会会员,江山文学网签约作家,在中国作家网、起点中文网等网站发表长篇小说,短篇作品主要发表在《奔流》《草原》《荷花淀》《五台山》《河南文学》《参花》《枣花》《河南教育》《胶东文学》《千高原》《今古传奇》《渠江文艺》《齐鲁晚报》《燕赵都市报》保定广电网等。
复制
搜一搜
转发
收藏
划线
壹点号 烟台散文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作者:曹丽芳
“小时候总是在想,什么时候才能长大呢?长大后,经常对着小时候的照片自言自语,要是能回到小时候,该有多好!”这是儿童文学作家孙卫卫在回望童年时的慨叹。这慨叹如清风吹散读者心头的迷雾,又如一束光照彻读者心扉:童年是上苍给予我们的馈赠。
《我小时候》是孙卫卫获奖散文集《小小孩的春天》的姊妹篇,作品汇集了二十多个留在作者记忆深处的童年故事。“你对读者真诚,读者也会对你真诚;你糊弄读者,读者迟早会抛弃你。”作者的文笔一如既往地真诚质朴,让人喜欢、亲近和尊敬。
“我小时候的梦想,今天想当科学家,明天想当文学家;我小时候总是惹大人生气,大人说往东,我偏要往西……”作者敞开心扉,娓娓讲述着他小时候林林总总的想法,字里行间跳动着一颗纯真、透明的“少年心”,相信每一个读者,都能从中或多或少地找寻到自己小时候的影子。
书中的故事,既是作者个人的童年史,也反映了一代人的生活史。孙卫卫和我年龄相近,都出生于上个世纪70年代,他的童年在陕西度过,我的童年在江南水乡度过,虽然地域有南北之分,但我们都经历了物质十分匮乏的年代,因此读他追怀童年生活的这些文字,总是不时引发我的共鸣,让我童年的乡村记忆一一复苏、鲜活。那每晚准时相约装满记忆的黑白电视机,那倾注了情感和满载希冀的一封封“见字如面”的信件,那给童年带来欢乐的手工光板乒乓板,成为“有车(自行车)一族”的幸福与自豪,过年的新衣、端午节的五色线和香包……诸如此类,借由他的文字,我仿佛穿越时光,回到了童年。
童年是人生的初始阶段,许多个“第一次”在此上演:第一次喝啤酒,第一次欠债,第一次“做买卖”,第一次上台演讲……每一个“第一次”都弥足珍贵。文中有场景,有细节,有情义,也有思索。从这些朴实的文字中我们看到那个年代的贫瘠和辛酸,也看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人与人之间的脉脉温情。
隔着时空距离,成年后的作者回望童年的目光中既有热烈的眷念,也有冷静的审视。这些审视以及由此而生的反思常在文章的结尾,对所述之事进行总结或升华,成为文章的点睛之笔,激荡读者的思想力。《演讲》一文中,面对同学出师不利的事实,作者对比其他学校的做法,有了清醒而深刻的认识:“而我们的做法,注定从一开始就输了。”《偷钱》一文中,作者深深感怀:“我后来想,我们兄妹三人中,妈妈肯定对我怀疑最大,她是故意在找(钱),一直在给我机会,考验我。”这些事隔多年的余思能较好地引发读者去思考,也使作品有了一定的思想深度和情感厚度。
孙卫卫是深受孩子们喜爱的儿童文学作家,从《刊物的故事》《少年阅读》《卖书还钱》可以获知他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渊源,原来是得益于他精心订阅的一份份报刊,得益于他广泛的阅读,得益于他孜孜不倦地写作、投稿、办文学社……正是他从小对文字的喜爱和敬畏,让他的作家梦一点点生根、发芽、开花……
这几年,孙卫卫在散文、小说、童话方面佳作迭出,作品更是不断获奖。一个成名的作家如何不断突破自我?和好多读者一样,我对此充满好奇。可喜的是,在这本散文集《我小时候》中,我似乎找到了答案。
首先是孙卫卫的善良仁慈、心中有爱。在《小河弯弯》一文中,我们能感受到融进作者血脉里的故乡情怀:“后来,只要一唱‘一条大河波浪宽’,我都会不由自主想起那条小河。从小,那条小河就是我心目中的大河。”跟爸爸去县城饭店吃饭,他老挂念着家人:“这么好的饭菜,什么时候全家人能一起吃呢?”他爱故乡,爱亲人,爱朋友,对人如此,对物也不例外:“我们从来不把柿子采摘干净,每年都给鸟儿留一些,而且在最高处,让它们远远就能看到……”
情感固然是作家创作的原动力,此外,我觉得他从小就表现出的个性中那“温柔的坚定”,也是助他成长成功的重要因素。为心爱的水果,他愿翻山越岭去买杏;平时在别人面前一说话就要脸红的他,为了要回订阅的报刊,竟然破天荒地和邮递员吵架;小时候,他经常要攒钱,攒钱买书,攒钱买乒乓板,攒钱准备参加《小记者报》的函授班……外表谦逊甚至有点儿柔弱的他内心却异常坚定,他能为所爱赴汤蹈火、全身心地付出,这份执着如此动人,就这样温柔地击中读者的心。
“小时候的记忆是我创作的财富。”感谢孙卫卫的倾情分享,这本《我小时候》勾起了如我这样成人读者对童年时光的亲切怀恋。而对于正处在童年期的孩子们来说,此书无疑是一份珍贵的礼物,孩子们定会在阅读中感悟、珍惜正在长大的童年。无论是伤心时的泪水,还是开心时的欢笑,抑或萦绕心头的小小烦恼,童年的点点滴滴都是上苍的馈赠,都是值得书写的最美篇章。(曹丽芳)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