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8-29 13:59
写作核心提示:
这是一篇关于读书笔记课程实录作文应该注意哪些事项的文章,希望能帮助你:
"精炼实录,凸显要点:读书笔记课程实录作文写作要点"
读书笔记课程实录作文,是一种将课堂学习与个人思考相结合的写作形式。它不仅要求我们记录下课堂上的关键信息,更要求我们通过笔记的整理与反思,提炼出学习心得和感悟。因此,写好这类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
"一、 紧扣课程,精准记录核心内容"
课程实录作文的基础是课堂本身。首要任务就是要"紧扣课程内容",确保记录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注意听讲与观察:" 课堂是信息传递的主要场所。写作前,要回顾课堂上的讲解、讨论、案例分析等环节,仔细听讲,认真观察老师的板书、PPT要点以及课堂互动的焦点。 "标记关键信息:" 在听课时,要有意识地标记老师强调的核心概念、重要理论、关键步骤、经典引言或争议焦点。这些往往是笔记和作文需要重点体现的内容。 "区分主次,详略得当:" 不是所有课堂信息都需要原封不动地记录。要学会区分主次,将主要观点、逻辑框架、个人启发等记录下来,对于一些辅助性或细节性的信息可以简略带过。这有助于后续提炼和写作。
"二、 整理笔记
黄州区聚星小学 程班
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相约比武,看谁能把路上行人的大衣脱掉。于是北风便大施淫威,猛掀路上行人的衣服,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把大衣裹得紧紧的。而南风则不同,它轻轻地吹,风和日丽,行人只觉得春暖身上,始而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北风和南风都是要使行人脱掉大衣,但由于态度和方法不同,结果大相径庭。
这就是著名的“南风效应”。“南风效应”告诉我们:温暖胜于严寒。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则要求教师要尊重和关心学生,时刻以学生为本,多点“人情味”,多注意解决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师爱的温暖。
暑期我在看余振兴老师编著的《守望课堂——小学数学教学随笔》一书,书中蕴藏的教育法则颇多,而“南风效应”一法被他恰到好处地运用着更是让我大吃一惊,感受良多。
余老师有一篇教学随笔《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中提到一个日常教学中的小片段:那一天很热,不少学生都在拿书扇风。当他饶有兴致地用精彩课件引入新课后,发现事先准备的教具忘在了家里,恰巧此时又碰到一学生举手打小报告“老师,他用水瓶打我!”。
其实按常理,老师或许会借批评学生的理由化解自己忘带教具的尴尬,但聪明的余老师没有这样做。他幽默地对着全班学生说了一句:“看来这个同学是给我们送教具来了”,原来他就地取材,要将矿泉水瓶当教具用,学生经历了这整个过程,有了经历自然也就有了对这个特殊教具的珍惜,有了学生流露出的真实感情,余老师接下来的课堂也就有了活力。
多么精彩的一场“南风”式的谈话呀!
我们教师在教育学生时也要像余老师那样讲究方法,你怒对学生拍桌、摔椅,甚至体罚,会使你学生的“大衣裹得更紧”;采用和风细雨“南风”式的教育方法,你会轻而易举地让学生“脱掉大衣”,达到你的教育目的,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书中还有一篇余老师的教学实录与反思《垂直与平行》让我反思深刻。因为我曾讲过《垂直与平行》的公开课,最后以学生配合不大融洽收场。这是一个多么痛的领悟啊!自此,我就不大敢在公开课上讲几何方面的题材了,一直觉得是几何知识空间感极强难入学生心,更难拉近我与学生的距离。
可看了余老师这篇实录与反思,我喜出望外了!不是我惧怕讲几何,是几何没入我心。几何当然不会主动入我心了,这里权当玩笑罢了!就拿此课来说吧,是我需要主动在自己的世界里弄清“平行”与“垂直”的概念,还要用自己的话语让学生更易理解,用自己设想的教具模拟出这一联系与区别。更重要的是我需像余老师那样运用“南风效应”,对学生采取“暖风长吹”“细雨润物”的教育方法,并且要静下心来揣摩课堂上我说的每一句话,提的每一个问题。依稀记得我拿出一个长方体大纸箱标好几条直线就问学生,“为什么‘平行的定义’一定要强调‘在同一平面内’?”问得学生半天摸不着头脑。我当时还想是不是学生思维反应慢了点,现在才恍然大悟,原来是我提问的方式或语言让学生接受不了。
首先学生不理解“同一平面是什么意思”,其次学生自己没有动手实践,就靠观察很难理解“同一平面的意思”,最后是我把自己的思维强加给学生,完全是强迫学生接受。现在终于明白了余老师所说的“课堂语言的设计是一门高深的艺术,需要老师对学生理解度的了解,需要老师自身有很强的专业素质和语言素养”,那我今后在课堂语言设计上需要花更多功夫了。
教师的语言很难透过他本能的“护身符”,深入其心灵。因此,我们应像余老师那样从心理的因素研究入手,力图消除学生的对立情绪,创造心理相容的条件,从而开启学生的心理围城,让他们脱去紧护心灵的外衣,敞开心扉,与教师“心有灵犀一点通”。
在余老师的教学随笔下我悟出了“感人心者莫乎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树立人性化的理念,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信心,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一颗向上、向善的心,在情感上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在行为上激励学生。试着用“徐徐的南风”去吹拂我们的学生,触及他们的心灵,努力让我们的学生快乐地学习,健康地成长。“瑟瑟的北风”只能激起学生的对立情绪和逆反心理,既不利规范其言行,也不利维护其身心。
北风固然凶猛,但结果事与愿违;南风虽然徐徐,却往往事半功倍。牢记“南风效应”好教法,让徐徐的南风吹进我的课堂,给学生带来温暖,给课堂注入活力。
特别主题聚焦课堂笔记(上):总体策略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学习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但记笔记始终是有效的学习方式。如何指导学生做好笔记呢?
先理解后抄写。做笔记最大的误区是为了笔记而笔记。做笔记不是单一的课堂实录。做笔记的目的是更高效地学习,笔记本可以是习题本、错题本和方法本的结合,要简短精炼。做笔记要学会删繁就简、一语中的,使一个个关键点连接成线,再组合成面。做笔记就是让知识体系纵横贯通,层次清晰。尤其是课堂上教师列的提纲、讲的重点、说的难点、指的疑点、用的方法、理的思路、做的总结,都要及时记下。
先文字后语言。做笔记是一个联想、分析、转化的思维过程,从感知到新知,要把繁杂的知识与信息变得简明扼要,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学生要在课堂上一边听讲,一边筛选,提取信息,提炼重点,形成有价值的知识体系并用笔记的方式表达出来。一要趁热打铁,对照教材,对比笔记,抓紧回忆。二要查漏补缺,及时调整,完善笔记,强化记忆。三要有条有理,分门别类,有序编号,排列提纲,梳理脉络。
先习惯后素养。做笔记是一项日积月累的学习活动。不动笔墨不读书,有重点地把教师深入分析讲解的内容记录下来,在学习资料上写一写、画一画、圈一圈、批一批、注一注,在圈点勾画和书写批注中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良好的学习能力,才能切切实实提高核心素养。在学习新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针对听不懂的知识做好笔记,把教材上没有的内容做好标记,把课堂的精华部分记下来,做到内容完整、逻辑严谨、表达清晰、剖析清楚,促使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习得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系深圳市龙华区第二实验学校教育集团)
《中国教育报》2025年03月24日 第05版
作者:李旭强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